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太原市城市建设杂志社

2023-02-10 12: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太原市城市建设杂志社

建筑类杂志大全
1)安徽建材 合肥 安徽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
2)安徽建筑 合肥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3)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合肥 安徽省建筑工业学院
4)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 南京 中国绝热隔音材料协会
5)北京工程造价 北京 北京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处
6)北京规划建设 北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7)北京建材 北京 北京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8)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9)北京修建科技 北京 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
10)玻璃钢、复合材料 北京 国家建材局玻璃钢研究所
11)玻璃与陶瓷 上海 全国玻璃搪瓷工业科技情报站
12)城市 天津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13)城市公用事业 上海 上海市公用事业研究所
14)城市规划*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15)城市规划汇刊 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
16)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天津 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
17)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北京 建设部房地产业司
18)城市开发 北京 中国城市煤气协会
19)城市煤气 北京 该刊编辑部
20)城乡建设 北京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
21)城镇供水 重庆 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
22)重庆环境科学 重庆 重庆市建委技术情报站,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
23)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
24)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重庆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25)村镇建设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26)大连建工 大连 大连市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27)大连市政 大连 大连市城建局市政工程情报站
28)低温建筑技术* 哈尔滨 黑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等
29)地基基础工程 北京 北京市城建设计院
30)地下空间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
31)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京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大学
32)东北市政科技 沈阳 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33)东南大学学报* 南京 东南大学
34)防护工程 洛阳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防护工程学会
35)福建建设科技 福州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36)福建建筑 福州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37)工厂建设与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部工程建设中心
38)工程机械 天津 工程机械杂志社
39)工程技术 天津 中国建筑工程第六工程局
40)工程建设标准化 北京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41)工程勘察*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术委员会,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42)工程抗震 哈尔滨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43)工程力学 北京 中国力学学会,清华大学土木系
44)工程设计与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
45)工业建筑* 北京 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
46)公用科技 北京 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
47)供水与排水 长春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48)古建园林技术* 北京 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北京古代建筑工程公司)
49)广东供水信息 广州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广东分会
50)广东建材 广州 广东省建材工业科研所
51)广东土木与建筑 广州 广东省建筑科研设计所
52)广西城镇供水 南宁 广西城镇供水协会
53)广西土木建筑 南宁 广西土木建筑学会
54)广州建筑 广州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55)规划师 桂林 桂林市规划设计院
56)硅酸盐建筑制品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
57)硅酸盐通报 南京 中国硅酸盐学会
58)硅酸盐学报 北京 中国硅酸盐学会
59)国外城市规划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0)国外建材科技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编辑部
61)国外建材译丛 绵阳 西南工学院
62)国外建筑科学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
63)国外煤气 天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
64)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参见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哈尔滨 该刊编辑部
65)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哈尔滨 该刊编辑部
66)河北建材 石家庄 河北建材科技情报站
67)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石家庄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68)河北建筑煤炭工程学院学报 邯郸 河北建筑煤炭工程学院
69)河南城建高专学报 平顶山 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
70)河南建筑技术 郑州 河南省建材研究院
71)湖南建材 长沙 湖南省建材研究设计院
72)华中建筑* 武汉 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
73)化工给水排水设计 合肥 化学工业部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
74)化学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75)混凝土*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联合会混凝土协会
76)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苏州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所
77)机场工程 北京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
78)基建优化 西安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79)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吉林 该刊编辑部
80)吉林建筑设计 长春 吉林省建筑设计院
81)给水技术 北京 北京市自来水公司
82)给水排水*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排水学会
83)建材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标准化研究所
84)建材地质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研究所
85)建材工业技术 成都 成都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
86)建材工业信息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
87)建材统计与预测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生产协调司
88)建工技术 贵阳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
89)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长沙 中国建设机械总公司
90)建设监理 上海 建设部建设监理司上海建设委员会
91)建筑 北京 建设部建设杂志社
92)建筑电气 成都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93)建筑工人 北京 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编辑部
94)建筑管理现代化 哈尔滨 哈尔滨建筑大学
95)建筑机械* 北京 建设部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究所,中国建筑机械协会
96)建筑机械化 廊房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机械化所
97)建筑技术* 北京 建筑技术杂志社
98)建筑技术及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99)建筑技术开发 北京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100)建筑节能 北京 中国建筑业协会
101)建筑结构*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102)建筑结构学报*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
103)建筑科技 唐山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
104)建筑技术情报 北京 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建筑科学研究所
105)建筑科学 北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06)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郑州 中国建筑砌块协会
107)建筑人造板 南昌 江西建筑人造板研究所
108)建筑设计管理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109)建筑设计通讯 广州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110)建筑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1)建筑施工* 上海 上海建工(集团)公司
