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给读者原创投稿1000字,若被采纳,会给多少稿酬? 一《读者》(原创版)500元/千字 《读者》(原创版)投稿详解 《读者》(原创版)系《读者》杂志全新创办的一份原创刊物,创刊于2004年9月,近一年来,其巨大的发行量和先进的运作理念引起期刊界震动,清新活泼、别具一格的内容设计为读者所欢迎,千字500元的高稿酬为广大作者所嘱目。为了更好地推动原创创作,进一步扩大《读者》(原创版)的稿源,为广大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原创作品。现特将原创版的目标定位、栏目设计等作较为详细的阐释,并将我们原创版编辑部编辑们的审稿感受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和汇总。如有疑问,请致电编辑部,电话0931-8773354,或者加《读者》(原创版)作者专用QQ330790918(昵称:《读者》原创)。 【杂志简介】 目前,《读者》(原创版)为双月刊,已经出版发行5期。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改刊为月刊。也就是说,每月都可以看到新鲜的《读者》(原创版)杂志。 《读者》(原创版)主编张笑阳,编辑郑洁、张祖安,美术编辑王铁军、刘全镛,编辑部电话0931-8773354。 【目标定位】 《读者》(原创版)由《读者》“原创精品”栏目发展而来,目标读者群主要定位于高中学生、大学生及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以最新的资讯、最贴近时代、最贴近读者的作品,给予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随着杂志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目标阅读群将会逐渐扩大。 【栏目简介】 《读者》(原创版)注重原创性、可读性,体现参与性,以“推动原创作品创作,呈现真情世界,传达心灵体验,记录亲历时刻”为宗旨,提倡更多的文章素材真正来于身边人的故事、所感、所悟。 现在本杂志栏目的设置有: 【独自歌唱】(也就是卷首语,每期发稿1篇,要求简洁、轻灵、隽永、睿智) 【笔端流云】(此栏目每期发稿3-4篇,文章要求文采飞扬,为了满足诗歌爱好者的要求,此栏目还专门开辟一个诗歌园地,每期发表1-4首诗歌。) 【天使在人间】(此栏目每期发稿3-4篇,侧重体现人间的真善美,要求生动、细腻、感人。) 【人生况味】(此栏目每期发稿5-6篇,侧重体现人间的诸多滋味,但是,文章不应该具有痛苦的表情和心灵,要尽量让读者看上去感觉快乐,充实,即使苦涩的主题,也不要表现得太沉重。) 【黄昏菩提】(此栏目每期发稿3-5篇,侧重体现心灵的顿悟。) 【走四方】(此栏目每期发稿2-3篇,侧重作者的亲历色彩,读后使人产生天高云淡的开阔心境,尤其欢迎关于异地、异域经历的稿件。) 【金色印象】(此栏目每期发稿2-4篇,侧重体现过去的的追忆,对生命的热爱,提倡珍惜生命中绽放的每一朵花儿。) 【心的对话】(此栏目每期发稿4-6篇,侧重体现人际之间(如两辈人、同辈人之间)真实感情的交流。) 【人在旅途】(此栏目每期发稿4-6篇,侧重对人生某个片断、某段历史、某段轨迹的思考和追忆。) 【恋恋风尘】(此栏目每期发稿3-6篇,侧重体现少男、少女朦胧的情愫或者青少年男女之间美好感情,尤其欢迎充满淡雅、青涩味道的文章。) 【城南旧事】(此栏目每期发稿3-4篇,侧重温馨疏缓的故事,尤其欢迎温馨而亲切的文章,使人读后产生怀古的清愁。) 【无关风月】(此栏目每期发稿3-9篇,此栏目可以神游四海,笔至八方。世间万物万事,皆可入笔。) 【交流】(此栏目用于编读交流) 随着杂志的发展,我们将适应读者需求,对栏目进行增删和调整。 【稿约】 一、要求首发。 二、题材、体裁不限,风格不拘。以情动人,以理喻人,文笔简练,未曾在纸质媒体公开发表。鼓励新人新作。 三、文章短小精悍。 四、投稿时请附作者简介,以便我们刊登之用。 五、一经选用,即付稿酬和样书。本刊稿酬为每千字500元。 六、投稿......>>
问题二:读者投稿稿费多少! 这个很难说,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且还要看你投的是哪个专栏.但是,销量好的期刊,稿费就一定会比较高些!比如>,>等稿费就很高!
