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怎么样

2023-02-10 05: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怎么样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审稿周期为一个月。南宁师范学院学报知识丰富,内容广泛,贴近大众,广受好评,注重视角的宏观性、全局性和指导性,在业界形成了一定影响和良好口碑。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是c刊吗?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不是C刊。可以去知网查询下,看学报的名字,估计连中文核心都不是,C刊数量极少,2年一次更新目录,对入选审核非常严格。

南宁师范大学怎么样

南宁师范大学还不错。

南宁师范大学是一所二本院校。南宁师范大学位于广西南宁市,是广西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该校更名于2018年,目前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都是在本科第2批次招生,所以南宁师范大学是一所二本院校。

作为一所培养师范类院校的高校,南宁师范大学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在长达几十年的办学历史长河当中,积累了以师范类教育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

总结

如果是广西考生,要在广西区内当教师。说真的,南宁师范大学很值得报考。南宁师范大学原为广西师范学院,在“广西师范学院”阶段,其毕业生就业认可度在广西区内是很高的。

每年都有很多成绩中等的学子选择南宁师范大学深造,并且在广西区内有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甚至有部分南宁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成为了重点中小学的编制教师。

目前,南宁师范大学的王牌专业有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化学、应用统计学、软件工程等。而且,是广西唯一的社会学硕士点,在地理学领域颇为出众,属于广西最早设立小学教育的院校之一。不过,在综合实力上,学科评估不是很出色,跟江苏师范大学等部分师范类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宁师范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简介及详细资料

1953年10月建立,前身为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校址在桂林市将军桥。1953年12月改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1954年8月,随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迁入桂林王城。

1955年3月,从桂林市迁至南宁市桃源路小麻村附近(现广西艺术学院院内)单独建校。

1960年,并入广西民族学院,原校址交给广西艺术学院。

1961年,恢复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1963年9月,广西教师进修学院从广西民族学院分离,并接收停办的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的人员、财产,在该校原址(现明秀路校址)复建。

1967年,更名为广西教育学院。

1978年12月28日,在广西教育学院师训部的基础上成立广西师范学院。

1979年2月1日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

1985年5月22日,南宁师范学院更名为广西师范学院。

2002年12月30日,经广西自治区人民 *** 批准,创办于1905年的前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

2010年,学校在南宁市仙葫开发区五合大道建设新校区。

2011年,学校新增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软体工程共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3年,学校获批为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2014年,学校被批准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15年1月,学校五合校区正式启用。12月,学校获准进驻南宁教育园区。

2016年,学校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普通本科专业66个。

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历史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英语、英语(翻译方向)、日语、商务英语

数学与套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套用统计学

物理学、套用电子技术教育、自动化、通信工程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泰语、汉语国际教育、越南语

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

音乐学、舞蹈学

美术学、美术学(书法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饰与服装设计、动画

院系专业参考资料来源:

截至2018年6月,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拥有套用数学、测绘地理等院士工作站2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还有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11个。

哲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

经济学

套用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法学

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

法学

社会学

民俗学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教育学

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

教育学

体育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理学

数学

基础数学、套用数学

理学

化学

有机化学

理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理学

科学技术史

教育技术学

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套用技术

工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套用化学

管理学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截至2018年6月,现有专任教师954人,生师比为17.16: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73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65人;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94人。2017年9月,广西人民 *** 聘任中科院吴培亨院士担任我校名誉校长。在职教师中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6人。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画”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等6人。还有一批广西“八桂学者”、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特聘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西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画”人选、八桂名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有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

截至2013年,学院有广西高校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1门,其中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4门。

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5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90项,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97项。在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先后成功实施了“2+2”、“ 1.5+2.5”、“3+2”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材资源建设上,学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编写出版了数十种地方特色鲜明的教材,15部教材获得广西高校优秀教材奖,8部教材获得广西高等学校重点(优秀)教材立项建设,编写了19种国小教育专业教材和《班主任工作常规》等系列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学校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国小校长培训基地”和“广西中国小教师培训基地”等,成为广西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截至2018年6月,学校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4185.32万元,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分别为第七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优秀作品1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二等奖1项,还有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我校教师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期刊发表封面论文,被OFweek雷射网评为2016年度十大雷射技术进展之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高校文科学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 2016年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居全国高校学报第88位,是当年广西唯一一家进入百强的高校学报。

截至2013年,学院有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

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基地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学科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

套用化学技术与资源开发实验室

科学计算与智慧型信息处理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馆藏资源

图书馆由明秀校区图书馆、长岗校区图书馆和五合校区临时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2.6万平方米。截止至2015年6月,馆藏纸质图书近168万册,电子图书146.8万册,光碟资料2.1万多盘,订有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中外文资料库19个。形成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相结合、文献资源与学科发展相一致、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馆藏体系。

学校学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前身为《南宁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由广西师范学院主办,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优秀期刊,进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介的6170种学术期刊中的I324种核心区(RCCSE核心期刊),并获广西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学报特色栏目。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分别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校共建泰国语言文化中心、中马华侨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桂台幼教发展中心、桂台少数民族器乐研究中心、桂台社会工作实践交流中心等,与寮国占巴色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达成共识并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与香港高校合作举办“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画”。依托“中国 *** 奖学金”、“广西 *** 东协国家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广西华文教育基地”等举办来华留学生教育,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承办了2016中国-东协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国际人脑发育暨2017脑科学高峰论坛、全球教育联盟GEC2014高峰会议、2016南宁·东南亚华人华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桂台民族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

学校与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合作开设“1+2”本科项目,与越南太原师范大学开设“2+2”本科项目,与越南顺化外语大学开设“3+1”,与谅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2+1”、“3+2”等项目。

1.圆形校徽寓意和谐。大小圆之间,是手书繁体“广西师范学院”及英文校名“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2.中间外圆内方图形是中国传统图形,表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寓意严谨、求实的学风;正方形右边开口,寓意开放、创新的精神。“1953”表示学院创办时间。

3、方形之中,“SH”是“师”字的汉语拼音声母,两个字母组成一个象征太阳的小圆形;“太阳”下面,是“院”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Y”,形状像展翅飞翔的鸿雁。寓意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象征学院盼望学子们早日成才、展翅高飞。

德才并育,知行合一

释义:

德才并育:就是要培育人的美德、培育人的才能,美德和才能要辩证统一;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美好、和谐的人格。

知行合一:就是要注重知识、注重实践,知识和实践要合而为一;要保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广西师范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全国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华经典诵读2006年度全国优秀组织机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广西爱心大学”等荣誉称号。

截至2009年,学校有明秀、长岗、明阳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38908.63平方米,建有文科综合楼、理工综合楼、体育综合楼、艺术教学楼、新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等教学设施。图书总量(含电子图书)351.54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765.79万元。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体操房、游泳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宽频校园网路连通所有楼宇,建成高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网路工作平台。

校区

地址

邮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吗

根据2018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八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收录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ISSN 1001-6600,CN 45-1067/N,CODEN GSDXEA,创刊于1957年,1989年始在国际公开发行,1992年改为季刊,2020年改为双月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连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版及第八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进入的国际检索系统有: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化学文摘》(CA)和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