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云卷云舒,岁月无痕,语文的天地因你我的执著而美丽动人。回首望望身后的那一串串脚印,无限的感慨涌上心头。依如那片飘落的秋叶,有人说它是生命的终点,而有人说它是新的起点。
在我语文观中,语文教学无外乎两者,一是小语文:知识体系的掌握,应对考试;二是大语文观: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多的关注“人”的教育。而这二者我以为又都不可偏失,因为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局限在小语文中天地会更小,正如冰心说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天地便小了”。有这种观念,今年的语文教学我在充分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的同时,还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上。回首望望走过的每一步,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中的那份无奈,它们都不停激励着我,让我学会反省,催我不断奋进。与学生交流中,学生普遍喜欢的有三个大点,下面我简单的总结一下,和大家共勉。
一、哲理性小故事,为语文课锦上添花。
为上好课,我也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了职高班学生整体的情况,针对班级中两级分化严重,不少学生缺乏学期的兴趣,充分的重视语文课的文学性,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挖掘调动学生兴趣的因素。每堂课前安排5分钟的哲理性小故事设置,可以让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可以让学生在故事后的思考、分析中得到一种教育或人生的启示,而且每天一个小故事,一学期的积累有近100个故事,学生在写作中又有了一个新的素材之源。一学期看来,学生对语文课非常的感兴趣。
二、专题式语文教学的构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坚信在教书的同时更该牢记育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一直这样努力着。本学期教学中,我发现职高班高一的情绪普遍比较低沉,很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我在思考后,结合了课文中关于生命的话题开展了专题式教学的尝试,构建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教学。结合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三、丰富的优秀的素材,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我。
给学生收集一系列的素材,让学生有“源头活水”;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开展激励性的语文活动,如“优秀语文作业展览活动”、“阅读中外优秀作品”、“小组语文学习竞赛”等;积累性的语文活动,如“必背的语文经典文段”、“每天三个成语”、“哲理性小故事”等;拓展性的语文活动,如到图书馆上阅读课、到有关景点进行观察等。开展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知不足,做知匮乏。当我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应不同要求的教学时,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真正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谛。“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新的教学要求我去学习更广博的知识,在新的学期中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学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的过程,这几天来,我对本周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深有感触。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中重新摆正师生的关系,开展民主教学。
在民主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让他们认为自己很重要。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让学生身心真正的投入到语文阅读上来,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作文对于一个小学孩子,或者该这样说,作文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每当老师布置一篇作文,孩子们看过题目之后,第一个反应是些啥呀,没什么可写的。
难道我们的孩子的生活,经历真的匮乏到如此的地步了吗?真的没什么可写的吗?看了管建刚的书,我觉得真的不是如此。作为教师,到底该怎样教孩子写作文??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事情。现在,终于有了方向,答案。
我们习惯了先教后写,到了真正写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写,或者这个题目会写了,别的习作又不会写了。但我们没尝试过先写后教,让孩子写完后针对每一篇提出不足,修改意见,然后再让孩子二次作文,最后在誊写在作文本上。老师再次修改。我想这样的效果应该比孩子在两节课内一次成文要好得多。
另外,让孩子们学会写作文我觉得应该从根本上进行训练。首先,要对孩子的“心灵力”进行训练。小学生作文大都写自己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即作文的中心。这就需要孩子们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具备一种捕捉内心情感变化的能力,能够把“心理的力量”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的写出来。这是一种敏感力,是写作文的重要品质。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品质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给孩子提供这样的训练机会至少一周一次,经过一段时间的长期训练,孩子们的心灵敏感起来了,看到的景和物,会随心而起伏,而欣喜,而叹息而焦虑了,能捕捉自己内心里的感觉饿了,作文的天地就宽了、广了,文字也有生气了。孩子们也就再也不会觉得没米下锅了。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训练机会教师可以多想办法,比如办《班级周刊》,经常刊登孩子们的好的作品,甚至一句话的名言等等。其次,还应该对孩子们的思考力进行训练。其实,大作家,写的也是些生活小事、琐事。作家的本领在于,用小事、琐事,写出别人看不到的意味。情感,来于内心的敏感;思想,源自内心的思辨。对于作文来讲,事情越曲折、越复杂,越好写,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一个简单的事情,你能想得很复杂。而这种深思考,也要是经常性的,这样能改变大脑思考的“质”。
这是,我读管建刚的书的一点收获,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个人简介:我出生于19xx年x月,自19xx年参加工作以来,尽心投身于教育事业,同时也赢得学生家长的好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像地质工作者那样细心勘探,去发现学生心灵中“深埋在地下的巨大宝藏”。
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走进语文课堂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我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然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的得以显现。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以阳光的心态活跃在教学前台。但也遗憾地看到,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肤浅解读,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使语文课有点不像语文课了,失去了“语文味”。教学中对语文领地拓展,使“语文”这个本来就众说风云的概念更加含糊不清了。
在新课程 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亮眼的 教学设计,越来越令人眼花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非凡的小组讨论。一节赏心悦目的语文课结束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真的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吗?一晃而过,让人目不暇接的课件,留给学生回味只不过是几张美丽、有趣的图片罢了。乱哄哄地讨论看似探究,但大多缺少明确的指向,学生海阔天空的发言,甚至胡言乱语,却还会受到表扬鼓励,名曰:“有新意,有创新。”
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匡正人心:
一、把握拓展的“度”,潜心于读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
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可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过分注重内容的拓展,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一位教师教学《新型玻璃》 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新型玻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于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必将成为海市蜃楼。
二、弃空泛表演,做“实的”训练
“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会唱歌的老师在课堂展示歌喉;会画画的老师在台上挥毫泼墨。那会武术的老师就该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是想:“这究竟是语文课,还是才艺展示呀。”当然,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确实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 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 这种做法就很值得磋议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例如,某教师教学《狐假虎威》时,是这样活跃课堂:教师请5名学生分别戴上狐狸、老虎、小鹿、兔子、野猪的头饰进行表演,其余学生当导演。当导演的学生给其他同学的表演进行 评价。爱表演,爱看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一教学活动的确迎合了学生的心里需求。教师的话刚说完,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学生们有的找头饰,有的戴头饰,有的扮鬼脸… 在表演、 评价中半节课的时间转眼即过。可细思量,在这看似活跃的课堂中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呀!
