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英国历史论文1000字

2023-02-09 08: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英国历史论文1000字

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18 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⒈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⒉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   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   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世界格局: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对中国的影响:⒈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⒉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⒊出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   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的总和。

求一篇高中历史论文

  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英国王权的确立过程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整个西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频繁的遭到外族的入侵,“这个时候,人们会热烈希望出现一个平息天下的君主。任何一种具有绝对统治权特征之一的制度在这时出现,向社会提出安邦定国之计,社会就会群起支持,热烈拥护,就像逃亡者奔赴教堂寻求避难一样。”[1]恩格斯曾说:“在这种普遍混乱的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2]英国王权就是在这种普遍混乱的状态中建立起来的。
  1、封建王权的孕育: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大约在公元5—6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西欧。“这些新来的人来自日耳曼的三个较为强大的民族,即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3]日耳曼部落在战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家,经过不断地兼并,到七世纪初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伴随着诸王国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同时,8世纪末丹麦人也开始发动了对不列颠的入侵。在反抗丹麦人的过程中,英格兰逐渐建立起了统一的王权。
  2、封建王权的确立:诺曼王朝时期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大不列颠,建立了地跨海峡的盎格鲁—诺曼王国。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把强大的军事占领转化为牢固的政治统治秩序,威廉意识到,必须在被征服地区建立起强大的王权。为此,威廉将死于战乱或流亡异地的旧贵族领有地收归国王所有,同时没收了大部分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土地,然后按照封建制的模式,建立起直接的封君封臣关系。随后,通过“末日土地调查”和“索尔兹伯里誓约”使国王获得了对各级封臣的财产和人身支配权,增强了英王封建领有制特权。
  二、王权与议会的斗争
  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这一政体确立的过程实则是资产阶级与王权展开角逐的过程,它最终导致了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
  自诺曼征服以来,英王就一直保持对全体居民的直接权力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特别是经历了中世纪的政府机构改革,王权得到极大的加强,国王在议会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新贵族参政意识的增强,下院的独立意识逐渐加强,王权尽量限制议会,而议会则力图挣脱一切限制,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开始展开。
  1、议会斗争阶段
  伊丽莎白统治晚期,王权已有衰落趋势。詹姆士一世即位后,不能容忍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和独立性的增强。但是詹姆斯一世却长期被财政问题所困扰,只有召开议会,要求批准增加新税。议员们无视国王的征税要求,着重讨论议会特权问题,批评国王的内外政策,詹姆斯一世两度解散议会。查理一世即位后,专制统治有增无减,屡次解散议会。议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1628年向国王提出《权利请愿书》。为了换取议会拨款,查理一世被迫签署该法令。1640年为筹集军费对付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再次召开了长期关闭的议会。但议会没有满足国王的要求反而大肆抨击政府暴政,国王无奈立即解散议会。随着苏格兰军队的再次进攻,英格兰军队的节节败退,查理一世进退维谷重新召集“长期议会”。议会显示了空前的革命性,王权受到严重的削弱。查理一世不甘心失去权力,率领卫队闯入下院,首先用武力对付议会。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开始诉诸武力。
  2、内战阶段
  随着议会与王权矛盾尖锐化,最终导致内战的爆发。内战爆发后,议会里形成了三大派别: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贵族利益的长老派,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独立派,以及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派。内战初期,长老派控制了议会军的领导权,他们态度暧昧,希望能在国王作出让步的情况下与其言和,致使战场上议会军处处被动,革命形势恶化。议会军广大官兵对长老派妥协的态度极为愤慨,较为激进的独立派和平等派开始与长老派展开了一系列斗争。1645年,议会通过《自抑法》改组军队,组建“新模范军”,克伦威尔拥有实际上的指挥权。通过纳斯比荒原战役打败了王党主力,取得了第一次内战的胜利。
  第二次内战期间,长老派仍坚持同查理一世谈判,要他在接受条件后复位,士兵和下层人士对此强烈不满。通过“普莱德清洗”,克伦威尔控制了议会;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采取了断然措施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处决国王后,议会又通过决议,宣布废除上院,实行一院制。后来又废除君主制,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阶段
  共和国的建立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与王权及其他政治派别斗争的产物。共和国建立后,克伦威尔自封为护国公实行军事独裁,居于统治地位的独立派开始扼杀革命的发展。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各种势力处于对抗状态。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围绕着王权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渴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遏制人民的斗争和保护他们既得的利益。在这种情形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达成了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复辟不仅仅意味着王权的复辟,还标志着议会的回归。王权逐渐受到议会的制约,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也逐渐得到了确立。
  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王权的保留说明“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4]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仅仅拥有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的被内阁所代替。随着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最终促成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

