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09 17: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本身是不接受外校投稿的。如果你要投稿的话,直接去湖南大学期刊社质询。

湖南工业大学主办了国内唯一的什么书?

湖南工业大学主办了国内唯一的《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书。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双月刊,获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称号,是湖南省双十佳期刊。

特色栏目有城市低碳经济研究、湖南作家作品研究、宗教文化艺术研究、湘东历史文化研究,常设栏目有法学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语言文字学研究等,不定期地开设热点问题相关理理论研究。

科研成果:

学校牵头主持承担的“特殊室内环境净化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产业化开发”项目,获2010年省科技厅第三批重大科技专项。“冬冷夏热地区节能关键技术与示范”获得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立项资助。

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对全国近百个城市的调查,完成了中国低碳城市排名这一重大科研项目,从2011年开始每年对外联合发布《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湖南工业大学

谭载喜的科研成果

1、“西方翻译史研究”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研基金立项资助;2、“当代中国译学研究”获香港城大立项资助;3、“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被评为广东省“九五”重点课题(1998)4、“面向21世纪的中西译学研究” 2000年获香港浸会大学科研立项资助;5、另12个项目先后获湖南师大、深圳大学校级、香港浸会大学立项资助。 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2010 期号:第4期翻译的“第三形态”特质作者:谭载喜;邵璐 刊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出版日期:2008 期号:第1期翻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作者:谭载喜 刊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出版日期:2007 期号:第1期综合素质观照下的翻译能力作者:谭载喜 刊名:辅仁外语学报 出版日期:2007 期号:第4期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2006 期号:第2期翻译比喻中西探幽作者:谭载喜 刊名: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出版日期:2006 期号:第4期两千年翻译家的心路历程——评道格拉斯·鲁宾逊的《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2006 期号:第5期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作者:谭载喜 刊名: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1期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今天、昨天与明天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2004 期号:第3期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新阶段——我国内地高校建立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论谈——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今天、昨天与明天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2004 期号:第3期翻译研究词典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2004 期号:第6期语篇与翻译:论三大关系作者:谭载喜 刊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出版日期:2002 期号:第7期《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五人谈作者:谢天振;穆雷;郭建中;申丹;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2001 期号:第4期翻译学:新世纪的思索——从译学否定论的“梦”字诀说起作者:谭载喜 刊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出版日期:2001 期号:第1期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2000 期号:第2期中西译论的相异性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2000 期号:第1期中西译论的相似性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1999 期号:第6期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1999 期号:第5期翻译学必须重视中西译论比较研究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1998 期号:第2期《神似与形似》概评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1997 期号:第4期中西现代翻译学概评作者:谭载喜 刊名: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出版日期:1995 期号:第3期翻译学与语义作者:谭载喜 刊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出版日期:1991 期号:第3期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作者:谭载喜 刊名:文科学报文摘 出版日期:1990 期号:第2期科技英语文体的层面分析作者:陈忠华;谭载喜 刊名:上海科技翻译 出版日期:1990 期号:第2期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作者:谭载喜 刊名: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出版日期:1989 期号:第5期现代西方翻译发展概述作者:谭载喜 刊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出版日期:1988 期号:第2期试论翻译学作者:谭载喜 刊名: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出版日期:1988 期号:第3期论翻译学的途径作者:谭载喜;Eugene;A.Nida 刊名: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日期:1987 期号:第1期论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作者:谭载喜 刊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出版日期:1987 期号:第3期必须建立翻译学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1987 期号:第3期文化对比与翻译作者:谭载喜 刊名:中国翻译 出版日期:1986 期号:第5期西方翻译史浅谈作者:谭载喜 刊名:翻译通讯 出版日期:1985 期号:第7期奈达论翻译的性质作者:谭载喜 刊名:翻译通讯 出版日期:1983 期号:第9期翻译是一门科学--评介奈达著《翻译科学探索》作者:谭载喜 刊名:翻译通讯 出版日期:1982 期号:第4期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作者:谭载喜 刊名:翻译通讯 出版日期:1982 期号:第1期

探讨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

探讨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

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的真实观、叙事手法以及观影方式都产生了的影响,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种美学冲击。要将数字技术作为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营造的手段,而不是将其看作是电影美学创作的本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电影艺术创作。

摘要: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艺术领域的重要结合,电影发展史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改革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当前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给电影的各个相关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数字技术发展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认知电影美学,做好相应的电影艺术创作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对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电影的现代创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美学;冲击;电影创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对电影创作技术、电影语言和相关叙事方式产生了影响,而且还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电影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能够正确看待数字技术下的电影美学,更好地完善数字技术与电影之间的相互融合,做好新时期电影美学的营造和传递。

1.新媒体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分析

计算机技术是数字技术的核心,而这一核心技术进入到电影制作领域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主要是电脑成像和电脑绘画得到的数字影响和相应的虚拟空间手段在电影创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电影与电视、电脑和其他多媒体设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促使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新型媒体的出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电影审美文化、电影艺术表达形式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数字电影就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演变和发展起来的。纵观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影真实观的变化

