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农村新变化论文3000字

2023-02-10 2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农村新变化论文3000字

拓展我国农村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给与分析考察,发现并找到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关系,譬如,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关系、收入和消费增量的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的变化、农业人口比率和农村消费比例的关系等。实践表明,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反映的是当年消费与当年收入的相对关系,恩格尔系数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消费总量增加与经济收入提高基本同步

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看,农民收入和消费的总量及增量水平的变化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和农业人口比率与农村消费比例等关系,都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是在提高。

(一)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增加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人口总量逐年减少的同时,消费总水平逐年提高,已从 2001年的15666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26906.4亿元,7年间增加了 11240.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消费总量 1605.8亿元,增长率 43.8%。农村居民消费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处于上升趋势。同全部居民消费增长水平相比,尽管在全体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增长幅度也相对落后,但是人均消费水平是增加的。如果以2.3亿农村进城人员全部在农村消费,按照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3730元计算,应该有8579.0亿元的消费总量,如果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一半计算,应该有15546.9亿元的消费总量。所以,在把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水平,分析扩大农村内需的现实基本情况的时候,必须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的快速转移。特别是考虑中央作出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国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二)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 191元,2001年增加到 2366元,2008年达到了 4761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 470.6%,平均每年增长 6.4%。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 162元,2001年增加到1741元,2008年达到了3661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383.5%,平均每年增长 5.8%。可以看出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保持消费水平的同向提高。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当年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实际消费支出都在增加,虽然增加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但二者在数量上的差距保持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

(三)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平稳上升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人们现期可支配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2001年-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较为平稳,保持在 0.74左右,而 2005年 -2006年两年,平均消费倾向出现了上升趋势,从 0.74上升到 0.78和0.79的最高值。到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2008年继续下降到 0.77。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上升与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可以解释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勇气,使消费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从总体上看,“十五”时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 0.7-0.8之间变化。

(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波动中下降

自“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虽然在2004年有所反弹,但很快又保持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速度快于城镇居民。7年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减少了8.4%,而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只减少了0.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在逐年缩小,说明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和差距趋于接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指向存在着很大的趋同性。尽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回升,但应该考虑是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导致的,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幅6.5%,是“十五”以来年度涨幅最高的一年(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涨幅23.4%,平均涨幅 3.1%)。从变化速度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1年-2008年的7年间,有4个百分点的变化,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0.3个百分点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进入到快速改善阶段,并不断朝着富裕生活水平靠近。

(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低于城镇

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绝对数的比较始终在3.6-3.8之间,同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且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平均每年增长幅度7.7%,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为5.3%。应该认为,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的消费绝对值的差异,是会持续存在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出现,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才有可能出现变化。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更需要消费,更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城镇居民消费则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届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缩小,或者是不再扩大。

二、消费结构变化与生活质量改善大体吻合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化,呈现出温饱型需求下降,而奢侈性消费增加的趋势

1、食品消费支出。“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在 2004年附近稍有波动,但总体上趋于逐年下降。2001年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为 47.7%,2007年下降到 43.1%,2008年略有回升到 43.7%,下降了 4 个百分点。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回升与食品消费价格上升有直接关系,2004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 9.9%,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14.3%(2001年-2008年农村食品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2.6%)。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均粮食和蔬菜的消费不断减少,禽、肉、蛋、奶及其制品类的消费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饮食质量和结构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

2、衣着消费支出。“十五”以来,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5.67%,上升到 2007年的 6%,2008年略有下降到 5.8%,虽然在 2004年稍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上升趋势。衣着消费比重的不断上升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衣着的改善。同时与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连续走低有很大关系(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累计下降 13%)。

3、居住消费支出。住房消费在我国农村消费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16.03%先上升到2002年的16.4%,接着2005年下降到最低点 14.49%,随后又迅速回升,2007年回升到 17.80%,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18.5%。这种上升是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居住类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实现的(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品价格累计上涨31.6%),因而更加说明农村居民对于住房改善的要求十分强烈和迫切。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 25.7平方米,增加到32.4平方米,增加了 6.7平方米,增长 26.1%。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耐用消费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纷纷进入农村居民的家庭。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2001年的4.4%下降到 2005年的 4.1%,接着开始上升,2007年达到 4.6%,2008年上升到4.8%。整个“十五”期间,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饱和,因为进入“十一五”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又不断上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物价的涨幅较快,导致农村居民的购买力降低,更多的支出花费在食物上,也包括由于医疗等负担过重造成的。总之,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消费比重近几年来迅速上升,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该市场的开拓潜力很大,因为这是生活现代化的必然。