一般来说,可能是(100-300)元/千字 左右,最厉害的有1亥00元/千字,最低的也有30元/千字的,就看你投的是哪本期刊啦!
原创稿费平均是一千字四百块钱,如果你的稿子特别好,可以达到一千字五六百甚至八百。
问题三:给读者投稿,没登上的是不是不给稿费? 首先肯定一点,没登上自然就没有稿费~呵呵,我投了这么多年稿,没中时从来没得过安慰奖(稿费)。
其次,如果你寄文章时有写自己的通讯方式(最好是详细地址和邮编),那么一旦投中,在3个月之内(汇款期限每个杂志社不同的)杂志社就会根据地址汇来稿费(可能带样刊),那么到邮局去取就好了。
如果你没写自己的通讯方式,那么杂志社会在登你稿的地方(文章末尾或开头)注明:请作者速与本刊联系,以便汇寄稿酬。然后你再跟杂志社联系,写信也好电邮也可。
再有一种可能,如果作者是著名作家,杂志社也可能把稿费寄到网上一个帐户上,可以自己去取。(我不是作家拉,所以也不大清楚,呵呵)
其实最好看看读者自己的要求和说明,一般在每年的订刊时,如胆月和十一月的杂志上,会有说明。每年的第一期上也会有关于所需稿件和具体投稿地址的介绍。
最后,祝你能投中,然后分我点钞票咯^ ^
问题四:给读者网上投稿给稿费么? 当然有稿费,这是网址 duzhe/duzhe/AddArticle.aspx?lanmu= 美文
满意请采纳
问题五:给《读者》投稿如果被选中了,怎样收到稿费。 您好。他们会联系您的,发给您打电话或发邮件。我收到过。不过不是太多,先恭喜您了。希望您能采纳我,谢谢。
问题六:意林、读者 都需要哪些稿子?投稿要注意什么?稿费?请详细解答下。 意林和读者都是文摘杂志。现在文摘杂志有专门的专业的荐稿人。他们手下有专业买新杂志然后扫描成文字的工作人员。文摘杂志稿费一般都是推荐给第一个推荐来的人。这投稿难度很大。 你可以投读者原创版 稿费好像是千字六百。意林有没有原创我不知道。 这两家杂志的稿子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生活中的很细节很感人的小事情。心灵鸡汤一样的。而且一般发过的类似情节,读者是很难发出来的。要创新。与时俱进。
问题七:给读者原创投稿要交版面费吗? 不需要的!
如果你的文章被选,会有稿费,通过汇款单给稿费!
求采纳!不懂追问!
问题八:怎么向报社投稿啊?稿费一般是多少? 报社的稿费普遍偏低。
杂志社的会多。
一般,韩式文杂志,是30块钱到8块钱之间;
中式校园,是40到100之间;
古代爱情的,都是80千字了;
这得看杂志的发行量以及杂志读者的年龄层了。
读者原创版本是500块钱千字。不知道现在涨了没有。推荐,好像是50千字。这个,不是很确定。
但是二手的稿费都不错。
感觉你一个是写人文的吧,那推荐你写《格言》《意林》类的。稿费也不错。
问题九:关于意林读者等报刊的投稿建议及稿费 请了解的人进来帮忙 万分感谢 现在很多写手都不是全职写手呢!(比如匪我思存也是有正职滴……)
其实写文本来就是一件很累的是事,有的时候很用心去写文却过不了稿真的蛮受打击的。我觉得如果不是真心特别喜欢写文的人是很难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的,因为真的太苦了。
像退稿的话也许有的编辑会告诉你文文哪里还需要加强、修改一下(不过这种编辑挺少的,毕竟这并不是他份内的工作)。
我建议你去天使领域论坛,那里有许多热爱写文,梦想出书的人。大家在里面互相帮助互相鞭策共同进步比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要大的多,虽然一些人的文文现在写的还不是很完美,但是也没有谁天生就会写文啊!里面也有很多人经过努力现在都出书了〔羡慕ying〕。
对了,里面还有很多约稿函的,你说的这几家应该都有的,一些详细的细节要求也有交待的哦!
