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大众电影杂志还有。
《大众电影》是创办于1950年6月的电影杂志,80年代单期947 万册印量保持了电影杂志一期销售量最高的世界纪录。
2014 年《大众电影》杂志携手万达集团全新改版,秉承“电影点亮生活”的宗旨和有料、有趣、有品的编辑风格,《大众电影》以普及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发展、引领电影生活为使命,将建立起涵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市场调研、行业咨询、电影推广及会务在内的系列产品和服务。
《大众电影》特点
《大众电影》以“新片评介”、“电影观赏”、“问题讨论”、“电影人物”、“国内外影讯”、“电影史话”等栏目最受读者喜爱,对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了解电影的过去和现状,新片拍摄动向等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银幕上下”、“读者论坛”、“影院人语”等栏目密切了读者、观众与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从1962年起,每年举办电影百花奖,是群众性最为广泛的读者评奖活动。
《电影手册》2021年十佳片单中包括了:《第一头牛》、《安妮特》、《记忆》、《驾驶我的车》、《法兰西》、《法兰西派》、《南法撩妹记》、《女孩和蜘蛛》、《算牌人》、《圣母》。这些影片负责执导的导演有来自日本、泰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作品的题材和类型都不尽相同,通过《电影手册》这本杂志,我们能挖掘很多国际上颇具水平的好作品。
每每临近年末之际,各大电影媒体都会就一年内上映的电影选择出自己的最佳榜单,《电影手册》是一本来自法国的电影杂志,国内知道这本杂志的人甚少,但是这本杂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你喜欢看国际大片,就可以看看这本杂志评选出来的优秀电影。
一、世界级权威性影评杂志
《电影手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权威性,作为一本专门负责评选优秀电影的杂志,它是由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一手创办的,至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电影手册》中一共设有三个栏目,分别是“作者研究”、“导演访谈”、“影片分析”,每年都会对不同的民族国家电影进行深度剖析,了解每部电影包含的人文内涵。该杂志知道今天仍然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创办模式,致力于为大众做出最公平、公正的评判。
二、众多导演作品优秀至极
在入选的十佳名单之中,有几位导演很受大众的喜爱,比如负责执导《第一头牛》的美国独立女导演凯丽·莱卡特和负责执导《安妮特》的法国鬼才导演莱奥·卡拉克斯。他们很懂得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之中融入个人想法,将自己的情感夹杂在其中,让电影作品产生了灵魂。
《电影手册》中能够上榜的作品每一部都很精彩,推荐给大家去观看。
中国女排已经不仅是一个 体育 项目,更代表一种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女排姑娘们为此身体力行地践行,并传承着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虽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女排姑娘们依然将女排精神彰显的淋漓尽致。
早在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以7战全胜的成绩夺得了世界杯赛的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首次夺冠。
自此之后,一直到1986年,中国女排一路披荆斩棘,拿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第一个“五连冠”。
当时的周晓兰可以说是中国 历史 上拦网能力最强的运动员,不仅如此,她也是后来将女排从低谷中拯救出来的贵人。
因为就是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将郎平请回国内担任女排的总教练,如果说郎平是成就女排的超级英雄,那她就是一个幕后英雄。
年轻的周晓兰是女排队伍中最漂亮的姑娘,她曾与金鸡奖最佳女主角龚雪一起登上《大众电影》的封面;她是女排队伍中最成功的运动员,38岁便出任中国国家 体育 运动委员会球类副司长;她也是女排队伍中最有个性的女子,39岁毅然辞去职务,为爱远赴美国,定居异国他乡。
这样一位有个性的传奇女子,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能让她在事业高峰期,放弃名利远赴他国?