我们不能否认,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课堂,该占据多大的课堂空间,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永远代替不了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无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 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活跃”,回归本源。
三、适度合作,重视品读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力争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识,时不时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合作学习方式,当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
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 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装饰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天鹅的故事》 一文,一个课时内就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老天鹅破冰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老天鹅是“破冰勇士”吗?哪些句子表现了老天鹅的勇敢顽强?老天鹅为什么要那么做?第三次讨论:天鹅们还有别的破冰方法吗?”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老师在合作、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都默默无语,自己想自己的事。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东拉西扯。表面上气氛热烈异常,实际却没解决根本问题。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思考,对此“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那些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四、少点放任,多点引导。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选择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比如:“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臵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未免太放任自流了。
课文永远不可能激起学生强烈阅读欲望,学生当然也就不可能对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情结,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如果汇报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学无主次,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也不能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盲目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 出自己的特色。
《猫》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简短,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爱猫爱生活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对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抓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我抓住了“屏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凝视”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意识的抑制呼吸,眼睛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看出了猫的尽职。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屏息凝视盯着一个地方看几分钟,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眼睛很累,觉得心里憋得慌,我继而启发道:“你们看几分钟就觉得很累了,那猫盯着老鼠洞一连就是几个小时,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还是依然闭息凝视盯着老鼠洞,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二、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
作者在写猫时,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人来写,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介绍老舍的生平:“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写作,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爱养花,他家里有几百盆花,每天除了写作就是摆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难过好几天。”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他这么爱写作,当猫把他的稿纸踩脏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他那么爱花,当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时,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十分可爱。从这些语句里,看出作者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觉得可爱。都舍不得责备,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它们。
三、注重写法的渗透,读写结合。
在学习小猫一段时时,先让学生找出作者从几方面来写小猫的淘气可爱的,然后说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后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因为渗透了写法,学生很顺利的写出了片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学期即将结束,回头反观自己的教学,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制订出学期、单元及每课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用目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在目标的细化上,没有深入研究,过多的注重了内容,而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够深入。
二、反思教学内容。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本学期,我虽然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但绝没有放松对教学的钻研,能够做到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做个性化解读,虽然教材已经教过几遍,但我仍然不忘多读教材,争取深度钻研教材。其次是对 教学设计的反思,本学期,我自费订阅了《中学生阅读》、《中学语文教学教学通讯》等刊物,广泛学习优秀教学案例,汲取优质教学素材,争取使设计巧妙、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教学实效。但是,由于行政事务繁杂,没有过多时间钻研教材,对有些 篇目研读的不够深入,个性化解读不够,甚至有“照猫画虎”照搬别人 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三、反思教学方法。
本学期,重新接手原班,发现学生已经与我有些“疏远”,更多感受到学生基础的薄弱,我尽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用了启发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然是我要研究的课题。
四、反思学习习惯的培养。
由于多次更换老师,本班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专注,约10名左右学生闲话多,不思考,听讲极不认真;约三分之一学生完成作业不认真,要么不完成,要么照抄,学习效果差;大部分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差。本学期,我想了很多办法培养习惯,一是严格要求,对于上课不专心学生及时提醒、教育,利用早自习时间检查听写、背诵等基础知识;二是利用课堂教给学生听讲的方法,督促学生做笔记,完成必要练习;三是培养班干部,利用学生互教、互查,提高检查质量。但一学期下来,学习习惯较差的现实还没有彻底扭转。
五、反思教学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磨合”,本班学生的语文习惯有了一定的改进,学习效果比较明显,期中考试人均88分左右。但距离期望还是有较大差距, 总结原因主要有:一是本人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精力过多倾向于事务,相对分散了教学的精力,课外辅导,培优补差等方面做得不够;二是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还得想更多的办法,批评过多,无益解决问题,应该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三是要在检查、辅导方面再精细些、深入些 反思才能自省,反思察觉差距,反思促使进步。这是我反思的目的之所在。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教师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学科既应当是培养语言本事的学科,又应当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进取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异常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仅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应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仅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我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样。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经过联想比较,让他们进取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供给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梦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仅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经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模板,格式化,矫情,千篇一律。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矫饰之情……
在语文教学岗位上第三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
几年来,我聆听到前辈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他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很是感冒,谆谆教导,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他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他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五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及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这是不是也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呢?
记得,我曾写过的一篇题叫《走生活之路,写生活作文》的论文。我觉得这堂课一个整的教学思路与教学预设效果与我论文中提出的想法是相吻合的。我先不说,在这堂课教学过程出现的中林林种种的得失,单提课后学生在写作上取得的成绩,分别发表在《宁波晚报》及《未来作家报》上的两篇学生观察日记。我认为已经实现备课时提出的目标。这堂课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实践“生活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和生活亲切握手,调动学生观察、探究和练笔的积极性。现在的孩子所处的时代于我们乃至我们的前辈所处的时代是完全不相同的。他们的吃穿住行,样样俱备,有的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关注的事情,所玩的玩具、游戏也是大不相同。可不像我们小时候每天可以在外面疯玩,农忙时还要帮大人在地头干活。本说城里的孩子区分不出稻子、麦子,韭菜和葱,现在我们所处的城镇、农村的孩子,能认出来的也是寥寥无几。所以,在第一课时,结束前,我所布置的作业里,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要学习课文的知识,更要结合生活实际,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投向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告诉学生,我们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因为“咱们平时的学习,总是为了实际需要”。
《不合群的小蝌蚪》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发现疑问-探究疑问—查出原因-回答疑问”这条主线索来展开的。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句式,通过学生质疑、答疑、说话、朗读体验等系列训练,解决了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主要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不合群,等问题。课文浅显易懂,既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是非常熟悉的内容,却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中又蕴藏着我们不知晓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具体环节的成败,都已写在旁注上,在此不再重述。在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目标,就是“要仔细观察,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这也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我是有意设计这样的题目。目的就是告诉学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拓展学习空间,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一定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真的很精彩。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谈起语文教学,我的经验可以说并不算长。但是工作几年来,却也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语文课。对于语文课的最初理解也在不断的改变。这其中有让人欣赏,值得学习的课堂,却也有很多语文课,刻板、教条而又一味的拔高煽情。一堂语文课,学生听完没有更加爱文学,没有更想交流,也没有想写作的丁点儿欲望,只是单纯的背诵,诱导式的牵强附会的点拨和答题公式的背诵。这样的语文课,文学的味道在哪里?
