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创新是教育管理对社会、教育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一种回应。教育管理创新对于促进社会和教育管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有效实施创新知识管理的策略
1.明确核心目标,透彻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
如果想有效地实施创新知识管理,那么首要条件就是明确自己的目标,深刻了解到底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把知识作为一个主要的资源,对一个群体或者组织来进行一种科学有效地管理。利用知识来提高效率,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并创造出更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新维度。
2.与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相结合
虽然原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传统管理理念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和集中的管理。传统教育管理中的教学系统性比较强,管理严格规范;师生、生生之间有充分交流。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管理的创新发展,但同时也为创新积累了足够的可参考资料。而新的教育理念中更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管理方式也比较自由。正所谓有反思才会有创新,要把积累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创新中去,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方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也就是说在系统性的教学管理思路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再由老师从中加以引导。
3.建立有效知识管理的安全架构和知识管理机构
我们需要在不损害原有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优点的基础上,合理构建一个安全有效的创新知识管理结构。同时,需要发展一种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制定一种灵活的、参与性强的、安全有效的知识管理结构,以团队合作的概念,将相关人员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知识管理机构,而一个专业的知识管理机构需要对知识进行蒐集和加工,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机制,提高研究生对知识的利用率。只有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才可以更好地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并依靠这样的专业团队来指导知识管理机构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知识管理的方式方法。
二、结语
知识管理是一个提升各国核心竞争力和组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也正处于一个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当前高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程度,直接取决于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阶层对于知识管理的认知和对知识管理创新的实践应用。只有不断地提高知识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激发研究生的潜能,从而使各高校的•研究生们更好地学习与创新,更好地提升自我。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的领域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
一、问题视角下的学生管理
问题视角,这种思维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建立于对学生的被动理解上,对问题、差错给予过度的关注。
1.问题学生标签化,消解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
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学生问题化,而学生一旦贴上问题标签,便对学生具有“蚕食效应”,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环境对他们的看法。这些变化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在集体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心。而教育管理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动权威的地位,学生被贴上“问题人”的标签,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传统的问题视角把有问题的学生独立出来,在集体生活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被削减了,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一蹶不振、“破罐破摔”的现象。
2.干预方式单一化,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开展工作的模式是:发现学生问题———找学生及学生家长谈话———探寻原因———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大多从问题视角入手,忽视了学生自身与环境互动的影响,并由此进行干预。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从学生自身去发掘原因,学生个人的特点、性格、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家庭环境等方面遇到困惑或逆境而引发的,在寻找问题原因时往往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显然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扰,通常治标不治本,也很难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3.工作过程工具化,师生关系不对等
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老师常常以专家、家长身份出现,在教育过程里,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体关系。学生的独特性、个体性、价值被忽视,教育管理过程被定义为工具化的过程。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视的“人文关怀”中人的因素被掏空了。在大学校园里,甚至还会出现叫家长这样的局面,很多学生不愿意被叫家长,这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负担,对老师的教诲不接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工具化的工作模式,呈现出学生对老师教育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构建。
二、优势视角下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
“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运用这一视角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优势视角对人性的假定上是种乐观的人性观,不再专注于问题,而是把眼光投向可能性。优势视角在评估学生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学生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它强调学生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正规化,其核心内容为以下方面。
1.优势视角强 *** 育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
应该是学生与环境互动的资源与优势,而非问题本身。在具体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发掘学生优势,创造资源,开发学生潜能。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有他们的天赋、知识、技能或才干,有的较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则未被发现或调动起来,人与人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某种情境下,这种潜能是可以激发和调动出来的,通过个体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应逐步转移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寻找可发掘的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2.优势视角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
包括学生的尊严、主体地位与独特性。所以教育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3.优势视角相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
这种改变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备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在具体工作中,优势视角要注重学生如何学习、生活、与他人交往,如何走出困境。
三、优势视角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构建和应用
1.承认问题的存在
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优势视角理念不能忽略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在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讲述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宣泄情绪,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在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哀伤、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这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境况,了解他们经历的事情以及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境况所做过的努力。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者要承认问题是存在的,通过问题来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从困境中获取动力。
