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诗歌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独著2.《清代诗歌发展史》(修订本),台湾文津出版社,入选“大陆地区百部文史哲博士论丛”,1994年11月,独著3.《论唐诗繁荣与清诗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月,独著4.《文艺的“复古”与创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独著5.《唐诗精品附历代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主编6.《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韩愈卷》,北京工人出版社,1997年3月,主编7.《绝妙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主编8. 十三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隋唐五代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主编9. 《〈钦定学政全书〉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作者10.《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独著11.《雁塔圣教序译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两人合注 1.《试论高适的边塞诗》,《理论研究》,1983年第6期,独撰2.《略论〈西游记〉的讽刺艺术》,《理论研究》,1984年第1期,独撰3.《研究古代文学应弄清用典》,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1985年4月9日,独撰4.《释杜诗中的“转愁疾”》,《语文园地》,1986年第9期,独撰5.《军歌与战鼓齐鸣 吟坛共战场并捷——〈怀安诗社诗选〉刍议》,《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第2期,独撰6.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平议——兼及中国旧诗英译中的一些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专刊,独撰7.《新诗潮与中国诗歌传统关系的思考》,《求索》,1988年第2期,与导师王昌猷先生合作,第二作者8.《念奴娇·赤壁怀古诠释中的几个问题》,《唐都学刊》,1988年第2期,独撰9.《郑谷诗歌美学观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独撰10.《〈西游记〉正面喜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独撰11.《论郑燮的诗论及创作》,《学术论丛》,1992年第3期,独撰12.《叶燮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唐都学刊》,1992年第2期,独撰13.《郑谷生平事迹考略》,《河北学刊》,1992年第4期,独撰14.《论翁方纲的诗论及诗作》,《江海学刊》,1992年第3期,独撰15.《论晚唐诗坛巨擘郑谷的诗歌创作》,《人文杂志》,1992年第2期,独撰16.《论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独撰17.《论赵翼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咸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独撰18.《王士祯的“神韵说”及创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独撰19.《龚自珍“个性解放”思想初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独撰20《袁枚“性灵说”内涵考辩》,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29号,1995年3月出刊,独撰21.《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与王孟的诗歌创作》,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0号,1996年3月出刊,独撰22.《试论袁枚的〈新齐谐〉——兼及康乾之际的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1号,1997年3月出刊,独撰23.《当代生态学发展与新人文主义思潮》,日本《信州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纪要》第2号,1997年3月出刊,第一作者24.《“异闻”海内勤搜取 笔蘸“精忱”树世型——新刊晚明孤本拟话本小说〈型世言〉探讨》,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2号,1998年3月出刊,独撰25.《论中国当今的通俗文学》,日本《信州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纪要》第4号,1998年3月出刊,第一作者26.《为现代作家立传同样要注意用典》,《文艺报》,1998年7月4日,独撰27.《略谈中国古典诗中的对仗及其形成过程》,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39号,1999年2月出刊,独撰28.《略论郑珍及道咸之际的宋诗运动》,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3号,1999年3月出刊,独撰29.《也谈“会计”溯源》,日本《华风新闻》2000年1月1日,独撰30.《略谈中国唐代时禅宗与文人的诗歌创作》,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0号,2000年2月出刊,独撰31.《近代“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歌创作》,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论集》第34号,2000年3月出刊,独撰32.《刘禹锡诗歌创作中的“尚怪”之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独撰33.《王维、贾至、杜甫、岑参“早朝”唱和诗平议》,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1号,2001年2月出刊,独撰34.《试论卢纶的边塞诗》,《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2期,独撰35.《由“义”词源的演化略探〈水浒〉的忠义》,《唐都学刊》,2001年第4期,独撰36.《魏源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刍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独撰37.《唐初诗歌的承传与演进——兼论初唐诗人杨师道》,《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独撰38.《略论元和诗风及刘禹锡的创作》,日本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42号,2002年2月出刊,独撰39.《钟嵘〈诗品〉论谢诗源出曹植寻绎》,《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独撰40.《苍凉诗史兼心史——关于钱谦益〈投笔集〉的思考》,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2003年8月27日,独撰41.《刘辰翁暮年词作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一作者42.《文学传播学刍议》,《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43.《略论明清小说、戏剧的文学教育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44.《关于中国文学史“重写”的若干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独撰45.《清人张问陶诗学理论及创作成就观照》,《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46.《略论〈西游记〉对〈型世言〉中“神魔”情节的若干影响》,《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独撰47.《略论〈红楼梦〉成书的女性主义创作方略》,《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一作者48.《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独撰49.《清代科举文献与科举制度的文化观照——以〈钦定学政全书〉为中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4期,独撰50.《由〈钦定学政全书〉看清前期科举的人才选拔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独撰51.《立志仍须追稷契 传薪岂必效黄陈》,《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52.《晚清诗人周福清创作平议》,《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独撰 1.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清代诗歌发展史》,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03年11月颁发2.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唐诗繁荣与清诗演变》,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05年4月颁发3.