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

2023-02-10 11: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

1988年12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成立;1991年04月 正式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1991年06月 开始筹建国家条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991年05月 首批五项条码国家标准发布实施;1992年06月 开发了我国第一家POS系统;1992年11月 中国条码与技术应用协会成立;1992年11月 承担的原国家科委重点项目“条形码系统研制”通过鉴定;1993年03月 《条码与信息系统》杂志创刊;1994年04月 在京承办亚太地区EAN编码组织负责人会议;1994年04月 首次主办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SCAN-CHINA);1994年10月 国家条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首次国家条码质量监督抽查;1995年08月 《流通领域电子数据交换规范EANCOM》正式出版;1997年04月 承担国家科委“九五”重点项目“二维条码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1997年07月 国家条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验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证书;1997年09月 被原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依托单位;1997年12月 承担的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科研项目“商贸EDI研究”通过鉴定;1998年01月 承担原国家科委“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典型城市商贸EDI综合应用示范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998年07月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商品条码管理办法》;1998年08月 修订《商品条码》国家标准;1999年02月 吴邦国副总理批示:积极试点推广二维条码技术;2000年05月 在京承办2000年EAN全会;2000年07月 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认定工作正式开展;2001年08月 中国ECR委员会成立;2001年09月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成立;2001年12月 承担科技部重点项目“物流配送系统关键标准研究”;2002年04月 正式开通中心网站;2002年07月 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分委员会成立;2002年10月 开始发行杂志《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2003年05月 完成全国条码工作机构联网工程;2003年06月 与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就“全球产品分类方案”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签署协议;2003年07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发文件,“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08月 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2003年10月 国家条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2003年12月 与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签署“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代码(UNSPSC)中文版维护协议”;2003年12月 “全球电子产品代码(EPC)”研究项目启动;2004年02月 正式开通中国产品电子代码官方网站;2004年04月EPCglobal China——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中国管理中心成立;2004年04月EPCglobal全球巡回培训亚太地区首站培训在北京举行;2004年04月 首届产品电子代码与物联网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04年04月 我国第一本关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书籍——《EPC与物联网》正式出版;2004年05月 国家条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国家质检总局条码计量检定机构专项授权;2004年06月 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代码(UNSPSC)中文版发布;2004年07月 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代码(UNSPSC)中国管理中心网站开通,并接受会员注册申请;2004年08月 我国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发布;2004年10月 我国产品电子代码注册管理工作正式开展,北京东方励格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EPCglobal China成员;2004年10月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首席执行官Miguel Lopera和EPCglobal新任主席Chris Adcock首次来华访问;2004年11月 与我国百家建材生产及零售企业联名提出关于“积极采用商品条码促进我国建材行业快速发展”的倡议,至此在建材行业推广应用EAN·UCC系统的工作全面展开;2004年12月 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教育司联名下发《卷烟生产企业使用商品条码调整方案》通知,我国卷烟企业条码注册工作按新方案重新启动;2004年12月 国家条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73%;2005年01月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顾问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2005年04月 服装行业条码应用推广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广东召开;2005年05月 “汽车零部件条码标识编码”(暂名)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005年06月EPCglobal管理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产品电子代码与RFID高层论坛、EPCglobal管理委员会与中国机构、企业圆桌会议及与媒体见面会,促进了产品电子代码 在中国的推广;2005年10月 首批EPCglobal China系统成员颁牌仪式暨EPC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东方励格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富天达电子集成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EPCglobal中国高级会员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忠敏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矫云起手中接过证书。2005年10月2005条码技术宣传周以“新修订《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宣贯”为主题,协助质检总局法规司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组织全国编码工作者及质监工作者开展学习宣贯工作。2006年1月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刘平均主任接见了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EPCglobal)负责人,双方就EPC的标准、频率、应用推广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2006年2月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论坛2006年会议2006年2月13日-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中心参与多种交流方式,提高国际话语权。2006年4月4月5日至6日,第三次产品信息注册系统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产品信息注册系统中已拥有企业5万余家,产品数据65万余条。2006年5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应邀出席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MBA学术论坛,并向与会师生作了《全国物品编码及标识体系》的主题讲座。2006年5月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2006年全会5月15日-18日在马耳他召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首个GS1系统解决方案在牛肉跟踪上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并领取了加入GS1 15周年纪念奖牌。