2.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强调老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双向理解沟通,追求多样性和个别性。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递进过程:交流———理解———解释———互助。这里的交流是一种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有效交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老师则扮演指引者、支持者、倾听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师生之间搭建起一种平等合作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信任、自在的环境,和他们一块讨论并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协助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
3.较少关注问题,关注焦点集中于挖掘学生的能力
问题视角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忽视对学生自身能力及资源的挖掘,贴标签的做法又放大了所谓的“问题”。从优势视角来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上就要求老师较少地关注问题,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促使学生形成充满自信的自我认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在我们学校的很多活动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做法。比如各种才艺大赛、歌唱比赛、校园之春等团队活动,都是旨在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4.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
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老师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当他们经受长期的困惑时,往往会忘记甚至隐藏自己的优势。使用能够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并用这样的语言同学生交谈,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心态。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会增强学生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并会慢慢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成功,并帮助学生去发现自身更多的优势,有一颗真正关爱学生的心,并能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敏感体验,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心理、心情、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微笑面对,泰然处之,与学生在思想、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以心交心、以情动情,从而真正做到:用爱去感染学生,用心去感化学生,用情去感动学生。当大学生获得老师积极的关注和较多的赞赏时,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自我认知水平就会提高。大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会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来应对逆境事件,相反,那些得不到老师关注的学生,由于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也不会及时向老师求助,就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根据自身经验,老师的每一句鼓励、每一声赞许都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 *** 作用,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5.重视环境因素,将个人和社会环境有机联络起来
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强调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也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强调将个人和社会连线起来。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也由关注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和社会资源的独特性,挖掘其中优势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量,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以帮助学生发掘环境中的优势资源和支援力量为工作取向,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当下的问题,更可以形成一种持续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6.让优势视角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优势视角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看待事物,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视角。优势视角不会自动带来积极效果,需要铭记于心,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优势视角不只是为教育他人提供了指导,对于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可以使生活更愉快,避免聚焦于问题,有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分配发挥自身优势和弥补缺陷的时间,实现高效发展。只有教育工作者自身相信并坚信优势视角是一种好的思维品质,而不只是当作一种教育管理工具,才会更好地利用这一视角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有关于教育管理的论文
摘 要: 教育管理中人性观的问题,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重“智性”而强调“智慧人格”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视“智慧”在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发展。为此,在观念上要树立教育管理就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的观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于人自由发展的规范并保障这些规范的有效实施;在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发生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
一、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内容
(1)尊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公平、公正、公开、平等是每个人都想追求得到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义务,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但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是做不到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只可能在金钱上,权力上,地位上平等。
(2)尊重是人性的本质需求。人们是生活在尊重与被尊重之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理解。所以说,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理解与尊重。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尊重,尤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只有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保持尊重他人的理念去实施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取得好的成绩。
(3)关心产生动力。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与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正确的利用好人际关系,将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潜在生产力,也是我们的软资本,人际关系所释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那就要看你的心诚不诚了,真诚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真心实意的关心是最有效果的“管理”。
(4)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主动性和创新性。每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一句赞美胜过百句责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统一,具体规划教职员工的人生目标,可以促进广大教职员工之间的亲近感,有助于产生心理认同。只有教职员工建立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才可能尽情的发挥他们工作的敬业性和创新性,使教育管理日益提升。
(5)民主是管理的核心。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民主管理都是实施教育管理的核心。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在各个领域,我们都享有以上民主权利。广大教职员工可以通过上述各种民主权力,制定相关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拥有参与、管理、行使民主的权利。
二、教育管理人性观的意义
