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一、探索中国符号的当代叙述和国际化语境实验艺术系在成立之始,就开辟对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艺术家及作品的个案研究,其中尤以注重中国符号的当代叙述和国际化语境的探索研究。关于中国符号的使用,当下批评界毁誉参半。有人以为是迎合西方的文化猎奇,有人恰恰觉得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则认为:事在人为,却不外乎正身修心。中国文化原本就应该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丰厚的资源在今天创造中的运用,不管是谁都理所当然,应该在意的是新结果的品质而不是生发它的原点。在中央美术学院以往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已涌现出很多国际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并不乏中国文化符号恰当使用的个案。实验艺术系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课题有:一、关于汉字造型与书写艺术的研究成果:2003年 吕胜中著《意匠文字》(两卷)已公开出版发行;二、关于造纸术的探索研究2004年至今,我系胡明哲教授带领学生数次进入四川的竹纸生产地,体验传统造纸术的精要,并经行探索性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关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研究成果:2007年 李靖(研究生)论文《清代官式彩画研究》;巴朵(研究生)考察报告《丽江古城六合门》六卷。四、关于中国人造型的研究2008年 王郁洋(研究生)考察报告《追寻容颜——传统民间肖像画》五卷;2009年 杜岩(研究生)考察报告《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人形》五卷;刘刚(研究生)论文《明清肖像画研究》。五、关于中国火药艺术的初步考察研究成果:2009年 欧阳雪峰(本科生)考察报告《烟花炮竹的衣裳》五卷。六、关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研究2007年 2006年级本科生集体赴陕西陇县农村进行农具考察;2009年 王雷(研究生)考察报告《豫西传统农具》。这些研究的成果是一种长远的资源储存,有的已经由师生们从中引申出特定概念,生成艺术作品,如李靖、欧阳雪峰的毕业作品《平民官式方便》、《永恒的灿烂瞬间》等。二、染红——传统语言转换的现代案例研究早在实验艺术专业处于酝酿的阶段,一个有关中国艺术现代性的课题“染红——传统语言转换的现代案例研究”已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始。“染红”是指原本在传统文化中处于非主流位置的一些艺术形式,在中国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逐渐被文化主流所采纳,经历了近百年“改良”、“改造”的起伏跌宕,在顺应社会制度与时代文化的流变中经受历练,辙印了文化变革的经验性痕迹。例如,在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的时期,著名的革命志士李大钊曾参入了利用皮影戏宣传新思潮的创新实践。1918年他学成归国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任职期间,有一年回故乡,曾为皮影艺人孙兆祥写了一部《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的皮影戏,歌颂不畏强暴,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精神的朝鲜义士安重根。当然,有关传统皮影戏的现代变革和转型持续时久,曾经为传统艺术语言现代转换的现实建立若干时间的案例,这项研究对于中国艺术今天和未来的新建树无疑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接壤。关于这个研究项目,吕胜中教授带领几届研究生已经做过的课题成果有:2004 传统语言转换方向研究生梁绸毕业论文《论传统年画在二十世纪的演变》51000字;2005 传统语言转换方向研究生邬建安考察报告《寻影初记——京、冀、甘、陕皮影变迁》七卷;毕业论文《红色皮影研究》48000字;2006 传统语言转换方向研究生韩慧荣考察报告《剪彩从新——中国传统剪纸的现代转型》八卷;毕业论文《新剪纸研究》49000字;2007 新媒体语言方向研究生张宇考察报告《东北二人转考察报告》九卷。这些课题的研究结果确认,无论其中的个案是否显示出转型的成功,其经由的过程显示出新文化建设的中实验精神和实践检验的必要性。无论结果的失败与成功都是前辈留下的一份文化的财富,它必定在我们今天的重新起步中成为有益给养。三、民间与乡土——聆听艺术母亲的告诫传统民间文化不是浮在文化主流层面的部分,它埋藏较深,有待发掘的东西也很多。尤其在社会大转型、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将视线投向它,不仅对于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真面貌是有必要的,对于意欲浸淫当代的文化继任者来说,更有必要的该是侧耳细听“母亲艺术”的不断告诫。中国乡土民间的艺术创造,都是出于民众自己精神性的功利目的,他们以自己的艺术行为调节着理想世界与现实之间的天平。在民间,没有职业的“艺术家”和纯粹的“艺术品”的概念。民间艺术无视艺术“品”的永恒,体现着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文明社会把艺术集中到了博物馆、画廊,而博物馆之外更多的地方,自然成了艺术的荒芜之地或文化沙漠。而今天的艺术家,职业性的标签必定不时扰乱着艺术创作为“精神产品”的原本性态,亦导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艺术失业者”。因此,注重民间艺术在中国实验艺术教学中的位置,并非看重它别具一格的外在形式,它的诸多显示着艺术本原的品质,将是对我们重新建设新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提醒。有关民间艺术研究与学习,实验艺术系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有“民间文化采风考察”、“传统语言转换”等课程,并鼓励毕业论文涉及民间艺术的选题,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课题有:2004年(前) 吕胜中著《再见传统》1-4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吕胜中著《娃崽背带》《五彩衣裳》四卷 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 2005年级集体赴陕西华县、大荔等地作“吃的艺术——民间花馍采风考察”,历时30天。2007年 2006年级集体赴陕西西安与华县,作陕西著名民间皮影艺人王天稳传承与收藏陕西东路皮影粉本的著录于考察研究,成果已结集《王天稳传承收藏皮影粉本》二十卷。2008年 2007年级集体赴陕西西安,做陕西皮影收藏家张维藏清代皮影箱具的著录于考察研究,成果已结集《张维藏陕西东路清代皮影》画册。2009年 李红军(研究生)论文《陕西民间刺绣技法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实验艺术系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出现实际上是原“民间美术系”的一个理性的转身,因此,储备深厚并已有成功创新的案例。如吕胜中红满全球的剪纸“小红人”作品,以及青年教师邬建安脱胎于古老皮影艺术又归于牛皮雕刻的作品《九重天》,青年教师於飞由民间面食艺术引发而作的《艺术为人民服务》等。而本系专业基础的“造型原本”课程中所强调的“原本”,正是将古老传统艺术与现当代艺术之间的距离压缩为零。因而,学生们作业中也不由自主流露出传统民间艺术精神的感染。如:王雷的《手织手纸》、留学生秋元珠江的《人形记》等。四、源于生活——关注公众审美和艺术公众性的立场在后现代主义时期,艺术风格和观念转变的真正意义在于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复苏。今天,艺术家不仅用人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着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社会生活的关心,而且竭力想要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因此,现代艺术有必要趋向于大众的文化诉求,艺术家、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与大众的对话过程所体现的现代艺术大众化努力,乃借助于这一进程而得到加强,并且在整个审美文化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现代艺术与大众接受过程之间,已经开始积极地转向双向动态的交流。阻隔艺术与日常生活、艺术家与普通大众、艺术过程与文化现实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推倒;“为艺术而艺术”的可行性在现代审美文化领域中受到普遍质疑。现代艺术介入生活的深度,使它义无反顾地与大众携起手来,共同面对复杂的现实,共同交流相互间的复杂情绪,在文化进程的现代时成为人们普遍需求的一个精神领域。从国际的大文化背景来看,艺术公众化的努力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在现代艺术完成了“风格(形式)主义”到“观念(表达)主义”的变迁之后,这种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杯水车薪。