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Cell Research》
【详解】
近期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公布了最新我国出版的6400多种人文社科和科技期刊的国际被引频次。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共有4021种科技期刊被引用过至少一次,被引文献为278235篇,总被引频次为467851次。
其中生物类期刊《Cell Research》独占鳌头,成为国际被引用次数最多,学术影响力最高的学术期刊,排在其后的是清华大学的《Nano Research》。在前五名中,有三份生物类期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Molecular Plant》、中国药理学会的《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此外还有中科院的《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此次统计报告制定了文献计量标准,引进了定性分析,剔除了学术不端文献和虚假引用的干扰,使统计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准确。报告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方法,把统计范围扩展到国际上的14000多种期刊,弥补了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研究的空白。
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学术期刊前十名(生物类)
其后还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高等教育出版社的Protein & Cell,以及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等。
在这些杂志期刊中,Cell Research以其国际影响力,年年攀升的影响因子而占据榜首,这份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杂志于1990年创刊,2001年首次获得影响因子,去年影响因子突破10之后,今年又稳步上升至了11.981。
专家认为《Cell Research》杂志在继续保持上升态势的同时,也进一步确立其在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权威优秀期刊地位,并向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排在第二的Molecular Plant杂志是我国刊载植物生理学科方面的权威性刊物,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历年来该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均名列前矛。
而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是由中国药理学会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期刊,报道以药理学为主的生物医学创新的研究原著的英文稿优先发表。并接受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紧随其后的是国内著名的科学通报杂志,这份杂志的英文版主要介绍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
第六位的《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今年的影响因子相比于去年也进步了不少,从7.308升至8.432。这份杂志主要刊载有关实验生物学、动植物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方面的创造性论文、简报及特约综述,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随着国内对于学术期刊的越来越重视,国内的一些重要成果也不再像是以往那样都投递给国外期刊,生物类的新成果也开始投给Cell Research等期刊,希望未来国内期刊薄积而厚发,创造新的历史。
著名旧杂志收藏
《东方杂志》旧中国历史最久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商务印书馆出版。1904年3月在上海创刊,1948年12月停刊。共44卷,初为月刊,第17卷起改为半月刊。第44卷又改为月刊。郭沫若、竺可桢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是颇有影响的综合性杂志。
《小说月报》1910年创刊于上海。1921年该刊第12卷第一期起由沈雁冰,郑振铎主编,大加改革,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也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经常发表具有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创作和论文,积极介绍外国文学名著,成为主要的新文学期刊之一。1932年2月因淞沪抗战停刊。共出22卷,258期。
《新青年》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早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介绍马克斯主义。陈独秀任主编,主要写稿人有李大钊、鲁迅等。1926年7月停刊。
《创造季刊》1922年5月在上海创刊。郭沫若、郁达夫、成彷吾任主编。以发表创造为主,并刊理论和翻译。1924年出至2卷2期停刊。共六期。1926年2月《创造》复刊,改为月刊。郁达夫、成彷吾任主编。理论与创作并重。1929年停刊。共出18期。
《新民丛报》梁启超主编。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梁启超探讨中国学术变化趋势的著名文章,在此刊物上发表。
《国闻周报》天津出版。刊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体育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周刊,具有很好的资料价值。何时出刊,何时停刊不详。
上述《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两杂志少年时在父亲处见过,留下难忘的印象。这些杂志很难再版。若能在旧书店中买到,那是很珍贵的。
《新民晚报》
著名杂志网站
《生化杂志》 《临床化学》 《核酸研究》 《循环》 《美国科学院学报》 《细菌学杂志》 《感染与免疫》 《免疫学杂志》 《血液》 《基因与发育》 《实验医学杂志》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 NCBI 《科学》 《免疫》 《柳叶刀》。。。。。
美国著名杂志《People》近日举办了“最美丽女性”选举,由读者选出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女性。日前结果揭晓,入选十美的分别是冠军箩霸珍妮弗·洛佩兹,亚军琳赛·洛汉,季军碧昂斯。据了解,读者们厚爱洛佩兹的理由是,认为她“形象健康、美艳动人”。最令人意外的是肥婆名嘴奥普拉排在第5位。成功减肥的她,成为不少女士的榜样。
冠军箩霸珍妮弗·洛佩兹
同时,女星的身体部分也是竞选项目之一。领先的包括“最佳发型”辛普森,“最美丽嘴唇”安吉丽娜,“最佳身形”莎玛·希尔等。
至于男士方面,马修·麦康纳以64%票数暂时领先“最完美腹肌”,而汤姆·克鲁斯则是“最美丽笑容”的热门人选。
