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林业工程学报是scd吗

2023-02-09 18: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林业工程学报是scd吗

南京林业大学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入口: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 南昌大学 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伟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承发扬了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团结、朴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和“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校训。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专业结构。现设有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有民办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育部等22个学院(部)。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学术实力雄厚。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或领域。现有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ESI全球前1%学科,林业工程1个国家一流学科,林业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4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一级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两个“A+”(林业工程、林学)、一个“A-”(风景园林学)的好成绩,得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本科专业7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4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及课程群3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践教育中心1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林学类专业(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和林业工程类专业(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自199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0项。2010年有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荣获“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6200余人。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建设人才。

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68人,博士生导师181人,具有高级职称754人。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8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人选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领军人才4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余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6人;国家“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1个,“*奖励计划”创新团队1个。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江苏特聘教授2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省“333工程”二、三层次、“双创计划”、“青蓝工程”、“六大高峰”等各类省级人才计划340余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及“青蓝工程”等省级创新团队12个。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现有“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林产化学与材料国际创新高地”、“江苏省速生木材及农作物秸秆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等50余个省、部级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有69个校级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校每年在研课题1000多项,近年来,承担包括“973”、“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48”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部、省重点项目累计8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65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累计25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及获得专利2000余项,有38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四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47项;部、省级奖励300余项。 学校主办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和《室内设计与装修》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以及一本以双一流学科为支撑的英文刊《JournalofBioresourcesandBioproducts》(JB&B),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林业工程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SCD和CSCD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SCD核心期刊,《室内设计与装修》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2017—202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

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开放办学与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芬兰、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近9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师资培养和人才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积极探索实施多模式、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 暑期海外文化交流、海外实习实践等项目;与世界名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大学)联合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的“3+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3+1+1)、德国亚琛工业大学(3+1)、美国西来大学(3+1+1)、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3+2)等海外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每年派出数百名学生出国实施国际化培养。学校积极拓展海外留学生生源,每年接收近800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来校学习或交流访问。

学校占地面积10725亩,其中,新庄主校区占地1257亩,句容下蜀校区占地4800亩,淮安校区占地1327亩,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占地3300亩,江宁工程培训中心等占地41亩。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为220多万册,电子图书460多万册。校园网络以千兆带宽为主干,覆盖全校。

学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理、工、农、文、管、经、哲、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逐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林业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 ;

南京林业大学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附重点专业学科名单

一、南京林业大学的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南京林业大学的双一流学科有林业工程,该校是一所由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 南昌大学 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培养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伟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承发扬了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团结、朴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和“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校训。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专业结构。现设有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有民办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育部等22个学院(部)。

学校学术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或领域。现有ESI全球前1%学科1个,林业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4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一级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两个“A+”、一个“A-”的好成绩,得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本科专业7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4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及课程群3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践教育中心1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园林”和“林产化工”专业被列入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林学类等8个专业类和英语专业等23个专业列入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林学类专业(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和林业工程类专业(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自199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0项。2010年有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荣获“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6200余人。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建设人才。

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80余人,博士生导师181人,具有高级职称700人。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8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人选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领军人才4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余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6人;国家“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1个,“*奖励计划”创新团队1个。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江苏特聘教授1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省“333工程”二、三层次、“双创计划”、“青蓝工程”、“六大高峰”等各类省级人才计划300余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及“青蓝工程”等省级创新团队12个。

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现有“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速生木材及农作物秸秆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等49个省、部级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有66个校级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校每年在研课题1000多项,近年来,承担包括“973”、“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48”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部、省重点项目累计8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400余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及获得专利1500余项,有3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四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46项;部、省级奖励300项。学校主办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林业工程学报》和《室内设计与装修》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林业工程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SCD核心期刊,《室内设计与装修》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2017—202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

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开放办学与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芬兰、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师资培养和人才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积极探索实施多模式、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暑期海外文化交流、海外实习实践等项目;与世界名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大学)联合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的“3+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3+1+1)、德国亚琛工业大学(3+1)、美国西来大学(3+1+1)、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3+2)等海外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每年派出数百名学生出国实施国际化培养。学校积极拓展海外留学生生源,每年接收近400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来校学习或交流访问。

学校占地面积10725亩,其中,新庄主校区占地1257亩,句容下蜀校区占地4800亩,淮安校区占地1327亩,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占地3300亩,江宁工程培训中心等占地41亩。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为180多万册,电子图书580多万册。校园网络以千兆带宽为主干,覆盖全校。

《林业工程学报》杂志社怎么样?

