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地质学报第96卷第十期

2023-12-06 08: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地质学报第96卷第十期

田树刚1 牛绍武2 庞其清3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2.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 300170;

3.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 要 通过实测冀北滦平西瓜园组李营-王家沟剖面和马圈村剖面,并在开展多学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把剖面划分为4个岩性段,建立了系统的叶肢介生物地层分带序列,进行辽西义县组与冀北西瓜园组的等时性对比,分析剖面的沉积相叠置特征,证明了剖面的沉积连续性和沉积旋回性变化,识别出剖面的4个三级层序,确定义县阶的定义及其单位和界线层型。从而建议重新厘定“义县阶” 的定义和层型,将冀北滦平李营-王家沟剖面作为下白垩统义县阶的单位层型,冀北滦平马圈村大店子组—西瓜园组界线剖面作为义县阶的底界层型,将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时限范围定为义县阶;取消张家沟大店子组时限范围所定的义县阶下亚阶,改为张家沟阶。

关键词 陆相义县阶,候选层型,冀北滦平盆地

义县阶为1999年12月在北京十三陵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预备会期间白垩系工作组提出的名称,阶名和定义源于辽西的岩石地层单位 “义县组”,层型剖面曾暂时选在辽西义县马神庙—宋八户之间[1]。辽西义县组尽管含有丰富而举世闻名的化石群,但地层为沉积不连续的火山喷发-沉积序列,难以成为等时划分对比的标准。 2004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召开冀北-辽西陆相中生代地层划分暨义县阶现场研讨会,《会议纪要》认为 “确立年代地层单位的层型剖面,仍以选择能充分反映时间连续性、化石丰富、单一岩相的沉积连续剖面为宜,冀北滦平地区作为大北沟阶、义县阶及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候选层型剖面地是适宜的”。在全国地层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对与辽西义县组相当的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研究,笔者重新选定了义县阶的层型剖面,修订和补充了该阶的定义内容。

1 层型剖面的位置与描述

西瓜园组最早为河北省第二区测队所建(1975),命名剖面位于冀北滦平县城东北3 km的李营—西瓜园之间。重新选定的义县阶层型剖面即在该命名剖面附近,具体地点在李营南山-西瓜园小东沟-王家沟村小南沟; 义县阶底界的层型剖面选在滦平县城西南8.5 km的马圈村(图1)。

现将冀北滦平县李营-王家沟下白垩统义县阶(西瓜园组)实测剖面(图2)描述如下。

图1 工作区层型剖面的位置和地质略图

图2 滦平县李营-王家沟西瓜园组实测剖面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2 岩石地层划分

对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研究已有数十年,但一直进展不大[2,3,4,5]。原因是后来的研究者大多沿用了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1975)所测的剖面和零星的化石点。岩组定义和范围也未确定,其顶界最初定在县城东北1 km大刘家沟沟口英安质火山岩层的底,后来把界线推到了滦平盆地的西北缘(表1)。近年来本课题组重新选择和实测了剖面,系统采集了化石和岩石样品,开展了多学科综合研究,详细地划分并限定了该组的顶、底界,使剖面达到建阶标准。其岩石地层划分如下。

一段(第1~21层)底界以假整合与下伏大店子组紫红色块状富气孔安山岩接触,不整合面之上为紫红色泥砂质胶结安山质砾岩。一段整体岩性以灰色、灰绿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夹黑色页岩和薄—中层中细粒石英砂岩为特征,颗粒明显较细。该段中上部夹有约22 m厚的紫红色、灰色、灰白色中—厚层—块状富气孔安山岩和长石斑晶流纹岩夹暗紫灰色、绿灰色块状凝灰角砾岩。这套火山岩横向分布稳定,东北方向可以追索到岩青村以远,西南方向可以追索到西台子以远。该套地层富含化石,下部含叶肢介Diestheria jeholensis,Yanshania dabeigouensis,Y.elongata sp.nov.,Taeniestheria qingquanensis,Diestheria yixianensis,D.longinqua,D.dahuichangensis,D.ovata,D.gigant-ea,D.liyingensis sp.nov.,D.xiaolanggouensis sp.nov.,Eosestheria dongguayuanensis sp.nov.,E.lingyuanensis,Yumenestheria luanpingensis sp.nov.,Jiliaoestheria zhangjiawanensis等; 昆虫Ephemeropsis tri-setalis; 介形类Cypridea sulcata,Cypridea cf.sinensis等; 腹足类Sphaerium jeholense,Probaicatia vitimensis等; 鱼类Lycopteria davidi等。 上部含叶肢介Eosestheria xiguayuanensis sp.nov.,E.xiaolanggouensis sp.nov.,E.sunyingziensis sp.nov.等; 鱼类Lycopteria davidi等。

