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冲突论文

2023-02-11 18: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冲突论文

自由意志的盲点——余华小说父亲形象解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跨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与留学生教育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纯文学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  对一篇奇文的读后感(《文学自由谈》2005年第5期)  关于“小说”的请教(《文学自由谈》2005年第6期)  女性写作:逼迫“上帝”重新洗牌(《文学自由谈》2006年第1期)  上帝死了(《文学自由谈》2006年第5期)  文学的饭碗寄望何处(《文学自由谈》2007年第1期)  从文学的“领跑人”到作品的“发行商”(《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女性阅读:通往存在的必由之路(《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残酷现实中的诗意人生——论葛水平的小说(《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华夏文化论坛》第三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从意识形态的变迁看新时期小说潮流中“人”的观念的演进(《长白学刊》2008年第6期)  《私人生活》的存在与虚无(《齐鲁学刊》2009年第1期)

词语的文化含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词语的文化含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的文化含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论文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运用和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词语的文化含义在教学和交际中是难点也是重点,本文通过对词 语文 化含义的阐释,为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含义教学提出相关策略。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通常能够反映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本质以及思维方式。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对该国家文化的了解对语言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汉语亦然。在汉语诸要素中,词汇直接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最基本、最活跃的成分。语言的文化本质决定了词汇必然承载着丰富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第二语言教学主要解决词语含义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以及词语含义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干扰这一问题,保证词语传递的信息畅通。
  一、词语的文化含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通常将词语的意义分为两类:语言概念意义(简称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简称文化含义)。语言意义指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概括,是词典义,是不受交际者的主观意志和感情的色彩左右的客观意义。文化含义是附加在语言意义之上的意义,表示的是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价值以及所传递信息的文化特征。词语的语言意义体现的是语言的特点,受语言规则的制约,表达出的是词语的基本意义,比较固定,不会因人而异。例如:表示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生活用品等客观物体与现象的词语就属于这一类。文化含义却是超越语言意义的交际意义和心理意义,反映出的是词语使用者的主观态度、感情色彩和意欲传递的信息。人们的主观态度和感情色彩受到母 语文 化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生活习俗、行为规范、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制约。所以,词语的文化含义最突出的表现是文化不同,人们所赋予文化的背景意义、感情色彩和交际价值也不同,并且受到不同交际规则的制约。
  二、汉英词语含义的对应情况
  1、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也对应
  这类词语多出现在指称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方面。例如:“太阳、月亮、空气”与“sun,moon,air”;“计算机、电视机、科学”与“computer,television,science”。不过此处的“对应”还是主要指语言意义的对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于隐喻义时就不能说不同文化之间也一定会完全或基本对应了。
  2、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皆不对应
  这类词产生于独特的文化背景中,反映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物质文化,称为“国俗词语”或“文化词语”,国俗词语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也称为“非等值词语”。如汉语中的“华表”、“太极拳”、“脱贫”、“下放”、“和谐社会”;英语里的“streak(裸跑)”、“hippie(嬉皮士)”、“punk”。
  3、语言意义不对应,文化含义对应
  在两种语言之间,有时对同一种事物或现象有不的表达方法。例如,“三伏天”对应于“dog days”,都指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中国文化中的“三伏天”是根据中国农历的季节变化确定的,一般指7月下旬至8月上旬。英语中的“dog days”指“dog star”升起的时间。这两个说法充分反映了中英文化的不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
   4、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此有彼无
  许多词语在双语词典中都可以找到语言意义对应的释义,但是词典义对应的词语所反映出的文化形象或文化概念不一定也对应,甚至将一种语言的说法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对应词时,对译入语国家的人提供不了任何信息或者提供错误信息。例如:“单位”与“unit”,中国人常用“单位”表示自己或别人的工作机关、团体或部门,汉英词典将“单位”译成“unit”。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人却难以理解其含义。其实,在中国,“单位”既是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各方面的需求,例如,可以享受廉价住房、医疗保险。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作用不断缩小,然而“单位”的许多功能仍然存在。在可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单位”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作用仍然难以彻底消除。
  5、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此无彼有
  对于外语词语的语言意义,一般懂外语的人一看就懂了,即使不懂,通过查阅词典也可以知道。然而对于词语的文化含义和交际价值,不了解该国文化的人就真的难以理解了。例如,英语的“tea break”“coffee break”这两个词的语言意义很清楚,但是不了解英 语文 化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这些词的文化含义(a short pause from work in the middle of the morning or afternoon for a drink, a rest,something light to eat,ect)。这里的“喝茶”也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含义:一是时间在午餐和晚餐之间;二是内容不仅有茶,而且有咖啡、点心;三是这种饮茶方式是家庭主妇间社交的常用方式,所以,要了解这类词语的文化含义,不了解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者的习俗是不行的。
  三、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教学
  词语的文化意义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得到重视。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词 语文 化背景意义的教学。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几乎是随着语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了,不过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往往会对其采取宽容态度。随着留学生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要求语言与交际并重,文化知识也逐渐渗入。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的文化意义,防止产生交际误解。
  教师在讲完该词的语言意义之后,可以通过使用环境来揭示词语蕴含的文化信息。比如,在讲到“龙”的文化意义是,可以通过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古代帝王宫殿上大都刻有龙来说明:“(1)象征中华民族;(2)象征帝王”等。与英语中的“龙”(dragon)区别,在西方世界龙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片面或武断的产生一些不合实际的联想。因此通过具体使用环境,联系实际生活来揭示其文化意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避免发生交际冲突。
  然后,对于此有彼无的词句教学时要进行慎重处理。在具体教学与翻译中处理中国文化独有的说法需要区别对待:一要做到意义和信息的准确传递,二要避免在讲述时使非本国文化背景的人产生文化误解或者导致文化冲突。对于那些当代社会流行但只反映中国文化,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特征的说法,教授时要力避文化误解和冲突;对于那些中国社会流行但并不规范的说法,要酌情处理,能不译成外语时就不必翻译,如果是非译不可,需要加上背景说明和评论,以便排除文化误解;对于那些只针对中国人的标语、口号、公示和布告,可以不必翻译。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不仅因为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而且其基本单位词语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要真正掌握汉语,应该而且必须了解汉语的文化意蕴,深入、全面地掌握语义,特别是其中深层的文化意义,在教授外国留学生时进行必要的文化渗透便成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论文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的思维特点和容易遇到的困难,并建议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教学法,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汉字教学