5、交通通讯消费支出。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入增长和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导致居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整个“十五”的前四年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相当稳定,保持在5.6%到6.0%的范围内。从“十五”的最后一年开始,交通通讯消费比重迅速上升,进入到“十一五”期间的 2007年达到了 10.2%,2008年略有回落到 9.8%。

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从2001的6.3%增加到2005年的11.6%,随后又逐年下降,2006年为 10.8%,2007年为 9.5%,2008年为8.6%。农村居民文娱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先平稳上升,随后又缓慢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文娱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多,同时 2006年义务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成本不断增大导致了2001年到2006年,文娱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随着2006年起义务教育的改革,农村居民的教育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文娱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娱乐教育文化事业还不发达,许多农村还没有具有高水平、上档次、普及性的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站,导致农民不得不减少用于娱乐文化方面的支出。

7、医疗保健。农民的身体素质与农民的生产能力紧密相连,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有能力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多。“十五”以来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1年的11.06%,2002年的11.5%,增加到2003年的12.1%和2004年的11.3%,接着开始下降,2005年为6.6%,2006年为6.8%,2007年为6.5%,2008年为6.7%。2001-2004年,农村居民的医疗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平稳增加,这说明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04年以后,农村医疗消费保健支出出现了加大下降,并维持在6.5%-6.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和推广,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成本,因此出现了医疗保健消费比重的下降。当然也包括政府长期以来实行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的低价政策(2001年 -2008年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平均每年增长0.8%)。

(二)不同地区消费结构变化中,东部地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有所改善

1、各地区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不断上升。从 2005年到2007年不同地区同期人均消费支出相比,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从食品支出看,虽然支出的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都不断增长,但是支出的相对数量,也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 42.12下降到 2007年的 40.56%,中部地区从 2005年的 48.05%下降到2007年的 44.84%,西部地区从 2005年的 49.79%下降到 46.62%,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39.48%下降到 2007年的 37.86%

2、按生活质量高低排序,依次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已处于富裕水平,东部地区则非常接近富裕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上处于小康水平,并不断向富裕迈进。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 2005年到 2007年逐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交通通讯支出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文教娱乐支出由于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则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

3、各地区高档耐用消费品有所增长。从每百户耐用消费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2005年到2007年,各地区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抽油烟机、摩托车、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照相机和家用计算机都在不断增加。其中东部地区除了洗衣机外,每百人拥有的其他耐用消费品都排在全国之首,其次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每百人拥有的洗衣机高于东部地区,接下来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每百人自行车和黑白电视机的消费量不断减少,而摩托车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量则不断增多,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而移动电话则迅速增加。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构成部分的变动,与前面对农村消费的总体分析相一致,说明人们随着收入的提高,购买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文化、交通、医疗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不断转变,消费不断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出现差异

对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变动进行描述分析,发现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同。

1、收入水平不同,但是消费支出均出现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的消费支出总额(按当年价格)从2000年到2008年都是不断增长的。其中,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从 2000年的977元,增加到2008年的 2145元,增长 119.5%;中低收入户从 1233元,增加到 2653元,增长 115.2%;中等收入户从1501元,增加到3286元,增长 118.9%;中高收入户从1877元,增加到4191元,增长123.3%;高收入户从 3086元,增加到 6854元,增长122.1%。数据显示出,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越高。

2、食品支出增长不同。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 2005年到 2007年,高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低收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组则是先下降,2007年又稍有回升,这一现象与前面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着一定关系。同时可以看到,高收入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小于0.4,整体处于富裕水平,并且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中高收入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接近富裕水平,中等收入组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是仍处于小康生活,并与富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中低收入组虽然进入了小康生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中等收入相比还较差,低收入组始终在温饱和小康的边缘徘徊。

3、食品支出以外的消费处于上升。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不同收入组的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2005年到2007年的支出均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除了低收入组之外,其他收入组的交通通讯支出均处于上升状态,并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2005年到2007年,各收入组的文教娱乐支出均处于下降状态。这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文教娱乐的支出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各不同收入组的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

