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报界的一个崭新品牌———写在京华时报创刊一周年之际
本刊实习生 王新民
如果说京华时报创刊时,人们大多抱的是怀疑与观望态度的话,短短一年
间,京华时报高起点、大手笔的成功运作,令人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30万首
发一举成功,各方面报道日趋成熟。这匹北京报业市场的“黑马”,正受到越
来越多的人瞩目。京华时报已成为京城报界的一个崭新品牌。在该报创刊一周
年之际,记者前往采访,对社长吴海民和他的同事们勇于创新的精神,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市场调研:科学决策的依据
京华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创刊前,人们的担心与怀疑不无道理。统计
表明,当时北京报业市场已有200多家报纸在争雄逐鹿,这个数字比素有报业“
密不透风”之称的香港还要高出3倍多。同时,北京都市报市场,老牌的北京晚
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已具相当规模。更有人认为,这三家都市报已形
成市场垄断,再没有缝隙可插。吴海民在京华时报创刊前到北京一家报社访问
,其广告部主任听说要办京华时报,连连摇头:“不可能,不可能。”没有调
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人民日报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吴海民他们对北京报
业市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人民日报还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进
行读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表面“白热化”的报业大战背后,北京报业还
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与国际社会一般标准比,北京都市类综合性报纸的人均拥有量还较低,平
均十几个人拥有一份报纸,每9个家庭才订阅一份都市报。即使与国内一些省会
城市比,北京参与市场竞争的都市类报纸数量也不多。目前不少省会城市有
六七家都市类报纸展开竞争,各家报纸在竞争中都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
在北京,上摊竞争的报纸除了专业性周刊外,真正形成气候的都市类综合性日
报只有寥寥几家。
从北京地区读者群体的可扩充空间看,北京报业市场目前的开发水平还不
高。据抽样调查,北京有高达30%多的居民平日不读报,在双休日,这个比例
更升至近50%。除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因素外,这些人不读报与他们对报纸的价
值判断有关,也就是说,与现有报纸还不尽如人意、没有真正吸引住读者的注
意力有关。这说明,只要报纸办得好,北京还有近300万人可以被吸引到读报大
军中来。
从广告投放的角度看,北京报业市场的广告投放量尚未达到饱和的程度。
同时,北京现有的报纸,既有优势,又有劣势,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市
场的分割,但其它报纸并非没有生存的空间。只要报纸市场定位准确,经营策
略得当,就能够获得成功。当然,竞争的结果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实现双赢,
共同把报业市场的蛋糕做大。
出奇制胜:首发30万份一举成功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终于揭开其神秘的“面纱”。2300名京华时报零
售员统一身着蓝色T恤,头戴蓝帽子,遍布北京各个交通要道、人行天桥、医院
、商场、地铁站口,在京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京华时报,5毛钱一份
。”“买一份京华时报,送一瓶‘汇源’果汁。”
新鲜、独到的发行方式给读者一种惊喜、一份亲切,首发30万份一举成功!
其实,报纸创刊前,“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宣传标语就在随
处撞击着人们的“眼球”。
在每个地铁站,都有两块“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广告牌;户
外,800个广告牌遍布北京各个交通要道,还有三条线路公交车车体流动广告;
空中,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黄金时段、中央电视台“幸运52”专场
均打出了京华时报创刊的广告;在平面媒体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青
年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等均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日本的共同社和朝日新闻,英国的金
融时报,新加坡及香港的多家中文报纸,都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
为确保发行渠道畅通,京华时报创刊前就建立了40个发行站,形成了一个
覆盖全市的发行网络;招聘2300名零售员,统一着装;开展促销活动,买一份
报纸
送一瓶“汇源”果汁,促销活动持续5天。正是这种密集覆盖的发行策略,
使读者一下子认识了京华时报,为京华时报迅速占领北京报业零售市场打下了
基础。接着,他们又走出了几步好棋:
———扩大发行,抢占高地。促销活动有作用,也有局限。京华时报创办
者估计促销活动结束后发行量会下滑到10万份以下,实际上下滑到16万份时已
止跌回升,每天以几千份增加,最多一天增加1.2万份。据吴海民介绍,到去年
7月份,报纸创刊一个多月时,京华时报已经成为北京早报市场零售量最大的报
纸。
———控制发行,降低成本,锁定目标读者群。减少零售队伍,加大送摊
力度,提高送摊价格,由每份0.25元提高到0.3元,再提高到0.35、0.38元,并
在物业小区加大发行力度,锁定目标读者群。
———战略转移,大抓征订。取消零售员,变为征订员,同时开展征订培
训。开展系列读者日活动,连续两个月每个周末到各个小区开展读者日活动,
现场征订、答疑,报社领导、编辑记者和读者进行现场交流,并开展文娱、现
场抽奖活动。报社领导还带领编辑记者,登上居民楼,开展敲门发行。通过一
系列活动,到去年年底,京华时报征订量已接近10万份。
从今年年初开始,京华时报发行工作已进入专业管理阶段,发行机构实行
专业分工,发行中心下设批零中心、物流中心、经营中心。批零中心除了负责
向北京2000多个报摊送京华时报外,还代理了近60家报刊。
物流中心除了向订户投递报纸,还开展送水、送电影票、送书、送电子产
品等服务。
经营策略:高起点,大操作,一步到位
中国报业竞争现阶段的显著特点是规模经营,高投入,高产出。京华时报
遵循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北京报业市场竞争的实际,坚持高起点,大操
作,一步到位。
