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

2023-02-11 01: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童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看得见的中国史(上)

作者:童超

豆瓣评分:5.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2

内容简介:编辑推荐:

想准确把握现在,需要了解历史;想清晰认识自身,得先了解历史;想彻底看清未来,也得先了解历史。

和当下各种带有浓厚主观性色彩的私人解读历史不同,本书在拒绝说教,摒弃枯燥的同时,用图与文的完美结合,打造出了一套符合中国人历史观的色彩历史读物。

本书汇集了三百多件读者只有走遍各大博物馆才能一睹真颜的精品文物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爵、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徽宗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帝王像,法门寺地宫的金银器,中国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就若隐若现在这些传递着丰富信息的瑰宝之中。

世界从来不简单,历史何尝会模糊。看得见的历史,让你看见历史的真相,看懂历史的规律,看清楚历史传递给你的答案。

内容简介:

《看得见的中国史》是国内少有的历史普及读物,以高度浓缩、有血有肉的故事,以类似“电影情节”的手法为读者展开一幅中国历史的全景图,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乐观向上、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历史的大变动中创造历史的过程,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予以清晰展现,使读者可以一探我们伟大祖国何以创造历史奇迹的奥秘。另外,本书的制作有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作为强大的后盾,还有各省博物馆和华盖作为图片资源提供商,使读者在阅读高品质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大量优质精彩图片带来的视觉盛宴。

作者简介:童超

男,1938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籍浙江绍兴。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4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兼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系主任,以及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文研究会会长等职。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表彰“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荣誉证书。撰写或合著的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制度卷》《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卷》。

