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找云南当地的出版社;或者找外地的出版社,通过电话、邮件和快递来联络,商谈。
出版社编辑:四八零义务四九
现在很多人都进行个人出书,出一本传记以此来记录自己的生平事迹,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也能为自己增加名气,同时起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一般来说个人自费出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联系出版社,另外一种是找出书公司。

1、直接联系出版社。
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文稿拿给不同的出版社沟通出书事宜,但是并不是所有出版社都会同意接稿出书;很多大型的出版社对于没有名气的作者出书,他们往往是拒绝的。他们会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销售发行的量,是不是有读者愿意去购买阅读,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最终的利益成本。其实作者也可以考虑寻找一些名气小一点的出版社,他们对于出书的要求一般会比大型的报社低一些,对于作者出书的可能性也更大一点。
2、寻找出书公司合作出书。
这种方法对于新手作者会比较适用一点,找到相关的出书公司提供文稿给他们之后,他们会从开始的排版、审核校对以及书号的申请一直到最后的出版印刷完成一整套的流程,对于作者来说是即省心又省力。既然是个人自费出书,费用方面当然是作者支付,大概的费用包括书号的申请费、文稿排版设计、错误修正以及审核校对费用,包括最终印刷书籍的数量和所用纸张的质量好坏,费用也都是不一样的。这些费用作者前期都可以和出版社或者出书公司进行沟通协商。
个人传记出书除了要有完整的文稿以外,还需要提供作品目录和内容介绍,另外还需要准备作者的个人小传和彩照、sheng fen zheng复印件、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等。

当把以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作者就可以和出版社或者出书公司签订合同,等待传记出版发行了。以上就是个人传记出书的方式和所需费用的大概介绍,如果读者朋友们对于出书还有其他不清楚的,
李孝友,1931年生,贵州安顺人,文献版本目录学家、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
1972年,李孝友调入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从1953年起,李孝友出了多本专著,其中《昆明风物志》多次再版,还出版了《云南书林史话》、《地方文献中的品牌信息》等约50万字著述,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史学界誉为“学富五车的滇中鸿儒”。
2006年10月,李孝友经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三家推荐,经云南省委宣传部审核批准,被评选为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这是云南省社科类的最高荣誉。
2006年,李孝友还获得了第九届王中文化奖。王中文化奖是云南最受关注的民间文化奖。文献版本目录学是一个冷门,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领域。著名作家张长在撰写的授奖辞中这样评价李孝友——“他一辈子的工作不是和人打交道而是和书打交道。准确地说是和古书打交道。这就使得他本人和他的工作鲜为人知。”
李孝友:伏枥再写彩云篇
每年10月,就到了揭晓王中文化奖花落谁家的时候。每年到这个时候,便有很多人打电话询问王中:“今年的大奖得主是谁?”每每此刻,王中便沉思几秒,答:“他一定是生活在云南境内,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中具备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有原创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杰出者,他非凡的禀赋给予人类精神的享受。”至于是谁,王中说暂时保密,该揭晓的时候自然揭晓。昨日,王中将获奖得主的名字、简介和授奖辞,慎重地装到一个牛皮纸信封里,交给记者时,严肃地交代:“不要采访我,应该去采访获奖者,他们更值得关注。”
谜底揭开:第九届王中文化奖得主,是文献版本目录学家李孝友。
文献版本目录学是一个冷门,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领域。著名作家张长撰写的授奖辞中这样评价李孝友——
“他一辈子的工作不是和人打交道而是和书打交道。准确地说是和古书打交道。这就使得他本人和他的工作鲜为人知。”授奖理由是:数十年来,李孝友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把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的数十万册古籍整理、分类逐册上架,为我省文化传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资讯。通过数十年艰苦的劳动,前人留下的一笔笔精神财富才得以在今天发挥它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记者与李孝友先生相约,到他工作过几十年的省图书馆做了独家专访。