吴海民说,他们做到了七个“一步到位”:一是采编手段一步到位,一开
始就建起了现代化采编平台和办公平台,从创刊起就实行无纸化办公;二是报
纸质量一步到位,首次亮相,就是一张较高质量的报纸;三是出版规模一步到
位,起步32个版,彩印,创刊号实际出版了40个版,现在周五已经扩充到了56
版;四是出版刊期一步到位,一创刊就按照日报的要求每日不间断连续出版,
双休日照样出版;五是发行规模一步到位,创刊前就在北京各区建立了40个发
行站,招聘了2300名发行员,创刊当天在全市100多个点同时开展促销活动,实
现首发30万份;六是广告经营一步到位,创刊前20天就签订广告订单1500万元,
创刊当天就有大量有效广告,就有现金收入;七是媒体功能一步到位,报纸创
刊之日,京华时报网站同时开通。这样的大操作,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是少有
的。
产品定位: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
定位正确与否,关系到一张报纸的前景。创刊前,他们就对京华时报做了
明确的定位,即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在一年的实践中,他们按
照这个定位,严格执行,稳步推进。
地域化———京华时报不走全国性发行的路子,集中在北京发行,对北京
城区实行密集覆盖,充分体现新闻的接近性;市民化———不走“窄众”路线,
而是走“宽众”路线,尽可能地争取广大市民读者,当然,目标读者是文化程
度高、收入较稳定的中青年市民;市场化———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确定自
己的地位,一开始主打零售市场、家庭市场,每一份报纸都是读者自愿花钱购
买的,从这一点上确保它的有效发行;综合性———全方位提供市民关注的各
类新闻、市民最需要的丰富资讯、市民最欣赏的体育和娱乐信息,最大限度地
实现内容的丰富性。
内容为王:打造一张全新的新闻纸
京华时报致力于打造一张全新的新闻纸,为读者提供权威的、独家的、高
质量的新闻信息。
善于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进行策划报道。北京申奥成功,京华时报推出了8
0版的“申奥金版”,内容涉及申奥现场消息、北京申奥历程、北京为申奥做的
各种准备、奥运会历史等,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报纸一上市即销售一空,大
有“洛阳纸贵”之势。许多读者将“申奥金版”珍藏起来。这次报道显示了京
华时报的实力与水平,受到传媒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
报道中,京华时报充分利用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将我国惟一随中国政府代表
团赴多哈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作为“本报特派记者”,随团发回独家报道。同
时在国际版刊发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专稿,均署名“本报特派记者”,这是其它
都市报所无法做到的,凸现了京华时报的权威性、独家性。
突出财经新闻,提高新闻层次。今年3月15日,京华时报由32版扩为48版,
周五为56版,报纸分为A、B、C三叠,财经新闻上了B叠头条。这次扩版还将北
京新闻由8个版扩为10个版,增加了5个版的消费新闻,进一步强化了新闻
的接近性、实用性和服务功能。
从5月28日起,京华时报在世界杯赛期间,扩为64~72版,其中24版为世界
杯专刊。世界杯是各报新
闻大战的焦点,京华时报为此做了精心准备、策划,除派记者前往赛区采
访,还和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朝日新闻、韩国发行量最大的东亚日报联手,由这
两家报纸为京华时报独家提供详细的赛事报道和其它相关报道。“世界杯新闻
战,将锁定新的格局。”吴海民胸有成竹。
除了善于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进行策划报道,京华时报非常关注老百姓
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披露独家新闻。
3月25日,京华时报以《为民维权深入一线中创物业猖獗至极本报记者采访
竟被群殴》为题,报道了记者杨威、李倩前往丰台区石榴园小区采访,调查中
创物业管理公司与小区居民纠纷及打伤多名小区居民问题,记者杨威竟被物业
公司群殴至右耳鼓膜穿孔。此事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
、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均对此作了报道。石榴园小区居民、
中国记协领导、人民日报社领导及社会各界纷纷到医院看望杨威,对记者面对
恶势力挺身而出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4月20日,京华时报以《殴打司机暴揍乘客辱骂行人威胁记者一外国男子公
交车上撒野》为题,报道了一外国男子在359路公交车上的丑行,并刊登了记者
抓拍的多幅照片。当天,编辑部接到100多位读者打来的电话,希望有关部门严
肃处理。
广告经营:把广告看作高级销售
京华时报在办好报纸的同时,注重搞好广告经营工作,努力使报纸走上良
性循环。
创刊前,报社就召开广告招商会,一下子拿到了1500万元的订单和200万元
的现金。创刊后,他们很
快把分类广告分门别类,由一批广告公司代理。去年秋季又做了一次大的
促销活动,创刊3个月后广告就大幅度增长。他们又及时调整广告价格,减少代
理费,理顺各个环节,稳定了市场秩序。
对于广告工作,吴海民有自己一套独到的见解。他说,广告本质上是销售,
是高级销售,销售的既是报纸本身,又是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影响力、品牌
等。有学者认为,报纸经历了两次销售,第一次把报纸作为特殊的商品,以低
于成本价销售给读者,第二次把报纸拥有的读者、读者的购买力、报纸的品牌、
影响力推销给广告商。吴海民则认为,广告实际上还存在第三次销售,即销售
给企业,因为广告商和企业之间还有一个距离,而企业才是最终的客户。在此
理论指导下,京华时报组织了一个强大的推广队伍,直接面向企业进行宣传,
他们没有联系广告的任务,主要是向企业宣传、推广京华时报。这些企业认识
了京华时报之后,欲刊发广告仍然走广告公司的渠道。
新的机制:实行真正的企业化管理
京华时报实行彻底的企业化管理,取消一切行政级别。按照报纸的生产流
程和主要环节设置少而精的机构:新闻中心、编辑中心、发行中心、广告中心
、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
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中层干部一律竞聘上岗,严格实行末
位淘汰。以这些制度为保证,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在分配制度
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按岗定薪,按劳取酬,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绩效