2006年6月 “商务车出口”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对“汽车零部件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标准进行了讲解,以推动汽车行业的自动识别技术应用。2006年7月 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委员会由41名委员组成,秘书处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2006年7月2006年中国ECR大会于7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定为“ECR推动中国供应链的创新”。2006年8月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出版了第一期《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至2006年底共出版三期。2006年9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十一五”规划研讨会20日在北京举行。中心主任张成海详细介绍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与会人员对此展开热烈的探讨。2006年10月 越南编码协会(GS1 Vietnam)于10月22日对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及其分支机构进行交流访问。双方分别介绍了两国编码组织发展状况、工作重点以及人员配备,并就条码、产品电子代码、跟踪与追溯、GDSN等热点问题进行研讨。2006年11月 第9届ECR亚洲大会于11月13日至1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会议第一天成功地发表《中国首例应用GS1系统进行牛肉跟踪追溯案例》英文演讲,获得与会代表一致好评,扩大了国际影响力。2006年11月 第13届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于11月2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展览会同期还举办了“2006RFID技术应用论坛”和中国自动识别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会活动。2006年11月 “2006年条码技术宣传周”于11月20日拉开帷幕,此次宣传周以提高商品条码质量为主题,在推进工程从起飞期向成熟期过度的关键一年中,保证条码的高质量,确保条码应用企业及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2006年11月11月14日,中国条码推进工程-《云南无公害养殖及肉制品EAN?UCC射频管理系统》在昆明通过专家验收,实现了我国EAN·UCC射频管理系统在养殖业运用零的突破,向推进工程目标的顺利完成又迈出坚实一步。2006年11月11月11日,EAN·UCC系统在上海植入性医疗器械追溯中的应用近期全面启动。上海药监部门明确要求在上海销售的国内植入性医疗器械应采用EAN·UCC系统。2006年11月11月27—30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亚太地区论坛在印尼召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向16个国家(地区)的代表介绍了我国在GDSN方面的实施进展及试点情况,增强了国际间的交流。2006年12月11月30日—12月2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全国条码检验员培训班,为我国条码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2006年12月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召开二届三次理事会,颁布了9项协会标准和2项研究报告,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2007年1月 派员陪同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代表赴比利时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总部交流访问。2007年1月 完成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我国的产品电子代码体系研究”。2007年1月 组织武警总部后勤部组成考察团赴新加坡,就当地警用物流和编码应用情况进行考察。2007年2月 派员赴比利时参加全球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论坛。2007年2月 完成《EPC数据编码结构》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2007年3月 在南昌召开2007年全国物品编码工作会议。2007年3月 编码中心张成海主任赴加拿大出席国际物品编码协会顾问委员会会议。2007年3月 编著出版《物流标准化》。2007年4月 促成我国产品电子代码超高频RFID频段的出台。2007年4月 第三十一届亚太ECR执委会会议在京召开。2007年4月 完成中国条码推进工程《ANCC系统在医疗器械监管中的应用》等项目的验收。2007年5月2007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亚太地区DataBar培训在京举办。2007年5月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及第十一期全国高校条码技术与应用师资培训”在京举办。2007年5月 《自动识别技术导论》出版发行。2007年5月 派员赴韩国参加2007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全会。2007年5月 派员参加新加坡EPCglobal/RFID论坛,在会上发表题为《EPC在中国的应用状况》的主题演讲。2007年6月 “第一次全国物品编码分支机构服务工作会”在济南召开。2007年7月 配合国家自行车专项整治工作,研究制定自行车编码方案,开发全国使用的自行车企业编码注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专用网站。2007年7月 协助开发完成武警部队后勤物资编目系统。2007年7月 《商品条码参与方位置编码与条码表示》标准发布。2007年7月 “物品编码应用领域沙盘模型”亮相国家质检总局质检成果“形象展示会”。2007年7月 《二维条码技术与应用》出版发行。2007年8月GB/T 21049《汉信码》国家标准正式发布;2007年8月 完成中国条码推进工程《GS1系统在药品价格监管与医保结算体系中的应用》、《医药零售企业条码管理信息系统(GSP、POS、MIS系统)》《条码印刷薄弱环节质量调研和质量解决方案》等项目的验收。2007年9月 通过国际权威评审,首批获得MET RFID检测实验室认可资质。2007年9月 派员赴日本参加亚太区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2007年9月 完成中国条码推进工程《中国商品及参与方数据服务系统建设》等项目的验收。2007年10月 在上海举办第十四届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2007年10月 召开《汉信码》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2007年10月 促成海尔集团加入EPCglobal管理委员会。2007年10月 出版《国家物品编码体系框架》和《物品编码管理规定》。2007年10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塑料薄膜印刷条码符号的适应性测量和分析》项目验收。2007年10月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应用》出版发行。2007年11月 “全国分支机构教师资格认证培训”在北京举办。2007年11月2007年中国ECR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2007年11月 派员赴越南参加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亚太区论坛。2007年11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条码实验室示范基地”在河南举行揭牌仪式。2007年12月 中国GDSN数据池通过全球认证。2007年12月 完成《EPC信息服务》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2007年12月 “条码打印机通用技术规范”“有源射频标签通用技术规范”“半无源射频标签通用技术规范”三项协会规范发布。2007年12月 《我国商业流通领域协同作业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关键标准研究及应用示范》出台。2007年12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公共物流数据管理平台模型的研究”验收。2007年12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条码实验室示范基地”在北京举行揭牌仪式;2007年12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2007年工作总结会召开。2008年1月 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论文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公布。2008年1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ANCC系统在家具行业的推广应用》项目通过验收。2008年2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GS1系统在中药材种植产地溯源中的应用》通过验收。2008年3月2008年全国物品编码工作会议在沈阳成功召开。