注册是需要邀请码的,你可以上午去蹲点哦!论坛版规有一点严格,如果你去了可要认真看版规o∩_∩o
问题十:哪里投稿有稿费 多得很。故事会、读者、意林、读者俱乐部、科学与文化、知识窗。都可以投稿。只要采用就有稿酬。现在故事会千字约400元。优稿优酬。
这里顺便给你介绍一些注意事项,以提高采用率:
邮件标题写稿件栏目名称、稿件标题、最好再标明原创;
正文用宋体5号,文尾留下姓名、电话、邮箱、QQ、地址、邮编;
一般一个月音讯皆无便可转投他刊;
样刊稿酬都是按你提供的地址邮寄,一般样刊先到,稿酬要等一段时间才发,在此时间内若无人举报你是抄袭人家才发。
◆例如《辽河》杂志,稿费标准基本上是40元/千字。(通行惯例:诗歌二十行顶一千字),标准不高不低。居中下水平。但是散文诗就有些吃亏了。《辽河》曾有两首散文诗,一首是529字,稿费20元,一首是470字,稿费18元。诗歌每行两元。有一首六行的诗歌,12元稿费。诗歌和散文诗的稿费低了一些。按惯例,诗歌不足二十行也应按二十行计酬。就是说,哪怕三四行,也应该付四十元稿费。文学,其实就是玩儿个乐子。一篇一万字的小说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稿费也就是400元。但谁敢保证写一篇发表一篇?还有,《辽河》杂志(现在许多文学杂志)发稿要求:必须订阅!!!目前即便《诗刊》,也要求作者必须是订户。很多文学刊物都规定订阅者优先发稿。实行“绿色通道”(投稿时附上订阅收据)。
◆各个报刊杂志的诗歌稿费标准有所不同,还与诗的质量好坏以及诗人的知名度有关。一般的计算标准是按行计算,每行5-20元不等。好的诗也可能超过这个标准的。一首10行的诗(现代诗),一般的为50元左右,中等的100元左右,上等的可能有200-1000元不等。所以,诗歌稿费没有太统一的标准。
◆在中国,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都能从国家申请到钱,但你是诗人,申请不到。因为明摆着,诗歌不是“科学”,不能“建设”国家。那么,诗人有没有可能从一些私人的文化基金会申请到钱呢?对不起,中国没有这样的私人文化基金会。
◆部分报刊文章稿费标准(供参照,供参考)人民日报(100元/千字)光明日报100元解放军报150元经济日报80元中国青年报100—150元工人日报60—80元科技日报80元金融时报100元北京日报150元文汇报100元新民晚报80元广州日报100元南方周末150元南方都市报100—200元深圳特区报150—200元中国文化报50元杂文报80—100元长江日报80元江南时报50元羊城晚报80—100元江西日报80元福建日报100元大众日报80元四川日报80元法制日报80元天津日报:70元今晚报:80元每日新报:头条稿120元/千字。一般稿80元/千字。天津青年报:纪实稿100元/千字。一般稿80元/潜在千字。中国青年报:纪实稿120元/千字。工人日报:100元/千字。北京青年报:80-100元/千字中国青年报:纪实稿120元/千字每日新报:头条稿120元/千字工人日报:100元/千字天津青年报:纪实稿100元/千字北京青年报:80-100元/千字《家庭》杂志:千字600-1000元。重头稿8000-15000元/篇知音1000-女报500-1000小小说读者50-500/篇
转眼间,2020年已过大半,或许这7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些人来说转瞬即逝,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漫长如世纪百年。我们与亲人共处一室,与朋友久违相逢,度过一段此生难忘的时间,长或短也都是珍贵记忆了。
那么,这个月,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回顾——这段时间,我们为自己做了什么?