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对现代语文教学也颇有微词。在听完一堂名为《怒吼吧,黄河》的公开课后,他曾怒气冲冲的说道:“这是典型的假语文!”这让那位刚刚讲完的年轻老师十分尴尬。但王旭明却“不依不饶”,他操起手机又写了一则微博:“先放五分钟音乐(音乐课),问听出什么感情(大而空),老师朗诵并配乐朗诵《五月的鲜花》(个人炫技型的艺术指导课),让学生念冼星海和光未然生平(音乐理论课),反复讲爱国达十多次(思品课),要命啊,是所有课独非语文课??”
无独有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与王部长有着相同的疑惑。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矫情造作和陈词滥情,让我对未来的路茫然无措。是该坚守自己对于文学最初的热爱和理解来讲出有自己风格的课,还是和老教师一样,臣服于传统,一板一眼的按照“常理”出牌?其实,很多老教师们也曾和我一样,有过探求文学,别具匠心的愿望,却被残酷的考试成绩达标评比残忍的摧毁。是啊,着重培养文学底蕴的课堂,论应试成绩怎能比得上针对试题进行专题讲座的课堂呢?论观赏性也无法与集多媒体、配乐、动画、朗诵、表演与一体的课堂相媲美。然而,文学美感的培养,怎么会有速成班?怎么可能小锣打鼓、皆大欢喜?博大精深的国学,从《诗经》到诸子百家,从唐诗到宋词,从明清小说到《白鹿原》,这些由中国的文字组成的如此美感的文学世界,我们却无法用一颗平常心来传递给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似乎越激情越亢奋越好,教师的个人表演能力成了国学如此悠久历史和底蕴的代名词。可是我却认为,相比较这样极端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更应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更应传达文学中的温文尔雅,韬光养晦。我们自然可以在文学的世界中展开想象力,天马行空,恣意狂狷的挥洒自己的才华,但是,传递这种能量的方式应该是隐忍的、是内敛的。教师的激情固然不可缺少,但这种激情应该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病态的亢奋和剑拔弩张的课堂氛围。
当然,传统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对于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来说,前辈们摸索出来的讲课的思路与模式确实是培养语感与得分两者兼得的最佳方式。我个人并不是很赞成每逢课改就对以往的讲课模式进行批评。每一种得以传承的教学方法,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而被广为借鉴。不能因为要改革就批判旧有的模式。课改,到底应该如何改?这本应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问题。古今中外,对于教学尚且无法推选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我们面对如此多元化的学科,却非要定出一个标准来执行,让穷尽一生研究教育理论的学者们情何以堪?我想推行课改的学者们也必定是为了传递一种更科学的价值观在努力。没错,课改必须得进行,然而,需要优先改革的却是我们的选拔制度。语文教学只有推行了正确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剔除教条死板的阅读和死记硬背的基础,将文学的灵动通过文章,通过更灵活更主观的阅读体现出来时,一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才会得以彻底的贯彻,发挥其原本被赋予的作用。
不守旧、不盲从,不偏激,我想应该是一名青年教师应有的特质。在感恩传统赋予我们课堂力量的同时,批判的接受和学习,放宽眼界,虚心求教,敢于批判,才会尽到新时代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一方面表现为课堂教学活动中诸多环节的无意义,另一方面表现为教材意图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前者,使课堂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走向技能的平庸;后者,使文本在莫名其妙的随意解读中走向价值的消亡。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文本细读上做好文章。既要通过细读,明了作者创作意图和编者编排意图,使文本解读成为语文知识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又要最大限度利用文本的例子功能,使文本成为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传承思想的最佳桥梁。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当我遭遇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精短散文《晚秋初冬》时,便自动跳出散文鉴赏的常规模式,走向了以教材编排目标为依托,以文本价值最大利用为目的的高效课堂教学探究活动。
我把这节课,分解成这样五个版块:
一、学什么
在新课起始阶段,以“学什么”为核心,借助投影仪,先呈现本单元的主题词——“文字绘出的图画”和单元教学要点——“景物描写”,再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研究散文语言的拓展放飞。
这样的目标定位,使起点处的阅读,便拥有了明确的问题意识。这就让阅读成为了一项目标明确的活动。这活动,不以教者的个人喜好为依据,也不以文本意义的深入挖掘为宗旨,而是建立在教材整体知识版块衔接的基础上,为了构建合理有序的知识体系而设置。
二、写了什么
明确了课时目标后,我先安排学生将课文通读两遍。第一遍阅读,以梳理文字、了解文章大意为主;第二遍阅读,则重在感受文章的意境氛围,品味文章的语言。两遍阅读后,我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文章四个板块,分别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场景、什么样的景物特征?请同座位讨论归纳,将答案写在书上。
这个问题,显然缺乏思维的挑战性,其价值仅仅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对课文内容及结构的理解。
在学生完成讨论归纳之后,我开始提问,并结合学生回答的内容,不断将问题引入文本细节的探究之中。比如:
生1:第三板块的时间是月夜,地点是内宅,主要景物是树木与落叶,景物特征是清静。
师:能说说景物特征为什么是“清静”吗?
生1:这一段第一句是总写,“内宅里也很清静”。
师:哦,是从开头的总领句中得出的结论。那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一板块的“清静”,和第二板块的“寂静”有什么不同?