2008年3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赴比利时出席2008年全球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论坛。2008年3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ANCC系统在服装领域的推广应用》《ANCC系统在医疗器械产品跟踪追溯中的应用》通过验收。2008年3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血液及血液制品编码标识应用研究》通过验收。2008年4月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召开了制定《射频读写器(系列)通用技术规范》《射频标签(系列)通用技术规范》两个国家标准课题的第二次会议。2008年4月 条码技术与应用优秀论文表彰交流会在北京举行。2008年5月 编码中心第一时间对汶川抗震救灾工作做出部署,多次组织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活动。2008年5月 编码中心张成海主任参加在克罗地亚召开的2008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全会。2008年6月 工商合作 创造价值——2008中国ECR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2008年6月 第十三期全国高校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师资培训班圆满落幕。2008年7月EPCglobal TLS试点项目第二阶段总结会在北京召开。2008年7月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2008年常务理事会召开。2008年7月 编码中心派员参加于泰国召开的第11届ECR亚太会议。2008年9月 由编码中心主办的“第一届条码地方工作机构人员培训班” 于9月23日至25日在青岛成功举办。2008年9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GS1系统在药品价格监管与医保结算体系中应用》通过验收。2008年10月 第十五届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盛大举行,同期举行了 “2008自动识别行业暨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2008中国自动识别产业发展高层峰会”、“15周年系列活动现场展示”等系列活动,加强了企业和用户、观众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2008年10月 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广西米粉质量安全跟踪、追溯与监管体系》通过验收。2008年11月 国家标准委纪正昆主任视察编码中心工作。2008年11月 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V2.0正式上线,并于北京召开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培训会。2008年11月 编码中心张成海主任会见国际物品编码协会COO。2008年11月2008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教师资格培训及认证活动圆满结束。2008年12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新版网站推出。2008年12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2008年工作总结会召开。2009年1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罗秋科副主任在京会见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资深专家David Buckley先生。2009年2月2009 年全国物品编码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2009年2月 国家标准委纪正昆主任在京会见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CEO Miguel Lopear 先生,以及COO Vicente Escribano 先生,国家标准委石保权副主任,工业二部刘霜秋主任,国际部陈莹女士,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张成海主任,推动部李建辉主任,管理部郭卫华主任,推动部孔洪亮副主任等人共同参加了会见。2009年2月 汉信码《二维条码符号转换为编码信息的方法》专利获得授权。2009年3月2009 年全国物品编码机构服务工作会和《条码与信息系统》杂志通联网会召开。2009年3月 “中国物品编码20年成就展暨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2009年3月 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物流标准实施方案”。2009年4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物流领域推广工作人员前往天津、宁波、上海,就物流信息标准化问题展开调研。2009年4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医疗行业推广网站开通。2009年4月 “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督查组到编码中心督查、指导工作。2009年4月 “全国条码质量工作会”在重庆召开。2009年5月EPCglobal专家Ian Robertson 先生到访中国物品编码中心。2009年5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派员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参加2009年GS1全会。2009年5月 第15期全国高校条码师资培训班顺利结业。2009年5月2009 全国大学生条码竞赛团体总决赛在京举行。2009年5月 科普书籍《常见问题汇编》出版。2009年6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培训会”在河北召开。2009年6月 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对建材超市商品条码应用情况展开调研。2009年6月 汉信码《二维条码符号的生成方法》与《二维条码图形畸变校正的方法》专利获得授权。2009年7月 完成《医疗卫生产品商品条码应用指南》的编写出版。2009年7月 完成《中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案例集》的编写出版。2009年7月 完成欧盟项目“适用于全球环境的射频识别解决方案建设”(The Build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olutions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简称BRIDGE)的研究任务和项目的审计报告。2009年8月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和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成功举办了主题为“质量安全、服务创新”的第十六届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2009年8月 举办了主题为“关注物品编码工作质量,推动商品条码技术应用”的宣传周活动,包括2009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论坛、“商品条码应用质量”主题研讨会、“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主题展区、超市商品条码检测活动。2009年8月 “商品信息同步发展研讨会暨新一佳——宝洁数据同步项目总结报告会”顺利举行。2009年9月 《条码识读设备检测装置》专利获得授权。2009年10月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正式授权国家射频识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成为我国最全面最具实力的国家级质检中心。2009年10月 《物品电子编码 基于射频识别的贸易项目代码编码规则》国家标准通过审定。2009年10月 完成《建材行业商品条码应用指南》的编写出版。2009年10月2009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教师资格培训及认证工作圆满结束。2009年11月 首期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成都)应用工作会成功召开。2009年11月 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组织技术推广人员赴燕京啤酒基地调研。2009年11月2009年中国ECR董事会在南京顺利召开。2009年12月 《条码识读器性能测试规范》及《数字化条码的制作与性能测试》两项国家标准通过专家审定。2009年12月 完成国家质检公益性科研项目“国家物品编码标准化研究”,进入项目验收阶段。2009年12月 完成“国家物品识别网络标准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并通过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的课题验收。2009年12月 完成《食品追溯 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和《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两项与食品安全追溯相关的国家标准的制定。2009年12月 完成《物流服务分类编码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指南》的编写出版。2009年12月2009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工作总结会成功召开。

