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地质图书馆下载论文

2023-02-10 23: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地质图书馆下载论文

到中国地质图书馆下载个论文(博士?硕士?),照着写。 都有固定的模式 ,这样写起来自然有条理,在写之前,要查阅大量的相关的资料,整理成文字,以备黏粘复制到适当的位置,在创新的地方加入自己的观点。

信息情报室

由《矿床地质》编辑部、资料室和图书室组成。《矿床地质》面向全国,宣传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图书室面向全院,收集借阅有关矿产的图书期刊;资料室面向全所,收集借阅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1.《矿床地质》编辑部

《矿床地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和《Pe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矿床地质》排在第5~21名之间。

有关《矿床地质》重要数据统计表

2.图书室

现有科技藏书4万余册,科技期刊百余种,对中国地质科学院职工开放。每月借阅量达百余册。科技期刊包括《中国科学》、《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American Mineralogist》、《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nation》、《Mineralium Deposita》等SCI收录的期刊。为了方便矿产资源研究所职工更加广泛阅读国内外地质科技书籍,矿产资源研究所图书室现已经与中国地质图书馆联网,只需登陆、或等,便可下载阅读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的各类相关书籍。

3.资料室

成立于1964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建所以来形成的原始资料、研究生论文和全国各地收集的地质资料储存借阅室。现有资料包括各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地形图等。按照专业分类,包括物化探、区域地质普查与勘探、成岩成矿实验包裹体、地质力学、海洋地质、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岩矿测试、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气候环境地质、同位素地质、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资料等。该资料室按地区及上述专业建立了检索卡片,供科研人员查寻之用。

2007—2009年,矿产资源研究所曾经对其成果资料进行过一次全面清理。目前,共有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原始资料659套、成果报告1160套。这些资料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973”、国家“863”、科技支撑等各类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项目所形成的各种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

资料室保存资料数量统计表

地质领域的开放平台和文献聚合平台有没有一个方便收藏的统一入口或者聚合站点?

大多数在主管机构都能找到,不过学术方面的机构的网站可能没有,可以去中国地质图书馆的网站看看,里面有很多关联的学术机构、文献机构和资源提供方的入口,另外他们自己也在做这类资源的整合,可以进站搜一下看有没有想要的

文献计量学与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

1.文献计量学的理论

中国早在数年前就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邓小平同志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而学术期刊是科技及先进文化的载体,面对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面对信息通讯技术及信息处理现代化方式日臻完善的今天,作为载体的学术期刊就应先行一步,高瞻远瞩这是形势使然。

科学技术研究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在发表科技论文、科技成果获奖和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科技论文一般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性论文,它是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研究最直接产出形式之一。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效率,特别是论文的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以及科研人员科技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科技论文的定量分析进而对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国内外管理人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如利用模糊数学模型分析等方法。其中,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通过对文献特征的统计分析,来研究文献体系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文献的变化规律和科学管理。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情报学以外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科学技术生产效率的评价,使决策者可以对科技研究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简单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例如出版著作数、发表论文数、被引用次数等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部门中作为考核、奖惩、晋升职工的评估依据。这些简单指标的组合,就可以评价大学、研究所、工业公司以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能力。在近10年中,文献计量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各方面更趋成熟,研究层次更趋深入,定量化描述的手段与方法也日益改善。同时寻求更系统全面的数据集合,更现代化的文献数据处理手段,最终有效地指导文献情报工作。

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应用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在科技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研究者的重视。国外对此十分重视,例如,美国、英国、匈牙利、印度等许多国家不仅把文献计量指标作为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从管理的高度,认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献计量学应用所必需的大量数据,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我国著名学者赵红洲、蒋国华等人曾经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并以“学术榜”的名义在报纸上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起,国家科委为了从一个侧面评价我国学科发展、科技投入产出情况及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成就,委托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今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利用ISI的三套出版物,对我国学者从1983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接着,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从1998年起也逐年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简称《指标集》)。集内有100多项统计指标,运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有关方法,对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及其分布情况从总体上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该书的内容包括:统计源概貌,机构研究计量统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研究计量指标,地区研究计量指标,科技基金计量指标,合作研究计量指标,人才研究计量指标,文献评价计量指标。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连续资助了6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使其研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由于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与其它社会评价指标的功能是一致的,而且其研究成果和计量数据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与支持,因而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事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这是90年代以来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应用发展的显著特点与趋势之一。

