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外国文学课程论文选题

2023-02-09 10: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外国文学课程论文选题

你要的是这个吗?外国文学论文论题
1.重读《美狄亚》
2.重释列那狐形象
3.重评希斯克厉夫(《呼啸山庄》)
4.对《日瓦戈医生》的再认识
5.解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无命运的人生》
6.解读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
7.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
8.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母鼠》
9.解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10.解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
11.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象征内涵
12.解读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
13.解读亨利希•伯尔的《莱妮和他们》
14.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
15.简论契诃夫笔下的女性世界
16.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形象
17.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8.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19.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诗歌
2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形象分析
22.探析《钦差大臣》的狂欢化
23.从《小癞子》看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
24.论《断头台》的复调性(艾特玛托夫)
25.分析杜拉斯的《情人》的叙事技巧
26.如何理解困扰当代西方的“荒诞”观?
27.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人的异化问题
28.从悲剧《禁闭》看萨特的哲学思想
29.论萨特的《局外人》的现代意识
30.奈保尔的“殖民地文学”反映了被殖民者怎样复杂的思想?
31.论卡夫卡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贡献。
32.《钢琴教师》中主人公埃里卡的自残说明了什么?
33.解读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的现实意义。
34.谈谈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哲学启示。
35.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忏悔情结
36.关于勒·克莱齐奥
①勒·克莱齐奥与中国
②勒·克莱齐奥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
③勒·克莱齐奥创作的文化解读
④勒·克莱齐奥作品的叙事艺术
38.布克奖、俄语布克奖
39.果戈理与中国(果戈理诞辰一百周年)
40.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心理结构看潜意识的作用4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42.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43.试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44.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45.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46.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47.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8.《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49.《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50.《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51.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倾向
52.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与基督教文化
53.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
54.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
55.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诞意识
56.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乡土情结
57.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
58.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60.沉默与爆发的魅力——试论苔丝悲剧中的性格因素
61.从海丝特的悲剧看《红字》对清教思想的批判
62.中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63.探析“雷雨”的审美内涵--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比较
64.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比较研究
65.东西方戏剧“弃妇”形象比较研究
66.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
67.中国近代戏剧形式与外来文化
68.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比较研究
69.《雷雨》与《娜拉》比较研究
70.《雷雨》中的宗教文化色彩
71.繁漪和伯莎比较研究
72安娜和娜拉比较研究
73.由简•爱、娜拉和安娜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74《鲁滨逊漂流记》的基督教色彩
75.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76.中西长篇小说的结构差异比较研究
77.梁启超文学创作中的外来文化因素
78.黄遵宪诗文创作中的外来影响
79.徐志摩诗歌中的英国形象
80.朱生豪译品中的英国形象
81.英国浪漫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82.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自然人文景观比较研究
83.林黛玉与简爱形象比较
84.复仇母题研究---《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赵氏孤儿》等相关作品比较研究
85.陈白露与茶花女悲剧比较
86.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心理描写比较
87.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
88.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安娜与繁漪比较研究
89.安娜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90.阿Q与堂吉诃德比较研究
91.郝思嘉与王熙凤比较研究
92.《俄狄浦斯王》与《雷雨》艺术魅力比较
93.郁达夫的“零余人”与西方文学的“多余人”比较
94.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95.中西文学中的“负心汉”形象比较
96.中西“风尘女子”形象比较
97.屠格涅夫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
98.中西文学中的“异化”母题比较研究
99.中西文学中的“死亡结局”对比研究
100.余华的《活着》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比较研究
101.屠格涅夫对中国文学作家的影响
102.尼采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
103.中西十四行诗比较研究
104.“恋母情结”母题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对比研究

急求几个好把握的外国文学论文题目~~~急急急急

  这问题也太难了。。。看看契诃夫的小说吧,我这有个东西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这是我自己写的

