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报

2023-02-09 16: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报

您好,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报是一份SCI期刊,它发表了有关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和应用的文章。该期刊由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协会(ISMD)出版,它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机械系统动力学领域的发展。该期刊的文章涵盖了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以及机械系统动力学在工程设计、制造和维护中的应用。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报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评审的,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准确性。该期刊的文章都可以在SCI期刊数据库中查阅,因此可以说,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报是一份SCI期刊。

中北大学王俊元怎么样啊

王俊元是我们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支部书记!上课时开着北京现代!讲课时有创意!敢创新!

王俊元,男,汉族,1968年3月13日生,山西省繁峙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制造自动化技术与系统、复杂机械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现任中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 1991年7月吉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本科毕业,1996年4月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硕士毕业。从2000年9月起,在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7月至1998年8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信息驱动的先进制造技术”研讨班学习。 1991年7月大学毕业来华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任教。1996年6月担任华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数控教研室副主任。1997年3月担任华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副主任,2003年5月任华北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主要论著 教学科研: 学术研究及成果 (一)论文: 1、从机械的非周期动态响应中提取瞬态信号的新方法,《机械系统动力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作者 2、螺旋孔型斜轧变形的有限元分析(EI收录),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1(6),第一作者 3、面向对象的生产系统及应用,中国机械工程,2002(17),第二作者 4、基于模糊理论的辊弯模具反求技术及其应用,兵工学报,2002(3),第二作者 5、辊弯生产系统的反求设计及其应用,华北工学院学报,2001(4),第二作者 6、多通带线性相移滤波器的数字仿真及其应用,华北工学院学报,1997(1),第二作者 7、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教育,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第一作者 8、加大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数控技术教育,数控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工程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2月,第一作者 9、关于深化普通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高等教育学报,1998(12),第一作者 10、《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体会与探索,高等教育学报,1997(2),第一作者 11、A Method of Testing Adhesive State of Metal-to-nonmetal by Acoustic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of Feature(EI收录),ISTM/95(万国学术出版社), 1995.8, 第二作者 (二)著作: 1、《现代数控机床伺服及检测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副主编,15.1万字 2、《现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参编, 5.9万字 (三)科研成果: 1、可燃药筒粘接质量声脉冲诊断技术与系统,1998.8 通过省级鉴定(排名第一),2002.3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2、机械类跨世纪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999.10通过部级鉴定,排名第二 3、先进制造技术与跨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0.3通过省级鉴定,排名第三 4、21世纪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1.9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 5、125mm可燃药筒粘接质量自动诊断技术及设备,1996.11通过部级鉴定,骨干成员 6、汽车门框、密封条、雨槽辊轮模具CAD/CAM,重庆益民机械厂,1999.10通过工厂验收,负责人。 (四)在研项目: 1、基于学生个性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 2、复杂机械系统设计、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 3、面向对象的生产系统反求技术研究,省科委攻关项目 4、机床数控技术开发及应用,企业横向项目 5、基于扭振间接测量的故障诊断技术,省青年科学基金

胡海岩的学术生涯

1988年3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从著名力学家张阿舟教授,研究结构动力学,1988年5月获工学博士,并留校任教。期间,胡海岩担任了几届本科生《飞行器振动基础》的课程教学,肩负着振动研究所副所长的重担,指导两名研究生,选了少有人涉足的被人称为“硬骨头”的非线性动力学作为研究方向。 1990年,他根据参与武装直升机导弹稳瞄系统隔振设计的体会,抽象出分段光滑机械系统动力学这一研究命题。深入研究了系统运动与弹性约束擦边碰撞引起的失稳和局部分叉,建立了混沌运动的分段控制策略。其系列论文发表在许多著名国际学术期刊上,被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瑞典和中国著名学者引用370余次,被著名机械振动专家闻邦椿院士编著的《非线性振动理论中的解析方法及工程应用》一书连续5页摘录。其技术成果被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导弹机惯导平台的振动控制,已在国内10余个单位成功地用于飞机、直升机、导弹、桥梁等大型复杂结构的振动试验与分析。该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992年5月,胡海岩获得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携妻女到德国的斯图加特大学力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从事“非光滑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系统研究。 胡海岩在斯图加特大学的合作教授Schiehlen是德国力学学会的主席,在国际力学界亦颇负盛名。到德国不久,胡海岩就被schiehlen教授安排作一次学术讲学,这不啻是一次“摸底考试”。经过精心准备后,胡海岩十分自信地向德国同行介绍了他在中国国内开展的研究工作。他以广博的知识,精当的论述,以及流利的英语令与会者信服。当时,德国非线性力学方面的学术权威、汉堡工业大学的Kreuzer教授听了胡海岩的讲学后,当即邀请他参加当年6月在英国举行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UTAM),这是国际力学界最高层次的学术机构。此后,胡海岩还出席了另外两个国际学术会议,到汉诺威大学等学校讲学4次。在不长的时间里,胡海岩成为国际上非线性动力学方面的知名专家和前沿学者。在第一届欧洲非线性振动会议上,他被邀请担任分会主席。 在德期间,他在非光滑动力学系统的响应对称性及对称破缺非光滑力学因素引起的响应分叉等方面有了新的发现,完成了7篇论文。清华大学著名教授郑兆昌在审读胡海岩的有关论文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结构阻尼理论和非线性振动的研究方面,在学科上有新的发现和建树,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1994年3月初,胡海岩携家人回国,继续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他为研究生开设了新选修课:“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指导了两名研究生;担任振动研究所所长及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振动工程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航空基金等资助的数项科研课题。 1996年起,胡海岩领导的研究小组针对振动主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时滞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在诸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并用于柔性结构振动控制、主动拉索和车辆主动底盘等典型工程问题的动力学分析。2002年,他完成了该研究的总结性专著《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由国际著名的Springer-Verlag出版。这是中国学者在Springer-Verlag出版的第一部机械动力学专著。该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1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胡海岩为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