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有关高职教育的论文提案

2023-02-11 14: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有关高职教育的论文提案

关于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技能教育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突破口,改革高职教育专业的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职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今后十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师范系,如何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高职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认识

师范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师范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业培养。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培养学校师资的学校为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教师以适应师范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师范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师范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间不练不用,到了在师范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师范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师范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通过师范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也是将师范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师范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师范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师范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高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受到某种压抑。改革后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须实现从“教”向“学”转变,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高师教师自身要密切关注师范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师范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师范教育活动的实际。

通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取得成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也才能稳步向前发展,并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培养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但当前教师教育在专业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学、心理学公共课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教育学、心理学一直是师范院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这成为了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

2.缺少对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我们以前的中等师范教育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是成功的,原因在于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以及口语表达、演讲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然而,在各地取消了中等师范学校以后,这种良好的培养教师的传统也随之消失殆尽。反观当前的教师教育,特色不明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校对学生从教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

3.实践的时间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一般的学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实习,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去掉准备的时间和往返时间,也就二十几天。在这二十几天中,学生要听几节课,要准备教案,能上讲台亲自讲课的时间,最多五六节课,少则一节课。这样,学生还没有找到教师的感觉,实习就结束了。等到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甚至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教师时,已面临毕业,没有改进的机会了。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几点建议

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忽视了教师专业的特点,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很差,教育教学技能不高,这直接导致我们的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教师教育必须体现师范专业的特点,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的建设

教育学等公共课的开设是区分师范院校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师范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学好这些课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处理问题而不是凭经验或想当然。学校要重视教育学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一点是保证教育学、心理学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使教育学成为考试课,增加并保证教育学的课时比例,增设教育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可根据需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数量,如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广更深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教育学只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陪衬。

2.加强对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

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对教师的客观要求,但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拥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样重要。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的能力、合理地把握教材的能力、进行一定的课程开发的能力等等。表面看来,只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其实不然,因为教育的本质并不只是传授知识,教育对人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社会化。要很好地胜任教师这一工作,光有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教育要加强教师多方面技能的培养。

3.教育教学实践应该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教师技能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在平时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补救。学校应该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让学生到中小学或者在本校中采取模拟的形式亲自实践,亲自上讲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避免他们在象牙塔内的学院式的枯燥学习,又能使学生在教学第一线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前感受教师这一角色,提高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信心。

总之,师范教育的改革必须做到几个结合:一是要将教师教育改革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二是要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职中指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将师范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将课程知识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五是要将专业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构建融师范性、学术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开放性的新型师范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林崇德.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教师教育研究,2006,(3).

[2]靳希斌,黄耀军.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模式研究.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3]孙建华.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4,(24).

[4]刘捷.建构与整合:论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纬教材教法,2003,(4).

[5]晨云.教育理论文章要增强可读性.文汇报,2003.

高职院校课程库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库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 简述了课程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课程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库建设相应的思路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库建设;探索;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适时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是高职院校必须长期进行的一项工作。教学计划的基本元素是课程,数目众多的课程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课程管理构成课程库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高职院校带来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变革;另一方面是对这些变革的课程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了对各级各类课程的有效管理。

课程库建设的意义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个课程门类全面、服务于全体师生的高质量课程库显得十分必要。课程库发挥的作用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课程库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最深刻的变革是课程建设的变革。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具体而言,课程建设是一所学院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其改革的主要思想是以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为指导、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突出工作本位学习,淡化传统的学科界限,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等理念指导下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深入。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可供选择的、不同类型的模块课程涌现,此时,课程库的作用就体现在为整体课程构架提供指导,避免重复建设;规范课程管理,避免盲目建设;设立课程开设标准,避免随意建设。

建立课程库是推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课程库是整个学院教学管理的基础平台,建立课程库是学院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基础。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是简捷、高效、交互、共享。课程库的内容多而杂,对其实现有序管理只能走信息化的道路。信息化管理要求在课程库建设过程中统一课程名称,并对其进行数字化编码,这样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排课;要对课程模块进行清晰的划分,以便于学生选择;要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使管理人员和教师、使用者拥有相对自由的权限和责任。平台的设立将极大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为远程教育培训提供“课程包”。此外,课程库的建立还可为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教提供便利。

建立课程库是课程良性发展的需要建立课程库可以对全院的课程进行凝练,并公布于全体师生。一方面,同类课程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可以得到传承与延续,固化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智慧并不断向前推进发展,为精品课程的涌现创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竞争性,继而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此外,课程库是动态变化的,可以为课程的优胜劣汰提供空间与可能。