112)建筑通讯 天津 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113)建筑学报*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
114)建筑与预算 沈阳 辽宁省城乡建设经济技术定额管理站
115)建筑知识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
116)江苏城市规划 南京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17)江苏建材 南京 江苏省建材研究设计院
118)江苏暖通空调制冷 南京 江苏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委员会
119)结构工程师 上海 同济大学等
120)军工勘察 北京 国防机械工业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
121)勘察科学技术 保定 冶金部勘察科学技术研究所
122)兰州城乡建设 兰州 兰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
123)辽宁建材 沈阳 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会
124)辽宁建筑 沈阳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所
125)煤气与热力 天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126)耐火材料 洛阳 该刊编辑部
127)南方建筑 广州 广东省建筑学会
128)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南京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29)南京市政 南京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130)暖通空调*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
131)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青岛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132)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 清华大学
133)区域供热 北京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
134)人防工程 北京 人防工程杂志社
135)山东建材 济南 山东省建材设计研究院
136)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济南 山东建材学院
137)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济南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138)山西建筑 太原 山西省建筑学会建筑科学研究所
139)陕西建筑 西安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140)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141)上海城市建筑学院学报 上海 上海城市建设学院
142)上海给水排水 上海 上海市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
143)上海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材科技情报所
144)上海建材学院学报 上海 上海建材学院
145)上海建设科技 上海 上海市建设科技情报中心站
146)上海煤气 上海 上海市煤气公司
147)上海市政工程 上海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148)设计通讯 上海 首钢设计总院
149)设计与科研 北京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150)沈阳建筑 北京 沈阳市建工局技术情报站
151)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沈阳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152)施工技术 上海 宝钢二十冶技术处
153)施工技术(包头) 包头 包钢建设总指挥部
154)施工技术(吉林) 吉林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建设公司
155)施工技术*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
156)施工企业管理 北京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157)石油化工建筑设计 洛阳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建筑设计技术中心站
158)时代建筑 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59)世界地震工程 哈尔滨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160)世界建筑 北京 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161)世界建筑导报 深圳 深圳大学,香港该刊编辑部
162)市政工程 北京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所
163)市政工程国外动态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科技信息中心
164)市政技术 北京 北京市建设局
165)市政建设与管理 重庆 重庆市市政工程协会
166)室内设计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规划学院
167)室内设计与装修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168)水泥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
169)水泥、石灰 南京 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
170)水泥技术 天津 天津市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
171)四川建材 成都 四川省建材工业局
172)四川建筑 成都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17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成都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174)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苏州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
175)陶瓷 咸阳 咸阳市陶瓷研究设计院
176)特种工程设计与研究 北京 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所
177)特种结构 北京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178)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天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179)天津建设科技 天津 天津市建设科技信息中心
180)天津市政工程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局
181)铁道建筑 北京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182)通风除尘 武汉 中南建筑设计院
183)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 同济大学
184)土工基础 武汉 湖北省土建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
185)土木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186)武汉城市建筑学院学报 武汉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87)武汉市政 武汉 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88)西安建大科技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8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0)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西安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
191)西南给排水 成都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
192)西宁城建 西宁 西宁市城乡建设局
193)新建筑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194)新型建筑材料* 杭州 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等
195)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196)岩土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水利学会等
197)岩士力学 武汉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198)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北京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研究所
199)园林 上海 上海市园林管理局
200)云南建材 昆明 云南省建材科学研究设计院
201)云南建工 昆明 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所
202)云南建筑 昆明 云南省建筑学会
203)浙江建筑 杭州 浙江省城乡建设厅
204)中国电梯 廊房 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
205)中国给水排水* 天津 建设部城建司
206)中国环境科学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7)中国建材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208)中国建材科技 北京 国家建筑材科学研究院
209)中国建材装备 北京 中国建材技术装备总公司
210)中国建筑防水材料 苏州 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
211)中国市政工程 上海 全国市政工程科学技术情报网
212)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刊 台北 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会
213)中国园林 北京 中国风景园林协会
214)中南给水排水 武汉 湖北省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站
215)中南勘察 武汉 全国建筑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中南情报站
216)中州建筑 郑州 河南省建筑学会
217)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西安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218)住宅建设 北京 北京市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
219)住宅科技 上海 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220)砖瓦 西安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
221)装饰装修天地 北京 国家建材料工业局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会员单位