生1:上面一个板块,写了白天里本来应该很热闹的景物,比如老猫、鸟雀、苍蝇等。结果,老猫在睡觉,鸟雀也没有鸣叫,只能听见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的沙沙声。属于以动写静。这个段落,只是直接描写清静。
师: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第二板块,是以动写静;第三板块,是静景写生。你请坐。不过,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讨论一下:第三板块写清静,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写的呢?
生2:我觉得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写晴天情况下月夜的清静,另一个是写雨天夜晚的清静。
生3:我觉得还有一个角度——“我”。这段最后一句,写“我”默然独坐,顾影自怜。也是一个角度。
师:不错,三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写夜晚的静。第二个角度,写暮雨中的静。第三个角度,写人的静。注意,第二个角度,文章中强调的是“暮雨潇潇”,不是夜晚的雨。时间上略有差别。再深入思考一下:三个角度中,分别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而不是选择其他景物呢?
生4:作者的写景落脚点,主要放在自家的庭院中。无论是前庭,还是内宅,景物毕竟有限,所以,写来写去,还是写树木、落叶。至于暮雨中的行人,则是想象中的景致,不是眼前的实景。
师:具体点儿说。
生4:具体来说,写夜晚的静,是抓住落叶、树影、炊烟来写;写暮雨中的静,是抓住雨打落叶的声响、雨打伞盖的声响来写,这应该属于以声衬静;写人的静,就是写人的独坐冥思。
师:很好。经过生4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第三板块在写清静时,是采用摹声状物,由物及人的手法来展开的。
这一环节的探究,共计用了十分钟时间。在这十分钟内,我通过不断追问,使学生对文本中相当多的细节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最后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依我看,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十几年间,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十分活跃,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层出不穷,为什么情况还是无大变化呢?我思之再三,觉得问题就出在这十几年来,我们改革语文教学用的是“加法思维”,即不断地给语文教学累加上去许多新的负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将来怎么去建设四个现代化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认识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能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呢?还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怎么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呢?
无疑,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确的,都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好好落实的。于是一 项一项地累加上去,语文教学的头绪便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无怪乎有些教师不无感慨地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然而,头绪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语文教学的目标便越不明确。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在1991年曾对部分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根据抽样调查,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仅达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达104个,平均每人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距要求相距甚远,实际上还是没有“过关”。
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近来在报上读到这么一则消息,说的是华中理工大学最近作出的一项决定:95级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后,都要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未通过考试者,再以选修、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参加以后每年一次的语文考试,毕业前通过考试者才授予学位。该校校长杨叔子意味深长地说:“作为一 名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拿不到学位,而中文不过关,作文不通,错别字成堆,却可以拿学位,这怎么解释?”从校方作出的这个决定中我们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不少人已经成为理工科的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语文却仍然不过关。本来就应该在中小学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让大学去补这个课呢?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吗?
怎么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呢?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变过去的“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要给语文教学减轻负担,使之头绪简化,目标集中,轻装前进。用“减法思维”来看问题,语文教学并不是那么复杂。叶圣陶先生过去曾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其实就这四个字来说,也是不应该等量齐观的。我以为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而兼及学习口头语言,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语言,进入学校学习语文是要使口头语言更加规范,而口头语言的规范也是有赖于书面语言的学习的。至于听,就更是无所不在。教师讲课要听,别人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要听,别人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要听,同学们口述作文也要听……总之听的训练是寓于上述这些训练之中的,似乎不必专作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么几项作为“语文过关”的主要指标,只是强调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这几项最主要的训练上,并不意味着否认语文学科的其它功能。语文学科确实有其思想教育、发展智能、认识事物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突出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这几项训练重点。目标既明,达成目标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语文教学不应是教者单方面的灌输,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读写听说。
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期末成绩均分84.37,比四班高出4分,比第一名低4分。批改试卷的老师和同年级的老师都夸赞:我们班进步很大。接任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这个班均分倒数第一,比其他班低十几分。如今能取得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我反思这一学期对语文教学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不但没特别做什么,语文课还少上了几节,要么是排节目,要么是参加活动,交给数学老师了。我们班的后进生两只手抓都抓不过来,我哪有精力一个个给他们补缺补差;我也没有像数学老师那样经常耗在班上一个个面批,也没有像英语老师那样经常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只是偶尔象征性地惩罚不写家庭作业的。应该说,我骨子里就是“懒”教师,从教以来,就厌恶把孩子拎到办公室训斥啊、补作业啊.......