(1)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育管理的人性观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管理的人性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还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行,构建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友好的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的党政关系、和谐的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在一个充满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里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施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开放互动式教学空间。以往的教育教学当中,都是以学校为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学校来开展。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学生就上什么课程、学什么课程,学生根本无法参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进度计划等问题。学生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但是现代教育管理就与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了,它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课程的难易程度、课程进度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改动,实行人性观教育管理。学校要从以自身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开放互动式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转变观念。若想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就要从思想上发生改变,学校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性观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
(3)建立系统化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一定要构建一套完美的人性观管理机制。从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的实施都以人性观为根本,充分发挥人性观的优势,体现教育管理的文化属性。
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归根结底就是要更新观念,将以往的旧思想抛开,让观念彻底发生改变。只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的的人性观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一定能更好的完成。
教育 这个话题无论在何时厚实受到大家关注的,人类离不开教育,教育才会成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精选 议论文 ,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一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
名校陪读多疯狂
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
起跑线上多疯狂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 名言 ,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 爱好 ,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 马拉松 ,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
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二
近来看了一本书,让我感触极深,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的希望在哪里》。书名很好听,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落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讲述了当今社会需要人才,中国的希望在于对人才的培养。
自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日趋完善的境况。科考也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教育制度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础,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塑造灵魂的沃土。古往今来,“教育为民,教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发展强大,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教育出来的,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时代需要更新的人才,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日趋完善,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教去学,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是难以出现人才的主要问题。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的一个又一个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世界罕见的,去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屹今已有八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十三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没有人才,哪来的希望。
至此我们因该明白,光是“教”或是“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原本一群活泼的有朝气的青少年肩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喘不过气来了,我不经要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发出呐喊:“救救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我们将永远都不能解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教育由“教”和“育”组成,“教”是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与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人才造就中国的未来,教育成就希望。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中国的希望,只有教育,成才,希望三者互相协调,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美好未来!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三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四
论中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
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
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
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
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
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
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
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
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猜你喜欢:
1. 描写教育的满分议论文满分模板
2. 教育孩子成功的作文
3. 关于立德树人的议论文作文
4. 父母教育孩子议论文800字
5. 教育四个不为心得体会3篇
摘 要:教育管理研究中特别需要处理是与非、观点与材料、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个人与集体、时间效率的关系。
一、关于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一致的,在不同的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就会形成不同的方法论。方法论也称为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是认识学校管理的根本方法。一般把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分为哲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其中,哲学方法论是最基本的方法论。哲学的方法论,主要研究矛盾及范畴,如教育管理中的主要矛盾以及主体与客体、教与学、冲突与平衡、竞争与协调、共性与个性、目的与方法、有效与无效、集权与分权、纪律与自由、权威与服从、数量与质量、宏观与微观等范畴。科学的方法论,主要是指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方法论,它强调系统的目标价值,系统的合理组合,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的动态平衡,系统之间的互动、互控作用等。科学方法论要求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关于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研究教育管理时,所以要重申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是因为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原则经常被忽视,甚至违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忽视“研究”在实事求是中的中介作用
