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智能控制系统与工程论文

2023-02-09 19: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智能控制系统与工程论文

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意义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方法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意义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方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传统且简单的机电设备运行动作的设计及执行过程并不需要智能控制技术的参与,但如果控制系统面对的对象无法应用具体的数学模型进行刻画,并且执行的动作也具有非线性特点,则此时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需要计算的数据将会激增,简单重复的动作无法满足设备运行要求。智能控制技术面向具有非确定性数学模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现代化的产品生产中越发重要,对产品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的影响也比较关键。基于此,本文针对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意义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

关键词:

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程序运行;技术联动;

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实际的运行中需要机械传动系统以及电气系统的支持,并且内部的程序控制单元需要根据机械系统以及电气系统的实际运行内容进行程序层面的优化处理,促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过程可具备一定的自动化特性。这种自动化特性不仅表现在动作执行方式的自动化选择方面,也在于机电一体化系统可根据产品的特点或者生产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各项生产参数进行智能化的选择,并且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进而可得到较好的产品加工质量。从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角度分析,现阶段,智能控制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模型化的特点,虽然处理的问题可能无法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但由于产品的加工过程和具体的加工环节相对固定,最终的加工目标也有一致性,促使智能控制技术可在模糊性算法的引导下,实现固定的、可重复的生产动作。

1、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分析

1.1可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早,工程技术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使用过程在早期依旧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虽然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相对较高,可确保系统在运行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但由于系统运行对人力资源有一定的依赖性,促使人力资源成为了制约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导致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参与下,工作人员可在系统控制程序层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底层逻辑进行优化,使用模糊运算逻辑、遗传算法以及神经算法等算法强化系统程序的功能,并可极大地提升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这就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条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速的网络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也为智能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促使智能化控制技术可在工程技术领域出现适应性的改变,也成为了可彻底改变工业生产方式的基础技术,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2可为降低人力资源的消耗水平提供有效途径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单纯劳动工作人员的应用比例有所缩减,这一方面与工业设计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于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工业生产单位可根据产品生产的一般要求,将智能控制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结合起来,将系统的控制环节交付于智能化的运行系统,这样即可减少此层级的人力资源的应用水平。在此基础上,工业生产单位在创新产品以及优化产品生产线时,也可将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到生产线运行的全流程中,进而可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并将产品的生产安全与系统的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使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联合控制,促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过程更具系统性。另外,在使用了智能控制技术之后,虽然对相关技术部门的要求提高了,但也减少了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这样即可将此部分劳动成本转移至企业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不仅可减少企业实际的运营成本,也更有利于工业生产企业的创新发展,对整个工业生产市场也有较好的刺激作用。

2、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分析

2.1PID控制器的局部智能控制应用分析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具有差异性,一般可分为局部控制与全局控制,其中,局部控制往往针对工业生产的某一工艺环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支持下,主要应用的控制单元为PID控制器。在实际的加工生产过程中,局部智能控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在应用PID控制器时,首先,工作人员应明确PID控制器的控制对象,包括控制对象的参数特点以及加工要求等;其次,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控制器的控制作用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际影响以及相应的系统应用条件,换言之,智能PID控制器在实际的加工生产中能否发挥作用与机电一体化系统本身的运行性能和结构基础相关,为此,在决定使用局部智能控制技术之前,工作人员应做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准备工作,包括系统级别的结构调整等;再者,由于PID控制过程需要接受明确的激励信号,无论是被控制对象还是期间的比例关系,均需要结合具体的控制系统进行确定,为此,工作人员在应用智能PID控制技术时,应以产品的生产要求为基准,将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优化工作与局部智能控制工作结合起来,突出技术应用的联动效应,提高局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实效性。