三、消费行为差异与需求倾向平稳趋于一致

(一)不同地区农户消费行为存在差异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这四个地区的划分,一方面是地域上的划分,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到这种划分和收入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根据统计年鉴的 2005年-2008年数据,我们可以将这四个地区按收入水平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收入地区,也即东部和东北地区,整体来看,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因此其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地区也即西部地区受收入限制,收入的大部分都要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其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地区,也即中部地区农户的消费倾向,介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之间。

1、2005年-2008年四年中,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高,说明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欲望强,而高收入地区的储蓄倾向强。

2、2005年-2008年四年中,从整体上来看,东部地区的平均消费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先上升又下降,并且2008年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2005年的消费倾向;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在下降;东北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大。这说明收入较高的地区,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范围较小,农户的消费行为差异较小。

3、2006年-2008年,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差异,其中,2006年中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而东北地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东部和西部居中。2008年,东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最低,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并没有更多的增加消费支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但也是连续三年下降,这主要也是因为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不快所致。收入增加的部分,更多的用于储蓄或用于生产性投资;中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较大,说明这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愿望波动强烈。东北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处于上升期,客观上要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

(二)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行为不同

以《中国统计年鉴》对农户收入的五类分组为依据,我们收集整理了这些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1、2003年-2008年,五个收入组从低到高,平均消费倾向依次减小,并且低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大于1,这说明收入较低的农户受收入的限制,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并且还会因为入不敷出而需要借钱或救济来满足日常的基本生活,它们的消费欲望较大,因此平均消费倾向较大甚至还会大于1。而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较高收入阶层农户的基本消费都可以满足,并且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户的消费倾向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不断增强。

2、从2003年-2008年,各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倾向都经历了先增长,而后下降的过程,这与我们在第一部分对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相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和农户的消费惯性,导致农户要为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倾向就要花更多的钱,而随着物价的下降,各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也逐渐下降。

3、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边际消费倾向是要小于 1的,而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计算的不同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出现了一些数据大于1,尤其是中低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和2005年除了高收入足农户以外的其它收入组农户。这主要是因为,中低收入组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够满足消费的一般性增长,因此农户必须要依靠利用已有的储蓄,或是借钱或是依靠救济来进行消费。而2005年出现的绝大多组农户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1,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关(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4.8%,2005年提高2.2%,均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使得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能满足由于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消费的大幅上涨,因此需要借贷或是动用已有的储蓄进行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

4、2008年低收入户边际消费倾向依然大于1,甚至超过了2007年,达到了1.92,说明这部分农户为了生存,在高物价水平时期,依然要靠动用储蓄维持生活(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6.5%,超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

5、2003年-2008年,从总体上来看,由低到高五个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依次减小。这说明收入越高的农户,用于基本消费的支出是稳定的,因而它的消费倾向较低,并且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长也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则不断增大。

家乡的变化论文3000字

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乡也奇迹般地改变着。

昔日,我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庄。

道路全部是泥路,坑坑洼洼的,残留在我脑海里的家乡,到处都是平房,所见的平房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数都是瓦屋,刮风下雨时,严重的倒屋,轻则水会进屋。

屋前的道路冷冷清清,没工厂,没商店,更不要说路灯了。

一条街道简直是封闭的。

在当年,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的。

人们那时穿的衣服都有补丁,以前有一句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连鞋子也是靠自己那双灵巧的手做出来的,有草鞋、有布鞋……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市。

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

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

当年泥泞的古道已不见踪影了。

宽阔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息。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

以前的瓦房现在变成了豪华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高楼大厦。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乐声,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有手机、私家轿车呢,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

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

因此,我们必须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立于世界之林,我相信凭借着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我的家乡将会变得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裕。

我的家乡在十堰,自党的十五大以来,党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唤醒了家乡的人民。

从此,我的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说路,以前是泥泞小路,一踩裤子上喷的尽是泥。

现在,是用水泥铺成的柏油马路,现在的柏油马路可以六辆大卡车并排行驶;听说在紧急时刻还能起降飞机呢!而且以前只有一条主杆线—人民路,现在又增加了火箭路、朝阳路等几条主