实验艺术系充分认识现当代中国和世界艺术有关公众性问题的既有事实,并确定了自己面临这个问题的切入方式,这就是始于2006年在本科生教学中接力式进行的课题性课程: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以社会学的角度和工作方法探索研究关于公众审美的课题。每个本科学生利用暑假以访谈、记录与采集的方式考察10个家庭,最终在课堂上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统计出相关数据,制图表归档,集体作出本年度考察报告。这个工作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这个工作首先是在学生进入专业系之后立刻将个人学艺身份立场从“艺术圈子”退出,体验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反观艺术的超越感受;另外,介入大众审美的话题并以理性的分析研究,从而获取与公众对话的语境。2006年暑假,二年级同学在“公众家庭审美调查”作业完后,集体完成大型装置作品《家庭日常用品博古》,并在当年上海双年展或银质奖。从一个强调社会学意义的课题中走向艺术创作,我们将它视之为创作教学上的一次成功的的挑战。2006年冬,基于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以及艺术公众性方向的探索,实验艺术系主办了主题为“源于生活”的“首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在这个展览中,研究生陈少峰的绘画行为艺术作品《面对面-信天游》令社会瞩目,他随身携带两套油画箱具,不再以单向的写生方式完成与对象的沟通与交流,而是将一套画箱交给农民,摆平与对象——每一个农民的关系,因为农民画他与他画农民在作品中占有同等的分量。2008年冬,实验艺术系策划了一个以食品为主题的特别展览“超级食品”在华堂商场望京店展出,就艺术展览与大众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趣的探讨。将公共商业空间置换为了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展示空间,一方面为来商场购物的民众制造一次与艺术不期而遇的机缘,另一方面也在探索实验艺术作品与普通公众进行沟通交流的可能性。展出持续一个半月,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在这个方向上,实验艺术系尝试与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层面进行“对话”取得良好成果——以双方在共同的文化、生存环境中,相互沟通交流所达成的共识为目标——艺术和艺术家再也不是黑暗中的秉烛者。●本文全子执笔,查阅文献资料的工作由实验艺术资料室承当。“实验”与“试验”的有所不同,就在于试验有可能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前提下的一种试探行为,而实验则更倾向于通过其行为对某种理性结论作出验证。实验是广泛实践的开端,如果说它具有“前卫”和“先锋”的意味,那他绝不会是个有勇无谋的莽撞汉子,更像一个愿为真理与正义奉献的先行官。实验过程的冒险性与其结果的未知性,并不能影响到实验者的信念和意志,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必然的前程。实验的空间原本就在与文化、科学、艺术相关的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人类认知积累的一贯方式,也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不断创造活跃的基地;它可以是一栋安装有成套精密仪器的大厦,里面有权威的专家学者执掌专题的研究;它甚至也可以不需要专门的房间、设备和经费,就开辟在城镇乡村的千家万户中;它也可以建立在学院,必然染重自身的学术色彩,亦可为学院凝固日久的教学结构增添活力与激情;它也可能是一部书,每一卷、每一集、每一篇、每一段甚至每一个小节,它们各自的属性、能量及其汇合而成的文海翰墨,必将结构出新的情节……进来吧!这是一个充满实验的时代,这是一个倡导文化“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鲁迅语)”的群落,这是一个连接历史文化传统、直面当代民众生存的所在,这是一个施展青春智慧与创造力的天地——而春天就要到了。——引自吕胜中《一元复始》,见于2007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学生作品选》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
摘 要: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专必业修课之一。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发挥多媒体的声、形、画等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课不枯燥,有利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深入,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避免画蛇添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
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浅析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
内容 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 文化体系带来 现代 教育 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 艺术 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 发展 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 音乐 、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时尚 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 中国 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 社会 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 经济 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 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 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 应用 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 时代 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 科技 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 科学 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 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 历史 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 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国 民族民间 艺术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民间 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 教育 ,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 内容 相结合的 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 应用 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 现代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 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 理论 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 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 时代 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 发展 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 研究 与应用 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 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 音乐 、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 科学 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 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 文献 :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年.
[4]张继东.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