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文艺的“复古”与创新》,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11月颁发4.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文学编年史》(13卷),陈文新主编,《隋唐五代卷(下)》分卷主编霍有明,中央人民政府2008年2月颁发5.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包公文学及其传播》(李永平博士论文),导师霍有明,陕西省学位委员会2009年3月颁发6.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关于中国文学史“重写”的若干思考——以晚唐五代为中心》,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6月颁发7.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霍有明(唯一),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11月颁发8.西安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霍有明(唯一),西安市委、市政府2011年9月颁发9.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诗词大赛二等奖,《贺香港回归》《澳门妈祖阁感怀》,霍有明(唯一),北京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活动委员会2007年7月颁发10.中国当代散文大赛一等奖,《千禧金秋忆信州》,霍有明(唯一),中国散文家协会2010年11月颁发
论文《庄子生命意识初探》发表在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上;论文《生死齐一》发表在安徽文学2009年第8期上;论文《符号中的艺术》发表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上;论文《赵翼诗歌“创新说”管窥》发表在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上;论文《赵翼与乾嘉考据学》发表在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上;论文《以诗补史阙,借史唤诗心——赵翼的“诗史”意识》发表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4辑)上(第二作者);著作:《瓯北诗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3月出版。
安康学院学报是省级刊物。
安康学院学报是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主管单位是陕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是安康学院。
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该刊的主要栏目有:
1、编辑。
2、西部大开发论坛。
3、人文社会科学。
4、自然科学。
5、教育教学研究。
一、安康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安康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安康学院简介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年8月恢复办学,1984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安康学院。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与鄂、渝、川三省市相毗邻,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秦、楚、巴、蜀多元文化样态在此交融生辉,是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实施特色发展,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声誉明显提升,学校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学校是陕西省首批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建设高校。
学校分为江南、江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13亩,校舍总面积279485.01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2.0825万册、电子图书88.8527万册、中外文报刊753种,校园网出口带宽为电信联通双千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8616.69万元。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近12000人,学科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医学等十个门类,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茶叶、魔芋、生猪养殖、富硒食品为特色的秦巴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师范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以陕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经济、生态旅游、汉江水资源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利用学科方向。学校建有国家级农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771人,专任教师52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8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93人,“双师型”及行业工程背景教师124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国内知名作家1人,受聘为外校博导、硕导教师17人,聘有包括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内的144人为学科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学校现有陕西省优秀教师、三五人才、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4人,3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20余名教师被聘为市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三区人才。
学校建有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12个市级科研平台和9个校级研究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14个。设有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79项,科研经费4731万元;出版著作、教材369部;发表学术论文5896篇;取得国家专利133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408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学校秉承“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升本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省级优秀教材5部,建有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鉴定平台28个。近三年,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0项。学生在数学建模、挑战杯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与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200个、省部级奖399个;学生发表论文82篇,发表作品78篇,获得专利2项。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表彰。学校面向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先后与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与 北京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 等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合作等,已有多名师生通过我校合作渠道出国、出境学习深造,每年聘请多名境外优秀教师来我校讲学并开展科研合作。目前有来自13个国家的89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新气象、新作为,学校将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层次”主要任务,秉持“艰苦创业、团结奉献;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安康学院精神,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品质的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