挂钩。
正是这种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创造热情,给他们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
任鸟飞”的广阔舞台。在这里,不必担心怀才不遇,只要有才华,都能找到用
武之地,都能取得与付出相对应的报酬。
团队和人才:事业成功的保证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是人才,是人的智慧。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
才的竞争。京华时报深悉这一点,从创刊时就汇聚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
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领导班子。常务副总编辑朱德付,原信息
时报总编辑,他带来了南方的办报经验和较新的办报理念;副总编辑李洪洋,
长期在解放军报总编室工作,带来了中央级大报规范的运作和严谨的作风及成
熟的版面意识;副总编辑刘明胜,曾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工作过,带来了
北京报业市场化运作的经验以及地域化新闻的资源;副总经理谭军波,被誉为
“发行奇人”,原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曾把南方都市报从发行3000份扩大到
50万份;副总经理石家友,曾是中国青年报湖南记者站站长,并担任一家公司
的总经理,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们舍去了原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待遇,到京华时报贡献聪明才智。
拥有一批能上能下年轻有活力的中层干部。京华时报的中层干部,全是竞
聘上岗的,没有一个是报社领导指派的,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只有23岁,大
学毕业工作一年即脱颖而出。
聚集了一批经过严格军训、纪律性强、富有创造精神的采编队伍。京华时
报的采编人员和发行骨干,一律接受严格的军训,住战士宿舍,在野外进行封
闭式训练。早上5点多起床,一直训练到晚上,夜里还要进行业务培训,从而培
养了一支纪律性强、能吃苦,更重要的是富有团队精神的采编队伍。
去年4月份,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在千龙网上发表一篇文章,
标题是《京城报业,谁来打造十亿元的大户?》。他认为,即将创刊的京华时
报是一条“鲶鱼”,必将搅动整个北京报业市场,开始这个市场的重新洗牌。
他预言:两三年内,北京报业市场将会出现一个十亿元的广告大户。这个大户,
如果不是北京青年报,不是北京晚报,就是京华时报这样的新型都市报。这个
预言,在北京报界引起种种议论。对于喻教授的预言,吴海民坦诚地说:“说
实话,我们没敢这样想。但既然新闻界、广告界有这样的期待,我们一定加倍
努力。”
京城报界的一个崭新品牌———写在京华时报创刊一周年之际
本刊实习生 王新民
如果说京华时报创刊时,人们大多抱的是怀疑与观望态度的话,短短一年
间,京华时报高起点、大手笔的成功运作,令人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30万首
发一举成功,各方面报道日趋成熟。这匹北京报业市场的“黑马”,正受到越
来越多的人瞩目。京华时报已成为京城报界的一个崭新品牌。在该报创刊一周
年之际,记者前往采访,对社长吴海民和他的同事们勇于创新的精神,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市场调研:科学决策的依据
京华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创刊前,人们的担心与怀疑不无道理。统计
表明,当时北京报业市场已有200多家报纸在争雄逐鹿,这个数字比素有报业“
密不透风”之称的香港还要高出3倍多。同时,北京都市报市场,老牌的北京晚
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已具相当规模。更有人认为,这三家都市报已形
成市场垄断,再没有缝隙可插。吴海民在京华时报创刊前到北京一家报社访问
,其广告部主任听说要办京华时报,连连摇头:“不可能,不可能。”没有调
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人民日报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吴海民他们对北京报
业市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人民日报还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进
行读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表面“白热化”的报业大战背后,北京报业还
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与国际社会一般标准比,北京都市类综合性报纸的人均拥有量还较低,平
均十几个人拥有一份报纸,每9个家庭才订阅一份都市报。即使与国内一些省会
城市比,北京参与市场竞争的都市类报纸数量也不多。目前不少省会城市有
六七家都市类报纸展开竞争,各家报纸在竞争中都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
在北京,上摊竞争的报纸除了专业性周刊外,真正形成气候的都市类综合性日
报只有寥寥几家。
从北京地区读者群体的可扩充空间看,北京报业市场目前的开发水平还不
高。据抽样调查,北京有高达30%多的居民平日不读报,在双休日,这个比例
更升至近50%。除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因素外,这些人不读报与他们对报纸的价
值判断有关,也就是说,与现有报纸还不尽如人意、没有真正吸引住读者的注
意力有关。这说明,只要报纸办得好,北京还有近300万人可以被吸引到读报大
军中来。
从广告投放的角度看,北京报业市场的广告投放量尚未达到饱和的程度。
同时,北京现有的报纸,既有优势,又有劣势,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市
场的分割,但其它报纸并非没有生存的空间。只要报纸市场定位准确,经营策
略得当,就能够获得成功。当然,竞争的结果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实现双赢,
共同把报业市场的蛋糕做大。
出奇制胜:首发30万份一举成功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终于揭开其神秘的“面纱”。2300名京华时报零
售员统一身着蓝色T恤,头戴蓝帽子,遍布北京各个交通要道、人行天桥、医院
、商场、地铁站口,在京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京华时报,5毛钱一份
。”“买一份京华时报,送一瓶‘汇源’果汁。”
新鲜、独到的发行方式给读者一种惊喜、一份亲切,首发30万份一举成功!