看上去,我什么都没做。但我也的的确确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在学校的时间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了。应该说,都渗透在与学生点点滴滴的互动中了。通过这一学期我们的学习成绩,以及这几年的思考,我肯定:让学生健康(包括心理)成长,提高学生的成绩,绝不是靠教师整天耗在学生身上,不是经常把学生拉在自己身边补缺补差,不是一对一面批,也不是大量题海战术。这些只能起到一点点辅助作用,把握不好,反而抑制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厌学。内动力激发出来了,这些教学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这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时常觉得自己经验尚浅,理论知识储备不足,遇到棘手问题总不能很好地圆满地解决。以下就针对我遇到的教学上的一个问题,肤浅地谈谈自己的认识。
805班的学生总体水平中等,大部分学生聪明灵敏,有自尊心,有上进心,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出现不自觉地违反课堂纪律,课后作业不按时按质完成,以说谎企图蒙混过关等情况,而以上问题又总不会集中体现在某一个学生身上。于是,我发现,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至少你不会发现某一个学生是屡教不改,恶习缠身的。
但805班的学生完成作业又是在年级中出了名的数量少、质量差,在语文科目上情况甚是严重,每一天的作业水平都可谓是参差不齐,不写、写少、没交等,而我时不时地抽查总是能发现,即便是交上来的作业也总存在一部分字迹潦草,抄袭他人,网上抄答案,更严重的是拿其他人的作业上交等。我在学期初总会在语文课堂上直接“质问”、批评这些同学,总认为在班集体面前进行教育,能激起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也能对其他学生有警示作用。后来,发现这样做不仅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也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我也会罚学生写作业,这更是大错特错。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为了出气,为了让孩子屈服而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那么只会让学生更加讨厌学习,而且为了逃避再被惩罚而学会撒谎,别说学习了,已经使人格受到扭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坏习惯总不是一日就形成的,所以,坏习惯的纠正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耐心。我想,在下学期能否尝试以下方法:
一、请班主任协调好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每天的写和读记做到均衡,数量又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相处半年的经验告诉我,对805班的学生晓之以理总是比“暴力镇压”来得有效多了,所以同时得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用心,动之以情。
二、细心发现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原因,主要是不会写,因懒和贪玩不写,因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无法写全。发现一部分学生不会写,那么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性,让学生能对新课知识当堂吸收消化,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适当降低这类作业每次完成的量,更加重质。发现懒和贪玩而不写,谈话和鼓励已经是用坏了的梗,围追堵截往往造成更加厌学的心理,我倒认为应施力在培养优秀学生上,以学习优秀生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其他学生,大力表扬勤学好学者,而暂时忽略模糊这些“坏学生”。发现学习安排不合理的学生,先管以图不管,先让家长配合学生学习计算自己的能力和完成作业的时间,逐渐培养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三、放宽心胸,学会容忍学生错误。我想,有时老师知道,一份作业没有完成并没有对学生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只是气愤于学生的不听话。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甚至人格辱骂,这种语言上的说教,有时是一种“语言暴力”,以为学生好为名强迫他接受你的观点,然后乖乖听话。而罚写更是一种暴力手段,为让孩子暂时屈服老师的权威而不得不去写,当写作业变成一种惩罚,你还能说出“我这是为你好”“写作业才能提高成绩”这种话吗?况且,学生为了躲避惩罚,势必会撒谎,找各种借口,有极端行为,久而久之,扭曲思想和人格,对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我想学习容忍学生的错误,如果他们诚实向我说出没完成作业的原因,即使是说“我不想写”,一次两次我也会尝试着原谅,但是让他们放学留下补作业,告诉他们“因为你们把顺序搞错了,之前玩,现在就得学习”。
四、将作业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常把作业与学习、成绩划分得很清楚,总是表示先完成作业,再有时间学习,作业与学习不是一回事,所以作业马虎完成也行。但我让805班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昨天完成的练习题答案,然后给分和针对性地点评,肯定他的努力和答对点,纠正其中错误。我发现,他们重视老师的评价,得到表扬会开心会笑,得分很低也会点头表示明白原因,如此一来,他们会注意作业的量和质,希望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结果显示,805班在期中考后课堂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有提高,说明这种方法确实有效。
以上是针对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问题,我提出的一点见解,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待考验,但我总希望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轻松学习,健康成长做点事。下学期,我会更努力,向其他老师请教方法,虚心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花,你的清香是你们醉人,你的样子是那么迷人,你的姿势是那么动人!荷花,你的魅力令我们难以忘怀,看着你,我们感到了渺小;读着你,我们忘记了下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与文章共鸣,与人物共乐。在听说读写训练中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知道哪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如何去欣赏美,如何去创造美,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而不是“同学们,你们看作者写的多美啊,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知道了它们是美的,可是到底美在哪里,它们为什么是美的,学生似懂非懂,甚至机械地人云亦云,这样学生的审美水平何以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总结和概括,却不能将概括和总结再具体化,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作文中反复强调描写、叙述要具体生动,可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利用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要求学生“概括一下这段或者这几段讲的什么”,讲的什么固然重要,可是具体的描写却忽略不计了。以至于学生对如何是具体、如何做到具体显得非常茫然,困惑。
因此,我认为:文章的美、极致体现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上,应该把更多的功夫用在体味文章的具体描写上,从中感悟美、感悟生动。达到真正的读为写服务,读写有机结合。
《最佳路径》是一篇叙事文章。课文主要讲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方法中,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从而设计出了世界最佳路径。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
“迪斯尼乐园”对于孩子们的诱惑力是非常大的,因此那些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和漂亮的建筑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趁孩子们兴趣高涨时,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吗?迪斯尼乐园中最著名的不仅有这些,连其中的路都很有名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那么就拿起书好好去读吧!听了我的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捧起了书。
另外感悟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在对老奶奶卖葡萄方式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游人你会买谁的葡萄?”学生纷纷说会买老奶奶的。因为“无人看管”,我们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因为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因为“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以此让学生体会自己摘葡萄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信任他人,给人自由的道理。也为理解下文最佳路径的产生埋下了伏笔,让学生在下文的学习中可厚积薄发。结尾,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专家、评委,你能说出为什么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让学生明白因为格罗培斯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而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出人们踩出的路径幽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是最合理的路径。体现了一种理念: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二、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思:
1、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抓词句,抓重点段深入体会等多种途径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学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之所以被评为最佳路径,是因为格罗培斯尊重了游人,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他的这种设计打破了常规,与众不同。
2、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课标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所以,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努力挖掘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最佳设计?格罗培斯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设计理念?格罗培斯获得成功的原因?这些问题是学生上节课留下的疑惑,教学中,我有意引到学生品读相关段落,让他们自己去读,在读中感悟,通过动手勾画,写下批注,全班交流等形式,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其他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抓住空白点,引导学生想像,把读写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优雅自然”想象小路的样子;鼓励学生以评委的身份评价格罗培斯的设计;抓住老人的做法体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想象游人在葡萄园任意采摘的快乐场景,使学生更好的感悟到这一做法的精妙所在。最后环节设计了一个仿写句子,既引领学生更广泛的理解了最佳路径的深层含义,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得益于前课拼音教学所总结的`经验,在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帮小蜜蜂找家的情境游戏,并且贯穿了整个课的始终。到达了比较好的效果,帮忙小蜜蜂找到家,学生十分开心。课后,我问学生,在语文课设计的这么多游戏中最喜欢哪个时,小朋友都表示喜欢这天的帮小蜜蜂找家。
帮小蜜蜂找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要穿过一座花园,越过一片树林,飞过一条小河,最后经过一片草原。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攻克学习上的难关,同时也在经受着构成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穿过花园的过程中,学生复习了前鼻韵母的发音,同时比较着学习后鼻韵母的发音。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了最后一个整体认读音节ying。整个过程充满着用心参与,在课件中向日葵花美丽的映衬下,后鼻韵母的学习也显得一点都不枯燥了。
在越过树林时,学生还遇到了我精心设计的树林迷宫墙,要走出迷宫墙就需要掌握拼读的技巧。学生认真专注的眼神,甚至能够脱离老师的帮忙而自我去解决走迷宫的难题。在这个环节上,我还特地训练学生直呼音节的潜力,锻炼他们“听要求”的潜力。提出“请你读出来”,“请你拼出来”的新要求。在要求学生读出来前,先让学生在脑中默读,在心中默拼,逐渐锻炼直呼的潜力。
在飞过小河的环节上,我十分欣喜的感受到了学生体贴、关爱的心灵。学生写得很仔细,同时速度比往常快,因为他们说,怕写得太慢小蜜蜂会飞不动而掉下河去。我看着孩子们写字的神情,担心的表情,心里感到莫大的幸福,我的这些孩子们会为别人着想呢!