顾颉刚的人物生平

1893年5月8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顾颉刚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读书世家。1897年,入私塾读《四书》。祖父、祖母和家仆都极能讲故事,顾颉刚从小就听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1906年,入当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学。1908年转苏州第一中学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学,醉心于文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沉迷于戏剧,发现一个故事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流迁变化。1915年,顾颉刚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册,对清代学术有较深领会。1916年,转北大本科,读哲学。1918年北大教授刘半农等人发起征集歌谣运动,征集各地民歌,并按日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一二首。此事引起顾颉刚的兴趣,时值夫人病逝,他回家闲居,心情郁闷,无法着手古史研究,于是便搜集起歌谣来。先在家中搜集,逐渐向邻居亲友搜集,一二年间竟搜到歌谣数百首,并其他方言、谜语、谚语、唱本、风俗、宗教等资料若干。1919年5月,顾颉刚续弦,他写了一篇《一个“全金六礼”的总礼单》的民俗文章。至此他开始考虑民俗学、民间文艺的一些问题,发现歌谣也和小说戏剧的故事一样,会随时随地变化。1920年,顾颉刚在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计划长期编纂一部《中国书籍目录》,约二三百卷。冬,开始点校《古今俗书考》,同时,将自己收集的歌谣,对方言加注后陆续发表在《北京晨报》上,颇获学界好评。1921年,顾颉刚改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助教,任《国学季刊》编委,编点《辨伪丛刊》。同时常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来往,讨论古史、伪书、伪事等问题,着手撰写“古史辨”论文。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部书馆编纂中学历史教科书,拟将《诗》、《书》等古籍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初孕“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学说,认为古代的史实记载多由神话转化而成。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至少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1923年底,顾颉刚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北大研究所,担任《歌谣》周刊编辑,专心从事民俗学、民间文艺研究,成为《歌谣》周刊的主要撰稿人。曾先后发表《郑樵对于诗词与故事的见解》、《东岳庙的七十二句》、《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各种方言标音实例(苏州音)》等文章。1924年,《吴歌甲集》在《歌谣》周刊连载,反响很大。同年底发表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惊动了中外学术界,一时应者蜂起,提供资料、书信讨论纷至沓来。1925年4月,顾颉刚等人到北京西效妙峰山进行社会民俗调查,后发表《妙峰山的香气》等文章。“五卅”惨案后,顾颉刚为《京极》主编《救国特刊》。9月,撰《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1926年初,《吴歌甲集》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室出版。4月《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受到各界瞩目,使顾颉刚成为史学界的核心人物。在所撰长序中,顾颉刚备述自己治学因缘,治学甘苦及治学方向。5月发表《孟姜女故事之历史系统》,6月撰成《苏州的歌谣》。秋天,赴厦门大学任国学院研究教授。 年底,游泉州考察风俗,撰成《泉州的土地神》。1927年初,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比之以前,对孟姜女故事的见解更加成熟,体系更加完整,使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加巩固了。4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后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等。1928年3月,顾颉刚赴岭南大学演讲《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阐述民俗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同时,顾颉刚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丛书》的总编辑,负责历史学和民俗学两类丛书的编纂。在中大期间,顾颉刚还先后为刘万章《广州儿歌甲集》,周振鹤《苏州风俗》、钱南扬《谜史》、谢云声《闽歌甲集》、陈元柱《台山歌谣集》、魏应麟《福州歌谣集》、吴藻汀《泉州民间传说》、姚逸之《湖南唱本提要》等书作序,发表《天后》及《东莞城隍庙图》等文章。1929年5月,顾颉刚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又兼在北大上课,主编《燕京学报》。自到燕大后,顾颉刚专心于古史研究,决定对旧系统的古史作出清理,先后撰写了大批论文,如《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现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洪水之传说及治水之传说》等。治史过程中,顾颉刚曾以很大的精力研究《尚书》,发现其中《禹贡》等部分牵涉问题很多,必须进行全面的历史地理研究,才能搞清有关问题。这样,顾颉刚于1933年在北大和燕大开设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1934年初与谭其骧等人筹备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制定“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为挽救民族危亡致力于边疆和民族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禹贡》刊物成为当时中国历史地理、边疆和民族史研究的总汇,培养了一代历史地理学人才,并创立了中国的历史地理这门学科。1935年初,顾颉刚曾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主编《史学集刊》;7月,调查河北省古迹,编纂《北平志》。1936年5月,当选为禹贡学会理事,秋,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主编《大众知识》。从1929年顾颉刚到燕京大学至抗战前夕,他曾做过民间文艺研究,1931年与吴立模合作写成《苏州唱本叙录》。1933年参加燕京大学教职员学生抗日会,成立“三户书社”(后改为通信读物编刊社)。接着,发表《鸣凤记中的吴歌》、《明俗曲琵琶调》、《王恩任拟歌谣》、《北平说书分类》、《滦州影戏》、《孟姜女故事材料目录》等文章,又点校冯梦龙《山歌》等。1934年,与谭其骧创办历史地理学专业刊物《禹贡》(半月刊)。次年年成立禹贡学会。1935年,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逐渐侧重边疆地理研究,并于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宣传抗日。抗战期间,转入内地。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颉刚赴西北工作。9月,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编印《老百姓》旬刊。1938年春曾先后赴临洮、渭源、康乐、岷县等地考察。1938年10月,顾颉刚到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在《益世报》上辟办《边疆》周刊。1939秋,顾颉刚到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先后到郫县、双流、新津等地考察。同年,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启了输血论的先河,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他不是一个民族”。1940年3月,创办《责善》半月刊,陆续发表《虞幕》、《乘龙》、《丽江禹迹》等《浪口村随笔》中的一些篇章。4月,被聘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1941年春,赴重庆主编《文史杂志》。5月,任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8月,任中央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冬,迁北碚,任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等职。1944年秋,受聘齐鲁大学重任国学研究所主任,同时考察大足、合川等地,该年,与娄子匡主编《风物志集刊》。1945年,任交通书局总编辑,1946年主编《文讯》,完成《晋文公》等著作。是年秋,赴西北,任兰州大学教席。1947年,担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编辑,创办《民众周刊》,完成《当代中国史学》等重要著作。1948年7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复旦大学教授。1949年,上海合众图书馆油印出版了他的《西北考察日记》、《上游集》、《浪口村随笔》等著作。秋,任诚明文学院中国语文系教授兼主任,又兼震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顾颉刚任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1951年,任上海学院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担任《资治通鉴》总校。1955年,开始标点《史记》。1956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7年,发表《息壤考》。1958年,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发表《禹贡注释》。1962年,发表《尚书大浩今译》。1963年,出版《史林杂识初编》,内含《蚩尤》、《颛顼》等篇。1965年冬,因病到北京香山疗养院疗养(期间口述历史,后由何启君编成《中国史学入门》一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顾颉刚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受批判,每天到历史所劳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才得以解脱。1971年,开始,担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总校工作,1977年完成,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发表《柳毅传说与遗迹》、《嫦娥故事的演变》、《〈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尚书·甘誓〉校释译论》等论文。该年,担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学术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民研会副主席等职。1980年12月25日,因脑溢血于北京逝世。