其实,报纸创刊前,“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宣传标语就在随
处撞击着人们的“眼球”。
在每个地铁站,都有两块“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广告牌;户
外,800个广告牌遍布北京各个交通要道,还有三条线路公交车车体流动广告;
空中,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黄金时段、中央电视台“幸运52”专场
均打出了京华时报创刊的广告;在平面媒体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青
年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等均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日本的共同社和朝日新闻,英国的金
融时报,新加坡及香港的多家中文报纸,都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
为确保发行渠道畅通,京华时报创刊前就建立了40个发行站,形成了一个
覆盖全市的发行网络;招聘2300名零售员,统一着装;开展促销活动,买一份
报纸
送一瓶“汇源”果汁,促销活动持续5天。正是这种密集覆盖的发行策略,
使读者一下子认识了京华时报,为京华时报迅速占领北京报业零售市场打下了
基础。接着,他们又走出了几步好棋:
———扩大发行,抢占高地。促销活动有作用,也有局限。京华时报创办
者估计促销活动结束后发行量会下滑到10万份以下,实际上下滑到16万份时已
止跌回升,每天以几千份增加,最多一天增加1.2万份。据吴海民介绍,到去年
7月份,报纸创刊一个多月时,京华时报已经成为北京早报市场零售量最大的报
纸。
———控制发行,降低成本,锁定目标读者群。减少零售队伍,加大送摊
力度,提高送摊价格,由每份0.25元提高到0.3元,再提高到0.35、0.38元,并
在物业小区加大发行力度,锁定目标读者群。
———战略转移,大抓征订。取消零售员,变为征订员,同时开展征订培
训。开展系列读者日活动,连续两个月每个周末到各个小区开展读者日活动,
现场征订、答疑,报社领导、编辑记者和读者进行现场交流,并开展文娱、现
场抽奖活动。报社领导还带领编辑记者,登上居民楼,开展敲门发行。通过一
系列活动,到去年年底,京华时报征订量已接近10万份。
从今年年初开始,京华时报发行工作已进入专业管理阶段,发行机构实行
专业分工,发行中心下设批零中心、物流中心、经营中心。批零中心除了负责
向北京2000多个报摊送京华时报外,还代理了近60家报刊。
物流中心除了向订户投递报纸,还开展送水、送电影票、送书、送电子产
品等服务。
经营策略:高起点,大操作,一步到位
中国报业竞争现阶段的显著特点是规模经营,高投入,高产出。京华时报
遵循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北京报业市场竞争的实际,坚持高起点,大操
作,一步到位。
吴海民说,他们做到了七个“一步到位”:一是采编手段一步到位,一开
始就建起了现代化采编平台和办公平台,从创刊起就实行无纸化办公;二是报
纸质量一步到位,首次亮相,就是一张较高质量的报纸;三是出版规模一步到
位,起步32个版,彩印,创刊号实际出版了40个版,现在周五已经扩充到了56
版;四是出版刊期一步到位,一创刊就按照日报的要求每日不间断连续出版,
双休日照样出版;五是发行规模一步到位,创刊前就在北京各区建立了40个发
行站,招聘了2300名发行员,创刊当天在全市100多个点同时开展促销活动,实
现首发30万份;六是广告经营一步到位,创刊前20天就签订广告订单1500万元,
创刊当天就有大量有效广告,就有现金收入;七是媒体功能一步到位,报纸创
刊之日,京华时报网站同时开通。这样的大操作,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是少有
的。
产品定位: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
定位正确与否,关系到一张报纸的前景。创刊前,他们就对京华时报做了
明确的定位,即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在一年的实践中,他们按
照这个定位,严格执行,稳步推进。
地域化———京华时报不走全国性发行的路子,集中在北京发行,对北京
城区实行密集覆盖,充分体现新闻的接近性;市民化———不走“窄众”路线,
而是走“宽众”路线,尽可能地争取广大市民读者,当然,目标读者是文化程
度高、收入较稳定的中青年市民;市场化———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确定自
己的地位,一开始主打零售市场、家庭市场,每一份报纸都是读者自愿花钱购
买的,从这一点上确保它的有效发行;综合性———全方位提供市民关注的各
类新闻、市民最需要的丰富资讯、市民最欣赏的体育和娱乐信息,最大限度地
实现内容的丰富性。
内容为王:打造一张全新的新闻纸
京华时报致力于打造一张全新的新闻纸,为读者提供权威的、独家的、高
质量的新闻信息。
善于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进行策划报道。北京申奥成功,京华时报推出了8
0版的“申奥金版”,内容涉及申奥现场消息、北京申奥历程、北京为申奥做的
各种准备、奥运会历史等,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报纸一上市即销售一空,大
有“洛阳纸贵”之势。许多读者将“申奥金版”珍藏起来。这次报道显示了京
华时报的实力与水平,受到传媒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
报道中,京华时报充分利用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将我国惟一随中国政府代表
团赴多哈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作为“本报特派记者”,随团发回独家报道。同
时在国际版刊发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专稿,均署名“本报特派记者”,这是其它
都市报所无法做到的,凸现了京华时报的权威性、独家性。
突出财经新闻,提高新闻层次。今年3月15日,京华时报由32版扩为48版,
周五为56版,报纸分为A、B、C三叠,财经新闻上了B叠头条。这次扩版还将北
京新闻由8个版扩为10个版,增加了5个版的消费新闻,进一步强化了新闻
的接近性、实用性和服务功能。
从5月28日起,京华时报在世界杯赛期间,扩为64~72版,其中24版为世界
杯专刊。世界杯是各报新
闻大战的焦点,京华时报为此做了精心准备、策划,除派记者前往赛区采
访,还和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朝日新闻、韩国发行量最大的东亚日报联手,由这
两家报纸为京华时报独家提供详细的赛事报道和其它相关报道。“世界杯新闻
战,将锁定新的格局。”吴海民胸有成竹。
除了善于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进行策划报道,京华时报非常关注老百姓
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披露独家新闻。
3月25日,京华时报以《为民维权深入一线中创物业猖獗至极本报记者采访
竟被群殴》为题,报道了记者杨威、李倩前往丰台区石榴园小区采访,调查中
创物业管理公司与小区居民纠纷及打伤多名小区居民问题,记者杨威竟被物业