汉字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日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本国语言中接触过一些汉字,有比较好的“字感”,汉字的学习和识记相对容易一些。对于那些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就相对困难了,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建立处理形象符号的机制。在他们看来,汉子就是一个个神秘的、无规律的图形,想要通过识别图形来唤起语音和语义,是十分困难的。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汉字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汉字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要合理的安排汉字教学的进度,不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汉字,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能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语音和口语的教学,忽视了汉字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汉字教学法。

所谓“先语后文”是指在汉语教学的初期,先利用拼音进行教学,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之后,对汉语有了初步认识,再集中引入汉字。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期,更快地进入汉语语境,对母语是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因此,对这样的初学者,教师可以考虑在最初的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利用拼音进行教学,让学生迅速掌握更多的词汇,还可以巩固和规范拼音的使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适当向学生介绍汉字,不要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排斥心理,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象形字,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的汉字教学做好铺垫。

“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是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开始汉字的教学,语音和汉字的学习同时进行,让学生同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给学生记忆汉字和词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汉语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由于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如果单纯进行语音的教学,学生会产生许多关于字义和词义的困惑,单凭字音很难区分。“语文并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汉语言的词汇规律,更早建立汉字识别的语言机制。对于有一定汉字基础的学生,比如韩日的留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尝试“语文并进”,以帮助学生尽早跨越汉字学习的障碍。

二、汉字教学要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

根据人的思维特点,简单、形象的汉字更容易被接受。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留学生,教师应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独体字进行教学,并可以结合图片,进行形象化的汉字导入;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汉字的演变和形成,让学生对汉字有感性的认识,增加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在进一步的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汉字形声字众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别汉字偏旁,了解汉字偏旁表意的功能,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等,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汉字结构的理性认识,注意利用规律识别和记忆汉字。

教师在进行汉字结构的解读时,要注意解释的科学性,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联系,以免误导学生。另外,由于汉字的构成及演变过程十分复杂,许多声旁和形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字音和字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不要让学生过度依赖汉字形声字的表音功能,也不要让学生对字形的形成过程过分追究,以免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彭万勇。教学对外汉语汉字字源教学法论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马艳辉。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与词语教学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胥宇虹。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李莉。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5]张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研究[J]。理论界,2009(06)。

[6]赵明德。汉字易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路子[J]。汉字文化,2009(0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该怎样处理好文化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文化冲突,甚至矛盾!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种文化差异对教学造成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文化内容,营造文化氛围。
除了对外汉语教材中常用的文化注释的方法外,还可以精选部分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编成阅读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之外有选择的进行阅读。这样有益于提高留学生的文化意识并扩大其文化知识面,对留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第二,为留学生提供真实的接触中国社会的情景。
可以组织一些参观、访问和旅游活动,这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语言实践,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汉语技能,还能增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形成真正的汉语交际能力。
第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通晓古今中外文化。
对于教师,想让学生有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仅仅有这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来自国外的留学生,语言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还涉及跨文化的交流与汉语语言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知识面的扩展,提高中国文化知识的修养,也要适当涉猎外国文化知识,对所教授学生的民族文化、历史、风俗有个概括的认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交际问题。
第四,善于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消除文化壁垒。
回答完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