副会长会员单位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理事会员单位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公交客运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洛阳)北京城建集团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北京铁城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中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盛源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方大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雷沃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地铁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中咨城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国信招标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市交通运输协会西南交通大学理事会员单位北京东直门机场快速轨道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广佛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市地下铁道公司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太原市轨道交通建设筹备处济南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包头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港铁轨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吉林长春)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洛阳)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中铁二十三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五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中铁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舜天龙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欧迈特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鲲鹏众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成通号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中岳计算机仿真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志励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嘉成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有限公司瑞士摩斯巴尔公司中国代表处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新誉集团有限公司(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浙大网新众合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博客压缩机(杭州)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肇庆鑫盈装饰材料有限公司高新现代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南方银通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云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汉舟电气有限公司武汉中直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广州新科佳都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山美邦搪瓷有限公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联合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宝智坚思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东方博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上海闻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艾莱资讯有限公司 《世界轨道交通》杂志社”常州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杂志社北京华秋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轨道交通网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交通流的增加,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普通成为焦点问题。路网不畅、设施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行车难、停车难、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突显,对城市交通管理造成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堵塞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削弱经济活力的瓶颈之一。据美国得克萨斯州运输研究所2006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被称为“汽车王国”的美国每年因交通堵塞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2007年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测算,北京市每天因为堵车造成的社会成本达到4000万元,每年损失146亿元。对于交通堵塞这个世界性难题,各国政府和民间都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
  
  一、城市交通殛相关概念
  
  1.城市交通及城市交通系统。(1)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指城区范围内的交通,是城市各种用地之间的人和物的流动。城市交通是一个独具特色、由多种类型交通组合而成的交通系统。这些流动都是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出发点,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终点,经过一定的城市用地而进行的。(2)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现代城市交通系统已经发育为一种立体化综合化的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包括城市道路、桥梁、轨道系统等;第二,城市客货运输系统,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地铁、轻轨、人力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私人汽车系统、个体客运系统,以及城市内部的货运系统;第三,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包括交通标志、信号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传输、控制等交通管制系统。
  城市交通是一个集经济性与社会公益性于一体的领域,包括管理体制、城市规划布局、投融资体制、交通方式选择、公共交通运营组织、交通需求管理、交通流量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内容,涉及管理、法规、规划、工程、财政、教育、环境、能源、信息以及人文等社会经济诸多学科领域。这些方面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城市交通系统。
  2.交通拥挤与交通堵塞。“交通拥挤”与“交通堵塞”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交通拥堵则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堵塞的叠加。首先,交通拥挤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在一定的道路空间内积聚了过量的车流的现象。拥挤,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车流量增加甚至流量过大,但是车流还处于运动之中。其次,交通堵塞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道路空间内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车流停滞的现象。最后,交通拥堵,对于出行者来说,主要是对时间和车速的感觉,即车辆在道路或交叉口上排队或者缓慢移动。我国公安部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处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米,或车辆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3次绿灯显示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拥堵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公里的状态。广义地说,拥堵是由人们的居住与购物、工作、学习、娱乐等地点的分离引起的,是交通供给与出行需求之间不平衡的产物。其特性、发生地点和严重程度是由人们工作、购物和居住地点的变换以及他们在这些地点之间如何出行来决定。通常这些问题同时发生时会产生加重拥堵。产生的交通拥堵可能是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拥堵。周期性的拥堵一般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重复出现的拥堵。非周期性拥堵是由某种偶然事件造成的。比如交通事故或关闭一条道路所引起的交通拥堵。
  