罗曼•罗兰说: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7个月的时间,在这人生旅途上只不过是小小的阶段,但如果你沉下心,用了力,它或许会成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节点。学习积累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安静冥想,或是放空身心,也都是一种努力奔跑前的预备式。沉寂之后,我们将所积攒的力量用于人际交往,用于印证实力,都是对于预备式的检验。我们为自己努力,也因努力而变得更加了解自己。
然而依然有所迷茫的人也不该气馁,通过这次分享,让我们互相加油打气,看看那些已经找到人生轨道的他们是如何做到,不烦琐碎之事,每一点改变都是最伟大的矫正。
稿件要求:
#月度征文# 7月主题——这城,那地
获奖名单公布(文章节选):
《回不去的家》
作者:韩雪丽
柏林的冬天阴沉而漫长,如同行人的脸,不带半分柔情。让一个德国人开怀大笑是不容易的,即便在剧院,也很少听到他们开怀大笑,他们像控制自己的愤怒一样地控制着自己的快乐,不多不少,刚好“得体”。就连这里的孩子们也是如此,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自觉地排着队过马路。遇到无聊的大人聚会,居然学会了一个人在角落里玩, 和自己玩。偶然也会在周末的农民市场上看到蹲在冰激凌摊位前哭着不肯走的小孩,这时候,站在不远处的父母往往带着些许无奈的微笑耐心地等待着,没有安慰,也没有愤怒,没有言语,更不投降,等他哭累了,哭够了,就可以回家了。我还特地采访过一位德国的母亲,她的回答是:“ 不能让孩子认为哭泣可以换来他想要的东西,不然他一辈子都会扮演弱者。” 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理智。德国的孩子确实招人喜欢,他们安静,懂事,成熟。然而,我仍旧更爱我们内蒙的孩子,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他们更像孩子。在柏林的第一年,我是不习惯情绪管理的,在我们遥远的科尔沁,人们放声大哭,放声大笑,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喝酒喝得勾肩搭背,唱歌唱得涕泪横流。即便天塌下来也挡不住意气风发,快意恩仇。毕竟在大草原,“节制” 是个有点扫兴的东西,它由于过于正确而不够真实,缺失了温度。然而,入了乡就得随俗,即便我不愿随俗,柏林人的习气也早已进入了我的身体,长成肌肤,每一寸都是活生生的。人们说文化的滋养有如“润物细无声”,我也是回到故乡后才验证了这一点的。
……
很久没喝草原的烈酒,只喝了几杯,醉意已经涌上心头。我的脸热的发烧,和心里上涌的那股凉意纠缠起来。然而,慢慢的,在那些家长里短的笑料里,我又觉得这里是家了,老姨夫还是那个爱吹求的老姨夫,老姨还是那个爱叹气的老姨,老舅的两鬓斑白了,可还是爱吃爱喝,一听到有好吃的就会第一个敲门,而且也还是口无遮拦,他的话就一定会有某个词让母亲不快,而习惯较真的母亲就一定还是会纠正他。老舅妈还是那个不是腰痛就是腿痛的老舅妈,坐了一会果然又说“我累了,回去了”之类的。一切是那么熟悉,仿佛什么也没变过。这里的人喜欢聊八卦更胜于喜欢谈论政治,这种不要紧的谈话让我很是享受。德国人太喜欢谈论政治了,而且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据理力争,一言不合,还挣得面红耳赤,饭也吃得不愉快了。不知什么时候,角落里的老舅已经唱起蒙古长调,他还是那么爱唱歌,只是声音更加苍老了。时而像歌唱,时而像诉说:“我听到远古的歌谣,我看到战斗的号角,我寻找善良的心灵,我诉说内心的烦恼……”, 歌声轻而悠扬,化为烟雾的懒腰在屋子里伸展着,一直伸到窗外去, 去找寻我记忆里背着小箩筐捡干牛粪生火的小女孩。
……
