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声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2023-02-11 13: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声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马远良,男,1938年生于四川隆昌,水声工程与信息处理技术专家,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在原哈军工水声专业插班学习。历任航海学院院长、水中兵器研究所所长和水声工程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和水声分会主任。长期从事水声工程和信息电子技术研究,主持航空声纳装备研制,是该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创立任意结构形状传感器阵列优化设计的“凹槽噪声场法”,成功运用于研制水下正交体积阵及其信号处理系统;给出了拖曳线列阵端射方向接收噪声角度展宽的理论解释,提出匹配场噪声抑制与广义空域滤波的概念,推导出相应的理论解;拓展了传感器阵列波束优化设计理论,设计出宽带恒定束宽和高阶超指向性水听器阵列,创立连续可变精密数字时延和任意数字相移的工程实现方法;创立多种水下自导自适应技术,显著改善检测和测向性能。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4项,含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和部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共1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合作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是全国水中兵器领域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在水声工程和水中兵器学科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约百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项荣誉。

上海交大水声电子怎么样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位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声工程学院教学楼,楼前矗立着学校第一任校长陈赓将军的雕像。

实验室主任李琪教授同时也是水声工程学院院长。李琪在他的办公室接待了我们。水声专业对于我们学文的记者来说,听起来相当高深且难懂,但听了李琪教授形象生动的讲解后,记者很快对水声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

李琪教授被导师杨士莪院士评价为“杂家”,学自然科学的他对人文科学还有着广泛的爱好,读书面涉猎很广,因此在他寻常的叙述中,总能闪现出理性的光芒。不经意间记者发现,他足下穿着一双如今市面上已不多见的白底黑布鞋,知识分子特有的特立独行在随和的外表下依旧难以掩饰。

记者: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什么样的背景?

李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声专业是在原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上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是我国最早从事水声工程教学与科研的单位。水声工程学科1981年获得国家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我国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7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在全国重点学科复议中免答辩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以水声工程专业骨干教师为基础,组建了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批建设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记者:实验室主要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琪:实验室拥有先进完善的科研设施,下设水声信息处理中心、声呐系统环境实验室、水声信道模拟实验室、重力式低噪声水洞实验室;有15台工作站,几百台微机,有多种正版先进的软件工具,包括声场和振动计算软件,信号处理专用软件,现代电子自动化设计软件等(MATLAB、DATAVIEW、DADISP、ANSYS、SAS、IDL、E鄄DA、SYSNIOSE等);实验室配备有先进成套的水声测量仪器仪表。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水下定位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海底地形地貌探测成像技术、小平台声探测技术、振动壳体减振降噪技术、新型换能器技术、DSP系统集成技术,以及水声物理研究和水中目标特性研究等研究方向实力雄厚,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实验室还以雄厚的科研技术实力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多项技术添补国内空白,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以来,重点实验室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各等奖近百项。

记者:是什么支撑着实验室在国防建设中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李琪: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以杨士莪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有凝聚力的队伍,这成为我们实验室创新的主要保证。

其中,杨士莪院士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船舶与海洋学科召集人,曾任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地震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惠俊英教授1990年被评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蔡平研究员获得1992年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被评为2001年国防科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杨德森教授1998年获得“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梁国龙教授1998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他的论文获得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获得全国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团队有26人兼任中国声学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高级会员、理事或理事长等职。

以杨士莪院士为核心的创新团队50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水声技术领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团队为我国水声专业培养了第一批青年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中的不少人今天已成为水声界的知名专家。团队为西工大、上海交大等院校培养的一批骨干教师已成为这些院校水声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声工程学院被很多人称为中国水声专业人才的摇篮。据统计,我国水声行业中的水声专业技术人员60%以上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而在高级专家层面上,这一比例接近70%。

今天的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水声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型号研制诸方面的科技创新源头,已经成为水声技术自主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记者:听说您在2003年从海洋大学回来担起水声工程学院院长的重任?还听说当时学院的状况不是十分理想,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您放弃了优越的海边生活重新回到了内陆哈尔滨?您当时又是凭借着怎样的信心和勇气来挑起这个重担呢?

李琪:首先,我是杨士莪院士的第一个博士生,是从哈军工毕业走出去的,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其次,我认真分析了学院的历史和现状,学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第一个国防重点实验室、第一个院士、第一个国家科技大奖都出自水声学院;学院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积累,有一批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教授,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国内水声技术的发展。还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创新团队。只要有学校的支持,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一定会发展很快。