公司群殴至右耳鼓膜穿孔。此事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
、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均对此作了报道。石榴园小区居民、
中国记协领导、人民日报社领导及社会各界纷纷到医院看望杨威,对记者面对
恶势力挺身而出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4月20日,京华时报以《殴打司机暴揍乘客辱骂行人威胁记者一外国男子公
交车上撒野》为题,报道了一外国男子在359路公交车上的丑行,并刊登了记者
抓拍的多幅照片。当天,编辑部接到100多位读者打来的电话,希望有关部门严
肃处理。
广告经营:把广告看作高级销售
京华时报在办好报纸的同时,注重搞好广告经营工作,努力使报纸走上良
性循环。
创刊前,报社就召开广告招商会,一下子拿到了1500万元的订单和200万元
的现金。创刊后,他们很
快把分类广告分门别类,由一批广告公司代理。去年秋季又做了一次大的
促销活动,创刊3个月后广告就大幅度增长。他们又及时调整广告价格,减少代
理费,理顺各个环节,稳定了市场秩序。
对于广告工作,吴海民有自己一套独到的见解。他说,广告本质上是销售,
是高级销售,销售的既是报纸本身,又是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影响力、品牌
等。有学者认为,报纸经历了两次销售,第一次把报纸作为特殊的商品,以低
于成本价销售给读者,第二次把报纸拥有的读者、读者的购买力、报纸的品牌、
影响力推销给广告商。吴海民则认为,广告实际上还存在第三次销售,即销售
给企业,因为广告商和企业之间还有一个距离,而企业才是最终的客户。在此
理论指导下,京华时报组织了一个强大的推广队伍,直接面向企业进行宣传,
他们没有联系广告的任务,主要是向企业宣传、推广京华时报。这些企业认识
了京华时报之后,欲刊发广告仍然走广告公司的渠道。
新的机制:实行真正的企业化管理
京华时报实行彻底的企业化管理,取消一切行政级别。按照报纸的生产流
程和主要环节设置少而精的机构:新闻中心、编辑中心、发行中心、广告中心
、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
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中层干部一律竞聘上岗,严格实行末
位淘汰。以这些制度为保证,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在分配制度
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按岗定薪,按劳取酬,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绩效
挂钩。
正是这种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创造热情,给他们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
任鸟飞”的广阔舞台。在这里,不必担心怀才不遇,只要有才华,都能找到用
武之地,都能取得与付出相对应的报酬。
团队和人才:事业成功的保证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是人才,是人的智慧。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
才的竞争。京华时报深悉这一点,从创刊时就汇聚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
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领导班子。常务副总编辑朱德付,原信息
时报总编辑,他带来了南方的办报经验和较新的办报理念;副总编辑李洪洋,
长期在解放军报总编室工作,带来了中央级大报规范的运作和严谨的作风及成
熟的版面意识;副总编辑刘明胜,曾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工作过,带来了
北京报业市场化运作的经验以及地域化新闻的资源;副总经理谭军波,被誉为
“发行奇人”,原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曾把南方都市报从发行3000份扩大到
50万份;副总经理石家友,曾是中国青年报湖南记者站站长,并担任一家公司
的总经理,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们舍去了原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待遇,到京华时报贡献聪明才智。
拥有一批能上能下年轻有活力的中层干部。京华时报的中层干部,全是竞
聘上岗的,没有一个是报社领导指派的,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只有23岁,大
学毕业工作一年即脱颖而出。
聚集了一批经过严格军训、纪律性强、富有创造精神的采编队伍。京华时
报的采编人员和发行骨干,一律接受严格的军训,住战士宿舍,在野外进行封
闭式训练。早上5点多起床,一直训练到晚上,夜里还要进行业务培训,从而培
养了一支纪律性强、能吃苦,更重要的是富有团队精神的采编队伍。
去年4月份,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在千龙网上发表一篇文章,
标题是《京城报业,谁来打造十亿元的大户?》。他认为,即将创刊的京华时
报是一条“鲶鱼”,必将搅动整个北京报业市场,开始这个市场的重新洗牌。
他预言:两三年内,北京报业市场将会出现一个十亿元的广告大户。这个大户,
如果不是北京青年报,不是北京晚报,就是京华时报这样的新型都市报。这个
预言,在北京报界引起种种议论。对于喻教授的预言,吴海民坦诚地说:“说
实话,我们没敢这样想。但既然新闻界、广告界有这样的期待,我们一定加倍
努力。”
陕西卫视主持人陕西卫视公益平台负责人爱心中国网首席执行官爱心中国网的创始人2012北京十大榜样2011京华年度公益十大风云人物全国安全生产月十大义务宣传员西部阳光女性基金“兜兜传爱天使”中国慈善事业的“靠眼泪战斗的公益大使”中华科学交流交流基金会“春雨工程”—爱心大使“孝亲敬老中国行”全国大型公益晚会总导演中国十大风云大学生公益大使爱心中国行全国巡回演唱会总导演中国明星乒乓球队执行副主席中国海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福康残障学校名誉校长河北省石家庄东方启智残障学校名誉校长百位明星为了母亲的微笑——2011幸福工程公益慈善颁奖大典总导演岁月在他身上雕刻,因内心的渴望,海合龙祥先生致力各项公益慈善事业。 海合龙祥,中国健康扶贫基金会爱心大使、中国河南焦作福康残障学校名誉校长,同时还是一名歌手,一名主持人。这些外在的身份给了他偌大的荣誉和压力,但对于真实的他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不忍无视他人疾苦的男人,在过去几千个日夜里为能够帮得一个个脆弱生命和贫困家庭而不懈努力的普通人。现实的生活就是如此,一个普通人,不能像传说里的英雄一样,在紧要关头也能如有神助般的解决所有难题。海合龙祥能够做的仅仅是靠全部捐献自己有限的工资来缓解眼前每一点人间的悲哀。为此家乡的母亲从来不曾抱怨,母亲的默默支持和理解无疑成为海合龙祥不放弃慈善的强大力量,同时借由自己公众的声音和行动呼吁和带动更多心怀大爱的演艺界朋友,一起投入到援助和扶持贫困疾病同胞的行列中。 “兜兜传爱基金”的发现者与推动者。