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民日报社评文章800

2023-02-11 11: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民日报社评文章800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2、曾经,我们虽有近2万公里的海岸线,但我们的梦想只能止步于岸边;而现在,我们的远洋巨轮穿梭世界、艨艟巨舰劈波斩浪,“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梦想已变成了现实。

3、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4、人民群众把“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就是因为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知道谁是真正为他们谋利益的。

人民日报议论文文章文质兼美

在考场众多文体中,议论性散文可能表现得最为出彩。它以其不拘时空的广阔题材、文采斐然的抒情说理、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着阅卷老师和考生。君不见,那些考场优秀作文,大多是议论性散文。但是,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并不易。议论性散文写作最大的问题是把这种文体写得不像,或者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征体现得不足。如果想写好这种最受阅卷老师青睐的文体,除夯实写作功底外,还要认识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掌握其写法。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的理由
佳作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乐乎山水
过去的中国人,讲究外儒内道。一边渴望着“居庙堂之高”,出将入相,拯救苍生小民;一边又想“处江湖之远”,寻个逍遥自在,渔樵伐薪。这样,青山绿水旁就多出了一个个潇洒的背影,辗转腾挪间又是一个个快意人生。
可见,乐乎山水,在过去也是一种时尚。山水间佳事流传,山水间有高人在卧。中国的“隐士”为山水添上了一层朦胧的高贵气质,它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平凡人的目光,继而形成一种美好的山水文化。长安的百姓听到了终南山上王维的琴声与长啸,隆中人民学会了诸葛亮的《梁父吟》,吴越之民看到了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下修禊事。更何消说那庐山,黄山,大江大泽乎!细细数去,尽是山水,山水文化早已浸入中国人的血脉。
转眼间历史已过数千年。到了今天,大规模的工业开发使得一切都有组织、有规模起来。整齐的琼楼玉宇,横跨田野的新型“阡陌”,乐乎山水也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变成了中国人的集体行动。然而,中国人发现,更多的山水却消失了。于是,现在的中国人很无助,很委屈,茫茫然抬头四处望去,到处是高楼大厦,何处去寄情于山水呢?夜里,祖孙二人观景,孙子热情地给爷爷讲述现代的美景:整齐入云的大厦,宽阔平直的大路,色彩鲜艳的灯光,万家灯火的温馨。爷爷听罢,长叹一声,深切地回忆起了他记忆中的山水,而现在却没了记忆中的山水,觉得十分空荡。
看着这材料,我想了想,现代化的景观又何尝不是一种山水呢?苏东坡有诗云:“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不妨略改一下:“是处青山皆可乐,何处夜雨会伤神?”这么一来,中国人的心可大大放宽些,随性些。诚然,记忆中的山水在一天天地消失,但那只是过去的山水,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连山水也在变。过去没有现代化的景观,我们就乐乎自然山水,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景观,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过去的山水不放,而不去欣赏现在的“山水”呢?
乐乎古之山水,乐乎今天的山水,都不失为一种选择。山水是自家的,怎么看取决于你自己,你乐或者不乐,山水都不可能变化。既然已经推陈出新,那就顺便换换味道,毕竟,古代的山水,先人已经乐过了,试一试现在的新的山水,又有何不好呢?,
【分析点评】
从历史说起,表明历史上有很多人“乐乎山水”,从而快意人生!
由“乐乎山水”的个案推导出“山水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特色。
看今朝,因为社会在发展,过去的山水多有消失,所以才有了爷爷的慨叹。
“现代化的景观又何尝不是一种山水呢?”精辟!
结尾,彰显主题:乐乎古之山水,乐乎今天的山水,都不失为一种选择。

人民日报少年网读后感800字,急,在线等

今天我们上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语文老师先放了一段音乐,这便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我们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这首名扬世界的曲子。我立即被那雄浑激昂的音乐给震撼了。
我心里的一切杂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净。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那只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乐为情节告诉你一个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低沉时仿佛是遭受厄运的人们的痛苦哀叹和内心的矛盾斗争,不禁让人沉吟万千;高昂时仿佛是他明白了应该自强,于是奋起反抗,与命运搏击,让我们的心也为之振奋。
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他年轻时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是丧失了听觉,可贝多芬没有永远沉浸在悲伤中,他默默接受了现实,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是他心中那执着的理想——热爱音乐,支持着他,激励着他。
有句俗话:事情是这样,就不会那样。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不都是胸怀理想,战胜厄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吗?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美貌,就收回了智慧;给了你金钱,就让你失去了健康;给了你天赋,就再给你加上苦难。
厄运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间,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深深地沉陷下去,要么奋力抗争,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时,人们若是任痛苦和绝望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就会愈加消沉,那么还不如笑对现实,不再自暴自弃,努力抗争吧!在你接受了苦难的同时也保存了希望,那么,就为这一线希望奋斗吧!
语言平淡

人民日报社论全集的内容简介

《人民日报社论全集》(全15册),收录了《人民日报》自1948年6月15日创刊至2012年12月31日的所有社论文章,共计7208篇。全套书分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结束徘徊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共五个时期。从党报评论的角度展现新中国每个时期的面貌,以新闻史实记录新中国的成长历程。《人民日报社论全集》是新中国出版史上第一套无删减党报社论文章全集,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新闻价值,是供党政机关、高校相关院系及各级图书馆学习、研究和收藏的权威资料。《人民日报社论全集》是人民日报出版社数字出版项目“人民日报报系图书资源数据库及展示、应用平台”内容制作的组成部分。该项目已于2012年5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合并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并获批财政部 2012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