  参考文献:
  [1][法]基佐.欧洲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2-5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53.
  [3][英]比德.英吉利教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7.48-4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9.

急求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论文

英国议会制的开端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亨利二世的改革
曼征服标志着英国历史上大变革时期的到来。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竭尽所能巩固自己的权利防止贵族们挑战他的权威。威廉于1087年在诺曼底(Normandy)离世。他有三个儿子。根据威廉遗嘱,他的大儿子罗伯特Robert得到了诺曼底,二儿子“红脸”威廉(William Rufus)获得英格兰,而他的三儿子亨利(Henry)则得到一笔钱财。“红脸”威廉在一次狩猎中意外被一只箭射中身亡,于是亨利自己就于公元1100年8月在西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加冕为亨利一世(Henry I)。亨利一世的女儿和法国安茹的伯爵“金雀花”杰弗里(Geoffrey Plantagenet, Count [similar to British Earl] of Anjou [a historical region] of France)结婚,他们的儿子也被取名为亨利,1154年加冕为英格兰王亨利二世(Henry II)。在英国历史上,亨利二世是“金雀花王朝”(the Plantagenet dynasty)的建立者。他于1152年和法国阿基坦女王埃莉诺(the French Princess Eleanor of Aquitaine)结婚后,拥有了整个法国西部从诺曼底到西班牙边境的领土。事实上,在亨利一世死后和亨利二世加冕(coronation)前这段时间里,英格兰国内的领主就支持谁继承王位分成了几派。英格兰为此陷入了持续十多年的内战。许多贵族利用混乱的时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扩大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当亨利二世继位(1154-1189)时,王国已陷入混乱状态,许多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减少贵族的权利并防止以各种私人名义为借口发动战争,亨利二世迫使外国雇佣军离开英格兰。他还摧毁了大量贵族自己非法修建的城堡并扩大了自己郡长(sheriff [the representative of royal authority in a shire])的权利,同时,他以民兵(militia)为武装依靠,这些民兵由英格兰自由民(freemen)组成。以“hide”(“a former measure of land used in England, typically equal to between 60 and 120 acre, being the amount that would support a family.”[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revised 10th edition ])为基础的土地年税(the annual land tax)被取消了,代之以一个臣民的年租金动产的一定比例为税收评定标准(annual rents chattels [all movable property, including slaves])。

在亨利二世即位前已经存在两种庭审方法:盎格鲁—撒克逊的“酷刑”审判法(ordeal: “an ancient test of guilt or innocence by subjection of the accused to severe pain, survival of which was taken as divine proof of innocence.”[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revised 10th edition])以及诺曼人的“决斗”审判法(duel)。在两种庭审制度下,证人们都被传唤到一起断言某人是否无罪。亨利二世的庭审制度改革产生了一种新的庭审系统——巡回法庭(the circuit courts)和陪审团制度(the jury system)。在巡回法庭制度下,亨利二世派出的法官(justices)到整个王国各个地方巡视以审查案情,这些法官被称为“巡回法官”(itinerant justices)。陪审员(jurors, also known as jurymen or sworn men)由当地的自由民(free men)中选出,他们组成的陪审团同巡回法官会面以审判某人。陪审员由12人组成。最开始他们只是作为证人(witnesses),并不听取证据(evidence)和作出裁决(verdict),但到了后来证据的重要性在判决中越来越重要。到了最后,陪审团承担了听取证词以及做出法庭裁决的职责。原始的庭审方式最终被陪审团制度取代了。亨利二世的巡回法官们作出的法庭裁定的依据主要以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和风俗为基础,因为当时没有成文的法律条文告诉他们如何处理案件以及惩罚违法者。法官作出的判决被称为“先例”/“判例”(precedent: “Law a precious case or legal decision that may be or (binding precedent)must be followed in subsequent similar cases.”[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revised 10th edition])。所有这些“先例”反过来构成了英格兰“不成文法”(the English Common Law),又被称为“官制法”(the Judge-made law)。

