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宝鸡日报副刊投稿邮箱

2023-02-09 16: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宝鸡日报副刊投稿邮箱

《青年诗人》投稿邮:
  《湿地》诗刊投稿邮箱:
  《新诗鉴赏》投稿邮箱:
  《中国诗歌》投稿邮箱:
  《天涯诗刊》投稿邮箱:
  《诗刊》投稿邮箱:
  《当代》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大河》诗刊投稿邮箱:
  《大地诗刊》投稿邮箱:
  《花城》诗歌投稿邮箱:
  《青年作家》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星星》诗刊投稿邮箱:
  《中外文艺》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安徽文学》月刊
  《都市》文学
  《九月诗刊》黄昏主编
  《芒种》文学月刊
  《诗歌月刊》下半月刊
  《中国诗歌》杂志 “网络诗歌专号
  《中国文学》月刊
  《南方作家》
  《宝安日报》
  《北方文学》
  《布谷文学》
  《长江诗词》
  《长江诗歌》赵乾东
  《长江文艺》
  《楚天都市报》副刊
  《旅馆诗刊》
  《南方文学》

《天津文学》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黑龙江诗人》信箱:
  
  《森林与人类》 编辑部电话:/9296/8463/8272
  编辑部邮箱:
  
  淮风诗刊投稿邮箱:
  
  《梁山》投稿邮箱
  
  《菊花石》投稿信箱:
  
  《宝鸡日报·副刊》投稿邮箱:
  
  《鸭绿江》文学月刊 投稿邮箱:
  
  《潞水》诗歌投稿  

同是文学爱好者,希望您投稿成功!

散文:父亲的菜畦

贾炳梅

一辈子离不开土地的父亲,如今老了,独守着一个空荡荡的大院子,再没有力气像过去那样每天去地里伺弄庄稼,却闲不住,院墙内外的空地,被父亲精心翻耙,种上了各种应季的蔬菜。

大门外靠院墙一侧不到十平方的一长溜空地上,那几行山韭菜,是父亲好几年前栽种的,父亲并不爱吃韭菜,如今老了,更嚼不动炒韭菜,但那畦韭菜,父亲依然孜孜不倦地照管,拔草,施肥,那畦韭菜每个开春总会萌生出鲜嫩碧绿的韭菜,父亲会适时割了送给我们或左邻右舍。那一茬一茬的嫩绿,与大门前父亲栽种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柿树香椿树核桃树还有一大簇永远翠绿的竹子一起,在盛夏,葳蕤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母亲在世时,会在韭菜畦靠墙根种一排丝瓜,丝瓜秧苗藤蔓顺着院墙往上爬,令整个院墙成为一片绿波荡漾的风景。但父亲对到处攀爬遮天蔽日的丝瓜藤蔓,似乎不大喜欢,自从母亲去世后,墙根那一溜和韭菜畦里一样,常常被父亲收拾得一根杂草也没有,那堵有些年头的被风尘雨水吹打得斑驳清灰的红砖墙,就那样无遮无挡地映照烘托着夏日满目的绿,和父亲一起守护着冷清寂静的家。

大门里侧,靠右手紧靠院墙不到一分地、被低矮的护栏围拢的菜畦里,从冬天一直绿到春末的菠菜和油白菜,让宽敞空寂的院子有了色彩,不但父亲总有吃不完的绿菜,连我们的冰箱里也总是塞得满满当当。如今,这块地又被父亲栽种了一排线辣,一排黄瓜,一排西红柿,一排豇豆,整齐而葱茏,充满浓郁的生命绿,整个院子更加有了生气。

笔直垂挂的一根根鲜嫩黄瓜,顶着一朵朵黄花,嫩得让人眼馋,令人忍不住想要摘一根塞到嘴里,但父亲如今却是再也咬不动那鲜嫩的黄瓜了。大大小小红色绿色的西红柿,在一人多高的秧苗间水灵灵地若隐若现,筷子粗细线条一般的嫩绿豇豆,零星地挂在藤架上,迎风微微晃动着……