周晓兰,1957年在江苏南京出生,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60年代,周晓兰的父母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西北地区振兴工业。于是,年仅三岁的周晓兰便被送到了上海的外婆家,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但她在外婆家也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在周晓兰9岁那年,父母担心她因无人管教而荒废学业,便将周晓兰带到身边照顾。从此,周晓兰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逐渐成长,而严格的教育也养成了她坚毅的品格。
周晓兰在父母的身边度过了几年快乐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快乐的日子只过了4年。
1970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波及到了周晓兰一家,周晓兰的父母被下放到了山西古交县的一个小乡村里,在这里,13岁的周晓兰开始了她艰难的生活。
乡村里的生活和城市里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里道路崎岖、房屋简陋、缺吃少穿,甚至连喝水,都需要去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周晓兰哪里干过挑水的活,于是她在第一次挑水的时候就摔了一跤。当时水洒了,手也磨破了,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哭着回家,而是默默爬起来拍干净身上的灰,扭头又重新去挑水。
这时的周晓兰虽然身高已经长到了一米七多,但却改变不了她骨子里只有13岁的事实,因此她的力气也不大,挑着两桶水回家的时候,难免会摇摇晃晃地,而且她还是走在崎岖的路上,路不稳,桶乱晃,这些都让一个小女孩前行艰难,但她始终咬紧牙关,从不抱怨。
即使生活艰辛,周晓兰的父母也从未放弃她的教育。
当时的学校离周晓兰家有将近20里路,每一天,周晓兰都要翻过一座座山,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步行20里才能到学校。
有时遇到风雨天气,山路上满是泥泞,她便一走一滑,在大雨滂沱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学校走去。
一年四季,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她总是一个人顶着烈阳、顶着风雪走在上学的路上。
在农村的艰辛岁月不仅使周晓兰的体魄愈发强壮,也磨练了她坚韧的性格。在农村生活的那几年,周晓兰还遇到了一件让她至今想起来还背后冒汗的险事。
这年冬天,天黑的很早,周晓兰放学时天已经有些黑了,就在这时,她在一个人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只狼。
眼看再爬过一个山坡就要到村口了,在这四下无人的地方遇到狼,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但是周晓兰没有坐以待毙,她凭着对地形的熟悉钻进了一个山洞里。
她弓着身子躲在洞里,手里捏着一块石头,大气都不敢出一下,瞪着眼睛看着外边,生怕野狼发现她的踪迹。
她就这样在山洞里站了很久,此时外边已经黑透了,忽然,她听到外边有脚步声,便大着胆子探出了身子往外看。路过的这个人是同村的大爷,一看到熟人,她顿时放下心来,咬着牙跑回了家。
推开家门,周晓兰便看到母亲在院子里急得直打转,这时她终于忍不住眼泪,扑进母亲怀里放声大哭。
看到她平安回家家,母亲终于放下心来,母亲俩就这样站在院子里哭了很久。这也是周晓兰记忆中自己流眼泪最多的一次。
周晓兰进入体坛时已经16岁了,这在当时的体坛新人中,可以说很大龄了。 体育 训练一般要从小就打好根基,再经过十几年的练习才有机会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
那么此时已经16岁的周晓兰还能成为一名职业的运动员吗?
周晓兰成为运动员的机会出现得十分偶然。1973年,周晓兰在好友的怂恿下参加了太原市举办的运动会,当时的周晓兰个子整整高出了同龄人一头,站在一群女孩中非常出众,一下就吸引了当时太原市体校篮球队的教练。
但是,因为当时的篮球运动十分风靡,篮球队已经没有空余位置,周晓兰为了留下,只好来到了当时没有几个人的排球队。
周晓兰本来是抱着先留下来练习,然后再回到篮球队的心态进行训练的,可当周晓兰拿起排球的那一刻起,她就爱上了这项运动,便再也没有想过换队的事。
16岁的周晓兰在一众队员中算是年龄比较大的,在枯燥且艰苦的训练中,很多女孩因为难以忍受训练的艰辛,而经常被累的大哭,但周晓兰却从不觉得辛苦,反而对排球运动更加感兴趣。
一提到排球,她就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与斗志,这些训练与她在农村里经历的辛苦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经过了严格而又艰苦的训练,周晓兰的实力不断增强,逐渐从体校中脱颖而出,入选了山西省的女排队,周晓兰高兴极了,她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国家女排的队员。
很幸运,又一个离国家女排运动员更近一步的机会出现了。1977年,首届青年排球世锦赛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
国家队的教练来到各省市排球队,希望能从中挑选优秀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此次比赛。青年世锦赛有一个硬性规定就是: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年龄不能超过20岁。
因此,当时不满20岁,身高182厘米的周晓兰引起了国家青年排球队教练的注意。经过层层选拔,周晓兰顺利进入了国家青年队,这意味着她将代表国家远赴巴西出征青年排球世锦赛。
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青年队不负众望,夺下了世锦赛的亚军。周晓兰作为球队中的副攻手,表现亮眼,在比赛中彰显出了强大的实力,于是,这次比赛成为了她进入国家队的一个跳板。