“兜兜”是一位名叫路琳婕的西安爱心女士,08年身患癌症急病,因参加了海合龙祥先生发起的“爱心博爱团”爱心活动,和海合龙祥认识的,他们的相识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一个病危中的女人在困境中想到的永远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她虽然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但她仍不忘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来帮助更多的弱者。在2010年5月份,“兜兜”预感生命将不久要辞于人间时,她毫不犹豫的做出一个令家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欲将自己的身体捐献给医疗事业。可是中国捐赠体系并不完善,在古老而闻名的城都西安捐献遗体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兜兜”要完成自己的最后的遗愿似乎已有些望尘莫及。“兜兜”想通过以一元来拍卖自己的遗体,来唤取社会对遗体捐献的重视,中国医疗界很缺少可供医学使用的资源。6月中旬的一天,“兜兜”的姐姐找到了海合龙祥先生,提起了“兜兜”的愿望,希望海合龙祥可以帮助她的妹妹完成心愿。刚开始,“兜兜”的姐姐怕海合龙祥平日太忙,毕竟他又是名人,会来帮助她们吗?在犹豫中,她还是知会了海合龙祥。海合龙祥知道后,决心不惜余力的来帮助“兜兜”达成心愿。炎炎夏日,烈日当中,北京的温度像是一个烧烤笼一般,走不得几步,便是衣衫尽湿。向来主张低碳环保的海合龙祥乘公交或是地铁多次赶往《京华时报》,希望他们可以帮忙一起来帮帮善良的女子。《京华时报》的主编刚开始不大重视此事,因为中国类似于这样的百姓故事太多了。在信息泛滥的年代,到处都是新闻,凭什么要关注你说提供的事迹呢!由于海合龙祥的坚持和真诚终于感动了报纸主编。在7月下旬的报纸中刊登了兜兜事迹,名为《癌症女志愿者欲生前拍卖遗体 精神可嘉行为违法》。报纸刊登后也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生活每天都是有新闻新鲜事的,不过几日,这个事件变沉默下去了。在中国法律中是不允许遗体拍卖的,“兜兜”的遗愿似乎还比较难实现。海合龙祥哭了,这么优秀的一个女人的声音不能让它就这么消失下去,一定要让它的光辉彰显出来,海合龙祥发誓道。在海合龙祥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和众多的明星志愿者们共同来帮助“兜兜”完成了她的心愿。9月2日,“兜兜传爱基金”,一个以草根志愿者命名的基金在海合龙祥奔走相告中诞生了。“兜兜传爱基金”将用来关爱西部女性健康。海合龙祥基金和爱心中国网基金目前正在策划中,做慈善公益,海合龙祥义不容辞的走在最前面。 大型励志公益歌曲《爱如天地》由著名公益人海合龙祥谱曲,词作者张海填词,10年11月录制完毕。海合龙祥携手央视著名主持人韩乔生和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盲人歌手杨光以及著名残疾歌手李琛共同联袂演绎此曲。在做公益的道路上处处充满了荆棘与坎坷,身单力薄的海合龙祥一直在隐忍中匍匐前进,他希望自己努力可以使一部分人在困境中得到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眼泪常从他的眼颊中流露,那不是他在为“路”的难行掉下的泪水,而是他怀揣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替他人的苦楚滑下的“珍珠”。他的泪水中淌着一股力量,透着一份坚强,流着一种情怀。他愿意为世间不能承受的痛而流干眼泪,见到别人都是充满阳光的笑靥。歌曲《爱如天地》是中国音乐界里首版出炉大型励志公益歌曲,该曲恢弘大气、唱腔经典,爱与奉献的精神表现的相得益彰淋漓尽致。值得更多的人来品位与收藏。 若是要问他,你究竟做过多少好事呢?恐怕海合龙祥一时也说不出来,他也记不清自己到底做了多少善事,若是能记得清,未必是一件太好的事情。他很坚定的说,我只做过一件事。从事数十年慈善的他说自己仅做过一件事,让人直感不解。细细追问他方知他做了什么,他说不泯灭良心,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安宁。不泯良心魂灵安宁是一种修为,是大智之光,他的一善抵得上十善百善。爱心不在言语,旨在心神意会,行其事,避其浮华。他的爱盈溢在天地间,触手可摸。 ■我是一个普通人,除了真诚以外一无所有。■做公益这件事和抽烟一样上瘾。■很多有钱人做慈善是为了做秀为了宣传自己,我常常为他们感到脸红。——海合龙祥节目主持人海合龙祥是一个特别爱流泪的人。前不久,在他主持的“大爱无疆——心连心救助青海山区贫困儿童慈善晚会”上,当见到发着高烧还特意赶来参加晚会并捐款的韩乔生时,他一边在舞台上说着感谢的话,一边就流出了眼泪,哽咽住了。这次慈善晚会因他而起。两个月前,在天气最寒冷的日子里,海合龙祥根据网上拍客提供的线索,扯着爱心中国网的大旗,只身来到青海同仁县的贫困山区探访,并以《寒冬里,请为陋室求学的娃儿们添一把柴》为题写文,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七双摊在一起的孩子的手,一双双黑黑的、冻得通红、开裂的手让人心疼。博文被推荐后迅速升温,当天的访问量将近50万次,留言评论达300条之多。同仁县的志愿者乔旦老师一时间接到无数电话,各种捐赠信息随之而来。海合龙祥还把那“七双手”和乔旦老师请到北京,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这场慈善募捐晚会。“当听说爱心大姐、法拉后、泡泡龙、老毕等爱心志愿者走上街头,为孩子们街头劝募累得生病时,我好难受好心酸……”海合龙祥的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海合龙祥管韩乔生叫大哥。海合龙祥的慈善晚会,韩乔生基本上是随叫随到。除了“韩大哥”以外,为了做公益,海合龙祥还认了很多干爹,张建国、雷恪生、车延高、王庆祥、袁强、刘明胜等,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那天的慈善晚会,干爹们都没有来。“干爹们有干爹们的作用。”海合龙祥说。募捐结束后,他给年龄不到50岁的“干爹”袁强打电话:“老爸,给玉树的孩子们腾出一块场地来,让孩子们到你那儿搞一场比赛吧!”袁强是传承盛世足球俱乐部的老总,他在足球元素公园的训练场地成了海合龙祥经常调配的场所。“我老爸特好,从来不驳我的面子。”海合龙祥认真地对记者说,“你知道吗?这些玉树地区的孩子长到十几岁,还从来没有踢过一次足球呢!”“老爸长老爸短的,你也好意思叫得出口?”记者问他。“我叫得出口。我是一个普通人,除了真诚以外一无所有。”海合龙祥说。海合龙祥原名海龙,他目前的身份有歌手、主持人、导演,爱心中国网发起人兼CEO、“春雨工程”爱心大使、多所残障学校的名誉校长……作为民间人士,海合龙祥正是靠着真诚,风风雨雨走过了十几年公益之路。那次慈善晚会的活动现场共募集善款35800元整,没有一掷千金的富豪现身,参与者多是些普通老百姓,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左右。“别看这些普通人拿出的钱不多,但是他们很真诚。很多有钱人做慈善却是为了作秀,为了宣传自己,我常常为他们感到脸红。”他说。90年代初,海合龙祥救助过一户残疾人,母亲是“疯娘”,两个孩子因患肌无力瘫痪在床。他除了把两个孩子抱上床,找来扫帚、抹布打扫卫生外,还把他们的故事写成文章寄给报社。文章发表后,很多人向“疯娘”一家伸出援手。当时有一家卖墓地的企业大张旗鼓地来给这户人家捐款,请了很多媒体,光是红包就派发出几十个。在那天的会场,海合龙祥跳到讲台上,哭了。