2.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建立的背景

文献计量学的应用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建立正规的文献信息计量工具,为应用提供大规模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来源,必须依托较为适宜的文献数据库才能进行。目前国内文献计量学研究大多利用SCI为数据源进行统计研究,但在本研究进行项目调研中发现SCI创建时间较短,在可追溯性方面不如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检索工具(如地质学方面有200多年收录史的GeoRef),虽然SCI收录5000多种期刊,但由于其专业覆盖面很广,故每个学科的收录数量都不够。并且SCI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各科学间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此外SCI中没有“分类号”一项,不能按学科进行分类检索,因此用它进行某学科的统计就很困难,一些文献统计项目为了用SCI进行各学科综合统计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对原始数据重新进行分类等加工、录入,这一点可反映出数据源选定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工作的结果和效率。可以认为利用SCI对国内外地球科学进行分学科和领域论文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论文使用的分析测试方法统计分析,论文研究的区域分布统计分析,论文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本项目组自行设计并完成了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公共查询系统技术实现对地学文献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输出,实现地学文献的信息化管理。

(1)系统运行环境:

a.服务器: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I 800、RAM/256M、Disk/20G;

b.客户机:DINDWOS 9X或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 350、RAM/64M、Disk/9G;

c.网络:互联网;

d.数据库:MS-SQL 2000。

(2)系统结构: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采用了三级B/S体系结构,三层结构包括客户机、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这种方式又称瘦客户机系统,在客户机端没有或者有很少的应用代码。客户机负责数据结果的显示和用户请求的提交。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负责响应和处理用户的请求。而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所有的空间数据和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是提出请求,所有的响应都在服务器端完成。其中,Web服务器位于系统的中间,是原型系统的枢纽与核心部分,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前端是Client/Brower,中间是Web Server,后端是Sql Server。

图1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的结构图

(3)系统总体功能:

a.数据库管理:实现数据输入与维护、查询、显示输出等,系统也提供Web环境下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可在远程或本地进行编辑、浏览、维护。

b.系统可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初评估、总评估:依据文献查询结果进行学科、主题、作者、研究单位、研究区域等相关度的统计和分析。

c.数据交换功能:系统可通过转换工具将数据转换为其它标准格式,如2709等国标数据。

d.系统具有完整的桌面管理和帮助系统。

(4)系统构成框图(图2)与主要功能图(图3)。

图2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的构成框图

(5)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在中文WIN2000下利用SQL2000、ULTRADEV、VBSCRIPT进行开发。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选定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建库主要收集和利用《GeoRef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eoRef)、《中国地质文献库及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DS)作为数据源,GeoRef是中国地质图书馆在1982年开始引进的美国地质调查所信息中心所建的地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北美地区自1785 年以来的和世界上其它地区自1933年以来的地质文献,包含了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上公认的5000余种期刊、会议资料等,总共约220万余条,其收录范围覆盖了地球科学近40 个类目,是目前国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检索数据库。GDS由中国地质图书馆所建,收录1985 年至今的400 余种期刊、专著、论文集和国际会议中文资料,累积文献量达20 余万条,收录范围基本覆盖了地球科学、土地科学等40个类目,是我国地球科学和土地科学研究领域最大型的检索系统,是国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数据库。选取上述两个数据库作为本系统数据源的主要原因是:①GDS的基本结构和选刊原则等诸多方面与GeoRef接轨,建库依据了文献计量学的结果;②两种数据库均有较为严格选刊标准,收录文献的种类较多,即将国家级单位主持的地球科学类专业杂志悉数收录,也将一些地方主办、流通区域有限因而影响较小的地球科学杂志收录;③两种数据库收录时间较长,GeoRef已有200年数据,GDS的数据年限已有近19年,非常适合于我们对多年来地球科学论文情况进行分析;④两种数据库的分类系统设立既遵循了地球科学的学科分类,又是从检索文献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GDS是参考了GeoRef的类目名(表1、表2)。所以根据GeoRef和GDS得到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代表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水平。不足之处是两种数据库都缺少引文分析。