杆线。

关天人民路还有一条政策:7:00—晚19:00不允许卡车在人民路上行驶,以免路面受损。

我们坐在车上十分舒服,车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活蹦乱跳”了。

再说说这里的河—百二河。

以前这里很不卫生,人们把垃圾倒在百二河附近,使百二河发出一阵阵嗅味,让人难以忍受,有些身体不好的,从这路过,病情更加严重了。

现在就不同了,到处都是环保标语,还有许多清洁工在扫地,水不但没有嗅味了,而且人们还在百二河附近种上了许多垂柳,像一位春天的使者,热情地伸出修长的手臂,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枝条细长下垂,直觉泻而下,像少女柔软的披发,又像一条绿色的瀑布,优美而不失气势。

从这儿路过的人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了,夏天,人们还可以在垂柳下面乘凉,真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以前十堰是一个全市不到30万人的山区小镇,现在是一座城区就有50万人的中型城市,十堰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生活进一步迈向小康。

当前,十堰正在临着东风日产合资合作、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开发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

东风日产合资合作,将使十堰的汽车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发生质的飞越,实现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十堰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卡车制造中心”。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推进水资源开发、库区建设、环境保护、结构调整、移民建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爱我的家乡,我全心全意地爱着我的家乡!将来,等我学好本领后,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创造我的家乡,使我的家乡变得更加兴旺发达、美丽可爱! 指导教师:李俊 家乡的变化 四川省达州市 通川区第七小学 五年级一班 唐岑雨 我的家乡是达州,虽然那里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也不能与其它大城市相提并论,可是近年来,达州真的在不断地变化,越变越美丽,越变越繁荣、昌盛。

以前我们达州大街上的地板总是坑坑洼洼的,一到了晚上,就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老人们走在街上,经常会因为不小心踩到有坑的地方摔倒了,而且因为路面坑坑洼洼的,下了雨过后,坑里面就会有许多的积水,你如果走在路边,一辆车子开过来,坑里的积水会溅得你满身都是,让你变成名副其实的落汤鸡。

现在经过多次的整修,路面已经变成平坦的了。

以前我们达州简直是出了名的垃圾城市,人们随手就乱丢垃圾,一点儿也不爱护环境。

垃圾桶就摆在人们的面前,可是人们仍然乱扔果皮纸屑,饭盒随地乱丢,真是有眼无珠!可是现在不同了,人们十分爱护环境,不像以前那样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了。

如果偶尔有人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会有人主动走出来对乱扔垃圾的人说:“请你不要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这样会破坏环境的。”而随便乱扔垃圾的人也会羞愧地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箱里。

几年不见,达州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祝愿家乡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讲文明、有礼貌,把达州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 指导教师:杜聪 家乡的变化 广东省惠阳 广东省惠阳区淡水镇土湖小学 六(3)班 雅倩 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乡也奇迹般地改变着。

昔日,我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庄。

道路全部是泥路,坑坑洼洼的,残留在我脑海里的家乡,到处都是平房,所见的平房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数都是瓦屋,刮风下雨时,严重的倒屋,轻则水会进屋。

屋前的道路冷冷清清,没工厂,没商店,更不要说路灯了。

一条街道简直是封闭的。

在当年,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的。

人们那时穿的衣服都有补丁,以前有一句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连鞋子也是靠自己那双灵巧的手做出来的,有草鞋、有布鞋……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市。

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

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

当年泥泞的古道已不见踪影了。

宽阔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息。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

以前的瓦房现在变成了豪华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高楼大厦。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乐声,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有手机、私家轿车呢,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

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求采纳啊!@!!!!!