虽然在课堂上感觉学生表现有进步,但在班级常规上却发现有反复的状况。最近排队老是比较拖拉,排队小老师的管理也比较松散,得想点办法。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三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我们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与我们的柳州山歌比较接近。
教学时,重点是指导诵读。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诗歌每一小节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让学生分角色对读。问句富有情趣,要读得活泼,答句简洁明了,要读得更定。每小节问答后面都是具体描述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答句的内容,结合插图,读懂句子的意思,感受水乡的景物特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熟课文后,让学生回忆柳州的山歌,有的学生马上说:“我会唱,我会唱……”有的干脆唱了起来“哎……什么水面打跟斗咧,嘿了了罗……”我说:“你们能不能歌词改一改?把《水乡歌》当成我们柳州的山歌来唱?”学生们兴趣高涨,马上操练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改成了“哎……水乡到底什么多咧?嘿了了罗。哎……水乡里面水最多咧嘿了了罗。千条渠来万条河咧嘿了了罗,池塘一个连一个咧,处处绿水荡清波罗……”。
先师生对唱,然后分男女生对唱。并希望回家唱给父母听。最后把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与音乐课的整合。做到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多种形式来读课文,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感悟、积累、运用。在“感悟”“积累”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突出以读为本,在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在导读环节中,注意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既关注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又注重读的层次性;在“运用”方面,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内容接近小学生的生活,共同赞美幸福生活。
本课是一首图文并茂、充满童趣的诗歌。课文配有两幅插图,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歌唱了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表达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将“读”的练习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在教学第一节时,我抓住“像春天”、“像朵朵花儿”等词语,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迎着扑面而来的和煦的春风,在小鸟的带领下赶来节日庆祝活动时的欢乐、幸福的情景。第二节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祝贺”、“歌唱”等词语,认真朗读体会,并进行讨论、交流。
使学生懂得把花儿、白杨树和小鸟当人来写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用这些动植物来烘托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通过朗读让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喜悦。对于“它们都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这句的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学生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祖国有了我们就更有希望?我就联系学生长大后,你能为祖国作些什么呢?祖国的以后的发展靠谁呢?让学生间接地知道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学习第三节时,着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感谢祖国?怎样向小鸟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丰满就勇敢地飞向自己的理想?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谈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感谢之情,努力之心通过朗读充分表达出来。最后一个小节,又和学生一起回到节日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去,让学生可以加上动作地读一读。看到学生这么快乐,自己也跟着很开心,希望他们永远这么愉快。
本课是一首歌的歌词,我结合歌曲教学,让边欣赏边体会,有兴趣的学生可跟着唱一唱,便于背诵。
在教学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都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教学时花了很多的时间,也绕了个大圈子才理解明白。教学生字“勇”时,我已经提醒学生注意第四笔是横折,而不是横折钩了,但学生在自己书写时还有少数人没注意写错了,可能是我在教学时还不够详细。以后还得多多注意,一些细节讲授时还要细致些。
经过bpmf的教学,让我感触较深的一点就是肢体语言的运用,这也是在学生身上找到的闪光点,我想我也有必要来学一学。
事情缘起是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而要求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像bpmf。这时很多小脑袋都开始动起来了,也举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这时,我们班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把这几个字母宝宝都给表演出来。”多有意思的想法啊,我立刻请他上来表演。他就用自我的肢体来比划出字母的形状,赢得了班级其他小朋友的掌声。我以前想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来加强字形的记忆,但却没有实施。这天,我的学生他们自我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给我的课堂带了活力。经过那位同学的表演,其他小朋友也都跃跃欲试,在自我的座位上比划起来。我想,自我实践过的事情是最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时候做的比说出来的更能到达良好效果。
受到小朋友的启发,我在要求他们读声母时要注意轻短便不再用语言来提醒了。我用调节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来表达,学生一看便明白了。在我做这个手势时,他们便明白我的意图。我想,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管理班级方面,有时候肢体的运用往往比语言更有效,所谓“无声胜有声”,想必就是这个道理,而且手势的运用还能增强我和小朋友之间的默契,何乐而不为呢?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改研究会会长刘显国老师曾经指出:“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烟台的海》这篇课文又恰恰是情致与美好意境融合的优秀散文,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我将这堂课定位在引导学生入境、动情,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主要分三方面进行:
1、引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我首先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利用音乐、图片、视频来渲染大海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这种声情并茂的感染力,怎能不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呢?情满而自溢,教师紧紧地抓住这一时刻,再让学生谈一谈“大海美吗?大海壮观吗?”这是一个具有人文性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自然,体验生活,因此借助多媒体以形象、饱满的感情渲染意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挖掘文本内涵,生成独特感受。
文本的意义在于价值性的解读,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生成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有力地抓住了深刻内涵的语句,让学生反复的阅读、感受,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让学生们在读的基础上,同桌合作写导游词,并练读,这样的引导就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内涵,孩子们被带入了那浪漫的海边,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文本情与读者情融为一体,这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3、诵读体会,说出真实体验。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被现实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的,而指导朗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并使其入境、动情。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自由读、默读、男女生分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配乐朗诵等形式,比较灵活。但是虽然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涵,但读不是泛泛的读,要读的有层次,读的有重点,读的有针对。所以,在朗读的训练中,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是呀,冬天巨浪惊涛拍岸的壮观情景写得多具体、多形象呀!你们自己再大声读读。”
这样,学生自然会生成自己的体验。
