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物医学基础的进展论文

2023-02-11 04: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物医学基础的进展论文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
仪器设备 ,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 、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 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 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 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 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 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 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 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 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 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 、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 )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 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 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 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 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 CT 或helicalet 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 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 clear magnetic 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 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 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 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
RI、MRS发展。 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 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 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 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 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 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
diology),这是医 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 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 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 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 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 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 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 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 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 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 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 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 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 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 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 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 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 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 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 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 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 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 。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 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 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 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 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 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 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 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 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 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 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 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 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 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 、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 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 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 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 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 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 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 来,调整
政策,制定规划,改革医学研究教学的旧模式,发挥现代科学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优
势,创建全新的生物医学,为人民造福。

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关注的重点话题,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面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科学逐渐运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它对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关乎生活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生物科学的应用、研究成果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生物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使得现代的生物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码,解开生命的奥秘是基因破译的主要目的。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对遗传图、物理图和转录图的制作工作已由相关的制作单位完成,这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高的商业价值。2013年的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得出了小菜蛾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指出,将进一步与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在小菜蛾基因组的研发完成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抗药性和食性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为小菜蛾的有效防御、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生物模式经重要的动植物基因组将不断被揭露。细胞全能技术是一项快速纯合创造新品种的先进技术。21世纪后,生物的起源、原始细胞的产生和新生物的形式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我国已经得到重大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生命本质的'认识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对生物细胞全能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新品种作物的选育具有指导性因素。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高、不易被盗、便于携带等特点,容易和电脑配套使用,从而增强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管理,已广泛用于胜负、军队、银行等地。但生物识别技术中由于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20世纪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已然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对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推进了转基因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的商业化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动植物育种学催生了新型的分子育种学。

(二)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品领域的开发对生物科学的运用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制药受到了相对高度的重视,为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2013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合作完成干细胞癌基因研究项目,这是继乙肝病毒整合机制研究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88例癌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些列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找到了肝细胞癌发生的两条关键性途径,从而为日后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突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高校或科研组的科研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的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技术专家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并为他们提供多学科的培训,使得多学科科学的发展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而推进多领域的融合,促进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应用研究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生物科学逐渐从单一化发展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由宏观逐步发展到微观的可操作性。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研究成果已遍布全世界,相信如此下去,将会赢得生物科学的巨大成果。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良性有利发展,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宜君,张淑萍,杨林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5):18-22.

[2]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等.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4-16.

[3]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4]李朝晖,周峰,华春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5(5):66-68.

[5]叶辉,丁斐,王兆慧等.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85-11887.

格式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哪里有?