菜畦里端紧墙根那一架葡萄,在父亲沿墙搭起钢丝绳上,茂密的枝蔓从菜畦顺墙一直蔓延到大门口,硕大的绿叶间垂下一串串绿色的葡萄,黄瓜豇豆架遮挡不住的旺盛,从墙根满溢出来。而大门角落将藤蔓延到整个大门门楼上的另一棵葡萄树,更加虎虎生威,那是母亲在世时,父亲专门从杨凌农科城买回来新品种葡萄幼苗,和母亲一起栽种的。

如今,这棵葡萄树黝黑嶙峋的枝干足有成人大腿粗壮,每年新生发出的枝蔓会郁郁葱葱将整个大门门楼覆盖,且总是挂满一串串颗粒硕大的葡萄。而父亲,再不能像前几年那样,轻松地爬上门楼去采摘葡萄了。他常常只能站在院子,昂头眯着眼睛,看那些在大片绿叶藤蔓间的串串葡萄,由绿变红,变黑,回忆曾经葡萄熟了的时候,他拿着剪刀,提着篮子,站在高高的门楼上的那簇葡萄架下,为院子里坐在轮椅里抬头笑眯眯地看着他的母亲,剪下一串串的葡萄……

母亲不在了,我们也难得回家,院子内外的菜,葡萄及大门口那些日渐茂盛树,父亲依然用心地照管着,如同照管幼时的我们,即使再劳累,只要眼看着土地里枯枝间萌发出新的生命,都让父亲欣慰和满足。

父亲将摘下来的黄瓜豇豆西红柿葡萄,存放在冰箱里,只要我们回去,每次临走,父亲不仅将留在冰箱里的菜全拿出来,还要坚持摘下菜畦里藤蔓间那些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豇豆辣子或葡萄,更忘不了到大门外割一把嫩绿的韭菜,塞满大大小小的袋子。

那一刻,父亲欢喜快乐得如同受到鼓舞的小孩,在菜畦里来回穿梭的父亲,蹒跚的脚步似乎都有力起来,恨不得将所有他亲手劳作果实,一丝不留全部给我们。

要带着这么多的大包小包,坐车很不方便。其实,这些菜,这些水果,我们随时都可以买到,但,我们不忍心阻止和拒绝父亲,因为,这是父亲沉甸甸的爱……

作者简介:

贾炳梅 ,女,70后,陕西宝鸡人。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于《宝鸡日报》《文化艺术报》《山西日报》《中国社区报》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

「散文」最喜水田稻花鱼

苟文华

肩扛农具的乡亲吆赶着滚圆壮实的水牛,赤脚行走在葱绿茂盛的杨柳掩映的阡陌;一尾尾野鱼鱼贯而入,游进纵横交错的水渠贯穿起的一方方生长着葳蕤水稻和盛开着细碎稻花的稻田。鱼儿一会儿潜入水底,摇头摆尾地游弋,或相互追逐,嬉戏打闹;一会儿吹着泡泡浮出水面,或翕张嘴唇,呼吸清新的空气,或一退一进地探脑,吞食漂浮在水上的稻花……

那时候,家乡的渭河滩地有着大片的水田,栽种出千顷水稻。水渠边沿和稻田的地塄上,一行行,一丛丛大豆葱绿的叶子间,点缀着一串串金黄色和紫色的豆花。苍鹭、白鹤从大豆丛中探出细长的脖颈,机警地左顾右盼,逡巡翻滚着稻浪的田野。红蜻蜓,黑蜻蜓,蜂蝶一样迷乱,一忽儿在稻田的上空翩跹舞蹈,一忽儿飞落在稻叶上叠头交尾,一忽儿降落水泽款款点水。

父老乡亲在这广袤的水田割草或者劳作,看惯了空中嘎嘎啼叫的水鸟,也看惯了水里喁喁而游的鱼群。鸟在天,鱼在水,只不过自然的点缀,稀松平常风物,似乎与己无关,并不为意。但,我却对这些游鱼情有独钟,每每撞见,都要驻足细细观瞻,欢喜且流连,常有临渊羡鱼之憨态。

