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安徽大学学报2021年

2023-02-09 07: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安徽大学学报2021年

根据新闻出版署网站公开信息,截至2021年12月22日,2021年新批准创办13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现将名单整理如下,供学界参考。

新创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更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回族研究》更名为《民族学论丛》

《缔客世界》更名为《工业信息安全》

《钱经》更名为《丝路文明》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经济视角》更名为《经济发展研究》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更名为《体育教育学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更名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国土资源情报》更名为《自然资源情报》

《当代继续教育》更名为《教育科学探索》

《南方国土资源》更名为《南方自然资源》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更名为《福建市场监督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更名为《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

《未来教育家》更名为《中国基础教育》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武警学院学报》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更名为《伊犁师范大学学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哈萨克文)》更名《伊犁师范大学学报(哈萨克文)》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创意商业评论》更名为《应用经济学评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故事林》更名为《海峡文艺评论》

《经济数学》更名为《湖湘法学评论》

《世界古典文明史》更名为《古代文明(中英文)》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祝你幸福》更名为《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读书文摘》更名为《荆楚法学》

《今参考》更名为《全媒体探索》

《中国扶贫》更名为《中国乡村振兴》

《预测》更名为《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家庭·育儿》更名为《家庭教育研究》

《文物世界》更名为《文物季刊》

《父母世界》更名为《早期儿童发展》

《防务视点》更名为《军队基层建设》

《尚漫》更名为《营销科学学报》

《健康人生》更名为《科教发展研究》

《江河》更名为《水文化》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更名为《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几类期刊

二类期刊。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据2019年3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显示,《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共有中国国内委员27人、国际委员4人。

办刊历史

1960年,《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创刊。

1979年,该刊刊期确定为半年刊。

1986年,该刊刊期由半年刊变更为季刊。

2004年,该刊刊期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安徽大学的学术研究

2005年至2011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27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32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签订技术开发合同236项,争取横向科研经费1亿多元;发表学术论文7150篇,SCI、EI、STP收录论文数771篇,出版著作619部;鉴定、评审科研成果121项,获得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科研奖励97项,授权专利15项。根据汤森路透集团2012年发布的ESI数据显示,安徽大学化学学科、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这反映了安徽大学在这两个学科领域成果丰硕。 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总共1065个,安徽大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 论文总数为680篇、排名667位,总被引频次4515次、排名902位。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总共763个,安徽大学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论文总数为716篇、排名588位,总被引频次为4875次、排名757位。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全校各种纸质文献约270万册(件),其中图书馆入藏有中文图书约210万册、外文图书20余万册、古籍线装书约13万册、合订本报刊近20万册。馆藏古籍线装书中有善本688部9752册(部分为珍本和孤本),还收藏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续编》、《四库存目丛书》、《丛书集成》、《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中华大藏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等大型古籍丛书、类书。图书馆入藏有中外文报刊9000余种,其中解放前报刊670种,核心期刊约700种。入藏中文电子图书56.2万种,112.4万册,外文电子图书4000多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000多种(其中现刊3000余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9000多种,国内外数据库系统30多种(按出版商计算)。其中大型数据库有:Elsevier、EBSCO、Springer-Link、PQDD(北美博硕士论文库)、部分美国学协会数据库和John Wiley数据库、OCLC基本组数据库、BA、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国研网等。 学术期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大学主办,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逢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内外以下十余种重要检索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M),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等。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 安徽大学校徽原制定于80年代后期。校徽总体上为圆形,中心图案系学校教学主楼的变形、“1928”系学校创建年份,象征学校的历史;“安徽大学”中英文文字分别呈弧状围绕中心图案上下。2003年9月,安徽大学启用了由艺术系教师设计的新的校徽图案。本着连续、稳重、现代和简洁的原则,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圆形构图(取“通达”、“圆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泽东手书校名,校名的英文译名及建校时间,还保留了学校重建后教学主楼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构图主体,并作适当变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纵深、重叠、延展等基本特点,又与新建磬苑校区的主体建筑群由东向西眺望之景观相似,以示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楼的外形像书、像皇冠,楼前加上一组半圆形树冠,更显高大、深远而生机盎然。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此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至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笃行”则被注为“诚之目”,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至坚”2字提炼自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同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就今天来说,“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诚信和坚毅、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深厚和笃实、诚笃为指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系起来解读,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诚”“坚”“博”“笃”的强调,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对人成才的道德要求。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1998年,学校在筹办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当代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校训。 安徽大学校歌于1933年创作,由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先生作词,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萧友梅先生作曲。歌词: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呼和呼的区别

