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

2023-02-10 00: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

根据“中国知网”的官方检索情况来看,吕广利这篇2005年发表在《广西社会科学》上的论文,与另外一篇署名南江波的2004年发表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论文的内容相差无几,重合度非常高。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本科院校。学校创始于1978年5月,前身是“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咸阳师范专科学校”成立。2001年5月,与其他院校合并为成立咸阳师范学院。

而抄袭事件中涉及的吕广利,则是在2016年7月起,担任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委员与副校长一职。

针对被人举报抄袭的情况,吕广利在9月10日回应道:

吕广利的论文题目是《论法本质及精神的探究》,而南江波的论文标题为《论法的本质及其精神》。除了用词语法稍有不同,二人的内容完全一致,而抄袭事件涉及的两人,吕广利和南江波,同为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吕广利表示,他和南江波是一个院系的老师,二人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

2004年,南江波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其实是他们一起完成的。2005年,在投稿《广西社会科学》时,二人商议好只署名吕广利一个人。

吕广利提到,这是经过南江波同意的。之前04年只署名南江波一人,也是因为他当时要评职称。所以不存在抄袭行为。

咸阳师院副校长否认论文抄袭,那为何两篇论文内容一致?

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副校长吕广利被网友爆出2005年发表在《广西社会科学》上的《论法本质及精神的探究》存在抄袭,吕广利却回应并不存在抄袭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吕广利9月10日回应记者称,不存在抄袭情况,文章系与南江波共同完成,2005年发表时单独署名是经过对方同意的。

署名吕广利的论文标题为《论法本质及精神的探究》,署名南江波的论文标题为《论法的本质及其精神》。澎湃新闻对比两篇论文发现,除题目略有不同,其余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只有少数语句表达方式稍有差异。论文内作者简介显示,当时吕广利和南江波均为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担任咸阳师范学院副校长的吕广利对于抄袭说法予以否认,吕广利向记者表示,当时他与南江波同属一系,二人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2004年时在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是二人共同完成。2005年,南江波向《广西社会科学》投稿时,二人协商好只署名吕广利一人,“学院刊物层次比较低,需要投核心期刊,而当时南老师已经不需要了,他当时职称已经评完了”。吕广利称,当时的署名决定是经过南江波同意的,不存在侵权抄袭行为。

已退休的南江波向记者介绍,吕广利确实参加了这篇论文的创作,不存在剽窃抄袭。南江波称,2004年时因涉及评职称,在征得吕广利同意后以个人名义在学报上发表了该篇论文。2005年时,《广西社会科学》向其约稿,又将该篇文章投稿,“当时吕广利提出以他的名义发表,我同意了,因为也是他的劳动成果。”但南江波承认,同一篇论文分批次投向两个期刊,“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允许的”。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吕广利2016年7月起任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随着不断界定明确学术不端行为,多方互相配合积极建立管理体系,相信未来几十年里我国学术不端事件将大幅度减少。

曾昭聪的已发表的主要论文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杨晖的科研论文

1、《“大音希声”释义——读道德经笔记》《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42、《“赤子之心”一说———读〈人间词话〉札记》《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5/33、《西方学者对周作人民俗思想形成的影响》《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4、《浅谈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45、《严羽“气象”说评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1999/46、《试论郁达夫的成名与上海文化的关系》《山东社会科学》1999/57、《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38、《走近“走进鲁迅”》(合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2001/69、《论汪曾祺散文的美学特色》《宜宾学院学报》(社哲版)2003/510、《倾听孩子的心声——黄蓓佳<心声>析》《学语文》2004/111、《创新与“还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社哲版)2005/312、《文学性:文学理论研究走向的一种可能》《江南大学学报》(社哲版)2005/413、《“地方经验”:一个重要的美学元范畴》《文艺报》2005/5/3114、《“语言是文学之家”—汪曾祺语言本体观及创作中的验证》《贵州社会科学》2006/315、《中国传统“变易”观念的萌芽与确立》《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5期16、《想象: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元素》《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社哲版)2007年3期17、《古代文论原创性的当代意义》《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哲版)2007年4期18、《文学经验:一个难以言说的话题》《名作欣赏》2008/119、《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正变”的可比性》《船山学刊》2008/120、《〈原诗〉正变思想研究的追溯与反思》《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哲版)2008/121、《试论许学夷〈诗源辨体〉的正变思想》《阜阳师范学院》(社哲版)2008/1二、获奖1、《感伤的旅程----郁达夫》(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10月版2001年无锡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严羽“气象”说评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1999/42001年无锡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三、科研项目1、“鲁迅与九十年代文学研究”,2001年江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参与)2、“江曾祺文艺思想研究”,2003江苏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主持)3、“李劼人文艺思想研究”2007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主持)