表1 冀北滦平大北沟组—西瓜园组划分沿革简表

二段(第22~54层)底界以厚约5 m的褐黄色、灰白色厚层块状含细砾粗砂岩为标志。 这层含砾砂岩属水下分流河道成因,分布较广,向东北方向增厚,可作为横向追索的标志层。段内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下部为灰色、灰褐色、紫色薄—中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夹含砾砂岩和砂砾岩; 上部以富含各种藻类的灰色、灰黑色中厚层泥岩、钙质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黑色泥页岩。顶界以宏观藻类泥岩的消失为标志。该段尚未采到动物化石。

三段(第55 ~76层)底界以厚8~10 m的粉红色、灰白色薄—中层粗—细粒砂岩为标志,这套地层延伸可追索,剖面平移即以此为依据。三段岩性以灰色、灰黑色、灰绿色薄板状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特征,夹灰色薄—中层石英细砂岩和黑色页岩。 多数野外分层的灰黑色和黑色泥页岩内富含化石,有叶肢介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E.persculpta,E.jingangshanensis,E.triformis,E.xiao-nangouensis sp.nov.,E.wangjiagouensis sp.nov.,Diestheria sp.,Yanshania sp.等; 昆虫Ephemeropsis tri-setalis; 鱼类Lycopteria davidi,Peipiaosteus sp.等。

四段(第77~98层)底界以厚约4m的褐色、紫红色厚层细砾粗砂岩、粗砂细砾岩和粗砂中砾岩,夹灰绿色泥质细—粉砂岩为标志。段内岩性从颜色和粒度明显分为两部分,下部为灰白色、灰绿色薄—中层中—细粒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灰黑色、黑色薄板状粉砂质泥岩和页岩,夹具滑卷层理的灰色含砾砂岩。泥页岩夹层中富含化石,有叶肢介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E.per-sculpta,E.jingangshanensis,E.triformis,E.xiaonangouensis sp.nov.,E.wangjiagouensis sp.nov.,E.yanqingensis sp.nov.,E. cf.elliptica,Diestheria sp.,Yanshania sp.等; 鱼类Lycopteria davidi等; 介形类Lycopteracypria deblis,L.infantilis,Cypridea sp.等; 植物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 昆虫Aeschnidium he-ishankowense,Ephemeropsis trisetalis。该段顶部灰色、灰绿色薄—中层中—细粒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透镜状粗砂砾岩,被九佛堂组灰色、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凝灰质胶结粗砂砾岩覆盖。 后者属扇三角洲成因,显示了2个组间界线上下沉积的连续性。

西瓜园组底界连续剖面 义县阶底界层型的建立同样需要连续剖面。 笔者在距滦平县城西南约9 km的火斗山乡马圈村找到连续剖面并进行了系统研究(图3)。 底界界线位于第88层底部。 界线以下属大店子组四段半深湖—浅湖相沉积,为灰色、灰白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和凝灰质页岩,夹薄层泥灰岩和粉细砂岩。 富含叶肢介、介形类、鱼类等化石。 界线被西瓜园组一段底部厚约26m的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粗砂砾岩和细砾粗砂岩夹泥质砂岩覆盖,属扇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 向上属浅湖相灰色、灰白色薄—中层凝灰质中细粒杂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凝灰质页岩和中酸性火山岩。 凝灰质页岩内含有大量虾类、龟鳖类、叶肢介、昆虫、鱼类等化石。 界线生物标志为叶肢介Jiliaoestheria striaris的消失和Eosestheria ovata的出现。

图3 冀北滦平马圈村下白垩统义县阶底界层型剖面图

3 沉积相序与层序地层

滦平盆地西瓜园组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尚未见报道[6]。本次研究野外分层即按副层序(或副层序组),剖面可识别副层序(高频旋回)有130余个,三级层序有4个(图4)。

