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5期

2023-02-11 17: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5期

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副校长吕广利被网友爆出2005年发表在《广西社会科学》上的《论法本质及精神的探究》存在抄袭,吕广利却回应并不存在抄袭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吕广利9月10日回应记者称,不存在抄袭情况,文章系与南江波共同完成,2005年发表时单独署名是经过对方同意的。

署名吕广利的论文标题为《论法本质及精神的探究》,署名南江波的论文标题为《论法的本质及其精神》。澎湃新闻对比两篇论文发现,除题目略有不同,其余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只有少数语句表达方式稍有差异。论文内作者简介显示,当时吕广利和南江波均为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担任咸阳师范学院副校长的吕广利对于抄袭说法予以否认,吕广利向记者表示,当时他与南江波同属一系,二人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2004年时在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是二人共同完成。2005年,南江波向《广西社会科学》投稿时,二人协商好只署名吕广利一人,“学院刊物层次比较低,需要投核心期刊,而当时南老师已经不需要了,他当时职称已经评完了”。吕广利称,当时的署名决定是经过南江波同意的,不存在侵权抄袭行为。

已退休的南江波向记者介绍,吕广利确实参加了这篇论文的创作,不存在剽窃抄袭。南江波称,2004年时因涉及评职称,在征得吕广利同意后以个人名义在学报上发表了该篇论文。2005年时,《广西社会科学》向其约稿,又将该篇文章投稿,“当时吕广利提出以他的名义发表,我同意了,因为也是他的劳动成果。”但南江波承认,同一篇论文分批次投向两个期刊,“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允许的”。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吕广利2016年7月起任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随着不断界定明确学术不端行为,多方互相配合积极建立管理体系,相信未来几十年里我国学术不端事件将大幅度减少。

徐卫民的代表文章

1.《秦陵铜车马的科学工艺》,(台湾)《科技博物》1998年第1期。2.《泾阳为秦都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3.《论秦西汉都城的面向——兼与杨宽先生商榷》,《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4.《樗里疾考》,《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5.《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考察》,《文博》1998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6期全文转载。6.《秦甘泉宫所在位置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5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7.《秦都城概论》,《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8.《秦公帝王陵考论》,《文博》1999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4期全文转载。9.《西戎所在地域及与秦的关系论》,《秦文化论丛》第7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10. 《关于秦都城的一点认识》,《光明日报》1999年8月6号史林版博士论坛。11.《秦都咸阳的地方行政管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3期。12.《〈秦汉区域文化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13.《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5期。14.《秦都城研究琐议》,《浙江学刊》1999年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国地理》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15.《秦离宫别馆述论》,《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16.《秦都城探索》(台湾)《历史月刊》2000年12期。17.《秦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城比较研究》,《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 月出版。18.《秦瓦当概论》(台湾)《历史月刊》2001年1期。19.《天水附近秦都城考论》,《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20.《秦都咸阳与汉都长安的关系》,《秦文化论丛》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1.《秦都雍城考论》,《秦汉史论丛》(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2.《秦公帝王陵发展演变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文博》200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23.《军功爵制与秦社会》,《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24.《秦都城研究的现状和前瞻》,《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25.《秦公帝王陵的四大陵区及其形成原因》, 《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26.《秦东陵考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27.《2001年秦汉史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3年2期全文转载)28.《秦法家思想再论》,《秦文化论丛》第10 辑,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29.《秦始皇陵-中国古代最早的帝王陵园》,《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的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30.《秦都咸阳城郭制度再研究》,《文博》2003年第6期。31.《秦都雍城与晋都新田的比较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32.《秦都城中礼制建筑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33.《秦内史置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34.《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期。35.《秦文化的尚武倾向》,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7日。36.《对秦始皇陵规模的新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6期。37.《2005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五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38.《汉长安城形状形成原因新探》,《福建论坛》2008年1期。39.《2006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六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40.《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唐都学刊》2009年1期。41.《汉长安城植被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理科版)2009年4期。42.《尉缭子军事思想研究》,《南都学坛》2009年3期。43.《秦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唐都学刊》2010年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10年4期全文转载。44.《汉初“无为而治”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形成》,《社会科学阵线》2010年第9期。45.《西汉巫蛊之祸发生原因及其影响》,《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3期。46.《也谈秦始皇陵石刻雕塑》,《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47.《汉长安城内人口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合作)(理科版)2012年3期。48.《项羽与关中》,《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2期。49.《汉代长城内防原因初探》(合作)《社会科学阵线》2012年第10期。50.《汉长城研究综述》,(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5期。51.《商山四皓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史学月刊》2013年11期。

