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2023-02-09 22: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1、浙江工商大学是重点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该校是一所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的共建高校。
2、浙江工商大学简介
学校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3100余人,各类研究生5000余人;留学生2100余人,其中学历生1100余名;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2万余人。

学校下设工商管理学院(含浙商研究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含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商学院、杭州商学院(独立学院)、章乃器学院(创业学院)、MBA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含法语联盟)、继续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等25个学院。

学校确立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着力体现“大商科”人才培养特点。现设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食品)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试点、17个省级“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6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2018年,普通类招生计划数位列全省高校第二,且招生计划全部在一段线上完成。27个招生专业(类)的在浙录取平均分均在600分以上,约占93.1%。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自2008年我省开展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以来,学校稳居前5位。

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门类(覆盖25个招生领域),设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统计学进入A类学科,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学科进入B类,评估结果位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批高层次科学研究平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基地,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省“一带一路”建设智库,2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行业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1个浙江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同时还拥有6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6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果突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成立了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有关政策建议获国务院、商务部、外交部和省委省政府等领导的批示或采纳。学校统计学科团队研发的义乌小商品指数、中关村电子产品指数等10多个指数具有市场风向标地位。学校主办的浙商博物馆,成为展示浙商成就、传播浙商文化、弘扬浙商精神的重要窗口。

学校出版的《商业经济与管理》和《 浙江工商大学 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双双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以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CSSCI)“四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商业经济与管理》被评为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 学报》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入选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 出版社是浙江省3个高校出版社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2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72人,博士生导师88人,正高职称330余人,副高职称690余人,博士87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国家杰青、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国家“”、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高层次人才。

2016年学校获批为“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学校国际学生2100余人,分别来自全球100个国家地区,分布在全校17个学院39个专业,已有17个本科、25个硕士和10个博士专业实行全外语教学。与美、英、德、法、加、澳、新、日、韩等50多个国家的10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在东亚研究、食品安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有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国与中国商务、商务汉语等多个培训、合作项目。2004年起,学校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项目管理硕士(MPM)。 浙江工商大学 法语联盟是法国法语联盟在浙江省的唯一合作伙伴。学校与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已成为比利时最大的汉语培训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165.80万平方米,分为下沙校区、教工路校区和杭州商学院桐庐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亿元,教学用计算机8217台。图书馆纸质图书363余万册,数字资源90000GB。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211院校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不属于211大学。

学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简称中国社科大,位于北京市,是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由教育部审批创办的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197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198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建立;2017年5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良乡校区和望京校区,本部占地面积49.4万平方米、馆藏和共享图书554万余册;共有科研专业人员3000余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开办16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

教育教学

院系专业: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开办16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4个中国国内优势学科、69个学校重点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民商法学,中国哲学,马主义中国化研究,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硕士、博士学位点

截至2019年1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14个(含23个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19个(含23个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

师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科研专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00余人;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研究员646人,副研究员707人,学科带头人38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31人,享受政府特别津贴人员1600余人;社科院研究生院共有博士生导师607名、硕士生导师905名。

教学建设:

“师徒制”的指导模式:

“师徒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多年探索不断完善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教育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师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导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在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基础学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学科中,陆续开展连续培养,进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一体化培养有重点、多层次,不仅为学生提供扎实连续的学习机会,还将缩短获得学位的周期。在经过2-3年的本科学习基础上,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申请继续深造。

国际化的教育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合作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60多个机构间合作协议,合作伙伴涵盖各国的科学院、知名大学、智库、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形成了一个覆盖完整的高层次交流合作网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此基础上,注重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对外交流能力,深化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双联学位、海外学习等形式,在经过2-3年本科校内学习基础上,优秀的在校生可选择海外学习途径,继续攻读学位。同时中国社科大也将大力引进国际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多元教育。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兼任学生导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承担大量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任务、个人的独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导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实践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接触学科领域前沿内容。

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除强调基础学科学习外,还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优势,注重通过整合、设立交叉专业,保证大学专业设置的综合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给予拔尖学生转专业的一定自由度。在管理制度上为学生提供有序转调专业的机会,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小班教学,每班级人数稳定在15-30人左右。

根据各院系的差异化培养要求,授课还采取大型综合课、系列化小型独立课、研讨课、长学时课、短学时课、结合科研的多种形式的研讨课等。

奖助学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设立新生奖学金(校长特别荣誉奖、校长特等奖、校长奖学金、新生优秀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对优秀新生和在校生进行奖励;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帮助。

建设成果: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4454人,硕士学位9115人(其中专业硕士学位3230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