层序1(SQ1)所测单位层型剖面(李营—王家沟)靠近盆地边缘,与下伏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地层略有缺失,并且层序底部出现低位域(LST)沉积。剖面1~2层紫红色泥砂质胶结安山质砾岩和灰绿色夹砂砾岩透镜体的粉砂质泥岩,属陆上河床和泛滥平原亚相。 湖侵域(TST)位于层序1下部(第3~9层),属滨浅湖和分流河道亚相,第3层底部薄—中层富介形类和腹足类的粉细砂岩,及其上部多层砂岩和含砾砂岩发育斜层理可以得到证明。凝缩层段(CS)应在第10~13层内,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和泥页岩夹细砂岩透镜体,属半深湖相。高位域(HST)为第14~30层,第14~16层中酸性火山岩代表了剧烈的火山喷发使湖盆迅速变浅。第17~30层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和大部岩层的灰紫、紫红色,说明它们属滨浅湖和分流河道亚相。

图4 冀北滦平李营-王家沟西瓜园组化石分布与多重地层划分

层序2(SQ2)层序2的湖侵域在第31 ~49层范围内。第31 ~37层以粉红色薄—中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为主,发育微细斜层理,属滨湖亚相。第39~45层为灰色、深灰色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薄层中—细砂岩和砂岩透镜体,应属浅湖和分流河道亚相。第45~49层为单一的粉砂质泥岩和钙质泥岩,富含藻类核形石,属浅湖亚相。第50层为灰黑色泥岩和页岩,为深湖亚相和层序2的凝缩层段。第51~54层为高位域,岩性特征与下伏第45~49层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多层富含菊花状宏观藻类泥岩,同属浅湖亚相。

层序3(SQ3)层序3整体以灰黑色和含大量硫化铁为特征,湖泊水体滞留,同时砂岩层面上多见泥裂、雨痕、波痕等浅水构造。其底部第55~56层以紫红、粉红色薄—中层石英砂岩为主,层面上具不对称波痕,属滨湖相。湖侵域的大部为灰黑色、黑色薄板状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夹薄—中层砂岩,属半封闭浅湖亚相,偶夹分流河道砂岩。凝缩层段应为第69~70层内的黑色页岩夹层。 高位域(第71~76层)为滨浅湖亚相灰白色、灰绿色薄—中层杂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湖泊水体已经通畅。

层序4(SQ4)层序4以出现典型的半深湖和深湖亚相为特征,表明湖底迅速下陷。底部(第77层)为紫红色薄—中层粗砂砾岩和含细砾粗砂岩,属滨湖亚相。 湖侵域的大部分(第78~86层)属浅湖亚相和分流河道亚相,第87~89层的砂岩出现团状包卷层理,表明为半深湖亚相的滑塌堆积。凝缩层段(第90~93层)为深湖相灰黑色、黑色板状泥岩和页岩。 高位域第94~95层又出现半深湖亚相的滑塌含砾砂岩。第96~98层变为浅湖亚相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砂砾岩和砂岩透镜体,表明湖底快速抬升。最后(第99层)九佛堂组扇三角洲亚相砂砾岩充填覆盖。

4 生物地层及与义县组对比

前人在西瓜园组采集的化石零星,系统研究较少,尚未建立生物地层层序。 近年来,经过系统地大量采集和深入研究(图4),建立了5个叶肢介地层分带,还找到具有重要对比意义的其他门类化石,如奇异环足虾Cricoidoscelosus aethus,辽宁古果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黑山沟衍蜓Aeschnidium heishankowense等。现将叶肢介地层分带简述如下,详细讨论将另文发表。

(1)Eosestheria ovata带:以Eosestheria ovata的延限为特征,重要组成分子有E.gongyingziensis,Jiliaoestheria clithr oformis,E.lingyuanensis等。该化石带还见于辽西义县组尖山沟层或业南沟层。

(2)Diestheria jeholensis带:以Diestheria jeholensis的延限为特征,其他组成分子有Eosestheria sp.,Yanshania dabeigouensis,Y.elongata等。该带标志化石还见于辽西义县组上园层。

(3)Diestheria yixianensis-D.longinqua组合带:以两个带化石的共存延限为特征。重要组成分子有Diestheria yixianensis,D.longinqua,D.dahuichangensis,D.liyingensis,D.xiaolanggouensis,Taeniestheria qingquanensis等。 与该带相似的Diestheria yixianensis带见于辽西义县组的大康堡层。

