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论文关键词:策划与创意;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广告专业的课程其综合性、操作性和创新性很强,学习的难度也大。要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广告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创新就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断探索教学规律,确立“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尽量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三是强化实务演练,构建注重创造力和技能培养的考核模式;四是贴近专业搞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引言
课程体系设计的办法,我们能够知道,它突出的特点就在于:面向市场,以能力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内容。高职广告教育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一般普通高校一贯的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设课模式,而是从岗位能力分解入手,以能力模块的形式合理安排课程,体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构想。具体来说:优化课程结构,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广告人才,课程体系的安排必须在跨学科的交叉、互渗中进行科学规划。
第一,合理确定内容与比例,使课程结构达到最佳。
以四大能力模块来设课,也要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学生“三基”的要求,即学生除了完成心灵塑造,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业上要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因此,在课时分配和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合理规划,不可偏废。一般说来,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的比例,专业素质课程所占应大一些,达到60%左右,突出专业优势。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配,应加大实践课的课时分配,一般应达到50%,突出能力的培养。
第二,注意学科、专业的交叉、综合、互渗。
广告专业作为一个新生科学,它综合众多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互有交叉,互相影响,从而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上,也要体现其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以广告方面为主,融合其它各方面课程,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美学、统计学、艺术等各门类,形成学科面较宽,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架构。
第三,精选课程 “削枝强干”形成整体
高职广告教育设课也要注意“体系”的问题,这个体系是“能力”体系,即依照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按照能力模块的形式来设置课程,以能力为线索来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案。各部分课程也非随意拼凑,而都是能力需求体系上的一部分,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目前,许多高校的广告课程教育封闭办学现象严重,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如一些高校的广告专业课程仍然处于教师口述粉笔演示的传统教学“我说”“你记”的阶段,由于教师的教学资料匮乏,学生只好听一些理论较强的概念,这导致了课堂上学生被动听讲,而缺乏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的积极性;无法体现广告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特点。
现代广告学学科是一门具有突出实践应用色彩的社会科学,所以必须加强广告实践教育,探索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广告教育更为鲜活生动。
灵活使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互动促进教学效果。在广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以“如何教”与 “如何学”为课堂设计的重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既要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又要有个性、创造性。结合广告专业特点,可借鉴参考下列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这是MBA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法”上,注重采取案例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学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帮助同学们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大家学习的自信心。
“脑力激荡法”核心在于借助他人的智力来激发自己的思维。相互刺激,碰撞思想,形成“脑力风暴”达到互动学习的效果。
“问题教学法”利用系统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侧重于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分层教学法”针对学生群体不同的知识、能力起点和学习态度,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多层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从而使全体广告专业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快乐教学法”积极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快乐因素,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快乐教学法的手段非常丰富:围绕课程大纲,挖掘快乐因素;巧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文字画面结合,学生能看能听;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竞赛,课内课外结合,走向自然、社会和企业,增进学习的激情。
“调查表”征集意见法。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超常组合法”变通而突破,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具有独特性。在认知事物方面有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从众行为较少...组合法.把几件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方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创意新方法,瞄准“创意目标”启发学生运用直销式、品牌形象式、陈述式、比喻式、夸张式、故事式、悬念式、类比式、恐吓式等开拓创意思维。
“e代天骄”发现法,通过新的表现手段,表现新的形式。开展网络与多媒体组合教学试验课程。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并逐渐普及的现代环境下,多媒体组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网络上运行的课件开发都紧迫地摆在教师面前。可以在录像教室给学生上录像课,通过幻灯机和投影仪辅助授课,这种崭新的试验课程,将多媒体组合教学手段渗透到广告课程教学之中,可使广告专业教与学的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开展网络与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多种媒体组合使教学过程生动直观,学生对教学过程备感兴趣,理解和记忆深刻,并能主动探索和提出问题;二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可以结合直观的广告作品播放演示组织学生开展广告作品批评和评论,达到一般教学不能达到的效果。三是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尤其是像广告创意和策划课程效果更佳,通过思想碰撞,学生针对不同创意不断提出自己的批评,形成了广告教学所特有的“头脑激荡”的场景和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敏锐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去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现实,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走好人生第一步”实战演习法,组织学生模拟项目的真实场景,培训每一个工作环境,加强实战经历。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活学活用,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也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积累了完整的课程教学素材。密切与广告产业相结合,注重广告实践训练。在广告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新颖教学模式,增强专业学生的广告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欣,《我国高等院校广告学教育基本现状及分析》,人民网,2006-04-04.