  二、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以太原市为例,2006年全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0.6平方米,太原市人均道路面积6.8平方米,而国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5-20平方米。尽管近几年太原市加大了城市道路改造力度,城市实有道路面积由2000年的1427万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2357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8.7%,增长幅度较快,但仍赶不上城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年均14.9%的增长速度。据调查,目前全国37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1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道路建设不断上升交通拥挤却还如此严重,其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严重不足。首先,我国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量。造成道路超负荷负载。此外。我国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城市新增的道路面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道路面积不足的原因又在于道路建设的滞后。这种滞后不仅被城市现有的道路功能变得混乱而低效,而且造成的时间浪费和行车成本损失是巨大的。据上海市城市道路交通现代化研究报告,其直接经济损失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有的大城市可能达到所在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
  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客车、私人轿车以至于货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以太原市为例,截至2006年底,太原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28.8万辆,是2000年的2.3倍,净增1.6万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私人汽车拥有量中载客汽车特别是小轿车在汽车保有量中所占份额进一步提高。2006年私人小轿车达8.9万辆,比2000年增长169.7%,增加5.6万辆;在汽车保有量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25.8%增加到30.9%。
  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次超过20%的是1985年(33.3%)、1986年(42.3%)、1987(27.0%)连续三年,第二次是1992年(31.9%)、1993年(55.6%)连续两年。这两次轿车增长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紧张的两个时段,远远超过正常年度道路建设的供给可能。进入2l~t,ed后,我国又面临新一轮的汽车高速增长期,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千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3.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普遍较少。就北京与东京比较,两市都有一个交通管制中心,但北京交通控制中心控制的交叉口数只有东京的5%,人行天轿是东京的4.8%,地下人行道只是东京的

5%,每公里交通标志只有东京的35%。北京在全国城市中交通管理设施应该算是相当好的,但由于设施明显不足,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有。
  4.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
  有一些大城市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出现了立交桥、高架路和城市环路,以为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才能一劳永逸解决交通问题,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拥挤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诱发聚集更多的交通量,引起结构性的“负效应”。城市交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仅靠几项大工程不可能解决交通问题。
  5.道路使用者的不文明行为。以深圳和香港为例,深圳市现有注册机动车38.3万辆。加上外驻车辆5万辆,外地来深流动车辆10万辆,总计车辆不过才50多万辆,按深圳市700万人口计算,车辆占有率14%,深圳市现有道路2200多公里。而香港现有车辆52万辆,其中私家车34万辆,道路总长1911公里,与深圳不相上下,交通却井然有序,而且深圳一半左右的道路是双向六车道的路面,路况质量及其宽阔程度远高于香港、澳门。那么造成深圳塞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据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广州路面司机车德调查”,开车不讲“车德”等不文明交通行为,已成为妨碍广州城市交通秩序一大“元凶”。据对6340人参加的网络调查显示,近5000人认为交通不畅的原因和司机车德太差有关。68%的司机承认自己曾有“缺车德”行为,46%的司机曾因不文明驾驶行为被罚款或扣分。在人、车、路、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交通系统中,某个个体交通参与者违反交通道德规范和交通法规的行为在造成局部堵塞的同时,还会对整条道路乃至整个交通系统的有序流动产生严重影响。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反映了我国当前大城市交通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是车多路少,现状道路已无大潜力;车速下降,交通阻塞的趋势在逐渐恶化。造成城市交通拥堵既有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车辆高速度增长、城市高速度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有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少、轨道交通较少、交通安全设施不足、车辆发展与道路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不协调等客观原因,还有交通管理落后、道路使用者的不文明行为等人为原因。
  