《信息与电脑》是一本怎样的杂志?如何投稿呢?

《信息与电脑》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计算机类优秀期刊。

投稿范围
1、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条码识别、RFID、智能卡、生物识别技术、其他识别技术等)   2、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网络通讯、网络安全、移动商务及技术、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3、信息管理系统(POS、MIS、ERP、CRM、DSS、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   4、供应链管理SCM(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关系管理)   
5、物流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网络规划、物流方案、物流标准化、国际物流趋势等)   
6、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策划,运营及管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BI与数据分析 )

投稿邮箱 (注明联系方式和本杂志名称,负责编辑看到文章会和你联系)

食品安全论文的参考文献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 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 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 强国 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 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 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 方兴业 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 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自动化领域三大顶级期刊是什么?

自动化领域三大顶级期刊是:

1、《自动化学报》创刊于1963年,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自2014年起,《自动化学报》为全中文学术期刊,同时向国际检索系统提供各篇文章的英文摘要。

《自动化学报》被EI, SA, JICST, AJ等数据库收录,多次获得"百强报刊", "精品科技期刊"、"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荣誉称号,并持续获得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和中国科协出版基金等资助。

2、《自动化学报》英文版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JAS) 创刊于2014年,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主办,与IEEE合作办刊,全球发行。

JAS报道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信息处理、机器人等自动化领域热点和前沿方向的研究进展,是一本全英文学术期刊。JAS已被IEEE, ESCI, EI,Inspec, Scopus, CSCD等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简称IJAC, 中文名《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英国旅英华人自动化与计算学会共同主办的一本全英文学术期刊,与Springer、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全球发行。

期刊重点报道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等相关学科的前沿和热点。IJAC现已被ESCI, EI, Inspec, Scopus, ACM, CSCD等15家国际数据库收录,多次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并连续两次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支持。

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数据显示,自动化所主办的3本学术期刊《自动化学报》、《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IEEE/CAA J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IJAC)荣获“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在自动化和计算机领域的143本学术期刊中,仅有6本脱颖而出、获此殊荣,自动化所占据三席!其中,IEEE/CAA JAS各项指标位列榜首,IJAC排名第三,《自动化学报》排名第五。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8版)由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中国知网出版。截至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已连续发布7年,其提供的统计数据科学准确、客观公正地分析我国自主创办的本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水平。

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的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杰出代表,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期刊怎么样,难中吗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是一个,而且该刊是核心级别的。识别技术相关的还有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