很快,国家队女排教练便邀请周晓兰参加集训,国家队教练?集训?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她离加入国家队只有一步之遥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周晓兰完全不敢相信,和教练再三确认后。她高兴地抱着教练又蹦又笑,大喊着:“我以后是国家队员了!”之后她一连几天都没有睡好觉,期待着早日进入国家队。
1977年,20岁的周晓兰正式进入国家队开始集训。从开始接触排球到进入国家队,她只用了4年的时间,这样迅猛的上升速度,在当时其实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很快,周晓兰就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球技、敏锐的判断力、强健的身体素质成为了国家队的正式队员。
刚一进队,周晓兰便成为了主力队员,她在比赛中冷静、睿智、果断,在训练中从不嫌苦,成为当时队友们极其佩服的人,当时队友给她取了一个外号“拼命三郎”。
周晓兰在国家队是副攻手,也就是站在前排负责跳起来拦网的位置,站在这个位置的人除了个子要高,弹跳力要好,还需要敏捷的身手和敏锐的判断力,而这些恰好是周晓兰的优势。
在赛场上,周晓兰的双眼像一匹狼一样盯着排球,缜密的防守让对手毫无可乘之机。
当时的女排国家队实力非常强,其中“铁榔头”郎平、“天安门城墙”周晓兰、“独臂将军”陈招娣等十二个女将,更是在排球战场上所向披靡。
1979年,中国女排首次冲出亚洲,获得了第二届亚洲女排锦标赛的冠军,在这场比赛中周晓兰获得了个人“最佳表现奖”,自此,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开始了连胜。
当时的日本队号称亚洲最强队,而中国女排开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就是从战胜日本队开始的,这一次胜利对中国女排来说是突破性的,也是 历史 性的。
1981年11月,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办,日本女排作为东道主,一进场便气势汹汹,仿佛对这次比赛的冠军势在必得,但是,中国女排的强势突围打破了他们的妄想。
中国女排在此次比赛中沉着冷静、平稳发挥,在一次次的胜利中走到了决赛。甚至在对上日本队的时候,她们没有惧怕更没有退缩。
这次决赛战况非常激烈,最后一场比赛时,双方比分一直很胶着,最后时刻中国队甚至以14:15落后,眼看就要输掉比赛,周晓兰并没有慌张,而是冷静分析场上的情况,最后成功连续拦网,为主攻手郎平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机会。
女排姑娘们凭借着默契的配合,最终以17:15的比分打败了日本队,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这是中国女排 历史 上第一个世界冠军。
这次比赛的胜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运动热潮,学生们都自发走上街头大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在比赛场上发挥出色的郎平和周晓兰也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
之后,女排又连续获得了1982年的亚洲运动会女排金牌,1983年世界超级女排赛冠军,1984年第23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女排金牌。
“五连冠”的战绩,让中国女排走上了最辉煌的时刻,但是对周晓兰来说,这个“五连冠”的获得历程充满了波折。
1982年世界杯夺冠后,那时的周晓兰还沉浸在获得冠军的喜悦中,可也正是在此时,处在巅峰期的她患上了阑尾炎,进行手术后不久,又因为肠胃炎而不得不住院修养。
时间对运动员来说是宝贵的,病痛的折磨让周晓兰连续三个月没有进行训练。
这次生病使周晓兰元气大伤,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前,重新回到队伍训练之后,她一时难以适应,逐渐找不到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
感觉到自己目前的状态和巅峰时期相比相差甚远,看着年轻一代的队员逐渐成长起来,周晓兰陷入了深深的沮丧。
在教练和队员的鼓励下,也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周晓兰重新从边缘队员打进了主力队伍,和队员一起参加了1982年9月的亚运会,并帮助队伍夺得了冠军。
亚运会之后,25岁的周晓兰由于身体原因退出了主力队伍,成为了一名替补队员。
这一次周晓兰没有沮丧,也没有抱怨,她深知自己目前的状态不如年轻人,主动退位让贤是为了大局,也是为了激励年轻一代。
1984年第十三届奥运会开始了,替补席上的周晓兰看着队友们在场上奔跑、呐喊、拼搏,再难以抑制自己想要和她们并肩作战的想法。
她在场边助威,观察形势,为队友出谋划策。最终,女排姑娘们取得了奥运会的金牌。
胜利的喜悦冲击着周晓兰的心脏,她多想再一次站在赛场上,她多想用自己的双手去赢得冠军,但她深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她捧着奖杯无比的动容,霎时间眼泪夺眶而出。
队友们也都了解她的不舍,女排姑娘们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自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女排姑娘们成为中国在世界展现形象的代表,女排精神也成为了时代精神。
周晓兰凭借着斐然的战绩和美丽的面容,和当时最红的演员龚雪登上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大众电影》的封面。
之后的女排队员们也都获得了许多荣誉,这也为她们以后走上仕途奠定了基础。
1985年,28岁的周晓兰收获了幸福的爱情,并与前国家男子排球队队员,时任解放军八一队教练的侯晓非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不久,周晓兰也到了退役的时候,但周晓兰没有放弃学习,她进入上海 体育 大学学习管理学,这为她之后坦荡的仕途提供了很大助力。
