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社会与法治杂志法治中国

2023-02-10 08: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社会与法治杂志法治中国

近日:以法治求长治久安——《法治中国》政论专题片引起热议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举措有力、成就丰硕、经验丰富,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凝聚起了全社会最广泛的法治共识。

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的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集与第二集。该片内容涵盖法治建设主要方面,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强烈共鸣。

“正如片中所说,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点,也是人们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先进的治理理念。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江国华说,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法治建设,深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推进与运行体系,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对此应该抱有充分的自信,“相信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不断展开,人民对法治建设的信心会越来越强,而这也是‘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

《法治中国》专题片中关于立法成就的呈现,深深打动了江西省樟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亚红。在傅亚红看来,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其中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是人大的根本任务、职责所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与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密切相关,人大及其常委会自当履职尽责,在依法治国中发挥作用。”

“《法治中国》专题片彰显了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的决心与成就。”隐私权专家范为表示,在其所从事多年的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这些年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范为认为,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网络安全法》的出台,网络安全法治建设与实践得到了全面推进。“特别是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相关立法上的保障正在日益完善。”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的金磊说,专题片展现的命题是恢弘的,同时,生动的镜头语言呼应着人民对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成就的感受和体悟。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协同。

法治与改革发展互相促进,这是中央党校政法部副教授王若磊观看专题片时的感悟。“法治对于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实际上也有重大价值,它对经济增长、长治久安、建章立制、道德教化、铁腕治吏、令行禁止等都有积极推动作用。”王若磊表示,未来进一步完善立法,应注重提升立法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使法律更接地气、更具实效,操作性与程序性更强,注重提升法律对权利义务和社会纠纷的规范引导和疏解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法治中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

“道德引人向善,法治规范社会,这是《法治中国》这部片子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街道司法所的侯晓梅告诉记者,曾看到很多家庭因为琐事纠纷互不相让而走上法庭,也看到很多人因为缺少法律常识而最终酿成悲剧。法律是有力的手段,而道德的建设也任重道远,两者结合才能社会和谐、群众幸福。“围绕社会发展做好法制宣传、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司法调解工作,是我们每一个基层司法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

“收看了专题片《法治中国》的第一集和第二集,很受教育、深受鼓舞。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是长治久安的必然路径,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渴盼。”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王朋进说,“身教胜于言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首先要学好法、守好法,做遵法守法的模范;同时还要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结合我们的专业特点将依法治国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关注法治中国的未来:“法治人才的培养在法治建设中承担着重大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他看来,法学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出既有精深专业水平,又兼备高尚思想道德的学生,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培养人才,让法治领域人才辈出,为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地贡献力量。

人民法治杂志和法治中国网的区别是什么

人民法制网是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中国行为法学会主办的政法类新闻网站。人民法治杂志是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中国行为法学会主办的一份法

"法治中国"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 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予差别待遇。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
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人违了法却能逍遥法外,那么,法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不可能树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国的根本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全国性法律相抵触。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从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搞“你有法律、 有对策”,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制止。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 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
(三)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意味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
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法律授予了权力,同时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责任;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就是失职渎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法干警都必须坚决克服那种权力在 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权力,还要用好手中权力。
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国宪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受到监督的原则。政法机关掌握着与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密切相关的执法大权,这种重要权力一旦被腐蚀滥用,将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政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
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执法者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起对执法犯法者的严厉追究机制。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