“你们这些记者这么容易就得到几百块钱,可你们知道这些钱对这家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个钱我们不能要。”他边说边带头把红包放到了桌子上,转身走出会场。那天的记者们都没有收企业派发的“红包”,海合龙祥的眼泪赢了。十几年来,通过爱心中国网、博爱团、博客等找到海合龙祥并获得帮助的人不胜枚举,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个叫兜兜的西安女孩。兜兜本是博爱团的一员,当她知道自己已处于宫颈癌晚期后,决定要在死后无偿捐出自己的遗体,以此呼吁更多的人能在死后捐赠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得知兜兜的事情后,海合龙祥前后10次往返于西安北京之间,并多方联系媒体、政府,要完成兜兜最后的心愿。他走上西安的街头为兜兜募捐;联系各个基金会为兜兜筹集医疗费用;向身边的朋友呼吁关注帮助兜兜……在他的努力下,西部女性阳光基金专门成立了以兜兜的名字命名的“兜兜传爱基金”。在基金成立的专场拍卖会上,一个下午的时间,兜兜传爱基金募得资金126万元。听到这个数字,海合龙祥激动地哭了,他在台上跪了下来,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所有爱心人士的感谢。“我不是在乞讨,是在帮助别人。”海合龙祥说,“为了慈善事业,身上都是泪。”还有一次,他和一家基金会合作搞慈善晚会,签的协议上说,晚会结束后即归还他办晚会先期投入的20万元。“暖动玉树”晚会募得款项37万,那家基金会全部据为己有,宣传的时候对他只字未提,还款的事情到今天也没有说法。“每一次做活动都有伤害,在这些人光鲜的背后,我看到的是龌龊、狡诈、奸猾。”他说。哭着,走着,海合龙祥没有退出公益之路。很多人一直保存着海合龙祥发的一条短信:“做公益这件事和抽烟一样上瘾,我想能支撑我一直做下去的,就是网友们的爱心。”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海合龙祥的座右铭,来自于母亲的教诲,也是鼓励他在公益道路上前行的动力。海合龙祥原名海龙,他是歌手、主持人、导演,还是爱心中国网发起人、“春雨工程”爱心大使、多所残障学校的名誉校长……母亲教会他做善事“很多人说我的名字像公司名。”面对记者的提问,海合龙祥解释说,自己本名海龙,但为了“合家吉祥”,便在名字里加上了“合”、“祥”两个字,投身公益近20年的他自豪地说,自己的“家人”遍布全中国,希望他们都能吉祥如意。海合龙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村里有位老奶奶和患有精神病的儿子相依为命,常常连饭都吃不上,心地善良的母亲便主动照顾起这对母子,每天骑自行车给老人送饭,风雨无阻。年幼的海合龙祥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不解地询问母亲,为什么要给这家人送饭?母亲的回答只有8个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8个字深深扎在了他的心中。在母亲的影响下,海合龙祥也开始关注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是在学习京剧的学生年代,还是在当歌手四处奔波的岁月,乃至后来到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不管自己有钱没钱,条件如何,只要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会慷慨伸出援手。很多朋友都不理解他的“慷慨”,一看到他又要掏钱包甚至会强行把他拉走。“你又不是财神,一个人能帮得了全世界吗?”面对朋友的好心,他只能报之以无奈的苦笑。用文字呼唤社会帮助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海龙喜欢旅游,但他的旅途却异于常人,他总是选择那些贫困落后、游人罕至的地方。有一次,海合龙祥背起包去了贵州毕节,他和几个朋友徒步进入人烟稀少的深山,每看到一户老乡家,他就停下来,和老乡们攀谈。看到老乡们住着木质的房子,吃着黑色的粮食,海龙心里很不好受,离开的时候,他总会留下一些钱,哪知一路下来竟然送掉了身上所有的钱,回程只能饿着肚子走了好几个小时。1989年,他出游时发现了一户人家,丈夫酗酒,长期不回家,妻子精神出了状况,被村里人叫做“疯娘”,两个孩子则下肢瘫痪。海合龙祥第一次走进疯娘家时,差点被刺鼻的臭味熏了出来,“疯娘”在床上自言自语,两个小男孩在地上爬行。他把两个孩子抱上床,找来扫帚、抹布打扫卫生。怎么才能让这家人得到持续的帮助呢?海合龙祥试着把疯娘的故事写成文章并寄给报社,不久他的文章发表了,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民政部门、妇联,以及多家企业都向疯娘一家人伸出了援手。对疯娘的帮助给了海合龙祥启示。他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始用自己的文字将旅途中碰到的人和故事记录下来,唤起社会和大家的关注。他为在大山里教书6年的22岁女教师梅香撰写了《深山女教师感动中国的梅香》,为身患绝症的小美宜写下了《两岁女儿患绝症父亲签下捐献书》……“最值得我炫耀的是他们都得到了大家的帮助。”海合龙祥满足地说。艰难中坚持爱心平台随着海合龙祥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来找他寻求帮助和交流想法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搭建一个“多对多”的互联网爱心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发布求助信息,有爱心的人则可以一起组织各种公益活动提供帮助。2006年,海合龙祥自己出资建设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公益网站——爱心中国网。爱心中国网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4名专职工作人员,以及数万名爱心网友。网站没有商业广告,但办公室的租金、员工的工资、服务器的维护都需要钱,这些资金全靠海龙自己维持。为了节省资金,网站数次搬家,最后搬到了一个没有暖气的房子里,办公室的家具是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现在天气渐冷,没有暖气,冬天员工怎么能受得了。”他看着工作的员工们感到很揪心。网站的技术小王理解他的难处,主动让他不要开工资了,被海龙拒绝了。他说,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是数万爱心网友。在这些网友中,有一个50多人的核心团队——博爱团。团队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家平时多以网络交流,还定期地组织公益活动。团队里有个叫“心雨姐姐”的深圳成员,刚加入团队时月工资只有600元,但当她看到贫困地区大学生发出求助信息后,第一时间便响应,每月拿出200元来帮助贫困大学生。被问及为什么这么放心给网上的求助者捐款时,心雨姐姐说:“我相信爱心中国,相信海龙,这里是一片净土。”帮助癌女完成最后心愿20年来,通过网站,博爱团、博客等找到海合龙祥并获得帮助的人不胜枚举,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个叫兜兜的西安女孩。