当亨利二世准备改革教廷(the Bishops’ courts)时遇到了困难。在亨利二世的时代,教会被看成是学术自由的守护者。被控有罪的牧师、僧侣在教廷接受控诉,但并不会受到体刑(corporal punishment)。被判有罪的人也要求获得神职人员的特权(Benefit of Clergy),只要他们能懂得一点拉丁文(Latin)。亨利二世坚持在宫廷(king’s court)而不是在教廷审判有犯罪嫌疑的神职人员。他的改革计划和坎特伯雷教堂的大主教贝克特(Thomas à Becket,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发生了冲突。贝克特是诺曼商人的儿子,亨利二世亲密的朋友。他于1154年被任命为“英格兰总理大臣”(Chancellor of England)(the king’s chief secretary)。1162年,亨利二世任命贝克特为坎特伯雷大教堂的主教,以为能帮助自己改革教会。一年后,一个被控谋杀的神职人员在林肯主教的教廷(Bishop of Lincoln’s court)被无罪释放。亨利二世要求这个人应该在国王的宫廷再受审判,但贝克特拒绝了。为了解决危机,亨利二世起草了提高世俗法庭权力降低宗教法庭权力的“克拉伦登章程”(the Constitution of Clarendon)。贝克特不情愿地签了字,但很快就反对该法律。亨利二世对贝克特的行为十分生气,有一次说道:“难道就没人替我除掉这个爱管闲事的牧师吗?”('Is there no one to rid me of this meddlesome priest?’)四名皇家骑士把国王的话当真,在坎特伯雷教堂圣坛的台阶上谋杀了贝克特。次日贝克特的遗体被葬于地穴里,他的墓地很快就成了朝圣之地。伟大诗人乔叟(Chaucer 1340-1400)的不朽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生动描绘了一群朝圣者去参拜贝克特坟墓的故事。亨利二世也在贝克特墓地前忏悔(penance)。贝克特在遇刺三年后的1173年被追封为圣者(to be canonized),这个事件被看作是教会的一次重大胜利。艾略特(T.S. Eliot 1888-1965)1935年的《坎特伯雷谋杀》(Murder in the Canterbury)就是众多关于这件事件的戏剧中的一部。

英国崛起(1500)字作文

对中国而言,在《大国崛起》中的其他大国的兴衰起伏,整个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这些大国都至关重要,他们对中国而言,更多的是不堪回首的痛苦回亿,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是没有意义的,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整个世界。

和其他九个大国不同的是,咱伟大的中国有着五千年深厚历史和包容其他文化的深厚根底,可在《纽约时报》评论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虽然是对美国的警醒,但业给我们以警醒,强国之路,必需保持软硬的综合平衡,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废。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级,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芝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1876年,美国为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当时清政府业派出展出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英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发电机,而中国展出的是银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这是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把他杀而是自杀,他们早已失去创新活力,他们早已被历史淘汰出局,这就是时代差距。

那么,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会有资格谈论还会是第一。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用油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中国将创造人类历史发展上的重大奇迹,而这以过程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

近代以来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中国的声音,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出了一个圈,咱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就是这位老人给咱中国作出的贡献,这几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从容自信地立足于世界,探究杂技地强国之路。

正如结束了对日本,韩国访问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伯格转往北京与中国长杨洁篪举行的会晤,对于国际社会关系的中方会在朝鲜政策方面做出重大改编的猜测,杨洁篪向媒体回应称,“我们反对朝的政策是一惯的,包括对朝鲜半岛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政策也是一贯的,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为参观朝鲜半岛无核化朝鲜半岛与中国合作不懈努力。”

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在我心中,祖国是我的脊梁,我们的复兴之路还未结束,作为一位中学生,可想而知,我们的肩上负担的胆子还很重,为了中华民族的梦,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同学们,大家共勉吧!中国,加油!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