一篇3000字作文《家乡的变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土地”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有许多了不起的事迹,有太多美丽的景色,她应该值得我们去欣赏,去赞叹。我是喝家乡水,吃家乡粮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抚今追昔,顿时心潮澎湃,思绪带领着我不自觉地去“喜看家乡新变化”。
十多年来,在“开发荒山,勤劳致富”的呐喊声里,在“改造自然,幸福生活”的追求浪中,家乡的山似乎一夜之间由秃岭黄草换作满眼葱郁翠绿。这些果园为山们增添了几分色彩,也增加了几分自信。每当微风吹拂,她就挥起衣袖翩翩起舞,向世人尽情地展示她的妩媚。到了收获季节,果园更是生机勃勃,处处洋溢着喜庆风光,那累累硕果,不禁让人垂诞三尺。从此,家乡有了“柑橘之乡”的美誉。
但是,好景不长,柑桔一年多一年,价格却跟着一降再降。那堆积如山的心血之果不再含有丰收的喜悦,反而变成了村民的一块心病。草坪、桥头、山脚、沟壑……放眼望去,丢弃的果子满坑满谷。这是为什么?领导沉思了,村民伤心了,连小孩也担忧起来,最终大家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答案,那就是:这路,还是这条路——一条30多年前修建的坑坑洼洼的黄土路。这路,碰到下雨,就到处是水坑和泥浆,使人行走变得异常困难;这路,遇到晴天,路面上厚厚的灰尘,就随着汽车漫天飞舞,使人睁不开眼。“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生活真让人叫苦不迭!再加上山险路陡常有车祸发生,去“柑橘之乡”自然也被司机和老板视为畏途,这样无形中为柑桔地销售设了重重的关卡。
从此,“要致富先修路”的呼声再一次强烈地占据着家乡人民的心田。正当我们盼望下场“及时雨”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席卷全国,仅仅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条长34里的柏油路映入眼帘。惊叹之余,我们会问:“这只是车路吗?”不!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另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条宽阔平坦的公路穿过田间,绕着山林,像一个隽秀的少女舒展着优美的身姿,看到她的人们无不笑逐颜开。所以,这是一条小康之路,这是一项“民心工程”。
你瞧,又到了柑桔销售的季节,这次村民看见了全国各地的大货车,听到了不同方言的老板。从那年开始,柑桔早卖了,价钱高涨了,村民兴奋了。我们不再为销售而发愁。因为有了这条路,家乡年年有希望,天天有变化。路好了,那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般美丽;路好了,楼房里有了高档家具,那显赫一时的黑白电视机也销声匿迹了;路好了,家乡一天一个样,一天又比一天美;路好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越过越喜庆。
望故乡,变化在身边。以前村路尘土飞扬,现在公路宽又亮;以前通信越岭翻山,现在电话连万家;以前瓦屋常漏雨,现在新房温暖多;以前村里大喇叭,现在家电多样化。
望故乡,谈发展。今昔相比,沧桑巨变。社会求和谐,家乡在发展,农民更富裕,而我们仍在努力——为实现更高的理想奋斗着!
望着锦绣山河,花开草长;想到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我的眼里禁不住热泪盈眶……

关于农村变化的征文1500—2000字

 新中国成立60年了,6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也说不完。具体到我们个人,总有一些事情是很难忘的,爷爷和烟,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爷爷是个老烟民了。从我记事的时候,他就抽烟。听我奶奶说,爷爷从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抽烟。那时候他跟大人们一起干活,休息的时候大人们抽烟,也让他学着抽。时间长了,爷爷学会了抽烟,而且烟瘾很大。要他不吃一顿饭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烟,那简直是要他的命。爷爷抽的烟,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它像一个缩影,让我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

  我没见过“蛤蟆头”烟,奶奶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爷爷抽的烟多是一种我们当地生产的俗称“蛤蟆头”的烟。把烟叶用纸卷起来,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烟人吐出来的烟味很呛人,特别是小孩子,常常被呛得直咳嗽。那时候,村子里会抽烟的男人都抽这种自己家地里种的烟,卷烟他们买不起。也许是因为习惯的关系,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蛤蟆头”烟,说抽着“有劲”、“过瘾”。卷烟是妇女们才抽的,男人抽卷烟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已经不抽“蛤蟆头”烟了。他抽一种廉价的卷烟,很便宜,一毛五分钱一盒。他总和我奶奶说:“抽烟卷没劲儿,还是“蛤蟆头”烟好,有‘劲儿’!”我就问爷爷说:“爷,抽烟卷没‘劲儿’,你怎么不抽‘蛤蟆头’呢?”爷爷“嘿嘿”一笑,“村里的爷们都不抽‘蛤蟆头’烟了,抽那个叫人笑话,好像咱没钱买不起烟卷似的。”奶奶在一边插话说:“没人的时候,你爷还偷着抽点。不当着人面前抽了。”爷爷只是憨厚地笑着,不说话。其实真像爷爷说的,村里的男人们确实很少抽“蛤蟆头”烟了,那种一进门就直冲鼻子的呛人烟味,淡了不少。家乡普通村民的生活的变化,从这小小的烟卷就能感觉到。