一、动力
获奖之前,李孝友所了解的王中文化奖,是源自往几届的评选,他所认识的哲学家赵仲牧、历史学家马曜分别是第五、第六届的大奖得主。李孝友说:“我很敬仰他们,自从他们获奖后,我一直关注王中文化奖,觉得它如今已是一个民间文化品牌,”李孝友认为,这是对文化学术的促进,调动了作家、诗人、画家及研究专家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获得王中文化奖,李孝友感觉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殊荣,还充分体现了王先生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对众多为人找书、为书找人、默默奉献、辛勤工作的图书馆人的激励和期望。”
“平头已近耄耆年,提携奖拔翰墨缘。激励岂容稍懈怠,伏枥再写彩云篇。”李孝友用四句话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对于王中先生的提携奖拔,李孝友说,他将以此为动力,在有生之年,一如既往,争取为云南的古籍整理及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尽到绵薄之力。
二、事业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古籍图书管理人员,由于所学专业的关系,50年代考上研究生,到上海华东师大攻读,师从著名的文献版本目录学家王谦教授,学习流略之学(指古籍管理)。把古代的书,从头到尾地分类研究。面对汗牛充栋的线装古书,长年在书库中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鉴别版本、类分古书、校勘异同、论定是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干就是30多年,可以说是‘故纸堆里度人生’,在部门同事的协助下,将省图书馆文化大革命中封存的大量古书一一清理,分类上架,规范著录。从而使馆藏近四十七万册古籍图书做到了部居有序,形成了合理的藏书格局,便于流通阅览。还整理了分类笔划目录卡片,供读者检索,解决了文献图书与读者特定需求的矛盾,做到一索即得,从而达到‘一录知书,因书就学’的目的。”
“面对尘封的故纸堆,默默无闻地在冷板凳上一坐近四十年,把因‘文革’封存的数十万册书逐一清点,鉴别版本,科学分类上架。做好日常流通检阅的同时,我还承担了大量参考咨询工作,为课题研究者编制‘二、三次’文献,提供有关资料,进行跟踪定题服务。多年来,借助于整理古籍的条件,抓紧潜研治学,多年来撰写了一些文章和论著,校著了一些稀缺的古书,如《云南书林史话》《滇考校注》等。”
三、奉献
云南古籍管理专家原本就很少,做到顶尖的更是凤毛麟角。李孝友老人说:“于乃义、李生勉等一些从事古籍管理的专家已不在人世了,而我已古稀之年。如今这个领域处于青黄不接的现状,要继续下去,如何继续下去,这是我最近思考得最多的事情。我愿将我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新人,让古老的流略之学得以传承。这个领域工作难度最大的是,如何看出一本古书出自哪个年代,其版本状况如何,学术价值如何,难度相当大,这要具备相当强的国学知识。用句行话来表达,‘校书之难,难于定是非’,定对了,此书可能身价百倍,定错了,此书可能废纸一堆。我先后为昆明新华书店等单位鉴定过古书,从茫茫书堆中寻找到了宝贝,那是康熙年间的稀世之本。还有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南诏大理写经》等。这些淘宝的工作,需要不断钻研,扩大知识面,熟悉馆藏,有所洞悉。”
四、心愿
从1953年起至今,李孝友出了多本专著,其中《昆明风物志》多次再版,还出版了《云南书林史话》《地方文献中的品牌信息》等约50万字著述。他还写了99篇学术文章,期待将它结集出版。李孝友说:“我打算凑足100篇出书,现在云南美术出版社打算为我提供书号,可是资金得自己解决,我打算将获得的一万元奖金拿来凑数,为出书的资金添数。此书是我的最后心愿,这是我一辈子的心得,是一堆对厚重历史文化书写感受的珍贵手稿。其中有对古滇文化、茶文化等藏书的渊源索谈,还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诗歌、民谣等的记载。”
李孝友简介:1931年生,贵州安顺人。云南省图书馆研究员(现已退休)。1972年调入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独立撰写的《昆明风物志》,热销省内外及香港地区。著作、校注出版以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史学界誉为“学富五车的滇中鸿儒”。今年10月,李孝友经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三家推荐,经云南省委宣传部审核批准,被评选为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这是云南省社科类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