沈刚的学术简介

2011年  《试论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乡吏》,《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七辑),岳麓书社,2011年3月。  《试论走马楼吴简中的邮卒》,《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试论吴简中的客》,《吴简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11年6月。  2010年  《走马楼吴简所见地僦钱拾遗》,《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4期。  《长沙走马楼三国竹简纳布记录析论》,《史学月刊》2010年第10期。  《长沙走马楼三国竹简所见入皮簿格式复原与相关问题探讨》,《简帛研究》(二〇〇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吴简户籍文书的编制方式与格式复原新解》,《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  《汉代民间信仰地域性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009年:  《民间信仰与两汉社会经济关系探论》,《秦汉史论丛》(第10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走马楼吴简所见公乘、士伍述论》,《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2009-08-01。  《走马楼三国吴简波枯兼簿探讨》,《中国农史》,2009年02期。   《东汉诸侯王管理问题述略》,《秦汉史论丛》(第1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叛走”简賸义》,《江汉考古》,2009年01期。   《汉代民间信仰层级性特征述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的秦时民间信仰活动探微》,《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008年:  《北魏镇将问题探讨》,《“1—6世纪中国北方边疆·民族·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走马楼吴简所见“具钱”、“行钱”试解》,《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06期。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所见师佐籍格式复原及相关问题探讨》,《人文杂志》,2008年06期。   《读<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三国史新论>》,《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5期。   《两晋东宫述论》,《东南文化》,2008年02期。  2007年:  《东汉皇权与谶纬关系述略》,《秦汉研究(第二辑)》 ,三秦出版社,2007年。  《试论汉代中尉的几个问题》,《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  《<额济纳汉简>王莽诏书令册排列次序新解》,《北方文物》, 2007年02期。  2006年:  《张家山汉简所见基层官吏述略(五则)》,《湖南省博物馆》(第三辑),岳麓书社,2006年。   《汉代列卿选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举隅》,《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秦代列卿问题发微》,《秦文化论丛》第13辑,2006年。  《<汉代学制研究>——在历史中发掘新问题》,《中国教育报(人文阅读)》,2006-06-15。  《汉代“九卿”的内涵及相关问题考辨》,《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3期。  《民间信仰与汉代地方行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居延汉简中的习字简述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1期。  2005年:  《两汉太仆考述》,《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05年12期。  《王莽营建东都问题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3期。  2004年:  《读<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6期。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汉初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学术月刊》,2004年10期。  《战国秦汉时期舍人试探》,《南都学坛》,2004年05期。  《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北朝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07-01。  《秦代养客之风新论》,《秦文化论丛》,三秦出版社2004-06-01。   《汉代廷尉考述》,《史学集刊》,2004年01期。  2003年:  《西汉宗室管理问题述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12-01。  2002年:  《汉代宗正考述》,《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1期。  《汉代监狱设置与管理述略》,《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2001年:  《周代食政的特点与形成因素探论》,《史学集刊》,2001年 02期。   著作教材: 《居延汉简语词汇释》,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秦汉时期的客阶层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咸阳师范学院怎么样啊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咸阳,有渭城和秦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24亩,有实习实训基地265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14.57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66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262人,高职学生1494人,留学生26人。

  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33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55个(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36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名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5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800余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237人,其中专任教师79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3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职工122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人计划”“三秦人才”“科技新星”、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咸阳市第四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3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5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厅局级科研奖励96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26篇,年均发表878篇,其中核心期刊771篇,被SCI、EI、CA等收录270篇。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咸阳发展研究院。

  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纸质图书159万余册,特色文献7333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曾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其中《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全国和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编辑出版《秦汉研究》刊物,秦汉文化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16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5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600余名师生通过“项目”带动,分别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赴韩国东亚大学开展游学活动以及通过“2+2”“3+1”的形式赴美国留学攻读双学位。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10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已培养留学生430多名。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称号。

  建校近4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高级应用型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

  当前,学校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南,全面落实“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要求,持续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