1988年,大学毕业的周晓兰很快便进入了国家体委,继续从事她所热爱的排球相关工作。
周晓兰凭借着自己多年打排球的经验及在学校学习的管理经验,一上任便对国家队的排球管理体制展开了改革。
她不仅改进了训练模式、激励措施,还积极引进资金促进排球运动市场化,她的这些改革受到了 体育 总局的支持,并激励了队员们的训练热情。很快,她的这些改革被推行到其他 体育 项目中。
她热爱排球、热爱运动也热爱她的事业。1994年,37岁周晓兰因为出众的能力,被破格提拔成了球类司的副司长,她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
这使周晓兰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并下定决心要为排球事业奋斗终生。
正当她想在自己的事业上发光发热的时候,女排却陷入了低谷期。
女排的老队员们逐渐退役,新队员不仅在实力上远远比不上当时全盛时期的老队员们,连精气神都差了一大截。
这样一支队伍怎么可能取得佳绩呢?就这样,之后的几次比赛中,女排的成绩不断下滑,很长一段时间连决赛都进不去,国家女排似乎在失去了周晓兰等老一代女排健将后,昔日“五连冠”的荣光也已不复存在了。
当时女排承受着观众的不理解,也承受着 体育 总局给予的压力,对于曾经的老队员,周晓兰也很无奈。
她看着女排一直上不去的成绩,既痛心又着急,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老队友郎平回国担任教练。
作为昔日的队友,周晓兰对郎平的实力心知肚明,面对目前的困境,邀请郎平担任总教练,是提高女排成绩最好的办法。
但是,当时郎平是美国女排的教练,美国给予郎平的待遇是自己无法超越的,因此,她没有把握能邀请到郎平。
不过好在曾经的同队情谊还在,接到周晓兰的邀请后,一直惦记着祖国排球事业的郎平丝毫没有犹豫,当场便答应了周晓兰的邀请。
为了回国任教,郎平与美国队解约,由于合同还未到期,她还要赔偿给美国队很大一笔违约金,周晓兰承诺这笔钱由 体育 局支付。
但女排成绩的下滑,也给了周晓兰极大的压力,上级找了她不止一次谈话。
不久,在郎平回国后,周晓兰便递交了辞呈,她在副司长的职位上仅仅呆了八个月。她帮助郎平回到了国家队,自己却无法与她并肩作战,这成为了周晓兰一生的遗憾。
而郎平也没有辜负周晓兰的期望,带领着中国女排一次次夺得冠军,中国女排又一次迎来了辉煌时刻,但此时的周晓兰已经远赴美国。
辞职后的周晓兰随丈夫旅居美国,远离了国内的喧嚣。
到了美国之后,多支球队都想邀请周晓兰担任教练,但她都拒绝了。
多年 体育 训练留给周晓兰的,是一身伤病,现在的她只想好好调养身体,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休闲时光。
半年后,周晓兰已经淡出了国内 体育 界,也远离了她为之奋斗半生的排球。
周晓兰一家人这时也获得了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于是,周晓兰便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美国继续她平淡的生活。
在全家定居美国之后,周晓兰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上了数据统计分析的工作。
很快,她便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并成为了项目负责人,好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远离了国内的人情世故和荣誉枷锁,过着自己向往的平凡生活。
如今的周晓兰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她的两个女儿出落的亭亭玉立,她们继承了父母的运动基因,在排球运动上很有天分。
但周晓兰只允许孩子们练球,绝不允许她们代表美国人参加比赛。虽然周晓兰定居国外,但她依然对祖国保留着深沉的热爱,这应该是每一个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共同的心态。
去到美国的周晓兰没有赴女排队员们每年都要聚一次的约定。2004年中国女排在悉尼奥运会上再次夺冠,央视寻访老女排队员的踪迹,这一次,老女排们再一次聚齐了,唯独缺了当年的“天安门城墙”周晓兰。
2013年4月1日,老女排主力队员之一的陈招娣因病逝世,老女排队员们都来送她最后一程,最遗憾的是,周晓兰依然没有露面,她好像人间蒸发了一般,女排队员们都没有她的消息,包括因她回国的郎平。
如今的周晓兰已经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定居美国的她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不过即便生活平淡幸福,她也一直难以放下自己心爱的排球,于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她总会去美国的福利机构教孩子们打球。
此时此刻,排球对她来说不再是事业,而是闲暇时的一个爱好。
许多人都说国家白培养了一个运动员,刚有成就便去了其他国家。但是,周晓兰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爱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排球事业。
如今的女排已经重新延续了当年的辉煌,她们不负众望,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从不畏惧,艰难的赢下了一次又一次的比赛。
在郎平的悉心指导下,女排在2019年拿下了第十次冠军,并让女排精神再次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周晓兰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少年时不惧磨难艰难成长,青年时为了热爱拼尽全力,中年时为了事业兢兢业业,老年后回归家庭享受天伦。
她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迷失,并时刻保持清醒,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勇敢和魄力值得我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