牟琪
摘要:《师说》与《阿房宫赋》中均有“嗟乎”“呜呼”,学生往往对两词词义的理解不够准确,“乎”“呼”混用,导致理解性默写失分。本文从两词的形音义入手,分别探讨“乎”“呼”的区别,以及造成混用的原因,并从中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为今后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虚词进行识记和辨析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高考理解性默写;“嗟乎”;“呜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27-0108
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写出题干要求的语句,是高考需要攻克的基础题。虽然是基础,但失分情况依然存在:有的学生能够准确找到要写的语句,但错字连连;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没有到位,而古诗文字词又是疏通文义的基石,所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背诵篇目的字词是关键。人教版《师说》与《阿房宫赋》里有学生容易分不清“嗟乎”和“呜呼”,常混写成“嗟呼”“呜乎”,需要教师带着对“呼”与“乎”进行区分与鉴别。
一、从形音义上看,“乎”“呼”不能混同

从以上语音演变可知,“呼”和“乎”从读音来看,是两种不同的音,上古音的区别最为明显,近古音中,两者的区别逐渐变小,但“乎”依然是阳平,“呼”为阴平。所以在默写中,两者不能混用。
另外,“呼”与“乎”“嗟乎”和“呜呼”在词义上也各有归属:“嗟”属于名词时表叹息、慨叹、赞叹,作叹词有忧叹、命令呼唤、愤怒斥责义。“嗟乎”只有叹词义,表慨叹、悲愤、惋惜。“乎”有叹词义(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吗或呢;表示赞美或感叹;表示推测;表示祈使或命令;表示呼告;表示商榷;表示肯定),也有助词义(用于形容词后),还有介词义(相当于“于”)。“呼”属于名词时表示禽兽鸣叫,属于叹词时,表示禽兽鸣叫、表示愤怒,属于动词时表示出气、大声喊叫、呼唤、召唤。“呜”作名词时,表示“悲叹”,作叹词时,表示“呜呼”,作动词时表示亲吻,作象声词时表示呜呜。“呜呼”作名词时,表示指代死亡(祭文中多以呜呼借指死亡);作象声词时,为哭声、鸟叫声。
在韩愈《师说》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义,只是其中的情感色彩不同,如《师说》中:“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示的就是惋惜。“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的就是感慨。而《阿房宫赋》:“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表示作者悲愤的情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则表示作者对秦国二世而亡国的遗憾,“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表示作者对世事兴亡的感慨。两篇文章,在不同的地方取不同叹词,来加强作者的情感,朗读和默写时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二、“乎”“呼”引起混用的原因
如今,由于语音流变,乎和呼在普通话上已经没有了区别,这种变化在唐朝时就已出现,后来由于呼较乎更常使用,而两者都有表示情感的叹词作用,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口语的“呼”替代书面语的“乎”的情况,或者“乎”“呼”混用的情况。
而在现代汉语的交际语境中,由于声似、形似,导致很多人在日常的使用中容易将两者混淆。特别是面对比较陌生的文言文,“乎”“呼”都作为叹词时,学生就更是无法辨别,导致书写失分。
三、教学思考
“嗟乎”和“呜呼”都是“凡虚字以鸣心中不平者曰叹字。”[4]而正如马氏所言:“叹字终于单音,而极于三音,至矣。其发声而为叹美、为伤痛者,或者音同而字异,或者字异而性变,所谓随事见情,因声拟字,不可拘也。至应答呵责之字,有声无义附识焉。”[5]我们在理解两者的“乎”“呼”有差异的时候,也要知道,叹词有时候是“因声拟字,不可拘也”,所以,不能过度追求其中的缘由,特别是在语音流变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要知道两者的差异性,也要理解两者的合理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乎”“呼”作为两个不同的字处理,让学生知道两者的渊源与联系,同时,要带领学生,加强对“嗟乎”“呜呼”的理解。让他们在书写时能够减少犯错提高得分。
参考文献:
[1]黄学龙.“嗟乎”“呜呼”与“嗟夫”[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2).
[2]曾运乾.喻母古读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33(1).
[3]河南省语言学会编.汉语论丛第2辑[C].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260-261.
[4]张玉金.出土文献语文研究第2辑[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87
[5]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550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