课程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课程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教学计划会不断进行修订,新的课程会不断涌现,已有的各种课程要从无序回归到有序状态,这需要做大量的协调、整理工作。在技术层面上,要有相对开放、稳定的平台提供支持,另外还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一)课程方面

课程名称的规范这是进行有效编码的关键。长期以来,我院对课程的名称缺乏严格要求,因而出现了部分课程名称混乱、课程名称随意性大、课程名称含糊等问题。在规范课程名称的过程中面临如下问题: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期开设应有所区分;同一课程在不同的系、部开设有不同的要求,应有所区分;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名称相同的,应有所区分,等等。

课程类型的明确我院的课程主要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理论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必修理论、职业基础必修理论、职业方向必修理论、公共选修理论、职业技术选修理论等;实践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实践、职业技术必修实践、职业方向必修实践等。正在进行课改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就无法对号入座,进行归类。随着“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增多,此类课程的管理难度会加大。

课程学时的设定为了便于教学,我院传统的课时一般以两节为单位。但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课时安排可能会是半天或一天,这就对传统的课时安排构成挑战。此外,在学时安排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设定课时,避免出现随意性。

课程大纲的修订很多课程缺乏教学大纲,尤其是新开的课程和公选的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修订教学大纲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制度方面

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是指全面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教师指导,并对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教师。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对主干课程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但尚未覆盖到全部课程。

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专业建设统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解决专业建设为了谁、怎样建设、由谁把关的问题。在宏观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起着协调与整合校内(专家、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校外(区域内的政府、社会资源、行业或企业)多方力量及各种资源,对现有的专业或即将开设的专业进行设置、开发的作用。在微观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审核专业规划、专业标准及由专业开发所产生的课程建设问题,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然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能发挥方面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

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在这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机制,进行规范和严格管理。制定课程准入和退出制度,可以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给课程库带来动态变化,虽然在管理上会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有利于课程库的优化。

课程库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课程库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院在课程库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课程库建设的思路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导向”理念的引领下,课程打破了原先的学科藩篱,条块式、项目式课程涌现。无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课程均呈现出模块化倾向。因此,课程库的建设要树立模块化课程管理的思路。模块化的课程就是要把专业课程细分,一般会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课程模块,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实践课等。细分过后,能够快速地通过课程重组灵活应对岗位群的变化。

(二)课程库建设的步骤

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完善我院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启动了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通过出台《关于修订高职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教学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要求等等,着重在课程的学时要求、课程的模块划分、各类课程的进度安排方面对课程进行了规范。如在教学计划表中将课程分为9个模块,包括公共必修理论课程、公共必修实践课程、职业技术基础必修理论课程、职业技术基础必修实践课程、职业技术方向必修理论课程、职业技术方向必修实践课程、公共选修课程、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课外素质拓展课程等。各系、部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时,需要明确三个学年以来该专业按照9个模块划分的所有课程名称、课程归属、学时、考核方式、学期安排等问题。

课程库平台的搭建与录入我院采用了正方教学软件,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该软件的功能。在完成教学计划后,就可以在该软件的教学计划管理下的课程库管理项目进行课程库平台的搭建。各系、部可安排专人将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的各种类型的课程录入系统。录入系统的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总学时)、课程类别、开课系部、课程简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课程建设主体单位等等。在课程名称的规范方面坚持一课一名的原则。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系、部开设,要求不同,则采用“课程名Ⅰ、课程名Ⅱ”加以命名。如“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Ⅰ”、“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Ⅱ”等。对于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则以“课程名(学期)”的形式命名,如在第一学期开设的高等数学,则可命名为“高等数学(一)”。

课程的统一编码和管理在各系、部录入完课程数据后,由教务处统一对课程进行编码。我院的课程模块由7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明课程所属模块,由01~09组成,第3位、第4位表示课程所属系部,第5位、第6位表示课程序号,第7位表示课程的开设学期或要求。如0211071,表示该门课程为职业基础必修课程,开课系部为信息工程系,第一学期开设。录入之后,就可以对课程库的数据进行动态管理。正方软件提供了课程增设、课程重开、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功能,基本可满足管理课程的需要。

课程库相关配套数据的完善为了发挥课程库的作用,必须完成课程库相关配套的数据,如教师库、教室库等。三个库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给排课、选教、评教带来极大的便利。

总而言之,课程库的建设有赖于全院的通力配合。目前,我院的课程库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大量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各门课程大纲的进一步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管理的深入研究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