当然,这堂课我仍有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渴求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一致,思想一致。毕竟由知识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由教授课程走向自主课程,还有许多路要探索。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我们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知识,而担心的是不会学习知识。知识不是复制,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给的,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实践的能力。联系生活学语文,学习语文会生活,这才是教学的生命所在,这也是我上完这堂课后的反思。
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是根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点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对待,当学生的心情与美的文字形成共鸣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还用指导吗?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不是老师范读引出来的,也不是老师强调读出感情逼出来的。
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为一体时的情不自禁地宣泄。这种朗读的意境是我这些年来一直追求探索的。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收获到了成功。这样的阅读孩子们能不喜欢吗?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爱上阅读。
《四季》的教案是在网上一篇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班的实际状况修改的。原教案我最欣赏的是注重情感目标的设计和达成,体现了人文情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四季之美,表达四季之美,理解四季之美。
课文比较简单,透过四季中典型事物为代表来体现四季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让孩子寻找其他能代表四季不一样特点的事物,运用到儿歌中自我编一编儿歌。学生表现地比较用心,并且也有佳句出现。如“大树绿绿,它对树下乘凉的人们说:‘我是夏天。’”,“秋叶飘飘,它对秋游的小朋友说:‘我是秋天。’”。孩子都能把自我的四季的切身感受编到儿歌中去。在表演四季时,更是加上了自我的动作,尤其是“雪人大肚子一挺”,孩子都把自我的小肚子挺起来,把“顽皮”展现地淋漓尽致。
《四季》教学完成后还进行了识字一的语文考试。这次的考试虽然成绩还能够,但我总体感觉是比较不满意的。很多孩子因为粗心而出现题目的错误。还是有几个孩子因为“左右”不分而被扣分,包括几个平时个性认真的孩子。在辩音题中,强调过“沙”和“送”的平翘舌,但还是有人会失分。总结了一下,最近感觉上课学生注意力比较不集中。而自我好象又过于强调让孩子遵守课堂规范,往往停下课去强调,打乱原先的上课节奏。还是要把奖励机制运用到课堂上来,光靠老师的强调,想孩子们自我构成自觉性,在短时光内,在无任何奖励的状况下,看来还是行不通的。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在传统应试教育下的语文作业存在很多缺陷,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重复,面向全体学生,常常是从字、词、句、篇这四个方面进行布置,抄写生字新词,查查字典,抄抄解释,学学语法,造几个句子,做做课后练习册,一个单元写二、三篇小练笔和一篇作文,再做几套试卷,重复地抄抄写写,这些作业全部都不分青红皂白每次写在白纸上,像这样单调乏味的作业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感到厌烦,一提笔就头疼,一写作文就压力山大,形成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而且作业考查的也多是训练学生对字词、语法、修辞等的积累与应用,更大程度上是知识的积累,这种作业重视的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地是不断的重复练习,缺少知识的灵活运用,非常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只能是单方面地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性、探究性和突破性,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应试训练色彩浓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今天我们所进行的有关语文创新作业设计的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而进行的,在这一年的实践过程中,有收获也存在问题。
收获:老师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作业的弊端,积极参与语文创新作业的设计,作业不再是传统的听说读写,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积累与应用,也不再是优秀生、学困生一刀切。能够从多学科、多能力、多方面出发,设计形式多样,训练学生思维、动口、动手相结合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像兴趣小组制作遨游汉字王国课件,像学生小组街头搞错别字的调查研究;像与远方广州小朋友的通信;像仿写小诗、写微型剧本;像做风筝、放风筝、写风筝;像一起说相声、一起表演课本剧;像画古诗画、草原风光图;像寻找美文配乐、寻找古诗视频;像每周的课外阅读、互读等等,学生体会到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语文作业给他们所带来的新鲜感,完成作业的热情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语文创新作业的效果也日渐体现。
反思存在的问题:因我校学生多为进城务工子女,家庭环境不是特别好,全班能够按照老师要求认真完成作业的只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必须在家长的帮助或督促下才能完成,另外三分之一属于学困生,完成创新作业的能力就比较差,不能达到全员完成,因而只能按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布置作业,导致的结果是优秀生越来越好,学困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那些有点难度的、动手能力强的作业,有些家长也不支持,不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可操作平台。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地进行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切实把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出发点,让孩子在主动、探究、创新的语文作业中成长起来,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期末成绩均分84.37,比四班高出4分,比第一名低4分。批改试卷的老师和同年级的老师都夸赞:我们班进步很大。接任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这个班均分倒数第一,比其他班低十几分。如今能取得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我反思这一学期对语文教学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不但没特别做什么,语文课还少上了几节,要么是排节目,要么是参加活动,交给数学老师了。我们班的后进生两只手抓都抓不过来,我哪有精力一个个给他们补缺补差;我也没有像数学老师那样经常耗在班上一个个面批,也没有像英语老师那样经常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只是偶尔象征性地惩罚不写家庭作业的。应该说,我骨子里就是“懒”教师,从教以来,就厌恶把孩子拎到办公室训斥啊、补作业啊……
看上去,我什么都没做。但我也的的确确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在学校的时间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了。应该说,都渗透在与学生点点滴滴的互动中了。通过这一学期我们的学习成绩,以及这几年的思考,我肯定:让学生健康(包括心理)成长,提高学生的成绩,绝不是靠教师整天耗在学生身上,不是经常把学生拉在自己身边补缺补差,不是一对一面批,也不是大量题海战术。这些只能起到一点点辅助作用,把握不好,反而抑制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厌学。内动力激发出来了,这些教学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我们的祖国产生的51位冠军,他们毫无疑问可以称为成功者!成功是每一位运动员孜孜追求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那如何成功?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三大美誉的季羡林老师写的《成功》,我们师生对成功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容易地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其中关键因素是勤奋。可以说这篇文章观点鲜明。
季羡林老师用王静安先生的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向我们说明了成功预期、勤奋和成功,浅显易懂,易于接受。
我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学习材料,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学生通过讨论分分析得出以下认识:
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
生物界、人类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勤奋这一起码的法则。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可能都不相同,我们要摒弃一种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我们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努力吧!既然“天资”我们不可求,“机遇”也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那我们就用我们掌握得了的“勤奋”吧!