吴建清的撰写论文

Wu, Jianqing. 2010. Evaluation in Media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paper Corpus [J]. Journal of Qualitative Linguistics (SSCI) 2010: 3Wu, Jianqing. 2009. For patriot, Lady Liberty gig isn't all about the green--'Statue of Liberty' shares her story [N]. The Tennessean(U.S). VOL 105,NO.185, B1&B6.Wu, Jianqing. 2009. Lady Liberty shares patriotic message [N]. Daily News Journal(U.S). VOL 79, NO.185, B1 &B5.Wu, Jianqing. 2009. A statuesque history lesson as Statue of Liberty appears in class [N]. Knoxville News Sentinel(U.S). VOL 124, NO.186.Wu, Jianqing. 2008.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Gaps In Translation and Solutions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Canada). 2008: 2.吴建清,2010,话语分析的训练——芭芭拉约翰斯通《话语分析》第二版述评[J],当代外语研究(4)吴建清,2010,互文本性和新闻英语话语分析[J],收录高等英语报刊教学论丛(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建清,2010,新闻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J],理论语言学研究吴建清,2009,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新闻英语文体特征和英语新闻词汇附带习得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吴建清,2006,新功能主义对布迪厄文化观的分析批判[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2;吴建清,2006,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能力[J],收录高等英语报刊教学论丛(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吴建清,2006,高校青年教师与师德师爱师风[J],工会论坛,2006-5吴建清,2006,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析[J],中国工会工作论文选,2006年10月吴建清,2005,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文化观的批判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5-4吴建清,2005,文化概念及文化思潮中的功能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位,2005-4吴建清,2005,文化差异、语言组合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山东社会科学,2005-6吴建清,2005,圣经与英语教学[J],大学英语,2005-9,吴建清,2005,传教士等文化使者与跨文化交流[J],文教资料,2005-18吴建清,2005,从深度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5-6吴建清,2005,从一般性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J],大众科技,2005-7吴建清,2005,语言哲学与语言问题[J],三峡学院学报,2005-1吴建清,2005,语言哲学关于含义和其它附加语义的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吴建清,2005,语篇功能层面上的形式标记功能语法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2吴建清,2005,谈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吴建清,2004,自觉、内为与大教师[J],华中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2004-3吴建清,2004,阅读中词汇模糊概念的建立与解词方法[J],中国教学纵横,2004-3吴建清,2004,从“语音外壳”谈语言输入和输出率[J],中国教学纵横,2004-7吴建清,2004,PROBLEM AND POSSIBLE SOLU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J],中国教学纵横,2004-4吴建清,2004,TEFL与文化导入[J],高校学术研究,2004-11,ISBN 7-81074-761-4/G.154吴建清,2003,外语智慧行为与非智力因素[J],教育教学研究,2003-4,ISBN 7-5312-1570-5/G.807吴建清,2001,谈短期内迅速扩大单词量的可能性[J],大学科教论坛,2001-12,ISBN 7-5380-0965-5吴建清,2001,TWO DIFFERENT KINDS OF “RETRIEVAL” IN EXAMIN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J],大学科教论坛2001-12吴建清,2001,THE PREWRITING PROCESS—AN IMPORTANT PREPARATION FOR COLLEGE WRITING[J],大学科教论坛,2001-12吴建清,2001,大学外语教学中如何熟练使用本族语和外语的“度”[J],大学科教论坛,2001-12吴建清,2001,谈文化实力意识[J],大学科教论坛,2001-12吴建清,2001,新闻来源:小学生落深沟大学生急相救 腰带连成“救生索” [N],青岛晚报2002年6月26日吴建清,2000,思维死角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及其解除[J],当代教师理论研究,2000-11,ISBN 7-5384-2314-1/G.398吴建清,2000,浅谈记忆规律、记忆方法与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关系[J],当代教师理论研究,2000-11吴建清,2000,四、六级备考学生短期内迅速扩大单词量的可能性浅探[J],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石油大学出版社。吴建清,1999,基础英语II的学习方法与对策[J],自学考试,Page1吴建清,《理论语言学研究》2009- 编委 ISSN 1882-1545 (e) 1882-4226 (p)吴建清,《中国教学纵横》2004-2005 编委ISSN 1683-514X,CNHK4159-87-02吴建清,《大学科教论坛》2002-2003 编委ISBN 7-5380-0965-5主编参编教材教辅15部:吴建清(主编),2010-,英语晨读文选共4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吴建清(副主编),2009,大学英语报刊文选(“十一五”规划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建清(部分章节),2007,美英报刊阅读教程[第二版]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吴建清(副主编),2007,大学英语课文辅导大全第三册[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吴建清(副主编),2007,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大全第一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吴建清(副主编),2007,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大全第三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吴建清(部分章节),2007,当代英汉美英报刊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建清(主编),2005,新闻英语[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吴建清(副主编),2005,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一[M],北京:新华出版社。吴建清(副主编),2005,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三[M],北京:新华出版社。吴建清(副主编),2005,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特训 (四级) [M],北京:新华出版社。吴建清(主编),2003,英语辩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香港: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吴建清(主编),2003,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理解150篇[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香港: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吴建清(主编),2003,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短期突破必读[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香港: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吴建清(副主编),2002,大学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2004年连续被评为院级、校级先进工作者。外国语学院工会分会于2004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职工之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