[2]黄升民,《打造专业品牌——关于广告学专业今后发展的思路》[BE],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
[3]李苗,《构筑广告学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BE],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
[4]潘惠德、许传宏,《高校广告专业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5]张岩松,《中国广告教育批判与泛广告教育》,中国营销传播网,2005/09/14.
[6]郭娅莉,《知识经济时代与高等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2001,(3).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究论文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加快,计算机技术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生活生产中的方方面面,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对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智能;应用
引言
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综合特性,它与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现代通信技术等紧密结合,因此发展很快。现在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我国综合竞争力中重要的一部分,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各个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1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1946年美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其中应用了18800个真空管,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为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第一代计算机不仅体积庞大,而且耗电量巨大。1954年由美国科学家崔迪克研制出来的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尺寸小、重量轻、效率高、功耗低,很好的弥补了第一代计算机的缺点。70年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将第三代计算机体积进一步减小,可靠性及速度进一步提高。信息产业作为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第四代计算机便应运而生。第四代计算机的出现促进了计算机的大量生产, 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到公司企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1]。
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普及性和发展性
计算机技术正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了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视频聊天、移动支付、网络约车等,充分体现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面向的用户群体从之前的军事和科研等转变为一个个的普通家庭。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将会成为人类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2 专业化和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正朝着专业化和智能化两个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开花结果,逐渐变得专业化,比如神经网络、人工智能、面部识别、智能家居等领域[3]。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更加倾向于交流互动性,网络分布式系统逐渐替代了单机模式,大大提高了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
2.3 微型化和人性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普及,计算机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变快了,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便携性和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脑越做越小,手机越做越薄,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将更多的实用功能集成到手表之内。计算机技术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加以创新和改进,更多的体现出计算机技术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在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功能中增加人性化功能,需要设置更多独立且相互联系的组件,这不仅是计算机微型化和人性化的难度所在,也对微型传感器等计算机相关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3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展望
3.1 光计算机
与传统硅芯片计算机不同,光计算机用光信号代替电子进行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新型计算机, 其在进行数据存储时主要利用的是光子和光运算,运算部分可直接对存储部分进行并行存取,运算速度极高、耗电极低[4]。光子计算机还具有很多优势,比如,不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信息传输中畸变和失真小,超大规模的信息存储容量及低能量消耗、低发热量等。光计算机在未来将广泛的应用于特殊领域,比如预测天气、监测气候等一些复杂而多变的过程等[5]。
3.2 化学、生物计算机
在运行机理上,化学计算机以化学制品中的微观碳分子作信息载体,来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存储。生物计算机,也被称之为仿生计算机,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来替代半导体硅片,利用有机化合物存储数据。生物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是用生化反应来模拟计算机操作,生物计算机的优点在于其所依托的生物体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多变的生理现象[6]。生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快10万倍,它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并且能彻底消除电路之间的干扰。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且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这为生物计算机带来了很多优势,不仅表现在体积小功率高,而且存储和芯片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7]。
3.3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来源于对可逆计算机的研究,在可逆计算的模型中使用的能量很低。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和实现绝对安全的、可实用化的长程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8]。量子计算机与现有的电子计算机和正在研究的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等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信息单元不是比特(bit),而是量子比特(qubit),即两个状态是0和1的相应量子态叠加,因此,单个量子CPU具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平行处理能力,而且其运算能力随着量子处理器的增加呈现出指数倍的增强,所以量子计算机在数据处理的运算时间大幅度减小[9]。目前,很多专家学者也在不断的研究量子计算机,研究量子计算机的目的不是要用它取代现有的计算机,而是去解决一些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
3.4 神经网络计算机
人脑总体运行速度相当于每妙1000万亿次的电脑功能,可把生物大脑神经网络看做一个大规模并行处理的、紧密耦合的、能自行重组的计算网络。从大脑工作的模型中抽取计算机设计模型,用许多处理机模仿人脑的神经元机构,将信息存储在神经元之间的联络中,并采用大量的并行分布式网络就构成了神经网络计算机[10]。神经网络计算机的信息不是存在存储器中,而是存储在神经元之间的联络网中。若有节点断裂,电脑仍有重建资料的能力,它还具有联想记忆、视觉和声音识别能力。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也在社会中发挥了高效的社会功能。现阶段,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与国际应用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相信随着我国科研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研究,计算机技术必将得到更加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林. 科技史简论[M]. 科学出版社, 2002.