兜兜本是博爱团的一员,当她知道自己宫颈癌晚期后,决定要在生前以1元钱拍卖自己的遗体,以此呼吁更多的人能在死后捐赠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得知兜兜的事情后,海合龙祥前后10次往返西安北京,他多方联系媒体、政府,要完成兜兜最后的心愿。然而面对现行政策的规定,兜兜拍卖遗体的愿望无法实现,然而随着媒体的大量报道,捐赠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的理念却广为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海合龙祥了解到兜兜的家庭条件一般,他的老公还患有心脏病,为了给兜兜治病,家里的积蓄已经花费殆尽。他决定为兜兜募集资金治疗疾病,“我不想看到一个如此阳光有爱心的姑娘在自己眼前消失”。他走上西安的街头为兜兜募捐;联系各个基金会为兜兜筹集医疗费用;向身边的朋友呼吁关注帮助兜兜……在他的努力下,西部女性阳光基金专门成立了以兜兜名字命名的“兜兜传爱基金”,除了给兜兜治病外,基金中接受的捐赠还将用于资助宫颈癌患者。在基金成立的仪式上,他还专门组织了一场拍卖会,两个国手捐赠的乒乓球拍被一位企业家以10万拍得后回赠给了基金,庄则栋老先生捐赠的琴拍得了8万元,韩乔生捐赠的奥运大旗拍得了40万……一个下午,兜兜传爱基金共募得资金126万元,听到这个数字,海合龙祥激动地哭了,他在台上跪了下来,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所有爱心人士的感谢。5辆“坦克”护航公益路在公益上,海合龙祥仿佛有用不完的钱。他还长期资助贫困残障学生,他不仅是“春雨工程”爱心大使,还是三所残障学校的名誉校长,他每个月都会坚持给这三个学校提供资助。他的母亲有次打趣道:“海龙捐的钱够买5辆坦克。”海合龙祥需要赚钱,以使这条公益路能走得更长更稳。他通过演出,拉点赞助赚些钱,然后再投入到他的公益事业上,但赚得远没有花得快,所以,很多的支持依然来自家里。有一次,为边远山区的学生筹资购置器材,海合龙祥做了一台公益晚会。晚会开始头天才被告知资金没有到位,要被拉闸限电,正在火急火燎中,母亲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消息,托人带来了钱解了困。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了,当时,他的心有如针扎。“母亲嘴上说我是败家子,但是多年来,从没停止过支持我,觉得自己很愧对她。”谈及父母,海合龙祥再次哽咽。最近,他才刚刚给母亲买了新电视,将多年的二手电视换掉。马上要入冬了,得知玉树地区很多学校的孩子还在简易房里读书,海合龙翔又坐不住了,他又开始为孩子们募捐过冬的资金和衣物忙碌起来。
第三届理事会 名誉会长(按姓氏笔画排序) 司马义·艾买提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蒋正华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彭佩云(女)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名誉副会长 江亦曼(女) 原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名誉理事(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葆宁 四海国际集团公司董事局副主席、珠海怡华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霞(女) 人民日报新闻战线《艺树》杂志主编、西部女性阳光基金管委会副主任 张帆 北京金中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旭东 索贝国际机构首席品牌执行官、幸福天使基金管委会执行主任 赵勇 香港富华集团总裁 袁莉(女) 青年演员 徐中远 原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局长 唐堂 北京丰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奔跑天使基金管委会主任 陶虹(女) 青年演员 鲁健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众基金管委会副主任 潘明才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原司长 理事(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秀慧(女) 欧普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平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 王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王世涛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宣传部部长 刘小青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社长 刘明胜 京华时报社执行副总编辑 刘忠义 家庭期刊集团公司驻京办主任、和谐家庭公益基金管委会委员 刘忠祥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 刘选国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 齐中祥 沃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丹(女)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 汤敏 经济学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李亚鹏 青年演员、中国红基会嫣然天使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 吴苾雯(女)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 沈阳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公司董事、总经理 金锦萍(女)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查慧勤(女)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筹资与财务部部长 郭长江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 唐春霞(女) 长江商学院校友事务发展部副主任、长江商学院校友会副会长、长江公益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 龚怡怡(女)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董规熔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富春江国际老年公寓副理事长、建设总指挥 黑德昆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 监事 徐猛 北京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任合伙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