图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示意图

表1 GeoRef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

表2 GDS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

续表

3.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实例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是利用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检索提取科技人员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科技人员群落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榜的测定;检索提取分类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学科的学科体系演变和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选项有:题目、作者/单位、刊名、出版社、出版年、卷、页、文献索取号、语言、载体形态、关键词、分类号、文献识别号、记录状态、文献类型、目录级别、文献载体、ISSN号、ISBN号、会议、版次。如想了解我国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通过系统选择框架结构中“出版年”,输入“年代(1997、1998、…2001)”,检索出各年代收录的全部文献,再选择系统框架结构中的“作者/单位”输入、并通过Excel运算处理,即可得到如下的统计数据(表3)。

表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1997~2001年收录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

国内外学科结构统计分析

利用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对GeoRef数据库100年、GDS数据库15年期刊论文进行学科的统计分析,数据采集的方法是利用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进行检索,GeoRef数据库的检索式:分类号的字段代码、GDS数据库的检索式:选择检索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输入分类代码,采用上述方法我们采集了国外100年、国内15年的分类数据,编制了国际地质科学体系学科结构的百年演变图及国内地质学科体系学科结构近20年演变图(详见第一章)。

中外综合性期刊地学论文对比研究

(1)《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辑)》、《Nature》和《Science》的地学学科结构的统计分析

《Nature》和《Science》分别是英国和美国主办的世界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所发表的地学文章一般都反映了地质科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而《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也可以算是我国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4种杂志的学科结构,反映了近年来地质科学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及其变化趋势。

比较4种期刊可知,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的论文数都居于其它学科之上,说明近年来对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日趋重视。词频统计结果也表明与其相关的术语出现最多,如“第四纪”、“新生代”、“全新世”等。因为第四纪从时间上离人类活动的历史最近,因此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气候变化等,无不与我们人类的生存这个重大问题密切相关。《Science》和《Nature》上关于宇宙地质(或球外地质)的论文排名在前5位,比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上的排名要靠前。球外地质实际上也是一个涉及到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科学问题,当然它还反映了我们对地球起源等根本问题的不懈探索。之所以国内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与国家经济实力、技术设备水平有关,其次是对人类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从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外两著名期刊上关于经济地质(包括矿产、能源等)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国内两大期刊在油气地质、金属矿床两类论文数量均名列前茅,这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矿产、能源的需求量大有关。另外,地质找矿仍然在我国地质工作中占相当大比重,这方面的成果(论文)也就很多。

(2)《Nature》和《Science》国别分布的统计分析

从表4、表5可看出,前10位除中国之外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更是遥遥领先,英、法、德为第二梯队,明显落后于美国。这表明只有经济上相对强大了,科技的发展才能得到有力支持。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也很重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因而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之所以能够跻身前10强,说明我国在地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表4 在《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

图4反映了过去20多年以来我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地学论文的情况,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近6年以来迅速攀升,表明我国地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表5 在《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

图4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地学论文数量变化曲线

(3)《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机构分布的统计分析

对《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4种期刊1996~2001年每一年不同单位发表论文数的多少进行了排序,从图5、图6看,在《Natur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58%、28%、15%、11%、0.2%;《Scienc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47%、27%、0.4%、0.05%、24%,大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研究所。这与《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情况完全相反(表6、表7)。

从表6、表7中可以看出,我国发表地学论文最多的单位是研究所,其次才是大学或学院。按发表论文的多少进行排序的结果表明,中科院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及其所属各实验室发表论文数最多,其次为地科院、地震局、海洋局等所属研究所。中科院论文数遥遥领先于其它研究所。大学中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排名未分先后)。

图5《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

图6《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

表6《中国科学D辑》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

表7《科学通报》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

中外期刊地学论文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

根据选定的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采集和分析了16000多个数据,从而对矿物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能源地质学、行星与宇宙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地质观测技术等研究学科和领域进行了专题调研,反映了研究领域的变化趋势(详见学科分述部分)。

浅谈构建和谐地质图书馆

赵可录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没有和谐就不可能有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就不可能确保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地质图书馆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细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和谐 发展 图书馆

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的战略决策、宏伟目标和重大任务,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

1 以地质精神孕育和谐

地质精神浓缩了地质文化,是图书馆发展的灵魂。一个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的地质精神,可以引导职工、激发职工的斗志,使全体职工自觉为单位的发展尽心尽力。一曲“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唱响了地质人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心声,从此,地质精神也在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中不断发扬光大,走过了充满坎坷的发展之路。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图书馆人同全国地质工作者一样步入了开拓创新、快速发展的轨道,逐步形成了如今的“爱馆、敬业、图新、奉献”的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精神得到了升华,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呈现了昂扬进取、和谐并进的良好局面。