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分层
1、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二维目标,即指令性目标和指导性目标。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编排上一般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分解到综合的。教师在分解教学目标时,就应特别注意“了解”“掌握”“欣赏”“理解”“扩展”等用语的不同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当然在确定二维目标时,也应有一定的弹性,留有余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力争较高目标。
2、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适合什么样的教法,找到差别,才能把握知识的难易度,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3、教学过程应坚持面向中等,兼顾优差生的原则。二维目标中分别有深浅之分,对较难的内容让优生去解决,较易的问题留给后进生。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边城》(节选),课后练习的三个小题,“对主题的理解,了解小说情节,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可要求中下生做,“分析环境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可要求中上生做,另外可扩展,如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翠翠的命运如何?(续写)要求愿意做的做。
二、课外辅导要分层
1、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面对中等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针对课堂上大多数同学感到困难的重难点问题,仔细加以解决。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生和差生,分别给他们“吃小灶”。例古代诗歌赏析,要求优生不仅理解内容,而且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等,如理解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意境,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求后进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基础。
2、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个别点拨、个别启发和个别纠正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在课后及时解决。
三、作业设计要分层
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切忌一刀切。否则,优生觉得吃不饱,他们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差生就会觉得压力太大,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为此,应采取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的等级作业法。例如根据我班实际《六国论》必做题是:背诵全文,辨析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选做题是:归纳本文的古今词语的意义、句式,赏析写作特色,结合历史说明六国破灭的原因等。得法、得体和得力的练习能唤起并强化已学知识,诱发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随着一年的教学结束,一边休息一边心底也总是还有一些疑惑。这一年的工作到底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呢?
想想学生每天上学的时间不短,小学和中学加起来要十二年,这是孩子最宝贵的十二年,用在功课和考试上的时间看起来就实在漫长如跑马拉松。但是学生的义务在于学习,学习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打地基,学习的重要性毋庸多言。
小学的教学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以后中学的学习打基础,这也是非常之重要。有时候自己常常被这样的使命感冲昏头脑,觉得有些知识点学生还没掌握就了不得,对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实在是焦急又无奈。但孩子天生就应该是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呀?那些对于课堂和学习兴趣缺缺的学生,说到底还是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多多研究、精进吧。如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如何让他在学习这场马拉松运动中始终精神满满地跑下去呢?看起来不能只重视学习的实用功效,教师不能单单教给学生跑步的技巧,更应让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享受和成就,热爱这项运动,并自觉地愿意跑下去。
看一位老师的文章说:老师的工作不要那么复杂,唯一可做、唯一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这天生爱学习的劲儿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并永久永久地持续下去!深以为然。这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一年级的教学经验谈到自己的一点反思:让有趣的说法进入课堂和孩子的天真永驻课堂。让我觉得自己虽然有这方面的努力,但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各环节,怎样能有更有趣的包装?还会有什么样的趣味的教学设计能使课堂更快乐?有时候做教学设计或上起课来,会忘记孩子还小。掌握孩子的学情特点对于课堂的帮助其实很大。比如这学期的课外阅读课,我给孩子读了每一本书,后来发现在读的过程中渐渐加上生动到略显浮夸的腔调和动作,明显感觉孩子们的注意力更集中了,而让他们自己读课文时很多孩子也都更有感情了。这是读的环节的一点变化,在听说写的环节,还需要有更多的方法,让孩子们更快乐更主动起来。如果能保护好这一颗兴趣的种子,以后孩子的自主性就能更好的发挥出来。这么一来,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也是负责任的。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实施看,我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即:
1、通过对汉语拼音的认读,是学生巩固了汉语拼音,区别了声母、韵母,能读准音,认清形;
2、通过举例,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反义词,通过游戏,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反义词知识,加强了语言积累;
3、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认读,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从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授来看,我基本上在这节课中解决了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分类,同时通过与生活联系,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掌握了反义词。
第三,从教学过程的实施看,既有“微笑”,也有“眼泪”。导入方面,我采用激情导入法。通过“一起去语文乐园中玩几个有趣的游戏吧”的谈话,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从学生的回答——我最喜欢玩游戏了——可以得到体现。然后导入学习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我会写”,通过边认读边摆拼音卡片的方式,将卡片摆成S形状,然后在黑板上出示两座房子,让学生将玩累的拼音宝宝送回家。这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基本能区分声母和韵母,也能准确地将声韵母进行分类。第二个内容是反义词的学习。我通过一句“送完拼音宝宝回家,我们去看望一下生字宝宝吧”导入这个环节。然后边出示课本上已有的反义词卡片,边让学生认读生字。接着通过“出”和“入”的举例对比,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反义词;进而再配以口头练习进行巩固;最后通过“对字”游戏和一张练习卷,让学生基本掌握反义词。但由于我的考虑不够周全,使练习卷出现了不符合学生实际程度的难认字,致使学生个别不会做;另外由于调控课堂不够稳当,使得学生与家长交流过多。第三个内容是“我会连”。在这一环节中,我从问话“那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那些地方认识汉字呢”激发学生从生活中认字的兴趣,导入第三环节的教学。然后出示课本已出现的词条,让学生认读;接着出示图片,请学生用刚读过的词条进行说名;最后通过“我点你读”的游戏,让学生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认字。但这一环节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学生读完词条后,本应该出示图片,让学生用词说名的,但由于思维的短路,使得这个步骤与接下的课外延伸出现了交*现象,致使后面“我点你读”的游戏有些重复。
总体而言,这次的公开课对我来说又是一次重要的锻炼,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从这节课中,我收获了经验,认识到了本身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得到了改进,使自身得到了成长。因此,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一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