请问哈尔滨工程大学李海森简历

李海森 男 1962年出生 工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水声目标探测与定位

硕士指导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水声工程

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声学学会会士,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声学学会常务理事,2002-200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高级访问学者,美国著名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客座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海洋测绘》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黑龙江省第4届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第九届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美国德州仪器(TI)-哈尔滨工程大学(HEU)DSP联合实验室主任。从事水声工程和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20多年,主持和主要参加各种科研项目20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是我国首台《某型条带测深仪》项目技术负责人之一,我国首台《便携式多波束测深仪》项目负责人,我国首台《高分辨浅水多波束测深仪》项目负责人,该项目2007年获得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三等奖并通过省部级鉴定,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达到现阶段国际先进水平。近期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1、浅水宽覆盖多波束测深系统(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2、多波束xxxxx一体化探测技术(某基础研究基金)3、多子阵检测法实现海底地形探测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xxxx海底地形地貌探测新技术研究(某重点实验室基金);5、xxxxx高分辨力三维实时成像技术研究(某重点实验室基金);6、高分辨浅水多波束测深仪(黑龙江省创新基金);7、多波束超声波探鱼仪(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承担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Fortran语言”、“微机原理与应用”、“DSP原理与应用”、“ 可编程器件原理与应用”、“电子线路CAD、“计算机系统与应用”、“DSP器件与应用”、“并行处理技术与应用”等课程,曾获校研究生教学优秀奖1次;校本科生教学优秀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曾指导我校学生获得美国TI公司亚太区DSP解决方案挑战赛中国区最高奖(一等奖)、美国TI公司全球DSP模拟数字混合设计挑战赛三等奖;2003年指导我校学生参加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银奖。2006年指导我校学生参加美国TI公司全国DSP设计挑战赛获二等奖、中国海峡两岸DSP设计挑战赛获二等奖;2008年指导我校学生参加美国TI公司全国DSP设计挑战赛获三等奖。近3年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被EI检索5篇,ISTP检索1篇。

袁保宗的人生经历

袁保宗,1932年7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现吴江市)黎里镇。家中兄姊4人中他最小,学习也最好。在江南水乡渐渐长大的他,听到许多从大城市上学读书回到家乡的兄长谈论外面的世界以及大学生活,特别是许多物理、化学的科学实验,使他萌生了要走出小小的黎里镇的念头,立志多读书,读好书,上大学,当一名工程师和科学家。1945年他考上了吴江中学,1950年,他又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考上了北方交通大学,开始在电信系电信专业学习,于1953年提前一年毕业并留校担任电信系助教。1956年,他被选派为留苏研究生,赴前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电信系学习,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多年的国外学习生活使袁保宗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中国严重缺乏科技人才感到不安,回国后,他又回到了母校任教,决心要把从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教给下一代。在前苏联学习期间,他从师于前苏联无线电科学的奠基人,著名老科学家李斯托夫教授,学习信息论及其应用。在当时,这是一门新兴科学,他从信息论的学术思想中看到了自己一生将为之奋斗的目标及方向。他的研究论文是“分析和综合电话系统(声码器)的性能分析”,他的实验就是让电子机器学会象人的嘴巴一样,能发声讲话,从而达到压缩电话频带的目的。这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他立志回国后将持续为之努力。1960年他回到了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任教,决心把学到的信息理论武装国内大学,致力于信息论教材的编写和实验的筹备。1961年,在北方交通大学开出了国内最早的信息论基础课程。同时自己动手,在实验室中开出了用于提高信道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信息论科学实验。他带领毕业设计学生,利用半导体三极管研制声码器,并于1963年在高教部(现教育部)组织的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展出了国内第一台谐和式声码器。1973年他接受北京军区委托的保密电话研究任务,与部队的科技人员合作,研究、试制成功‘7311’数字电话保密机,解决了部队急需的模拟电台通信的话音保密问题。1978年起他被任命为电信系副主任。同年,在校党委和校领导的支持下,经铁道部批准,创建了北方交通大学第一个科学研究所——信息科学研究所,他担任了该所的所长,这也是当时国内第一个以信息科学命名的研究所。20多年来,他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部委级重大、重点研究项目20余项。他在国内率先完成了语音增强技术,语音识别和理解,语音合成和语句生成等研究,建立了国内最早的计算机三维物体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系统。20世纪90年代起,他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负责人,提出了智能视听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模型——“圆”模型,以及视听信息互相转换和相互融合的新概念,完成了计算机具有声、像、图、文功能的智能视听信息处理系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又通过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完成了国内首台具有13个自由度的“机器人头—眼系统”,并集成于具有跟踪、注视能力的计算机主动视觉系统之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又将系统扩充到远程网络,完成了国内自主产权的交互式会议电视系统,并在铁路现场获得应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系统又扩充成“多功能感知机”的研究,实现了把双眼立体视觉发展为人脸识别及人脸三维合成,立体三维图像的远程传输及重建,创建了三维远程模拟环境的虚拟现实系统。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袁保宗致力于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工作。1980年起学校开始了研究生学位工作,为了学习如何培养博士研究生,他在1982年被选派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和匹茨堡大学的电机计算机系,开始高级访问学者的进修。这一时期内,他认真阅读了近30篇专业博士论文,详细总结了美国大学中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指导办法及论文的学术水平要求,为培养国内博士研究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1984年他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年以后,他还先后担任了校研究生院(筹)院长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等职。随着科研、教学工作的成功开展,袁保宗在国内信息科学领域的学术声誉迅速提高。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1986年起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15年内先后在电子学科,计算机学科和自动化学科担任评审委员。在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研究方面,他多次被聘为信息获取,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专家组换届评审委员。在中国电子学会他先后担任了第一、二、三、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常务理事,会士(Fellow)。他参与筹建中国通信学会,担任该会的会士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担任中国声学学会、中国铁道学会的第一届理事、第二、三届学术委员等职。他是国内信号处理学会的理事长。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他一直担任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北京分部的计算机分会和信号处理分会主席,英国国际电气工程师学会(IEE)北京分会副主席。2000年他获得了IEEE 颁发的第三个千年奖奖章(The third millennium medal)。近50年来,他在教学和研究第一线不断耕耘,在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学校的学位点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1987、1996和1998年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被原国家教委与国家科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铁道部评为“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1995年荣获“詹天佑铁道科技奖”等多项称号,他也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