辛德勇的个人简介

辛德勇, 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77级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81级硕士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85级博士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85年至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2年至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1994年至2004年11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科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2004年12月起,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10月;2006年1月第二版。2、《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7月。3、《黄河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4、《未亥斋读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5、《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2013年1月。6、《读书与藏书之间》,中华书局,2005年11月。7、《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8、《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中华书局,2008年10月。9、《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9月。10、《困学书城》,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11、《黄河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12、《纵心所欲:徜徉于稀见与常见书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13、《旧史舆地文录》,中华书局,2013年4月。14、《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7月。 1、《历史地理学导论》(日本菊地利夫著),连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辑至1989年第4辑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九卷,民族、交通、历史地理,与他人合译)中华书局,1993年10月。2、《山西古迹志》(日本水野清一著,孙安邦等译,担任译审,核对校审全书),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 1、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2003;2、唐长安研究の基本的文献,仁木宏主编《都市文化研究》,大阪市立大学,2003年8月;3、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4、汉武帝徙民会稽史事证释,《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5、记南明刻本《西曹秋思》——并发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事件之覆,《燕京学报》新第18期,2005年;6、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文史》2005年第3辑;7、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8、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九州》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9、 唐人模勒元白诗非雕版印刷说--兼论中国早期书籍雕版印刷技术在世俗社会的传播扩散程,《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10、 重论明代的铜活字印书与金属活字印本问题,《燕京学报》,2007年第2期;11、 《周礼》地域职官训释--附论上古时期王官之学中的地理学体系,《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12、 《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13、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2008年第2期;14、 隋大兴城坊考稿,《燕京学报》,2009年第2期;15、19世纪后半期以来清朝学者编绘历史地图的主要成就,《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16、谈传言所说晚近存世金刻本《旧五代史》乃绝无其事,《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3辑;17、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18、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本义辨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1期;19、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文史》2009年第1辑;20、汉“元朔五年弩”鐖郭铭文述疑,《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2期;21、从《西教纪略》到《教务纪略》,《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2辑;22、《汉书》赵佗“处粤四十九年”说订讹,《文史》2009年第4 辑;23、论细柳仓与澄邑仓,《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24、唐代都邑的钟楼与鼓楼——从一个物质文化侧面看佛道两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文史哲》2011年第4期;25、薛季宣《未央宫记》与汉长安城未央宫,《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26、日本学者松本洪对中国历史植被变迁的开拓性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1期;27、简论清代中期刻本中“方体字”字形的地域差异,《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28、谈历史上首次出土的简牍文献——《茂陵书》,《文史哲》2012年第4期;29、北齐乐陵王及王妃斛律氏墓志与百年太子命案本末,《燕京学报》新三十期,2012年8月;30、《后汉书》对研究西汉以前政区地理的史料价值及相关文献学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4期;31、西汉秦中祠疏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1期;32、从晚清北欧行记看中国人对北欧各国的认识,《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2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