2.2强化反馈机制在全过程智能控制中的作用

反馈机制会直接影响智能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质量,并且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本身的功能特性,促使反馈机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为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展和深化提供有效支持。在应用全过程类型的智能化控制技术时,工作人员应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加入有效的反馈机制,这种反馈机制需要具备智能化的分析特性,包括可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参数修正以及可在接收系统反馈信号后对机械传动单元的运行动作进行调整等。为此,首先,工作人员应使用合理的参数算法,一般而言,模糊数学或者神经网络算法较为常见,但此种算法对系统计算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动态特性。此间,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选择参数合适的传感器,提高传感的反馈效果,为算法运行中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时提供数据支持;其次,为了确保全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发挥有效作用,工作人员应在使用此类智能控制技术之前对产品生产的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故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调整,避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过程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目的之间出现冲突,影响智能化控制技术的预测性能和反馈效果。

2.3故障诊断与电力系统的控制相结合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电力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效能,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进度。现阶段,智能化控制技术已经可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电力系统进行针对性的故障分析和诊断,并且可依据系统中电力机组的运行要求,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适当的自动化调整,以适应不同产品的生产加工需求。在应用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技术时,首先,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组、变压器组以及电动机组的运行要求,如果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并未涉及此类电力机组,则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要求,选择重点电力控制单元,部署故障诊断机制,促使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技术可与系统进行有效融合;其次,工作人员在应用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技术时,也应有成本控制意识,不能为了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或者故障诊断效率盲目提高系统运行参数,以免超出故障诊断的范围,降低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有效性。

3、结语

总之,在应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际运行要求,并且要考虑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进度要求。一般而言,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初期应用成本相对较高,但从长期的技术应用角度分析,在应用了智能化的控制技术之后,产品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均与所提升,也减少了产品生产中华人力资源的使用水平,从而可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运行效能的提升以及相应的产品研发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卢雁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1(05):29-30.

[2]刘文君.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02):121-122.

[3]邢朝旭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4):80-81.

[4]杜强.智能控制在矿山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矿业装备,2020(06):156-157.

[5]刘永乐.智能控制在矿山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20(10):57-58.

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毕业论文怎么写?结合粮仓温度控制系统好写吗?

  车辆自动变速器及其控制技术和自动巡航控制技术都是智能汽车
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目前我国智能汽车发展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之一。论文选择在我国很有发展前景的集自动巡航控制和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于一体的复合控制系
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系统研制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
    论文主要由六部分内容组成:

  (1)概括介绍了智能汽车及其先进的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现状和发展方向;介绍了目前智能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主要类型、发展过程和特点;阐述了AMT国内外
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我国AMT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介绍了自动巡航控制技术及其目前应用现状;阐述了论文研究方向提出的背景、课题的来源和论文的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意义。
  (2)阐述了作者参与研制开发的AMT控制系统具有的基本功能和设计要求;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原
理,并针对AMT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内容:电子控制单元ECU设计;液压动力源设计;离合器、选换挡及节气门控制单元的设计;AMT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
计;AMT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设计,详细阐述了作者的设计思想和研究成果,独立自主地设计和研制出了与桑塔纳2000型轿车适配的、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便于国产化的AMT硬件系统。目前整个硬件系统已运行四年多时间、汽车在各种路况下已行驶10万多公里,试验证明所设计的硬件系统不仅满足了整
个控制系统的要求,而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性能价格比。
  (3)阐述了模糊控制和仿人智能控制的基本思想和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分析了他们的特点和适用范
围;概括了模糊控制系统和仿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并针对模糊控制的不足之处,将仿人智能控制技术与模糊控制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仿人智能模
糊控制器,给出了该控制器的结构和控制算法。仿真分析和实际应用证明,仿人智能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不需要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且实现比较简单,实时控制效果
好。它具有响应速度快、超调小、鲁棒性强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针对作者研制的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的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被控对象的控
制技术难点;介绍了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的控制系统结构,提出了基于多模态的仿人智能控制器,给出了控制器的结构和控制算法,以及在桑塔纳2000样车上获
得的试验测试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位置控制系统的性能,又将作者提出的仿人智能模糊控制应用于该系统,给出了基于查表法的仿人
智<WP=6>能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单片机实现的控制程序框图。通过实车试验测试结果和几年的实际应用表明,仿人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
电液式节气门执行器的位置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保证执行器的快速性和平稳性,可以获得较高的位置控制精度,完全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5)阐述了AMT
车辆自动巡航控制的定义和研究AMT车辆自动巡航智能控制技术的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作者参与研制的AMT车辆自动巡航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具有的主要功
能;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在自动巡航控制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控制策略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作者研制的具有巡航控制功能的AMT系统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智
能控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节气门位置控制内环采用仿人智能模糊控制,车速控制外环采用模糊控制的新型双闭环自动巡航智能控制系统。给出了控制系统结构和控
制器的设计方法。实车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作者提出的双闭环自动巡航智能控制系统,在自动巡航控制过程中,不仅消除了游车现象,而且节气门控制响应快、
无抖动现象,巡航控制的各项功能都能实现并达到较高的控制精度。