回家的日子总是不够长的,转眼又要回德国去了。 汽车 站的台阶很高,父亲把我那五十八寸的大皮箱扛在肩上,一寸一寸地往上爬。他时不时地调整着姿势,像是怕那箱子掉下来,又像是怕崴了脚。每走几步就会停下歇歇脚,却说什么也不让我帮忙。我从那喘息声里听到了父亲的年纪,他已经不是那个骑在马背上驰骋草原的蒙古汉子了。他也老了,两鬓斑白。前几年还跟人炫耀呢,说自己老的慢,年过六十头上一根白发也没有。这回是真的服老了吧。父亲让我等着,自己去排队买票,过了一会才回来把票塞给我,在我接过票的时候,他居然毫无预兆地侧过脸,哭了起来。不是像个成人那样默默地流泪,而是像孩子那样,用袖口擦着自己的眼睛,整个脸也变形了。我突然感到自己是及其残忍的,可是我能为他做什么呢? 我抱着父亲,拍着他,在我小时候她大概也是这样拍着我吧。透过模糊的 汽车 车窗,抱着父亲买给我的沉甸甸的零食,我感到自己又是个孩子了。透过车窗,我再次看到了父亲远远地注视着我。他用力地惦着脚,调整角度,好像在努力看到整个的我。我挥挥手让他回去,他却仍旧站在那,傻傻的,等着车走。片刻后,车突然开始移动了,很快地把父亲的身影扔在后面,我心里的酸楚也在这一刻从心里一点一点的爬上来,又一寸一寸地被压下去。望着我面前漫漫的,不断后退的油漆路,开始怀疑当年离开故乡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可是谁又能定义“正确”呢?窗外又刮起了大风, 汽车 里开始播经典小品回放。人们的笑淹没了我的悲伤。我没有答案,也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有的只是一个个漂浮在时空里的问号。不是每次回家,都有家可回。因为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那几个人。家像生命中的背景音乐,你不会经常强烈地感受到它,它却铺垫着你的整个生命。你也知道,会有那么一天,其中某个音符会老去,抽离,消失,而留给你的,唯有更单调的音乐罢了。然而,时间并不停步,还会有一天,那音乐整个都消失了,你也得继续走,不停歇地走,在一片宇宙的寂静中。
《移步换景的人生》
作者:孙琪
2017年冬天,我陪妈妈逛了颐和园。
彼时我们来北京已经两年,还是头回一起逛景点。毕业工作之后,我视双休日如命,轻易不肯拿出时间和心思做一点出游的计划。每当妈妈说想去香山看红叶,我总是嫌远,嫌倒车麻烦。转眼间秋天过去,树叶黄了,红了,又落了,我们依然哪也没去。几番商量之后,在一个深冬的下午,我们坐地铁来到颐和园。
从北宫门入园,我们一路看松柏,看喜鹊,看亭台,不知不觉来到了知春亭码头。只见那结了冰的湖面上,许许多多的孩子坐着小冰车,被家长推着滑起来,大笑大叫。冰面上有红粉蓝紫各种颜色在移动,那是人们身上羽绒服、雪地靴、帽子、围巾的颜色,是快乐和幸福的颜色。妈妈还当我是小孩,问我要不要进去滑冰,她出钱买票。我连忙扭过脸,说“不去不去”,人却还站在原地,没有离开。眼前的热闹仍在上演,我的思绪却沿着火车长长的铁轨,飞速向东北方向驶去,回到黑龙江富锦,回到松花江畔。
没在东北沿江城市生活过的人,绝对想象不到开春时节的跑冰排有多么壮观。不同于大人孩子聚在冰面上嬉戏的北京风俗画,跑冰排,它是一幅开阔奔腾的自然风景画,以天地为方圆尺寸,出自天公造化的手笔。看过之后,好像你这一生的心胸都打开了,再没有颓丧哀怨的理由,以后无论悲喜顺逆,只应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跑冰排,我真想再看一次跑冰排。
春天开化了,江面完美冻住的冰盖被初春归来的温暖轻轻击破,变成大块大块的碎冰,在青白的江水上朝同一方向匀速游泳。如同一支规模浩大的舰队,在水流的引导下英勇前进。小时候,每逢跑冰排那两天,妈妈或姥爷之中总会有个人带我去看。等冰排跑完了,江水就又复活了,富锦人告别冬季的严寒,迎来开春新一年。
……