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传统的电影在拍摄手段、制作方法等方面大都是以真实存在的景象作为电影影像的主要来源,观众通过荧幕上影像与真实景象之间的对比来评判电影的真实度,例如传统的巴赞长镜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等都是从真实情境出发而形成的电影物体拍摄手法,电影题材的选取也都是从人们现实生活中所提取的。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电子成像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使得电影中的影像可以抛弃过去必须面对实体的实际,利用计算机就能够任意地生成相关图像,在这种创作手法下,海啸、空难、外太空等场景和景象能够很容易地出现在荧幕上,而且电影题材的选取也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由此,一种新型的电影美学——虚拟美学就诞生了,在虚拟美学思想下,电影不再是以照相为本性,而是用合成性和生成性来表现。

1.2电影叙事方式的变化

巴赞长镜头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传统电影叙事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一种线性的故事剪辑方式。而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则将电影叙事的方式有单一的线性剪辑方式变化为非线性的剪辑方式,这种非线性的剪辑方式能够将电影时空进行无限、自由的转换,剧情离奇跳接、无限制复制等故事剪辑手段开始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影创作当中,电影开始朝着奇观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长镜头和蒙太奇开始被逐渐地忽略掉。

1.3电影观看方式的变化

传统观影方式具有仪式性、集体性和暗示性的明显特征,这同时也是分析电影观众心理的主要概念范畴。但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的观影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从录像机、影碟机、家庭影院,到网络电视、手机APP软件等新型播放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的观影仪式感已经不复存在,集体性朝着个性化、随意化的方向不断演进,电影的观看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在带来了电影创作发展机遇的同时,对电影观看的幻觉体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正确看待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2.1技术革命不等同于美学革命

数字技术虽然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技术革命并不等同于美学革命,也不是必须要通过技术革命来带动整个电影艺术的整体革命,简单的说,就是数字技术虽然对电影美学产生了冲击,但是并没有对电影的艺术本性产生影响,也没有动摇电影美学的根基。电影美学是建立在电影艺术之上的,从审美哲学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仍然体现的是人们生活的实际,表达的仍然是人们的内心需求和愿望,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数字技术所改变不了的。另外,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来说,电影美学主要来自于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情趣,而人们的审美需要是从自身内心出发的渴求,这同样也是数字技术所改变不了的。从这些角度上来说,数字技术革命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更新和丰富了电影美学的表达手段,但是并不能改变电影美学本身的属性特征,也无法遮掩电影美学的艺术本性,技术革命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只是给电影美学创造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要求,但是并没对电影美学产生颠覆效应。

2.2影像奇观并不是新时期的电影艺术本性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电影产生的最大影响还是体现在电影视觉效果的变化和发展方面,这种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电影视觉效果被称为是“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电影影响的视觉奇观只是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传统电影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发展趋势和视觉营造手段发展方向。这种视觉奇观就是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创作出来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画面和影像,这种影像能够为大众带来极为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也是直接服务于视觉快感的生产手段之一。视觉奇观在现代电影中的应用层出不穷,国外的《阿凡达》《后天》,国内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知名影片都使用了这种视觉表达手段,以此来满足观众的感官震撼刺激心理。但是不论这种手段如何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表达手段,真正让人们感兴趣或者是印象深刻的,仍然是这些影像手段背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和“内涵”。人们对电影好坏的评价,仍然是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和传递的信息和内涵决定的,技术手段应用的好坏只是关系到内容和形式和方式。讲好故事仍然是电影的本质和存在价值体现。

2.3数字技术无法动摇中国电影美学

传统中国电影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开始朝着更加高端画面品质更佳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数字技术不能动摇中国电影的美学传统。中国电影观众在电影这门艺术形式上最为关注的点,仍然是“戏”,也就是说中国电影观众要在电影中看到丰满的`人物形象、流畅的故事叙事以及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或者是伦理力量,电影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中国观影者关注的根本点,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过分地依赖数字技术带来的所谓视觉奇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中国电影观众的喜爱,《无极》就是这一类电影的典型代表,虽然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但是单薄的故事、不够突出的人物刻画仍然是电影的硬伤。另外,通过数字技术所营造和创造的奇观电影从某个层面上来说,与我国的文化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膜,奇观电影关注于美轮美奂的画面、精彩绝伦的对决以及华丽堂皇的服饰等视听奇观,而忽略了人文关怀、人文情怀,这种电影创作方式也很难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根据我国电影发展历程来看,戏剧式电影更加符合我国电影观众的审美情趣,也更加符合我国电影观众对电影这门艺术的美学要求和审美要求,因此,一味地追求数字技术的应用,创造视觉奇观的做法是无法动摇中国传统观影美学的,同样也无法得到中国观影群众的喜爱。

3.结束语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影艺术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的真实观、叙事手法以及观影方式都产生了的影响,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种美学冲击,认清数字技术并不是电影美学的全部,无法代表美学革命、不能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也无法动摇观众的审美情绪本性,因此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仍然要从实际出发,要将数字技术作为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营造的手段,而不是将其看作是电影美学创作的本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电影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史可扬.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J].艺术百家,2012(1):84-88.

[2]梁晓萌.论数字技术对巴赞电影美学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6(8):288.

[3]高琳.数字技术长镜头对电影美学的丰富与发展[J].美术大观,2010(8):194-195.

[4]肖永亮,许飘,张义华.数字技术语境中电影的真实性美学——从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谈起[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9-154.

[5]纪丽君.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假定性美学的开拓[J].电影评介,2013(9):55-57.

[6]丁桢桢.数字合成时代下的视觉感知——浅析CGI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9):131-13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