  不用到处找范文,最关键的题目。当时也是网上down的一篇,结果老师说得原创,还是上届师兄给的雅文网,靠谱的说

  医学哲学研究的开天辟地——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的回顾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临床核医学科和临床核医学研究所简介
生物医学纤维的研究与开发(英文)
分子医学及其技术
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从医学人才培养谈心理健康教育
心身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医学英语教学中师资分析及学生现状的初步探讨
医学验光在准分子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全科医学专业方向本科生的学习需求和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优先出版
浅谈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谈医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办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新举措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设置与教学初探
提高医学院校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影响
医学高专学生思想新动向及其对策
建立临床医学留学生毕业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
当前就业形势下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论医学图书馆服务营销之渠道建设
浅谈关于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校医学生对全科医学教育认知状况的抽样调查
医学教育改革与图书馆工作创新
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天津市社区护士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调查
多媒体环境下对医学生的英语文化教学
预防医学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见习方法
浅议医学留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
多媒体数据挖掘在医学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网上医学会议信息的获取
GoWeb:基于GO和MeSH的生物医学搜索引擎研究
浅谈医学图书馆信息流
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新阶段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WEB医学信息资源的识别和获取
专业医学信息机构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
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的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凡是和生物医学有关或者是生物科学最新研究领域的论文均可投稿,因为我们旨在办一个以生物医学为主的综合性生命科学杂志。我们会在最短时间内对来稿做出录用与否的答复,欢迎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科研人员、研究生踊跃投稿,我们将为广大的研究人员提供相对较高的稿酬。 文稿要求◆基本要求:1.本刊重视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强调新颖性与创新点。2.投稿论文应论点明确,资料可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图表规范、描述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文字精炼。全文字数一般不超过5 000字(包括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3.来稿一律进行检索查重,正文中连续30个字与已发表文献雷同且未明确注明出处,即视为抄袭;抄袭率超过10%,直接退稿。请在投稿前严格按照本刊《投稿须知与写作模版》整理全文。★文中所有数字、英文字母均须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字号与其所在段落的字体设置保持一致。全文段落采用1.5倍行距,两端对齐(除图、表外)。l论文题目:三号宋体&TimesNewRoman,加粗,应简明确切地反映文章的主题,一般不超过25个字。l作者及单位:采用五号宋体&TimesNewRoman,姓名在文题之下,排好顺序,通讯作者用△(上标)标注。单位写在姓名下方,若各作者为不同单位,则需在姓名右上角以序号表示,工作单位应写全称,注明科室,后加省、城市、邮政编码和国籍。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需全部大写。英文单位书写格式为:科室/专业,医院/学院,所属高校/部门,城市,省份,邮编,国籍。l摘要和关键词:采用五号宋体&TimesNewRoman,字数不得少于300。关键词一般3-5个,之间用分号(全角)隔开。ABSTRACT要求实词一般不少于300个。l 基金项目:标明基金类别、项目名称及基金编号。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电话,E-mail。通讯作者:姓名,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l正文格式及层次:全文采用五号宋体&TimesNewRoman字体。一级标题采用四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采用小四号宋体,加粗;三级标题采用五号宋体,加粗(标题最好不多于三级)。一级标题与二级标题后回车,空两格书写正文;三级标题后空三格直接书写正文。各标题下的内容用五号宋体&TimesNewRoman书写,标点符号使用中文全角。l正文中的表格:采用小五号宋体&TimesNewRoman,居中。表格必须为三线表格,表名位于表格上方;注释位于表格下方,左对齐、小五号TimesNewRoman。表名(表文题)需中英文对照,表内文字与表下注释只需显示英文形式(不要出现中文)。“表1”用“Table1”表示。l正文中的图片:采用小五号宋体&TimesNewRoman,居中,图名(图文题)和图序必须提供中英文对照(加粗),图内文字与注释只需显示英文形式(不要出现中文)。“图1”用“Fig.1”表示。图片应保证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像素300以上)。图片应标注缩放标尺。公式需要自行编辑,不得复制图片等格式的公式,且公式后面需用圆括号注明公式编号,示于公式行右端,全文公式统一依前后顺序编号。文中公式、表格、图的编排方式需统一。文中引用时仅需交代为“由或见图、公式、表…”。l符号用法:标点符号遵照国家标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的用法。量和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遵照国家标准GB3100-3102-93。如:统计学符号t检验用小写“t”,F检验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样本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概率用英文大写“P”(非斜体)等。文中所有计量单位与数字之间必须空一格,如50g,12.5μg.L-1DDP,10%。l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的近2-3年发表的学术类论文为准,通常引用与论文观点或数据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本刊要求论著参考文献不得少于20条,综述不得少于30条。近5年发表的文献应占70%以上,其中近3年发表的文献比例不低于30%。对于已被某一期刊采用而尚未刊出的文章,可列入参考文献,但必须提供作者姓名、文献标题、期刊名称、年份(如有卷号,也需提供),然后加“[Epubaheadofprint]”。“参考文献(References)”(居中,五号宋体&TimesNewRoman)。本刊要求参考文献均统一采用英文撰写,中文文献必须写出其相应的英文翻译(可在国际、国内检索系统下载原文),标点符号均用英文半角。引文序号须用中括号“[n]”表示(在文中需置于文字的右上角)。引文作者姓名的第一个字母需大写,姓和名之间空一格,少于三位作者的应全部列出,之间用逗号隔开(英文半角);三位以上作者只列出前三位,其余用“etal.”表示,“etal.”后加引文题目,题目后加文献标识符,标识符后加“.”,然后空一格加期刊名称。例:[1]WangPeng,YuMin,WangJia-jun,etal.ProgressinCorrelationbetweenMatrixMetalloproteinase–9andSystemicInflammationResponseSyndrome[J].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5):998-1000[2]李友邕,周碧燕,覃李线,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白细胞计数、内毒素、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8):3522-3445LiYou-yong,ZhouBi-yan,QinLi-xian,etal.ApplicationandValueAnalysisofDetectingWBCCount,ETandCRPLevelsforAcute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Children[J].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2012,12(18):3522-3445[3]ChapmanPB,HauschildA,RobertC,etal.ImprovedsurvivalwithvemurafenibinmelanomawithBRAFV600Emutation[J].NEnglJMed,2011,364(26):2507-2516[4]HumphrisJL,JohnsAL,SimpsonSH,etal.Clinicalandpathologicfeaturesoffamilialpancreaticcancer[J].Cancer,2014,14.[Epubaheadofprint][5] 徐光, 郭凌晨, 石莎, 等.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策略:脑啡肽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 9(6): 1151-1153Xu Guang, Guo Ling-chen, Shi Sha, et al. New Strate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ment: Neprilysin[J]. ProgressinModernBiomedicine, 2009, 9(6): 1151-1153[6] 方玉. 用于增生性疾病的中频微电场/电流治疗技术研发[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0Fang Yu.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te Frequency Micro-Electric Fields/ Current Therapy Technique for Proliferative Diseases[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DA/T2-1992)[Z]. 1992-07-20The State Archives Bureau. Science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rchives Management Practice (DA/T2-1992)[Z].1992-07-20[8] 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Code for Design of Archives Buildings (JGJ25-2010)[S].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10注:中图分类号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进行分类。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识2个或3个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论著类用“A”,技术方法类用“B”,管理性文章“C”,报道性文章“D”,文件、资料用“E”。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