《林业工程学报》杂志社是1993-05-09在江苏省南京市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分支机构(非法人),注册地址位于南京市龙蟠路。

《林业工程学报》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000834767355J,企业法人葛华忠,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林业工程学报》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林业工程学报》期刊出版,设计、制作国内印刷品广告,利用《林业工程学报》发布国内杂志广告。会议服务,信息咨询。(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林业工程学报》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林业报有歌词登载吗

有。林业报在使用的时候是有歌词登载的。《林业工程学报》被评为“林草科技重点期刊”《林业工程学报》第二届青年使用的,可以获得奖项。

求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杨平老师的介绍!

杨平,男,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兼省级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是江苏省教学名师,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对象、省“青蓝工程“中轻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首届杰出岩土工程师,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部、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6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厅级二等奖2次,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门,在国家级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9篇,其中18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二、三等奖或被SCI、EI、ISTP收录,主编和副主编出版规划教材5部,其中获省级奖2部。2003年曾赴俄罗斯沃罗涅日建筑工程大学和沃罗涅日林业工程大学进行短期学术交流与访问,200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TC17(地基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国岩土工程灾害与修复委员会成员,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常务理事、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土建类委员,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震学会理事、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机械工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建筑类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森林工程”编委。

研究方向:
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路基工程及地基处理、工程项目管理。

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获奖情况

1. “第五届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

2. “基于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009

3. "冻结壁强度及其参数研究",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负责人,1992

4. “南京地铁冻融土物理力学性能及人工冻结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技术负责人,2006

5.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4;

6.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004;

7. “土力学” 课程获江苏省省极精品课程,负责人,2008

8. 主编出版的《土力学》教材获第二届全国林业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08;

9. 副主编出版《建设法规》获第六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二等奖,2004;

10. “井塔箱基开裂机理及治理技术”,获安徽淮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11. 指导的2007届研究生朱逢斌论文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008;

12. 指导本科生(何文龙)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2004

13. 指导本科生(吴伟扬)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2005

14. 指导的2007届研究生朱逢斌获江苏省土木工程优秀毕业研究生,2007

15. 指导的2008届研究生孙洪岩获江苏省土木工程优秀毕业研究生,2008

16. 指导的2009届研究生胡俊获江苏省土木工程优秀毕业研究生,2009

17. 获江苏省首届杰出岩土工程师,2009

主要科研成果

1. 冻结壁强度及其参数的研究,国家攻关(75120404)部级鉴定,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负责人;

2. 南京地铁冻融土物理力学性能及人工冻结关键技术研究,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项目(D1-XY01-2100-0206),江苏省科技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

3. 特殊条件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人工冻结技术研究,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已验收,主持;

4. 城市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引起周围地表、建筑物和构筑物变形、沉降的预测理论和控制技术,江苏省 “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已验收,主持;

5. 高流速地下水地层冻结壁形成规律研究,煤炭部科学基金项目(建97),验收优秀,主持;

6. 冻土爆破机理试验研究煤炭部基金项目,已验收,主要参加者;

7. 井塔箱基开裂机理及治理技术煤炭部项目、部级鉴定,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参加者;

8. 原状冻土与扰动冻土力学性能差异性研究,煤炭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验收,主持;

9. 人工冻土冻胀、融沉特性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02KJB220002),验收,主持

10. 深大基坑新型咬合桩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建设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主持

11. 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住房与建设部技术规程, 主要参编人

12. 住宅全装修产业化体系研究,省建设厅鉴定,国内领先水平,主持

主要教学工作:
本科生《土力学》、《基础工程》,研究生《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专论(专题)》、《高等土力学》, 《城市地下工程》等

主要在研科研及科技服务项目

1.植被根系固坡机理及生态边坡稳定性研究(20080298000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2011,主持