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解为一种直通关系,以为只要掌握了某种正确的理论,形成了某种先进的理念,就能直接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或者学了某些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就能直接在本单位运用。前者以为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是学出来的,只要学好理论,转变观念,就能搞好教育工作;后者认为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是干出来的,只要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就能搞好教育工作。其实,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既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干出来的,而是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认真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合点是研究。不通过研究,先进的理论不可能直接指导实践。不通过研究,先进的经验也不可能得到概括和升华,这样的经验,也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二)对实事求是的简单理解
对实事求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简单的理解,一种是辩证的理解。前者认为客观实际是简单的,只要通过直观处理,即可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发展规律。认为只要“眼见为实”就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教育管理中,只用考试分数、升〔关键词〕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摘要〕教育管理研究中特别需要处理是与非、观点与材料、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个人与集体、时间效率的关系。学率衡量教育质量优劣,就是这种理解最突出的表现。后者认为客观实际是复杂、多变的,只有通过认真研究,辩证分析,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为对教育质量、教育管理水平、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长期以来,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只重视对实事求是的简单理解,而忽视辩证的理解,因此,经常只用绝对分数的高低评价质量,用简单枚举为管理水平下结论。其结果是,说问题时,问题成堆;说成绩时,处处莺歌燕舞,本质问题却很难弄清楚。
(三)教育管理研究的结论违背实事求是精神
教育管理研究要探索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其目的在于求真、求实,如果结论不真实,就失去了研究的真正意义。邓小平说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选集》第二集,第45页)说真话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而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有时会出现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育管理研究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
(一)是与非教育管理研究中体现实事求是精神,需要严格处理是与非的关系。教育管理研究中所以会存在是与非的问题,其原因有二:第一是思想方法问题,带着偏见处理假说与结论的关系,经常把假说当结论。即使研究有了正确结论,由于不符合假说,也要换个说法,其结果是理论背离实际,使结论失去信度。第二是意识问题,为了迎合某种需要,编造数据,假造事实,弄虚作假,其结果是杜撰出的“理论”与实际对立,贻误事业,危害极大。讲真话要有勇气和魄力。第一,要敢于讲真话,反对说假话,做到不务虚名,多做实事。第二,要善于说真话,反对讲偏激话,这就要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做到将对事实的深入分析、调查与研究相结合,使结论真实地反映实际。
(二)观点与材料教育管理研究必须建立在掌握丰富、翔实资料的基础上,特别是实际工作者搞研究,更要强调对经验材料的发现、收集、积累和整理。研究的结论如果没有材料为依据,其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意义是极其有限的。但是,研究绝不是材料的堆积,科学论断也不是占有材料的自然结果。同样的资料,有人能写出十分出色的论文,有人则只能形成逻辑混乱的文字,其重要区别在于是否能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为了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要学习各种先进理论,了解学术动态,把握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学习与比较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做到不说大话、套话,不人云亦云,不赶时髦。信息资料浩如烟海,取之不尽,关键是对资料的取舍。获取资料,是一种能力;善于舍弃某些暂时不用的资料,也是一种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更难得的一种科研能力。用正确的观点统率材料,用典型的材料说明观点,同样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三)思辨与实证开展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理性思辨,教育管理研究也不例外。为了搞好教育管理研究,研究者要学习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辨的规律和规则,掌握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思辨的方法。把握这些规律和方法,对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要。但是,科学研究,特别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教育管理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思辨的层面上,更不能坐而论道。思辨必须与实证相结合。要重视教育和教育管理实验,通过教育和教育管理实验,验证理论研究的成果,肯定某些结论,否定或补充另一些不正确或不完善的结论。这样的研究成果才具有生命力,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过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取得过明显的成果,也曾有不成功的教训。就问题而言,我们的实验不普遍、不扎实,有些实验不能坚持,虎头蛇尾;有些实验追求速度,急功近利,效果不佳;有些实验只是花架子,很难推广等等。总之,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思辨与实证统一,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必经之路。
(四)定性与定量教育管理研究要建立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很重要,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是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些特点反映到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上,就表现为重视定性分析,这是我们的突出优点和优势。西方思维的特点是重视对事物的分解与分析,这些特点反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上,则表现为重视定量分析,这是他们的突出优势。我们也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分析多停留在简单数学运算的层面上。我们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应该吸收西方现代数理统计定量分析的方法,以使我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更加完善。但是,教育管理研究与一般自然科学的研究毕竟不同,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对人的研究,有些因素可以量化,而许多方面是不可能量化的。定性分析依然是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教育管理研究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但要以定性分析为主。
(五)个人与集体科学研究应建立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之上,不通过参与研究的个体的刻苦努力,就不可能取得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但是,现代科学研究又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单靠个别人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整体性的成果。几乎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与其他科学家进行过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都是集体研究的结晶。教育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的成长需要各方面的推动,学生的成才是德智体等各项教育、大中小幼各级教育机构努力奋斗的结果。因此,教育管理研究需要多方面、各层次的人员参与,需要个人钻研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六)时间与效率开展教育管理研究是需要时间的,而校长和教师都是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将工作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用同样长的时间,完成双份的任务,这就需要妥善处理时间与效率的关系。提高时间使用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对时间的管理。校长和教师的时间管理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自己的时间管理,一是对自己工作对象时间的管理。这两部分的管理,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校长为了管好学校,教师为了管好学生,首先要管好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珍惜时间,合理有效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校长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是运筹好全体教职工时间的基础。当然,安排好教职工和学生的时间,也使校长和教师从繁杂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和教育的研究。为了科学地管理时间,使其获得最佳效率,除了科学地分析、控制和调配时间外,还应对时间采取科学的态度。有时人们认为,人只是时间的奴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被动地适应时间,不去争取、增值时间。
