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青年杂志为什么改为新青年

2023-02-11 02: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青年杂志为什么改为新青年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人民群众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1917年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什么

新老事物容易出现冲撞,《青年杂志》因和老刊物“撞名”,《青年杂志》的出版商群益书局收到上海基督青年会的来信,说《青年杂志》和他们办的杂志刊名雷同,要求《青年杂志》更名。

在出版一卷、总计6本刊物后,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出版,成为其时反封建和呼吁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提出时代青年的新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签署“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简字第七百九十二号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受命当天上午,蔡元培便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中西旅馆拜访来京出差的陈独秀,力邀他出任文科学长。

移居北京,陈独秀为《新青年》寻找到了新阵地,《新青年》迎来了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重要作者加盟。从此,陈独秀不再是上海弄堂里的个人办刊,“独人杂志”成为同人杂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什么

1916年3月初,群益书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青年》(周报)的来函,声称《青年杂志》的名字雷同,要求改名,免犯冒名的错误。陈子寿与陈独秀商量,拟将杂志名改为《新青年》。陈独秀虽十分郁闷,但群益书社毕竟是投资人,也不好太过反对,只得勉强屈从。《青年杂志》于是改名为《新青年》。

为什么要创办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创办的历史意义:

1、《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2、《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

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3、《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

4、《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5、《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

6、《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7、《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扩展资料:

《新青年》创办过程

1、《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初名为《青年杂志》。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3、《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5、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

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6、1922年7月休刊。

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7、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有什么区别?《青年杂志》属于《新青年》么

两者没有区别,《青年杂志》是《新青年》的原名。

相关介绍: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扩展资料

《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等人的创作。

为了保卫和推进文学革命﹐《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