  三、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对策
  
  面对城市交通拥堵的难题,实际证明交通设施的容量永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道路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拓宽和加长,而且在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大背景下,汽车进入家庭是挡不住的时代潮流。只有一方面加大城市交通环境的硬件建设,一方面改进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创造良好的交通软环境,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才是关键所在。
  1.加强城市交通道路建设。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过十几年的大投入,到2008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6万公里。现有的公路从首都向外7条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到2010年8.5万公里高速公路就可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基本满足了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交通最大的需求是城市交通投入不足,规划不到位,城市交通建设理念还需要更新。为拉动经济发展,国家投人4万亿元的资金,地方也拿出90万亿元的投资,这些投入应该重点来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是每个市民迫切希望政府来做的一件大事。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将有限的资金,重点用在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和提高经济活力上来。
  2.建立立体大交通。根据国内外资料统计,高速公路的疏导能力是一般道路的几十倍。如果城市市区没有高速公路,即便不堵车,行驶时速按30公里考虑,一样宽的道路疏通能力也很低。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交通的形式各有不同,但堵车都非常严重。就具体原因本人认为是缺少立体大交通。我们对堵车问题的解决只是简单地加宽路面。改四道为八车道、十车道提高疏通能力,而没有考虑其根本原因是道路交通特性和车流特性不匹配。随着汽车拥有率的提高,城市道路上车流密度出现了质的变化,由以前的间断性车流变成了连绵不断的连续性车流。即车流的特性是连续流的特性,而城市道路(除快速路外)全部为间断流交通特性,两者的特性是不匹配的。因此,只有将城市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方式,由间断流交通方式(既每到交叉路口需要停车等待绿灯)改造为连续流交通方式(无红绿灯,无冲突点。途中无需停车),才能实现道路交通特性与车流特性相匹配。也就是说,必须在平面交叉路口建设地下人行通道、高架快速公路桥,形成立体交通,提高通行能力,才是解决堵车的长效办法,也是解决城市堵车的根本途径,否则,堵车问题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
  3.加强道路的远期规划。一个城市对道路的布局要有科学合理的远期规划,用地和预留地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及建设标准。比如近期建设的高速路应亲近城市。好处第一是市区内的车辆在很短的距离内可上路出行,第二是这些路将来在城市扩张后将包容在市内,从而发挥其疏导城市交通流的强大作用。随着城市堵车问题的日益严重,用创新的理念来解决好这一难题是十分重要的。如保定市的规划在上世纪50年代就考虑到了城市发展需要,在那个时期河北省省会在保定市,当时市政要求。一般道路规划用预留地不少于四至六个行车道,但当时根据交通流量和经济能力只建了两个行车道,两个自行车道,到90年代时对一些道路进行扩建,还不需要改变道路红线和绿化树木的位置,就提高了道路的疏通能力。因此保定是一个道路投资少,植被覆盖率高的城市。现在车辆发展是过去的几百倍,但是还不堵车。
  4.加强停车场建设。由于停车场的建设大大滞后于小汽车的增长速度,导致停车设施严重短缺,城市“停车难”问题已成为当前一个十分突出问题。无位停车不仅给驾驶员带来不便,同时也带来违法停车影响道路交通的后续问题。停车困难加剧了道路通行的困难。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停车难问题,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应加大住宅小区的停车场配建力度,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同时,在中心城区采取设置“五分钟临时停车泊位”,在市内不影响交通安全和通行的道路施划临时停车泊位等措施,规范和方便市民停车。全力缓解市内停车供需矛盾,有效改善市区停车秩序。
  5.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一是精心设计,优化组织。充分运用交通工程理论,科学渠化道路交叉口。交巡警部门应积极会同建设部门,对交通拥挤路口进行渠化改造,拓宽交叉口,增加进口车道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结合交叉口流量流向,合理设置道路车行道。以减少交通延误为主,科学实施信号灯配时。二是加强整治、规范秩序。打通支小路,促进城市道路“微循环”。会同城管、工商部门清理整治“马路市场”、“马路停车场”,加强路面执法,对各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和不文明行车行为依法严管,形成强大震慑力。三是加强对不道德行为道路使用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素质,特别是抓好四类人的宣传教育工作。第一类是国家机关特种车辆驾驶员。教育他们克服特权思想,杜绝冲红灯、乱鸣笛、占用公交车道等违章行为,成为遵守交通法规和交通道德的模范。第二类是出租车、中巴车驾驶员。通过严格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营运车辆只顾经济效益、不管交通法规、肆意行驶的现象。第三类是大型货车和过境货车驾驶员。严厉处罚货车超速行驶、占用小车道的违章行为。第四类是广大外来工等普通交通参与者,教育他们珍惜生命,不与机动车争道抢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