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只有金融机构才需要分析师。
调查分析师就是经常出差到外地调查企业的经营情况;而投资分析师坐在办公室阅读你的调查报告进行投资分析。
1、 《经济学动态》,“能源补贴与环境资源利用效率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分析——化石能源补贴改革理论研究的考察” ,2012年3期,(刘伟,李虹)2、 Wei Liu and Hong Li,“Improving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assessment of fossil energy subsidies reform in China”,Energy Policy,Volume 39,Issue 7, July 2011, Pages 4134-4143.(通讯作者)3、 《经济研究》,“取消燃气和电力补贴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2011年2期,(第一作者)4、 Hong Li, Chengming Huang and Bill Ya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conomia”, Internazionale/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1,vol.64,issue 1, pages 115-128.(第一作者)5、 《经济学动态》,“中国化石能源补贴与碳减排—衡量能源补贴规模的理论方法综述与实证分析”,2011年3期(独立)6、 《农业经济问题》,“低碳经济背景下化石能源补贴改革对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与对策”,2011年2期 ,(独立)7、 《财贸经济》,“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的有效性研究”,2011年3期,(第一作者)8、 《北大学报》,“发展绿色就业提升产业生态效率—基于风电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2011年1期,(第一作者)9、 《宏观经济管理》,“包容性增长与绿色就业的发展”,2011年2期,(独立)10、 《资源科学》,“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综合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 2011年3期,(第一作者)11、《经济学动态》,“电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基于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效应的分析“,2010年12期,(第一作者)12、《中国工业经济》,“化石能源补贴改革对居民生活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2010年9期,(第一作者)13、《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低碳经济背景下化石能源补贴改革障碍及中国对策研究”,2010年10期,(独立)14、《宏观经济管理》,“化石能源补贴改革与中国低碳经济社会的构建”,2010年8期,(独立)1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相关市场的认定与发展及对中国反垄断执法的借鉴”,2009年5期,(第一作者)16、《农业经济问题》,“产业共生循环经济村镇模式研究”,2008年6期12 ,(第一作者)17、《农业经济问题》,“村级新农村建设评价实证研究”,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财贸经济》,“中国电力工业监管绩效国际比较研究”,2007年第4期,(独立)19、《经济科学》,“实物期权视角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20、《工业技术经济》,“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趋同路径的经济分析”, 2006年12期,(第一作者)21、《财贸经济》,“中国电价改革研究”,2005年第3期,(独立)22、《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研究”,2005年第3期,(独立)23、《宏观经济与管理》,“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难点与对策”,2005年第3期,(独立)24、《当代经济研究》,“基础设施产业收入监管方式研究:以电力监管为例”,2005年第2期,(独立)25、《经济纵横》,“国外特许经营研究的理论评介”,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26、《农业经济问题》,“南方丘陵区水土保持中的农户行为分析”,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27、《经济学家》,“电力工业的监管目标分析”,2005年第1期,(独立)28、《经济研究》,“电力市场设计:理论与中国的改革”,2004年第11期,(独立)29、《工业技术经济》,“基础设施产业监管理论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2004年第6期,(独立)30、《管理现代化》,“中国电力工业监管体制改革研究”,2004年第6期,(独立) 1、李虹著,《相关市场理论与实践—基于反垄断中相关市场界定的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2、李虹著,《公平、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补贴改革理论与政策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3月3、李虹著,《非竞争性市场秩序研究——中国转型期特殊产业组织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1月4、参编,商务部条法司编著《中国企业并购反垄断审查相关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5、参编, 萧灼基主编,《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兼编辑部主任6、参编, 萧灼基主编,《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兼编辑部主任7、参编, 萧灼基主编,《2005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兼编辑部主任8、曹和平、李虹、张博译,《环境经济学》,中国税物出版社,2005年4月9、李虹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第一,合意的GDP增长,保障就业的相对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的合意目标是1100万。这也决定了2017年GDP增长的合意目标是6.5%左右。
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就业的稳定,2017年作为党的召开之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深化之年,稳定的就业增长尤为重要。根据人民大学的研究,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需要保持1100万的目标,才能使得失业率不出现明显上升。依据在于,过去3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为1314万人,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平均为1307万人,这种匹配是中国在过去几年经济持续回落中,仍然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核心因素之一。考虑到劳动人口拐点的到来,根据近两年的变化趋势,2017年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预计下降到1100万人,这就要求2017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需要达到1100万人,才能保证失业压力不会出现明显上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第三,考虑到当前经济面临的债务风险以及“去杠杆”和“去产能”带来的下行压力,2017年GDP增长目标也不宜定得过高,以免加剧政策扭曲和与改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