[2] 李博洋. 关于“人机关系”的哲学思考[J]. 江淮论坛, 2008, 231(5): 127-131.
[3] 程中兴. 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生物进化的影响及其机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4):75-80.
[4] 文德春.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 科学论坛(下半月), 2007, (5): 78.
[5] 金翊. 走近光学计算机[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7(4): 401-411.
[6] 沈俊杰. “细菌-噬菌体”联合生物计算机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05.
[7] 许进. 生物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 (1): 42-54.
[8] 吴楠, 宋方敏. 量子计算与量子计算机[J].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07, 1(1): 5-20.
[9] 郭光灿, 周正威, 郭国平, 等.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 25(5): 516-524.
[10] 靳蕃. 神经计算智能基础: 原理·方法[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 (09) .
[3] 梁宇,李曼. 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 世界博览, 1985, (05) .
[4] 陈沛照,王希辉. 花蓝瑶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02) .
[5] 孙云. 浅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6) .
[6] 朱剑波. 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05) .
[7] 尹笑.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中国古代服装之美[J]. 东方艺术, 2006, (02) .
[8] 林朝阳.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9] 蒋孝锋,刘国联,蒋琳. 中、日、韩三国人对于民族服装的态度与选择要素的比较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
[10] 高秀明. 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1.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2.试论话语前提分析,《外国语》1993年第3期。3.英语动词的迂回表达,《外国语》1995年第6期。4.英语篇章:系统与结构简介,《外国语》1996年第4期。5.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经济学背景,《外国语》2000年第2期。6.论言语的社会交际功能,《外语学刊》2001年第1期,(合著,第1作者)。7.关联论献疑,《外语学刊》2004年第2期。8.论经济分析的可行性,《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9.为中国英语一辩,《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5期(合著,第2作者)。10.经济分析语用学说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11.CELD的微观结构,《辞书研究》1999年第3期(合著,第2作者)。12.英语教学词典之管见,《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13. Am not 缩约形式的微观语言学分析,《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第4期。14.现代汉语呼语之管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15.语用研究现状谈, 《中国外语》2006年 第1期16. 论言语审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17.Chinese English is an Objective Reality.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 年教育教学研究专集(合著,第1作者)。18.Thematic 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现代汉语的主位结构),1995年北京第22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会议宣读论文,并收入大会论文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19. Notes on Presupposition.《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外语专号(合著,第2作者)。20.Interpreting Passive Voice,《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21.语用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外语》2007年第2期。22.英语虚拟语气的语法化,《外语学刊》2007年第6期。23.语用三律,《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24.论言多必失,《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5.论英语非限定动词的选择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26.换个方法教语法,《中国外语》2008年第6期。27.汉语语法化研究: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理论,《汉语学习》2008年第5期。28.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29.民俗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外语教学》2009年第6期。30.我国英语语法化研究综述,《中国外语》2010年第1期。31.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法化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32.历史与发展:境外汉语语法化研究综述,《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33.“困境求变”:语用研究的经济分析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9-20(015)。34.博弈语用学述评,《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35. “外国语言文学”学术成果的科学计量学分析,《中国外语》,2014年第3期。 36. “话语标记”正名,《中国外语》,2015年第5期。 37. 语用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外国语》,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