野鱼大多是鲫鱼和鲤鱼。“鲫鱼旅行,以相即也,故谓之鲫。以相附也,故谓之鲋。”形状似小鲤,色黑体促,肚大脊隆,喜群游,相依相随相附,大大小小,一走一大群,十分和睦而壮观。鲤鱼,鳞有十字纹理,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体侧金黄色,尾鳍下叶橙红色,形状极美,堪可入画。水稻扬花的时节,鲫鱼、鲤鱼喜食稻花,突击“抓食”,体最肥,味亦最佳。

父亲在滩地水田里,为村上看护一座土木筑就的过水“水桥”。水桥距离村庄较远,父亲就一日三餐自己做饭,昼夜居住在水桥跟前的一座稻草搭建的庵棚里,恪守管护的职责。水桥漏水的时候,就弯腰在水桥的下面,用黄泥巴粘糊漏水处,或在水桥上用脚踩严铺垫在漏水方位的带着厚实泥土的草皮,以保证水桥滴水不漏。毕竟漏水需要维护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间,父亲就在那里闲着。

那一年,我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农民的儿子在县城里学习生活,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学习资料费,这费那费,金融危机不断地困扰着我。而父亲,靠着在生产队劳动所得到的年终微薄分红,应付我的生活开支,捉襟见肘的窘迫愁得父亲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父亲坐在稻田的地塄上,看着水中欢快游弋的稻花鱼,忽然心机一动,做出一个重大而又冒险的决定,顿时愁眉舒展,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傍晚时分,田间干活的村人纷纷收工回家吃饭睡觉。父亲借助暗淡的天光,挽起裤子悄悄地进入稻田,搅动稻行里的水。水一浑,鱼就使劲往稻根处钻。父亲忍着蚊虫的叮咬,眼疾手快,瞅着一道黑亮的鱼脊,顺着涌动的细小水浪,一逮一个准。浑水摸鱼,屡试不爽,一条又一条鲫鱼和鲤鱼被父亲活捉,肉疙瘩一样,几个小时便有十几斤二十斤的收获。父亲在草棚附近掘出一个坑,注入半坑清水,将捉得的鱼放进去养着。第二天,趁着黎明前的黑暗,父亲担着两大水桶活蹦乱跳的新鲜野鱼,顺着渭河堤的树丛,绕过我们的村庄,潜行至十多里地的一个工厂生活区。那个工厂里有大批南方人,喜欢吃鱼。等到工人早晨买菜,父亲就一斤鱼三毛四毛的便宜卖,倒也卖得利索。卖完鱼,不等上工的人到水田,父亲就已经挑着水桶从庄稼地绕道潜行回到看护水桥的草棚。卖鱼当然不敢让本村熟人看见,更不能让生产队的干部发现。假公济私的罪名,在那年头,一个普通农民无论如何也难以担当。父亲就这样,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地摸鱼、卖鱼,直至水稻临近成熟收割,水桥不需要过水而撤销管护。

没有人知道父亲趁着夜色摸鱼,被蚊虫叮咬成什么样子。也没有人知道,父亲隔三差五的担着几十斤重的水桶往返十几里路,从树丛和庄稼地绕道穿梭卖鱼时战战兢兢惴惴不安的狼狈窘态。更没有人知道,我在县城里是完全依靠父亲偷偷卖鱼的“灰色”收入,艰难地完成学业并考入一所师范学校,从而改变我的人生命运。

夏日依旧来,水乡已不再。稻花鱼,这些曾经帮助了我游离出贫瘠的土地,进而遨游于知识海洋的俊美而味鲜的水生物,在家乡经历沧海桑田巨变之后,随着大片水田和稻地成为厂房及水泥地而永远地消逝。

几回回梦里回家乡。家乡水田稻地里的那一尾尾稻花鱼,摇头摆尾地游进了我的梦中,喁喁着似乎要对我说什么。但,时光的波澜无情地将它们推入我记忆的深处,潜藏,封存。鱼我相见,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作者简介:

苟文华 ,男,1963年9月出生,大学中文专业毕业。1983年8月参加工作,业余从事散文创作。1984年起,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宝鸡日报》《西南电力报》《保定日报》《秦风》《秦岭文学》等报纸杂志发表散文五十余篇。曾主编出版《陈仓文化丛书山水卷》,现为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刊用。

请关注转发。

投稿邮箱: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