2.复杂环境下隧道盾构推进对邻近地下结构的影响与灾变控制研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研项目(2009-K3-2),2009~2011,主持;

3.盾构隧道端头与联络通道加固方式及安全性研究,苏州市科技局苏州轨道交通专项课题(ZXJ0802),2008~20010 ,主持;

4.盾构进出洞水平冻结冻土壁解冻方式及解冻规律研究,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9S_015Z),2009~20010,负责指导研究生

5.复杂条件下盾构推进对邻近桩基的影响研究, 省建工局科研项目(JGJH2009-08) ,2009~2011,主持

6.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二标段联络通道工程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上海市政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

7.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一标段联络通道工程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浙江省工程勘察院委托,2009~2010,主持

8.高淳湖滨路改造工程施工监测, 高淳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委托, 2009~2010,主持

9.临水高填土路堤加宽加高关键技术研究,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

10.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更换盾尾液氮冻结方案制定和实测研究,中铁隧道集团委托,2010,主持

11.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苏州高速站站基坑监测与咨询,中交隧道局第五工程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

12 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同泾公园站基坑监测,上海机施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

13.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GZH-6标盾构井施工监测与咨询,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

14.浅埋暗挖隧道穿越薄富含水层冻结施工技术研究, 中铁隧道集团委托, 2009,主持

15.水西门大街纪念馆地下过街通道监测,建邺区建设局委托,2009~2010,主持

16.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GZH-6标明挖段及U型槽基坑施工监测与咨询,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委托,2010~2011,主持

近五年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论著

1. Ping Yang & Feng-Bin Zhu ,Application of Freezing Method to Recover Tunnel Accident in Complex Stratum of Nanjing Subwa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 Rehabilitation , 2005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81-256-469-1. ISTP收录 第一作者

2.Ping Yang, Jie-ming Ke, J.G. Wang, Y.K. Chow and Fen-bin Zhu,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rost heave with coupled water freezing, temperature and stress fields in tunnel excavation, Comput and Geotechnics,2006,33(6-7)EI SCI收录

3.城市隧道及邻近地下结构施工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研究,铁道建筑,2007,NO2,通讯作者

4.小型刚度劲性水泥土墙基坑支护机理模型试验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31(3),第一作者

5.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数值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8,NO2,EI收录,通讯作者

6.Dai Zhaohua, Yang Ping. (2007). “Evolutional Motivity of Enterprise-level Project Management Mechanism System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Management (ICCREM), 21st-22nd August, 2007.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 Bristol, UK.

7.土工格栅增强填石路堤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及应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6),通讯作者

8.水压力对填石路堤稳定性的影响,生态环境,2008,17(2),通讯作者

9.人工冻土融沉特性试验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4),通讯作者

10.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冻土融沉系数预测方法研究,森林工程,2008,24(5),通讯作者

11.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参数对地表沉降影响的实测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8.35(11),通讯作者

12.GM(1,1)模型在地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21(4),袁云辉,通讯作者

13.基于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土力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NO3

14.不同因素对浅表土冻结温度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3(4),通讯作者

15.城市地铁隧道对结构物上部桩基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3(4),通讯作者

16.冻融作用对粘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9,31(11),EI收录,通讯作者

17.盾构隧道进洞端头人工冻结加固温度实测研究,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2009,10(6) EI收录, 第一作者

18.盾构出洞水平冻结解冻温度场三维有限元分析,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2009,10(6) EI收录,通讯作者

19. 地铁车站交通疏解钢便桥数值分析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4),通讯作者

20. 盾构始发端头化学加固加固范围及加固工艺研究,铁道建筑,2010,NO2,通讯作者

21. 深基坑复杂条件下施工变形控制及周边环境监测分析,铁道建筑,2010,NO4,通讯作者

出版教材专著:

1.《建设法规》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副主编,2002 ,2009第二版

2.《土木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主编2003.6
3.《土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8 ,主编
4.《工程合同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主编2007.1

5.《土木工程提高型实验教程》,2009.6,主编

指导在读研究生(2010年):博士9名,硕士15名,工程硕士10名。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
E-MAIL:,,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 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院 (21003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