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站在颐和园的“亲子冰上嬉戏图”前,有一堵看不见的“空气墙”把我隔绝在外?为什么妈妈提议我也下去玩时,我会那么生气和不耐烦?那是因为,我内心紧抓着自己“游客”的身份不撒手,把拥有户籍看作享受此地所有日常欢乐的资格。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我已经远离了野性开阔的富锦,却又拒绝眼前这丰厚古雅的北京。初来乍到时,作为观光者,我愿意匆匆逛一圈胡同,听听后海酒吧里的歌声,在白云观随意上柱香,毕竟探险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可当探险的热情消退,本地市民最寻常的生活展现在我眼前,我不快乐。游客身份使我对眼前的美好亲近不得,可若没了游客身份,我又无法确认自己是谁,成了无根的浮萍。就这样,一种拧巴的情绪像癌细胞一样滋生扩散,逐渐占据了我的身心,把我年轻热乎的血液渐渐变凉,我却浑然不觉,还以为是自己“没朝气,不上进”。
幸好,酿造故事的本领再一次显灵。颐和园之行后两年半过去,时光的缓慢发酵终于完成。当“亲子冰上嬉戏图”与“冰排游江图”在我眼前重合,北京和富锦这两座城市,如双峰并立于我的眼前,没有谁高谁低,而是各自完整、彼此平等的显现。原来,我和所有人一样,过着移步换景的人生,走到哪,眼睛欣赏到哪。所以,无论是在北京拼尽全力买学区房,还是选择落户富锦开始新人生,都是人们的选择,都值得尊重,都一样会产生故事。既然我还没有走到扎根于某地的人生阶段,那不如就安心做一个故事的采摘者,带着开放的心情,融入眼前的生活图卷。
《凉茶拌上栀子花》
作者:刘颖
此刻我正在阿绿的注视下与一碗黑的不能再黑的凉茶作斗争,看着她那坚定又不容置疑的表情,我心一横,含了一口橙皮双眼一闭,一碗凉茶就此下肚。那种又苦又涩整个口腔被浓郁的药味包围的感觉,真的不太好,有点怀念家乡外婆煮的甜甜的栀子花糖水了。每次脸上多了几个痘痘,或是感冒发烧,阿绿都会带我来这里喝凉茶,和所有的广州本地人那样,凉茶在她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哎,都来广州三年多了,喝个凉茶还是那么不情愿。”阿绿一年无奈的看着我那拧作一团五官。“就是啊,都三年多的革命友谊了,还逼着我喝让我喉咙抖三斗的东西,你就和你们这个城市一样固执,有机会给你喝我外婆做的甜甜的栀子花糖水,功效和你们的凉茶差不多。”“好好好,都是为你好,不和你吵了,我约好中介拿钥匙了,吃完饭我们就可以搬去属于我们的新家咯!”或许是被她那兴奋感染了,又或许是怀着对新家的期待,刚刚下肚的凉茶好像又没有那么苦了。炎热的夏季本就不饶人,在广州这个风水宝地它更是如虎添翼,在宿舍收拾好行李的我们早已被汗水浸润,就这样我们两个女生拖着行李箱离开了,没有和舍友多余的寒暄,就一句道别结束了我们在大学里居住的时光。走到校门口的时候也没有多余的留恋,心里想的是赶快回到出租屋整理,明天就要正式实习了。
……
那天之后我更加努力了,倒不是认为回老家丢人,只是觉得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在我看来,老家的一切就好像那甜甜的栀子花,永远给人带来温暖舒适;在历练人生苦难的时候它能给你带来慰籍,它那淡淡的余香也一直萦绕在你的身旁,好似能给你带来力量。而广州更像一碗浓郁的凉茶,很多人会因为好奇而去尝试它,很多人对它那苦涩的滋味望而却步,只有那些坚持要弄明白它味道的人才能独享到这份美好。
我想现在的我就像那碗拌了栀子花的凉茶,熬过了实习期,顺利的拿到了这个城市的通行牌,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心里也多了一份底气。真的很想靠自己的努力在这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第二故乡,哪怕会撞南墙,哪怕最后一无所有,我都想拼尽全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年纪的我应该属于这里,我有属于这个年纪的勇气,这就是我全部的底气。
这是读者杂志官网上的:
稿酬500-1000元/千字(给作者费用)
官网邮箱:文字投稿:
官网邮箱:美术图片投稿:
官网邮箱:“原创精品”栏专用):
希望对你有用,有用请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