2021年12月,该校入选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截至2016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完成专著12938部,学术论文147003篇,研究报告27140篇,译著3724部,译文23473篇,学术资料33266种,古籍整理514种,教材1108部,普及读物1819种,工具书1886部;建成院级、所级、专业化智库共18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截至2015年底,近五年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38篇,出版学术专著、学术译著、主编或参编教材220余部。其中,2009-2011年,学校共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等校外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7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2012年,该校有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5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得立项。2009-2011年,该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15篇,出版学术著作96部;2012年,该校教师共获得校外科研项目75项,其中纵向项目41项(含子项目3项),横向项目34项(含子项目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底,图书馆馆藏总量为46.38万册,其中,中文图书为35.7万余册,外文图书4.84万余册,中外文过刊5.8万余册。馆藏图书以经典著作、研究专著、资料汇编为重点,并特别收藏有关新学科、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书籍。此外,还收藏了国内知名学者以及我校校友所赠大量私人藏书和个人学术专著。

图书馆依托社科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共享和自购的各类电子资源,可在线访问的各类数据库达161余种,可使用的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7万种,电子图书为200万种(其中本地电子图书22万种);研究生院历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我馆的特藏,我馆收藏有自建院以来的所有毕业生学位论文。

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原名《学习与思考》。该刊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府和国家智囊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依托,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主要的作者队伍,重点发表探讨当代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诸如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逻辑学、法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

2000年2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全国中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00年7月,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确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2003年7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3年,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3年7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电子杂志社确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定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创新文化

形象标识:

校徽&校旗&标准色

校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徽核心图案为五角星和书籍,两侧是雄鹰翅膀,周围是学校英文名称,下方是学校中文名称和建校时间。

校旗:旗面正中是中英文校名及校徽,周围是金穗。

标准色:红色。

校歌

《人文之光》

阳光打开心灵的窗,让梦翱翔,我是春天的翅膀。

复兴之路旌旗高扬,薪火相传,有我生命之光,

啊,沿着千年文明的跑道,以人为本是共同的方向;

跨越未来世界的巅峰,天人合一是人文的力量。

人文兴民族兴,教育强中华强,

开始就是永远,现在就在路上,

我们高擎人文之光!

精神文化

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题写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题写

学校校训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院训。

“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分别出自《论语·泰伯》《中庸第二十章》《皇极经世书·观物篇》。古文原意是总结儒家学者研习经典的学习方法及过程,旨在为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而治学与做人。

笃学:笃,笃实,深厚之意。笃学,即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学习知识。慎思:强调要对所学加以慎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受到蒙蔽而陷于迷茫。“明辨”:意为有明智的分辨能力。做学问如果没有“明辨”,对所学内容不分真伪、良莠,就很难提升自己。因此,训练清晰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是做好学问的关键。“尚行”: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实践,要崇尚把所学知识落在实处,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国家、贡献民族、推动发展。

所获荣誉:

2021年1月29日,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9月28日,被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牌匾。

苏大概况

苏州大学坐落于“人间天堂”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和首批2011计划牵头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第一家创办学报、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第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等等。
截至2013年,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其中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前1%学科。2013年4月11日,该校牵头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国家首批"2011计划"认定工作。
苏州大学占地面积4058亩,建筑面积182余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近400万册,中外文期刊3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工科版、医学版和法学版五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和《中国血液流变学》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学术期刊,2012年刊载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二次文献转载和摘编77篇次,列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第6位。

中国十大科学期刊有哪些

1 经济研究 640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社科双高期刊; 8.619
2 会计研究 4374 中国会计学会 5.475
3 中国社会科学 1864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科双高期刊; 4.309
4 社会学研究 253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4.288
5 大学图书馆学报 4601 北京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3.739
6 外语教学与研究 西方语文 & 俄罗斯语文 3357 北京外国语大学 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效期刊; 3.678
7 法学研究 1386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社科双奖期刊; 3.651
8 地质科学 233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双百期刊; 3.470
9 中国法学 3176 中国法学会 社科双效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3.138
10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56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3.099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的学报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设有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该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创新、服务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根本办刊方针,以“广纳百川、兼容并蓄”为根本办刊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匿名送审制度、坚持双审通过录用制度、坚持专家审读制度;目标是努力办成有鲜明特色、有理论水平、有借鉴意义、有可读价值的学术刊物。历史:公元2000年创刊定位: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广受学界尊敬的新锐文科学报使命:推动资源环境研究,打造绿色品牌学报方针:开放办刊,匿名双审排名: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第7位荣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承诺:公平选稿,提供一流学术服务栏目:四大常设栏目——资源环境(下设“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资源法”子栏目)、管理与经济、新闻与传播、高等教育;不定期推出的重点栏目——生态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政治学、玉文化、环境史等;团队:刘传红(主编)、冯伟莉、朱蓓、周振新、燕祥(按姓氏笔画为序)地址:430074中国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