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热激活的质膜钙通道CNGC6调控机制的研究。2013-2016, 主持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拟南芥AtDjB1基因调节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2011-2013, 主持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热激引起的钙离子水平升高分子机理的研究。2009-2011,主持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拟南芥J-蛋白在热胁迫及生长发育中功能的研究。2005-2007, 主持人。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钙调素在玉米热激信号转导中的作用途径。2003-2005,第1主研人。 6.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参与热激反应的质膜钙通道的分子基础研究。2009-2011,主持人。 7.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钙-钙调素对热激反应的调节。2001-2003,第1主研人。 8.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拟南芥AtJ2和AtJ3基因对环境胁迫的反应。2004-2006,第1主研人。 9.教育部重点项目:钙调素结合的蛋白激酶参与热激信号转导的钙-钙调素途径。2006-2007,第1主研人。 10.河北师大博士基金:拟南芥AtJ2和AtJ3基因对环境胁迫的反应。2003-2005,主持人。 获奖: 1.《热激信号转导的钙-钙调素途径》,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排名第三。 2.《植物细胞钙调素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机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 排名第五。 发表论文 贾宁,丁正洁,李冰(责任作者). 拟南芥AtJ70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5:299-304. 李国良,刘娜,李冰(责任作者). 拟南芥AtJ50基因表达特性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10, 30:1744-1748. 李冰, 周人纲. 钙-钙调素信号系统参与热激信号转导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 1322-1328. 李冰,孙大业,周人纲等. 钙调素通过HSP70调节HSF的活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 28: 401-406. 李冰, 刘宏涛, 李国良, 周人纲. 玉米细胞质HSC70的分离纯化及其抗体的制备.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486-488. 李冰,刘宏涛,孙大业,周人纲.钙调素对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的DNA结合活性的影响. 科学通报,2002,47:1578-1581. 李冰,刘宏涛,孙大业,周人纲. 植物热激反应的信号转导机理.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28:1-10. 李冰,刘宏涛,周人纲. 热激因子研究进展.华北农学报, 2000,增刊:26-30. 周人纲, 李冰, 刘宏涛, 孙大业. 钙-钙调素热激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 482-490. 李国良,李冰,刘宏涛,周人纲. 拟南芥AtJ2和 AtJ3 基因表达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31: 47-52. 李国良,李冰,周人纲. J-蛋白研究进展.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5, 27: 514-518. 刘宏涛,李冰,周人纲. 钙-钙调素信号系统与环境刺激. 植物学通报, 2001,18:554-559. 刘宏涛,赵和,李冰,孙大业,周人纲. 钙-钙调素对小麦基因表达的影响. 植物学报,2001,43:766-768. 著作: 1. 《细胞信号转导》(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参编。 2.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编。
1988年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博士学位。1997年--1999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始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生物技术中心生物信息学实验室主任,2000年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动物学系兼职助理教授,2002年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国家超级计算中心(NCSA) 兼职研究员,2003年-2006年3月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6年4月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2007年6月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并共同负责生物信息学平台。是国际计算生物学学会会员,Genome Letter杂志编委成员,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物基因组研究奖,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 皮肤病研究中心奖和NCSA教师奖。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30多篇。
学院立项有863课题、973子课题、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教育部科技研究重大项目等重要课题,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学院教师接连在《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影响因子40.197)、《细胞》(Cell,影响因子31.957)、《癌细胞》(Cancer Cell,影响因子25.888)、《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22.462)、《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影响因子15.280)等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揭示癌症、艾滋病、白血病等疾病的机理和潜在治疗药物分子,成果屡受《自然》(Nature)杂志旗下多种刊物高度评价及关注,深具重大的科研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学院瞄准国家人口与健康的需求,专注于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的前沿科研,已产出了一批具有鲜明自主创新特色的科研成果,研发的原创性治疗药物、治疗方法、诊断试剂和疫苗等系列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原创抗癌靶点药物K-80003获得美国FDA临床实验许可批件,开展晚期结直肠癌临床测试,有望产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
学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大型医药企业和地方政府紧密联系,开展多层次合作。学院与美国桑福德-伯纳姆-普利贝斯医学研究所(Sanford Burnham Prebys Medical Discovery Institute)、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Singapore)、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药学院(College of Pharmac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生物医学科学院(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Newcastle University)、台北医学大学药学院等境外院校开展密切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输送学生出国长期或短期留学、交流,联合培养国际型拔尖人才。
学院位于厦门大学翔安新校区,建有一万五千平方米的药学院大楼,配备国际水准的尖端仪器设备和高等级实验室,综合办学条件优越,能够满足本、硕、博多层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学院立足海西、面向国际,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主创新药物研发中心与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海峡西岸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产业化动力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