  (6)论文的最后一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创新点和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机电系统智能控制的毕业论文可以写哪些部分?

  基于联合仿真的机电液一体化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我的题目。并联机器人系统的仿真优化在搭建的仿真优化平台上对并联机器人进行联合仿真和集成优化研究。通过仿真优化验证了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近似模型和优化算法的有效性,显著降低了整个系统设计优化模型优化的计算时间,大大提高了系统设计效率。

  之前也是感觉好难,写不出来,还是学长给的莫‘文网,感觉相当专业啊,很快就发我了

基于PLC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毕业论文

基于PLC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设计

摘要:温室环境系统是一个非线性、时变、滞后复杂大系统,难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常规的控制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静、动
态性能。根据温室环境控制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基于PLC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
关键谝:PLC;智能控制:温室控制
智能温室系统是近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节约型高
效设施农业技术。本文在吸收发达国家高科技温室生产技术
的基础上,对温室温度、湿度、CO,浓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控
制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
1智能温室控制算法的研究
1.1温室环境的主要特点
温室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建立精确的控制模
型很难实现。由于作物对环境各气候因子的要求并不是特别
的精确,而是一个模糊区间,比如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只要温
度在某一时间段在某一区间内,该作物就能很好地生长,因
此,也没有必要将各种参数进行精确控制。温室气候环境作
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有以下特点:非线性系统、分
布参数系统、时变系统、时延系统、多变量藕合系统。
1.2智能温室控制对象微分方程
智能温室温度微分方程为:
式中,为智能温室的放大系数;为智能温室的时间常数;
为智能温室内外干扰热量换算成送风温度的变化量;为智
能恒温室室内温度。
2系统总体结构与硬件设计
2.1系统总体结构
2.1.1控制系统设计目标
温室控制系统是依据室内外装设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
感器、光照传感器、CO,传感器、室外气象站等采集或观测的
温室内的室内外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浓度等环境参
数信息,通过控制设备对温室保温被、通风窗、遮阳网、喷滴灌
等驱动/执行机构的控制,对温室环境气候和灌溉施肥进行
调节控制以达到栽培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为作物生长发育
提供最适宜的生态环境,以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1.2控制模式
以时间为基准的变温管理。根据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实行
变温管理,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将l天分成4个时间段,4个时
间段中根据不同的控温要求对温室进行控制。1天中4个时间
段的分段方法用户可以灵活的更改,而且4个时间段中的温度
设定值用户也可以设定修改。
不同季节的控制模式不同,只是自动控制系统启动的调
节机构不相同,但不同季节的控制目的是相同的,即将环境参
数调控到设定的参数附近。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及随作物生
长阶段的变化,各时间段所需要的温度也是变化的,这时可通
过修改设定温度值来调整温室的温度控制目标。
2.1-3控制方案
本系统采用自动与手动互相切换控制两种方式来实现对
温室的自动控制,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在运行时可通过
按钮对这两种控制方式进行切换。手动控制简单可靠,由继