  有没有一支笔,起伏跌宕后仍然静静喧嚣?
  有没有一出戏,活色生香却激流暗涌?
  有没有一个灵魂,曲终人散后却永远不会寂寞?
  只有在契诃夫的笔下,悲剧才会那么浪漫,残酷才会那么凄美,狼狈也会那么从容,欢喜才会那么灵动,戏谑也会那么无奈。他的短篇小说,就像一场盛宴的觥筹交错。是文学秀,也是生活秀。谁的眼睛能够看穿真相?谁的心能明辩是非?谁又能治得了谁的罪?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像是我们自己热闹的影子,在最佳主角的幻想中,携着七情六欲,在华美的布景中寂寞穿行。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作品里,有当时俄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有广为传诵、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极富寓意、思想隽永的人生哲学。而用以表达这一切的,均得益于契诃夫极其凝练的形象化语言和独一无二的叙事手法。一般的说法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他的小说却是对真实生活的客观还原,甚至可以说,是对真实生活某一场景或某一细节的细微提取。正如他在《初学写作者守则》中所说,“你只管在你面前铺开纸,拿起笔,调动起被你抓住的想法,写将起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李子干,写天气,写戈沃罗夫厂出的克瓦斯,写大西洋,写时钟的指针,写去年下的那场雪……”正因如此,契诃夫的文字行云流水,其人物信手拈来,占据人的灵魂,烧灼人的情感,妙语连珠,回味无穷。难怪有人称赞他,仿佛只要拿起笔,就像拧开了自来水龙头,小说便如水般源源流出。也正是因为契诃夫对生活的高度还原,以至于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书中的人物时,仍觉得亲切鲜活,如同我们自己和身边的同伴。
  从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和人性特征,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特点。契诃夫在其短篇小说的写作原则中说:“我们必须写简单的事情:比如塞米诺维奇怎样和伊万诺夫结婚了,就是这样。”他在最寻常的生活中,挑出了这一点,那一点,外加一点细节,将它们排列组合在一起,于是就构成了新的内容。他高度淡化情节,只言片语便得其故事精髓,任何一种时间、地点和场合,都可以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开始方式。而往往在你以为故事才刚刚开始时,便已经戛然而止。契诃夫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尤其是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他并不像多数作家般仔细描述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只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他的短篇小说中没有轰轰烈烈撼人心魄的革命或离现实遥不可及的战争,只是提取了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凡的片段,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行动和最巧妙精致的细节,将一个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即使没有对白的人物也栩栩如生,从而在这短小的故事中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
  冲突与矛盾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一点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乞丐》,起初我们只是好奇乞丐卢什科夫是否能走上正途,在结尾处看到“在公证人那里工作,每天拿三十五个卢布”的乞丐时,我们还不及为其感到欣慰,文章便笔锋一转,让乞丐说出真正让他下决心改变的,居然是斯克沃尔佐夫家的厨娘。再如《恐怖之夜》,文章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巴尼希津之口,讲述其圣诞前夜招魂会回家后居然在家中发现一口棺材,而去其朋友家居然有相同的棺材,其文表述之真实仿佛使读者同样经历了毛骨悚然的夜晚,而在最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又一次中了契诃夫的“陷阱”。
  国学大家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如此评判“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同样,以此来衡量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也是很有裨益。契诃夫具有高超的抒情艺术才能,善于找准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巧妙而多样地流露他对觉醒者的同情及赞扬,对堕落者的否定和厌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抨击,而且浓郁的抒情意味常以“客观”而含蓄的叙述笔法为载体。契诃夫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基于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的性质各异,他巧妙地发出有着微细不同的感情色彩的笑声,淡淡的幽默往往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练,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他笔下的人物是孤独而且寂寞的,其生活状态是原生的、琐碎细微的。出租马车的车夫姚纳·波达波夫的儿子死了,他渴望让人了解,沟通情感。可坐马车的客人竟没有一个愿意听他诉说。最后,姚纳只能对着他的马倾诉自己失子的悲痛。里尔克说,灵魂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的确如此,《苦恼》这篇被列夫·托尔斯泰称这罚最好的小说,没有情节上的巧合,没有戏剧化的冲突,仅仅是一些最普通的日常琐事,经过契诃夫的排列组合,就向读者揭示出了一种人间的寂寞。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去读寂寞,他会觉得,那种反映生活琐碎卑微的悲剧性,儿好悲剧的利箭突然冲我们的前额射来,让人猝不及防,心灵惧撼。原来,这种悲剧生隐藏在你的心底很久,而你又不忍正视的。