实际上,这样的人因不能抓住时机、增强时效,而浪费了时间。有时人们又觉得,自己是时间的主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强制性地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变成了一种“时间癖”。实际上,因经常违背时间节律,这种人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结果,甚至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校长和教师在管理自己时间的过程中,应该既承认受时间的支配,又自信能当时间的主人;既遵守时间节律的制约,又主动分析、支配、管理时间。这样,管理者在对时间的管理中,才能既严格准时、守时,让工作任务按预定时间运转,又避免落入“时间癖”;在掌握生活节奏中,既强调高速度、高效率,又注意计划留有余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既能排除各种计划外琐事的干扰,在非原则的人情世故面前说“不”,又能实事求是,努力体谅别人的感情,做群众的代表和知心人。管理者若能科学地管理好时间,而且坚持不懈,那他们就既能搞好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又能完成好教育管理研究的任务,获得工作和研究的双丰收。
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我国学者孙煜明教授曾对中小学生受挫折的范围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受挫折的范围遍及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或惶惶不安,或知难而退,或束手无策,极少数甚至走向自我毁灭。挫折的出现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它会使人失去心理平衡,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常受挫折的人通常自我评价过低,遇到问题缺乏积极性,害怕困难,有自卑感,容易自暴自弃,失去理想和信心,从而大大限制个人潜能的发挥。若找不到有效的应付方法会导致心理行为系统崩溃,诱发身心疾病。青少年仍处在求知阶段,独立生存能力差,依赖心理强,情感脆弱,对于他们来说,挫折的打击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会对其终身产生不良影响。
怎样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呢?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挫折的情境是很难避免的,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人生的道路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居八九”,挫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因此,每个人对挫折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2.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挫折
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能使人们增长知识才干;能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如果你在失败时,仍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 此时的失败可能连着彼时的成功;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也拒绝了成功。同时要鼓励学生增强与挫折抗争的信心。面对挫折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实际上是帮助挫折打击自己,是在既成的失败中,又为自己创造新的失败;是在既有的痛苦中,在为自己增加新的痛苦。因此,要“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鲁迅),要鼓励学生在挫折面前做一个强者,在遇到困难、不幸和打击时,不灰心、不动摇、不悲观、不彷徨,战胜自己的软弱。
3.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
学生参加军训、野外旅行、社会公益劳动等都会取得一定的成效,应对这些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使其更进一步科学化和制度化。内容、时间、方式适合学生德、智、体和心理特点,活动要根据培养需要,全面安排,有计划、有目地的坚持进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
目前,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安全十分负责,只怕出了问题对家长不好交代,一般不让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和险境去,更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行动。必要的担心是好的,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让学生多去锻炼。
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过死过严的管理制度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法。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他们放到社会中进行实践锻炼,让其亲自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
5.改革家长包办孩子一切的教育方式
教育者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观念,让家长参与到培养学生抗挫能力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总是满足他,要在学习、锻炼、劳动、生活以及集体活动中,适当的利用一些“障碍”,“制造”一些困难,引导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克服,让孩子在家庭里学到基本的生存技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忍耐力,吃苦精神和抗挫能力。
6.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
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生活的孩子,很少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练,遇到挫折便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如果我们不给学生以艰苦磨练的机会,将来他们就可能无法应付艰苦,复杂的局面,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有可能成为逃兵。为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练学生,以锻炼学生的承受能力。应该注意的是:挫折要适度和适量,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青少年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不能走极端,不能违背科学规律,要合理安排。如远足、野营、登山、支农、学工、军训等,这些活动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同时,一次活动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从室内到室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到趋于承担风险,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在吃苦活动中锻炼他们。这样的活动要与家长取得联系,以团队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怎样解决生活难题”等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准备。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青少年自我调节心态,正确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青少年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他们,对陷入挫折情境中不能很好认识而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以防止产生严重后果。
7.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每天下午安排一节全校性体育活动课。各种体育运动竞争激烈,对抗性强,它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每次体育竞赛,都使参与者品尝到战胜对手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从而使其身心得到锻炼,精神得到升华。坚持让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既增强体质,更能磨练其意志,增强竞争和拼搏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精神。
8.要多为学生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学生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学生往往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使他们必然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9.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
进行耐挫教育,是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1)用现实生活中的,甚至是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有经受挫折并且有战胜挫折的思想准备。(2)用名人战胜挫折的事迹教育学生,进而转化为自身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3)开设心理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能够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弱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不断增强耐挫能力。
生活是一场比意志、比毅力、比信心、比坚强的竞赛。因此,不能封闭学生,要大胆地让学生去走自己的路,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去战胜挫折,夺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