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土家族民族艺术鉴赏论文

2023-02-10 00: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土家族民族艺术鉴赏论文

土家族服饰的变迁
土家族服饰的历史可划分为形成阶段(先秦至唐宋时期)、发展阶段(元明至清初土司时期)、演变阶段(清初改土归流至20世纪80年代)、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1、形成阶段。先秦至唐宋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形成阶段。大量的研究表明,土家族在宋代已经形成。这就标志着最迟在宋代包括服饰在内的土家族共同文化已经形成,因此可以将宋代作为土家族服饰形成时间的下限。

土家族服饰的形成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先秦时期(巴人服饰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蛮人服饰时期)、五代至两宋时期(土民服饰时期)。先秦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起源阶段。巴人尚未掌握纺织技术之前经历了结草为服的原始服装阶段,以稻草、兽皮束身,这从土家族原始舞蹈毛古斯的装束可见一斑。他们掌握纺织技术之后,逐渐绩织而衣,脱离了结草为服的原始服饰阶段,并将服装与佩饰结合起来。秦汉至隋唐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初步形成阶段。随着纺织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纺织品“躴布”被作为纳贡名品,为土家族服饰的初步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土家族先民的服饰已大量采用躴布,并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个性。五代至两宋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最终形成阶段。由于土家族先民在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因此将这一时期的土家族服饰称为“土丁服饰”或“土民服饰”。五代开平年间,江西汉人彭蠨归楚,被封为溪州刺史,带领大批工匠进入土家族地区,从而开始出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的繁荣气象,此后土家族先民以土布制作衣服、以“溪布”装饰衣物的现象更加普遍,色彩斑斓的个性更加突出。

2、发展阶段。元明至清初土司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发展阶段。土家族服饰形成之后,经过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发展阶段,即除上层土司服饰受汉文化影响外,广大土民的服饰基本上没受汉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了以男女服饰一式为总体特征的独特个性。

土家族服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装布料基本上采用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家织布”)。这一时期,大批汉族相继迁入武陵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土家族手工纺织技术的发展,使土家族能够将葛、麻、棉、丝等加工成土布。二是大量采用西兰卡普作为装饰。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都是西兰卡普制品。三是大量采用挑花工艺。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四是个性特征已逐步形成。综合文献资料分析,土司时期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男女一式”、“短衣”、“椎髻”、“跣足”、“以布勒头”、“喜斑斓服色”等。

3、演变阶段。清初改土归流至20世纪80年代,是土家族服饰的演变阶段。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又可划分为改土归流至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土家族服饰在款式、面料质地、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服饰被强令改制而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款式得到彻底改变,款式逐渐增多,男女差别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土家族完整的服饰体系。男子以扣穿蜈蚣扣的对襟短衣和宽大的裤子为主,腰则缠花板带;女子以穿右襟大袖上衣和八幅罗裙、百褶裙、筒裙及大脚绣花筒裤为主,且随年龄变化更趋多元化。无论是服饰的款式和佩饰,还是服装的种类,都逐渐趋于系统化。二是使土家族服饰受满汉服饰的影响越来越大,改穿满汉服饰的越来越多。大批汉族流官和农民进入土家族地区后,满族官服和汉族服饰对土家族服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国外棉纱、棉布大量倾销至土家族地区,洋纱、洋布因其价格便宜,逐渐取代当地的棉纱、棉布。因此,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衣料由以麻布为主而改以棉布为主,再改以洋布为主,已是面目全非。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湖南省府大批师生迁入恩施、沅陵,则进一步加速了土家族地区的族群流动,加速了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即改穿汉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多,穿戴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后,以汉族为主的大批党政干部陆续迁入土家族地区,彻底改变了土家族地区的民族结构,使汉族服饰的主流地位在土家族地区越来越明显,土家族服饰越来越边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土家族与外界联系和交往逐渐增多,穿着越来越时装化。

土家族风俗作文8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金晖的论文发表

1、论文《土家织锦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发表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论文《从土家织锦纹样看土家人朴素的审美追求》发表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 期。  3、《利川墓碑石刻艺术与土家族的生殖崇拜》发表在《美术观察》2004年第1期。  4、论文《湖北利川墓碑石刻艺术特点的审美研究》发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装饰》2004年第8期。  5、论文《剪纸艺术:从传统到当代》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五月幻像》发表在《中国艺术》杂志2005年第4期。  7、《幻像中的图像》发表在《中国艺术》杂志2006年第4期。  8、《互动激活式与课堂美术教学》发表在《艺术教育》杂志2007年第8期。  9、《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语境》发表在《艺术百家》杂志2007年第6期。  10、《当代艺术创作中科技因素的影响及综合利用》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1、论文《当代艺术创作本土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发表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2、《湖北鹤峰容美土司石磉礅建筑雕刻艺术探究》发表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装饰》杂志 2008年第3期。  13、论文《湖北利川墓碑石刻建筑艺术中的“戏剧”情结》发表在《美术之友》2009年第4期。  14、论文《土家族的碑刻艺术特征及其原始生殖崇拜意象》发表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5、论文《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地域性与生态艺术教育》发表在《艺术教育》2009年第7期。  16、论文《我对造型原本“空间”的几点认识》发表在《艺术教育》2009年第9期。  17、论文《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审美特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表在《作家杂志》2010年第4期。  18、论文《从土家族服饰看土家族朴素的审美追求》发表在《作家杂志》2010年第6期。  19、论文《当代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激活与演绎》发表在《艺术百家》2010年第8期。

怎样看待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小论文,字数500字左右)急~!!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艺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

传统艺术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在中国,绘画的真实性在12世纪宋朝时已发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图》为写实主义的巅峰,以后就开始转向主观情趣的抒发,自王维被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後,文人画悠久的传统便延续至今。又自北宋後,中国绘画渐

传统艺术趋注重笔墨情趣的形式主义,举例而言文徵明的画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绘而是藉由山水来堆砌各种运笔的手法。到15世纪的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时,画家已经开始向表现自我方向转化,不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而是,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有很强的自我风格,而不再计较再现自然的真实性。 现代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更体现出大家风范,他们画的不一定真实,但任何人也模仿不出他们画的精髓!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传统艺术 - 音乐
国乐、新音乐、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

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可分五类

中国传统音乐简介:我们在许多民乐CD中都可看到“国乐”二字,这“国乐”指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可见“国乐”的创作时间指的是古代;

“新音乐”指的是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如学堂乐歌,可见新音乐的创作时间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音乐”则不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

传统艺术 - 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

传统艺术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