  契诃夫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多是个忧伤而善良的人,不满意于现在的生活,为幸福和理想而努力奋斗。小说中描写情感和苦恼,没有激烈的暴风雨式展示,对人物命运的分析也没有宏篇大论,有时你还想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告白,而小说却已经结束了。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节制。当描写到感情时,总是淡淡的表达一个人最表层的倾诉,其他的内容是作者的抒情描述和静止的风景衬托,所以读他的作品,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很大。能体会人生中的丰富的、美好的东西,同时又有一种“秋天的忧伤”的审美体验。这和作家的人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我很喜欢契诃夫的文学观:“文学之所以叫做文学,就因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绘生活的。它的宗旨是真实,是无条件老老实实的真实。”“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他认为高尔基的作品修饰语太多,难以理解,“把那些可以删去的修饰名词和动词的字眼删掉,”“这种描写一下子不能印入脑海,而小说却必须一下子、在一秒钟之内印入脑海。” 尤其是他对简炼的看法。契诃夫说短篇小说必须具有“双倍的简炼。”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没有多余之笔。就连偶尔的旁逸斜出,也在更深广的背景中,作了遥远的呼应。对细节的敏感、留恋、观照,都有深深地悲悯——因为人世间的每一事件,都浸透了人的血泪。
  记得弗洛姆曾指出,令人悲哀的是,当我们在睡眠中听到自己良心的呼唤时,却不能马上有所行动;而当我们在醒后能采取行动时,又忘记了在梦中的觉悟。契诃夫如同一个造梦的旅人,为我们描述出一个个斑斓而苍凉的幻梦。而在梦醒后却惊奇地发现,这幻梦竟是真实的生活。契诃夫的作品,总把人从迷梦的幻觉中拉回来,目击人世,扑面而来的现实——做逃避现实的胆小鬼,是一种耻辱。夜读契诃夫,如同欣赏一部黑白片的电影,让人仿若置身于俄罗斯白雪覆盖的石子街道。路灯清冷的光映衬出雪花透亮的光芒,“套中人”别里科夫、变色龙“”、佝偻褴褛的乞丐,仿佛生了锈似的不起眼的海军少将老头……一个个书中的人物纷纷向你走来,默默上演着一幕幕或滑稽、或悲凄、或幸福的故事。
  世界如此残缺,给了人灵魂却不给人一颗爱人的心,给了人力量却不告知力量背后更深刻的无奈,给了人希望却不指出通向希望的道路,给了人生命却不说明生命的意义。然而作为社会的良心,作为清醒的思考者,契诃夫正如《苍生》所说,在那个缺少忧患的时代。忧患是一种沉重,深刻而且痛苦的清醒。他宁愿选择一种痛苦的清醒,也不愿活在麻醉了的冷漠之中。因为他知道,活着的痛比糊涂的死更有价值。更何况,忧患的痛是为了更多的不痛,人们逃不开一副担子,那就是自己的良心。你可以不相信这种良心,但你不可以亵渎它。人性正因如契诃夫这样的大作家不断做出悲天悯人的思考和探索,不断向“善”努力,才会显得美好。
  契诃夫说自己的作品会在死后被遗忘,但五十年后又会崛起。我相信,再过多少年,他的作品都不会被遗忘。

征求外国文学论文题目和相关的建议

  论题:
  1、《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风格比较
  2、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
  3、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
  4、《十日谈》与人文主义
  5、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
  6、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7、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
  8、《伪君子》与古典主义“三一律”
  9、《伪君子》的理性喜剧的悲剧底蕴
  10、《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
  11、论《浮士德》与浮士德精神
  12、《抒情歌谣集》与浪漫主义诗论
  13、论《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
  14、论《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法
  15、《红与黑》与个人奋斗
  16、论《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原则
  17、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研究
  18、艾米莉与《呼啸山庄》研究
  19、勃朗特与《简·爱》研究
  20、《简·爱》与女性尊严
  21、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22、“卡拉玛佐夫气质”的内涵探析
  23、论《罪与罚》中的“罪”与“罚”
  24、海明威与《老人与海》研究
  25、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26、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
  27、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性
  28、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形象比较
  建议:
  选择论题时应选题目较小的,这样容易把握文章。如果论题太大,涉及内容太广,这样文章显得杂乱,而且没有深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