2 以技术创新推动和谐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的助力。图书馆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地质工作主流程,把学科服务和情报研究作为重点抓手,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法,提高对外服务水平,初步构建开放式服务新模式,受到读者以及主要用户单位的好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一是积极引入市场思维,树立开放服务和全员服务的理念,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把调研了解需求、宣传文献资源、资源利用培训与学科馆员上门主动服务相结合,既找准了服务需求点,同时还不断挖掘用户潜在需求,提高了服务效益、效果和效率。二是积极开展“4+9”联创齐争活动。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共同进步为原则,通过开展文化联建、资源联用、科普联动、公益联做等活动,主动为西部地区有关单位地质找矿突破做好服务和支撑。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全方位开放式服务,实现5W服务目标。通过改造网络机房,升级网络带宽,开发统一检索平台,推广应用VP N技术,联合联机编目,读书网站和科普网站建设等,远程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开展情报研究,扩展服务广度、深度,不断满足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近几年图书馆相继成立咨询服务室、综合研究室、文献情报室和成果研究室,陆续推出了《国外地学动态》、《地学文化动态》(入选部领导内参)、《地调舆情》和《非常规能源信息》,以及系列情报研究成果,不断满足读者知识化、学科化、个性化等多层次需求。五是积极推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文献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献资源的生产者,如能推动作者、用户单位、编辑部和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赢局面,将建成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完整的服务格局。目前图书馆已与全国地质单位及相关的40多家单位达成了共建共享协议。这一系列的工作创新,都是图书馆人相互学习、相互研讨、共同提高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不断地创新,才使人们不断地追求进步,在和谐中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3 以发展促进和谐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不发展、慢发展难以安居乐业,不全面、不协调发展难以和谐稳定。社会上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和谐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发展的问题。构建和谐地质图书馆,就必须把发展作为中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为构建和谐图书馆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一是完成了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型,基本实现了“馆藏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网络化,办公管理自动化”的第一阶段目标。二是业务能力显著增强。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创新效果明显,情报研究逐步加强,科普工作扎实推进,文化与成果支撑初显成效。三是项目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广开渠道,积极争取各类项目,项目收入三年翻两番,不断增强图书馆的环境和条件保障能力以及经济实力。四是管理水平更上台阶。通过推进层级管理体系,开展和通过质量认证,编制与实施业务规划,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和工作绩效,管理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就是靠着这种“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韧劲,图书馆在基础建设、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发展凝聚了人心,发展汇集了智慧,发展推动了和谐的进程。

4 以平衡求得和谐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又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构建和谐地质图书馆,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寻找平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社会发展,既需要公平,也需要效率,但公平与效率相比,公平比效率要更重要。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这说明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效率优先,把物质财富的“蛋糕”做大,为公平提供物质条件,才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平。一是职工面貌明显好转。通过广泛开展调研交流和务虚研讨,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干部职工团结合作,风清气正,单位充满生机活力。二是队伍素质与结构明显改善。通过完善工作与激励机制,出台队伍建设规划和意见,开展岗位遴选和中层竞聘,加强教育培训,合理引进紧缺人才,逐步提高队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三是把业务拓展与锻炼队伍相结合,通过项目工作、馆长课题和业务支撑等,为人才成长提供发展平台,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推动业务团队的建设。这些成效既体现了尊重人才,又较好地兼顾了各方利益,呈现了“单位是我家、兴旺靠大家”的良好局面。

5 以稳定保证和谐

稳定是发展和构建和谐的基础。一个单位只有稳定,才能汇集一切积极因素把各项工作做好。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保持队伍稳定,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深入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重点,运用沟通协调、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等方法,让职工全面了解国情、部情、局情和馆情,并诚心诚意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保持队伍的稳定。地勘单位的工作特点就是点多、线长、面广,不确定因素较多,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项目部,做到井队,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向,及时了解职工群众的敏感问题,及时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准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构建和谐地质图书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构建和谐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毛泽东曾经精辟地说过,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构建和谐地质图书馆也是如此,不仅要在发展中构建和谐,还要寻求更高层次的和谐。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地质图书馆应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稳定有序的集体。

参考文献

孙君,白雪华,马立新.2007.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地勘”[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明铁磷.构建和谐地勘单位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2期

武建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和谐地勘单位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