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的作文
我的祖祖辈辈都耕田种地,我也是在农村长大。我们家现在还种着一亩多的稻谷,一年一熟。
从春分播种开始,一直到稻谷收割,晒稻谷,碾米,老式风车,再煮成米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
一株水稻的生长,从播种、生根、长叶、分蘖(niè)、拔节,到抽穗、扬花、灌浆、成熟,历经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至少九个节气的变化,饮露餐风。
一个农人的劳作,从耘耔到收获,付出浸种、耕、耙耨(bà nòu)、耖(chào)、碌碡(liù zhou)、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chōng duì)、筛、簸扬、砻(lóng)、入仓、祭神二十三道辛勤。可以说,在种稻的过程中,农人要处理好稻谷与太阳、与土、与水、与草、与虫、与神的各方关系。
阳春三月农耕忙,徐徐清风送花香。3月农耕季,大地回春,气温回升。忙着在田间翻土、播种、育苗……
播种育秧苗,育秧的过程大约是45-60天左右
江南农耕文化|一抹渐行渐远的乡村记忆
在小秧苗长大期间,需要把种稻谷的田耕好。吆喝着牛耕田,吆喝声在田野此起彼伏。
此时,步入江南乡村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会看到“牵牛扶犁”的情景。头顶竹笠、身着蓑衣的老农,一手扶犁把,一手压犁辕,腰弯如弓,足探泥底,胳膊上青筋暴起,脸颊上汗珠滴落,汗水在日色的照射上,闪着晶莹的光泽,身后翻起的波浪形泥垄,像一幅水墨画,构略出老农、木犁、牛牯组成的剪影。
如今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一边吆喝着牛,一手拿着竹枝,一手扶犁把的情景……
生活中的体验无处不在,不论成功与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记得那是我6岁向妈妈学做菜的时候,我学做的第一道菜是“凉拌黄瓜”。我先拿起菜刀拍黄瓜,发现刀那家伙真重,我费了好大劲才拿起来。我小心翼翼地把刀面对准黄瓜,“啪”用力拍菜刀就把嫩嫩的黄瓜拍碎了,我再用刀把黄瓜切成小段放进盘子里,拿出调料撒在黄瓜上面。不一会儿,菜做好了。妈妈尝了一块黄瓜后,说“儿子真棒,做得真好吃,只是盐放得少了点,味淡了点。”听了妈妈的话,我心想:盐是什么东西,多放菜就会好吃吗?
终于有一天,我天真的以为盐就等于饭菜的“香精”!有了它,饭菜就会香甜可口,少放盐就是小好吃,多放盐就是大好吃!第二天,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厨房,准备再做一道凉拌黄瓜,不一会儿,就只差放盐了,我左看看,又看看,生怕妈妈在一旁看着,确认万事大吉后,我欣喜若狂,马上拿出盐罐,用小勺舀了七八勺盐放进菜盘里,才心满意足地收拾好厨房,把菜端给了妈妈。妈妈见到我做的菜夹起一块黄瓜,刚咬了一口就连忙吐了出来:“儿子,你今天怎么调的菜?怎么这么咸?前几天不是调得很好吃吗?”我一下慌了神,怎么会这样呢?盐不是放得越多越好吗?我也拿起筷夹起黄瓜尝了一口,哇,太咸了!原来多放盐的菜并不会更好吃呀!
通过这次做菜,我琢磨出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度”,多了或少了都不好,只有恰到好处,才会把事情办好。
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
海洋文化崇尚力量的品格和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农耕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和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