  后来我叔叔调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时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节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给家里写信,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买。那时候,非常流行抽云南产的香烟,烟民俗称“云烟”。有一次,爷爷给我叔叔回信说“如果可能的话,给我买两盒‘云烟’”。那时风行抽“云烟”,谁要是能够买到一两盒“红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别说是在农村,就连县城里也很难买到“云烟”。爷爷觉得叔叔在省城应该能买到“云烟”。我叔叔不抽烟,也没觉得买“云烟”是件什么难事,等到商店一打听,才知道买“云烟”要“烟票”,没“烟票”不行。赶紧找单位的同事要“烟票”,最后总算买了四盒“石林”……

  爷爷对这四盒“云烟”的欢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个人从来没抽过。都是有亲戚朋友来看我,他才会把烟拿出来,分给大家抽,一边很自豪地说:“儿子从省城里买回来的,没‘门子’买不到的!就是比咱们当地烟好抽,不呛。尝尝!”大家从爷爷手里接过香烟,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点着慢慢地抽着,一边夸奖叔叔有“本事”。这就是爷爷想达到的效果,满足了他的一种虚荣,也是有种炫耀。

  家乡后来大力发展种植业,乡亲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日子越来越好。我最切实的感受就是他们抽烟的牌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是中国的名牌卷烟,什么“玉溪”啊、“中华”啊、“熊猫”啊……过去从来没抽过的名牌卷烟,现在买来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改革开放,让我家乡的乡亲们不真正富裕起来。

  后来,我姑姑在城里成家了,有了小孩。有一次,爷爷、奶奶带着我到姑姑家去看孩子。爷爷抱着外孙子脸笑成了一朵花。唠了一阵家常话,爷爷忽然起身,说要到外面上厕所。我姑说:“家里有卫生间,你出去干什么?”爷爷说家里的马桶他使不惯,还是去公共厕所好。爷爷前脚走,奶奶就跟我姑姑说:“准是烟瘾犯了,出去抽烟了!”我有点不信,走出去看看爷爷到底干什么。到了楼梯拐角处,果然看到爷爷依着墙抽烟呢。我说:“爷,抽烟还出来干什么,回去抽吧。”爷爷摇摇头,“电视里老说,抽烟有害健康。抽二手烟更危害健康。我不能让烟呛着孩子,可不行!”我愣愣地看着爷爷,禁不住想到以前的事儿。那时爷爷一抽烟,我们说“呛得慌”,他眼睛一瞪,“嫌呛,出去!”现在,他自觉不在屋子里抽烟了,为了不损害他人的健康。爷爷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啊!我想,爷爷要是能戒烟就好了。

  从姑姑家回来,爷爷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还特意叫我给他拿去了烟灰缸。给他看病的医生劝他戒烟,他摇头说:“抽几十年了,恐怕戒不了!”我们也觉得叫爷爷戒烟太难了。那个医生找来一些戒烟的宣传册给爷爷看,还叫我们动员爷爷戒烟。开始,爷爷很不耐烦,奶奶就说:“这是为你好!我抽了多半辈子都能戒烟,你怎么就不能?再说了,你戒烟对别人也好,对自己身体又好,怎么就不能戒?省下钱买点保健品也好,比抽烟强!”奶奶的一番话,说得爷爷不放声了,“那我试试。”爷爷小声说。那天,在大家的监督下,爷爷只抽了三支烟,是平常的四分之一……

  出院的时候,我去帮助爷爷收拾东西,准备把烟灰缸装进袋子的时候,爷爷忽然跟我说:“别拿那玩意了,抽烟没什么好处!以后有时间我就锻炼锻炼,做点有意义的活动,干点有意义的事儿,这害人的东西就免了!”我愣愣地看着爷爷,没想到他真的把烟戒了!他思想意识发生的变化,比他戒烟更叫人惊喜!

  从抽“蛤蟆头”烟到抽卷烟,从不在室内抽烟到彻底戒烟,爷爷与烟的这种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中国人的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样的变化比起人们生活的富裕更令人欣喜,是比物质生活进步更值得称道的地方。新中国成立60年了,这样的变化发生在角角落落,反映了中国的进步。看看不少地方的公共场所在全面戒烟,相信将有更多的烟民会像爷爷一样退出抽烟者的行列。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中国会一天比一天繁荣富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