电器、接触器、按钮、限位开关等电气元器件组成。自动控制
模式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通过传感器对环境因子进行监测,
并对其设定上限和下限值,当检测到某一值超过设定值,便发
出信号自动对驱动设备进行开启和关闭,从而使温室环境因
子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其运行成本较低,可大大节约劳动
力,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2.2系统的硬件组成
为了实现智能温室的环境监控,本设计建立了温室环境
控制参数的长时间在线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温室内
温度、湿度、CO,浓度、光照强度等参数的长期监测。并可根据
智能温室温湿度的需求,对天窗、侧窗、降温湿风扇、风机、湿
帘、内外遮阳网等设备自动控制。采用计算机作为上位机安装
有组态t6.02监控软件,能将数据汇总、显示、记录、自动形成
数据库,并实现了温室调控设备的自动设置与远程监控。为了
确保系统的可靠性,温室设备的控制采用手动/自动切换方
式,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系统可以切换成手动,使用灵活方
便。
3系统的软件设计
3.1温室控制系统PLC软件的设计
根据基本要求和技术要求列出以下几点:(1)防止接点误
动作:可利用自锁电路加以解决;(2)系统自诊断功能:PIG本
身具有此项功能;(3)风机控制:温室设有一组风机,能同时启
动与停止,当温室内的温度超出预定值时,受PLC的控制先是
4个侧窗自动打开,延时5s后风机启动,再延时5s后湿帘水泵
启动,从而使温室的温度降低;(4)侧窗控制:温室中设有4个
侧窗,侧窗受电机控制,通过电机限位的设定来控制侧窗行
程。解决方法类似上一点,但考虑到程序的精炼性,可配合
PGI的中断功能命令加以解决;(5)系统自动/手动控制:可利
用一个开关量作为PLC的输入信号,实现控制程序的转换;
(6)湿帘泵控制;(7)遮阳网控制;(8)CO,补气(控制;(9)补光灯控制;(1O)可扩展性:在PLC中预留一定的存
储空间和端口即可解决。
3.2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中对风扇、天窗、侧窗、环流风机、遮阳幕和湿帘泵的
控制是通过PLC发出开关指令,通过交流接触器控制相关机
构的启停。由于PLC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把温
室内的扰动快速反应出来,同时由于温室较大的传递滞后,执
行机构动作频繁,从而影响使用寿命。为此,在程序中加有时
间可调的延时模块,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延时,使控制
效果达到最佳。
3.3系统的组态监控软件的设计
组态软件是可从可编程控制器以及各种数据采集卡等设
备中实时采集数据,然后发出控制命令并监控系统运行是否正
常的一种软件包。其主要功能如下:
(1)远程监视功能。它可以通过通讯线远程监视多座温
室的当前状态,包摇‘户外温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雨雪信
号、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控制器温度、三组独立通风窗的位置
和开关状态、内外遮阳幕的位置和开关状态以及一级二级风
扇、湿帘、微雾、加热器、环流风扇、补光灯、C0,补气阀、水暖
三通阀的状态和多种形式的报警监视,还能监视各灌溉阀的
照强度、风速、室内温度、室内湿度、CO,浓度、水暖温度等全
月的、全周的、全日的和本时段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3)温室设备运行记录功能。它能在线记录各温室设备
状态变化时的时间、当前状态和位置、当前目标温度、室内温
度、目标湿度和室内湿度,并能打印输出。
(4)远程设定功能。可以通过通讯线远程修改可编程控
制器的全部设定参数。
(5)生成曲线图功能。它能以平面图或立体图的方式同
时绘制任意时刻的户外温度、光照强度、风速、目标温度、室内
温度、目标湿度、室内湿度、CO,浓度、水暖温度等全年的、全
月的、全周的、全日的变化曲线并打印输出。
4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温室执行机构的相应动作对环境因子的影
响,将可编程控制技术、变频技术、组态监控技术和传感器技
术应用于温室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了基于PLC的智能温室
控制系统。圜
状态
(2)数据统计功能。它可以统计任意时刻的户外温度、光[2]

它可以统计任意时刻的户外温度、光
14O
[参考文献】
邓璐娟,张侃谕,龚幼民.智能控制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
用.现代化农业,2003(12):1~3
申茂向等.荷兰设施农业的考察与中国工厂化农业建设的思
考.农业工程学报,2000,1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