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仪器仪表学报换主编了

2023-02-09 22: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仪器仪表学报换主编了

张钟华,1940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59年转入电机系。1962年毕业后考入本校电机系研究生班。由于在精密电测量方面的成就,张钟华于199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年因在基本电测量标准方面的贡献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技术奖。2003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张钟华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60多篇,并参加了6种学术专著的编写工作。现兼任“仪器仪表学报”、“计量学报”、“电测与仪表”等学术刊物的主编,为本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作了大量工作。他积极参加学会活动。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信息处理仪器分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2011年4月起,担任江苏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院专家顾问。 2013年2月4日,受聘为河北大学特聘教授。张钟华院士,精密电磁测量专家。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名誉教授。1940年7月2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65年由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计量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仪器仪表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信息处理仪器分会理事长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9年被评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张钟华长期从事电磁计量基、标准的研究。七十年代担任国家“计算电容基准”主体研制工作,提出“变动边界微扰法”,解决了电极几何形状误差的计算问题。计算电容基准的建成使我国的交流阻抗标准有了独立自主的溯源根据。该课题成果1982年获原国家计量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和1998年我国的电容标准量值参加了由国际计量局组织的电容量值国际循环比对,我国的数据为国际比对最佳结果之一。  1983年——1988年负责“建立超导强磁场标准”课题,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六项主要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研究中提出的“抑制法”突破了超导强磁场核磁共振信号难以长距离传输的难题。此课题社会效益和经产济效益明显,为我国几十台超导磁体定了标。1992年课题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起负责“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课题,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任意截面形状的霍尔样品中的电磁场计算法。1988年所测得的量子化霍尔电阻的国际单位制量值被国际计量委员会正式采用作为确定国际推荐值的依据之一。1992年课题装置通过鉴定,为国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1993年发现并解决了当前阻碍量子化霍尔电阻标准的准确度提高的主要误差来源。并制成居国际领先水平的超导电流比较仪。1994年应国际上要求,用我国的计算电容测定了量子化霍尔电阻的国际单位制量值。此量值在1998年的新一轮国际基本物理常数平差时被正式采用,为确定基本物理常数的准确数值作出了贡献。近年来还在一些重要的工业测量项目中提出新方法解决了技术难题。张钟华在中外重要技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50多篇。还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电磁测量分卷》以及《电磁测量及仪表》丛书的副主编。

王威琪的介绍

王威琪,1939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海门。现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工程技术分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信息分委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超声分会副主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兼医疗器械分会副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发明协会副会长、仪器仪表学报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学术刊物编委、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会委员。

王威琪的简介

王威琪 (1939.5.30 -)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现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工程技术学部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信息分委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他还担任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兼医学超声分会名誉主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编委会主任、仪器仪表学报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学术刊物编委。他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WFUMB)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其他省部级奖10多项。他发表论文290余篇,曾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等日本4所国立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学报(UMB)荣誉编委。主要成果:发明了两种超声定量测量血流速度的方法;综合心电、超声,研制无损伤诊断的方法和系统;把理工方法转移到医学诊断中(例如将分形、数学形态学、数量化理论、极点轨迹等首先引入围产医学,找出新的敏感参数,形成独特的方法);在基础研究上也取得不少成果(例如指出传统医学超声多普勒公式的不足,建立了声源、血浆、血细胞三者相对运动时的新公式;导出医学超声多普勒系统中噪声的主要来源,分析假频移来源和信号保真的解调方法;对血流窄带信号进行时域、频域和模型特征的全面分析)。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威琪,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

刘真的个人生涯

1996-1997年赴美国高访,现为南京林业大学化工院印刷工程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全国印刷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会员;全国印刷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多年来她始终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在传统模拟式印刷向数字印刷的转变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公开出版著作3本,其中《印刷概论》连续印刷6次,被同行和出版社认可为最受欢迎的著作。代表论文有:“地图电子出版系统颜色空间转换模型的研究”,测绘学报2000年;“Color Management and Design System for Color Map Production”, 《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Publishing in PDF-A Promising Net Map Publishing Mode”, 国际制图学大会, 2001年。她曾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2002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银奖”。1. 著作:(1) 《印刷概论》,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1996年,现已经第6次印刷,第一作者。(2) 《地图复制》,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8年,第一作者。(3) 《数字印前原理与技术》,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2. 代表性论文(1) 地图电子出版系统颜色空间转换模型的研究,测绘学报2000年11月,第一作者。(2) Color Management and Design System for Color Map Production, 《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增刊,第一作者。(3) Publishing in PDF-A Promising Net Map Publishing Mode, 国际制图学大会, 2001/08,第一作者。(4) DTP环境下地图的制作与出版, 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1998年6月,第一作者。(5) 关于测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第三届两岸测绘人才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第二作者。3. 代表性研究课题(1) 地图出版中的图像处理技术,总装备部十五期间预研课题,课题负责人。(2) 地图设色系统,总参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课题负责人。(3) 地图出版系统直接制版板材及输出工艺的研究,总参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课题负责人。(4) 军用电子出版系统,色彩管理与色彩库子系统的课题负责人,总参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 获奖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银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排名6,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次,其中3次为课题负责人,排名1,河南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次,5. 近5年的教学情况她培养硕士生11人,博士生4人。教学实践中爱岗敬业,注意个人师德养成,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近5年来,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为硕士研究生首次开设的课程有: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图像处理与复制系统;图像复制理论与方法;数字出版原理与技术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数字直接制版与数字直接印刷;数字印前原理与技术,电子出版原理与技术;数字印刷,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等课程。

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的学院领导

院长李山(1965年—),教授,工学博士,现任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院长。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后备带头人。主要从事电力 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过国家863项目、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多项,曾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传动及运 动控制技术、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以及大功率变换技术等。 党总支书记廖仕利,男,1970年8月生,汉族,四川仁寿人,中共党员。1993年7月毕业于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现重庆理工大学)机械电子控制与检测专业,获工学学 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晋升为副教授。先后担任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教师、自动化教研室 主任、应用技术学院教务部主任、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现担任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党总支书记。主编、参编教材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和参加 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师、 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副院长张红民(1970年- ),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员,重庆市光学学会理事,重庆市科技项目评审、信贷咨询专家,天津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图像处理与分析、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智能仪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曾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各1项。设计完成了岩心岩屑荧光高分辨率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自动报靶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随机扫描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等,开发了高温高压非接触智能页岩膨胀测定仪、毛细管吮入时间仪(CST仪)等。获江汉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在《Optical Engineering》、《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1篇、ISTP收录3篇,参编著作、教材5部(其中副主编1部)。 副院长朱 革,男,70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现任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全国误差与不确定度研究会理事会常务 理事。199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92.7-1997.8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7.7-2003.12相继在重庆大学 获得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至今重庆理工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量精密测量、精密仪器及机械。先后参与和负责了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863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及其它各种省部级项目。获专利6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2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三等奖各一项, “十五”期间重庆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1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