(4)Eosestheria xiguayuanensis-E.xiaolanggouensis组合带:以2个带化石的共存延限为特征。组成分子还有Eosestheria sunyingziensis等。 目前发现的3个种全是新种,在辽西义县组大康堡层与金刚山层之间未见这一组合,这是滦平盆地西瓜园组中特有的一个化石组合。

(5)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E.persculpta组合带:以2个带化石的共存延限为特征。 重要组成分子有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E.persculpta,E.jingangshanensis,E.triformis,E.xiaonangouensis,E.wangjiagouensis,Diestheria sp.,Yanshania sp.等。 与该带相似的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带见于辽西义县组朱家沟层至金刚山层。

关于辽西义县组与冀北相应层段的时代对比 该问题是随着近年来冀北滦平地层研究深入出现的。分歧意见有3种,(1)辽西的 “义县组” 与冀北的 “西瓜园组” 对比[7,8]; (2)辽西 “义县组” 与冀北“大店子组—西瓜园组” 相当[9,10]; (3)辽西 “义县组” 与冀北 “大店子组上部—西瓜园组” 相当[9,11,12]。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两地共同的化石带(或组合)和具有对比意义的标志化石。

对辽西义县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能够建立相对完整的生物地层序列的当属叶肢介[9,10,13,14,15,16]。经对前人工作的综合,辽西义县组在火山岩的各个沉积夹层中共识别出3个叶肢介化石带(或组合),自下而上为见于尖山沟层或业南沟层的Eosestheria ovata带(或组合)、见于大康堡层的Diestheria yixianensis带(或组合)和见于朱家沟层至金刚山层的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带(或组合)(表2)。具有重要对比意义的化石,除了脊椎动物以外,有广布于辽西北票、义县和凌源义县组的黑山沟衍蜓Aeschnidium heishankowense Zhang,1999; 产自北票上园镇尖山沟层的辽宁古果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Sun et al.,1998); 产自凌源大新房子、大王杖子、宋杖子和牛营子一带义县组底部的小龙虾组合,组合代表为奇异环足虾Cricodoscelosus aethus Taylor,Schram and Shen,1999。

表2 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义县期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简表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上述冀北-辽西地区的古生物地层资料清楚表明,辽西义县组的叶肢介化石分带和主要可用于对比的重要化石均已在冀北西瓜园组中找到。尤其是小龙虾组合和叶肢介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的大量出现,限定了义县组和西瓜园组的顶、底界。在地层时代上,辽西义县组与冀北西瓜园组完全可以对比,同时也为在冀北滦平盆地建立义县阶的单位和界线层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5 义县阶的重新厘定

义县阶初始建阶[1]由辽西“义县组”升格而成,定义范围即为义县组所包括的时限。田树刚等[2]在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店子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义县阶下亚阶” 和层型剖面,而把原定义县阶的时限范围称为“义县阶上亚阶”。通过近几年对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综合研究,及与辽西义县组的等时对比,证实辽西的义县组仅相当于冀北的西瓜园组。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厘定“义县阶” 定义和确定其层型剖面。建议将冀北滦平西瓜园组的时限范围定为义县阶,确定冀北滦平李营-王家沟剖面作为下白垩统义县阶单位层型,冀北滦平马圈村大店子组—西瓜园组界线剖面作为义县阶底界层型。而对张家沟大店子组时限范围所定的义县阶下亚阶取消,改为张家沟阶。

理由如下:(1)遵守义县阶初始建阶定义的时限范围,应以西瓜园组的时限范围定义义县阶,才不会引起指导性的研究混乱; (2)原始定义义县阶的时限范围已足够长,达8~9 Ma(王五力等,2004,表2-4-1)[10],远远大于下伏的张家沟阶和上覆的九佛堂阶; (3)义县阶与张家沟阶分属不同的生物群演化和地壳发展阶段。 义县期是热河生物群大繁盛阶段,种类繁多; 该期地层分布广泛,北可以到俄罗斯贝加尔湖,西可以到中亚[14,15]。而张家沟阶的大店子组目前只在冀北找到。

致 谢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思恩研究员曾提供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 ~72

[2] 王思恩.热河动物群的起源、演化与机制[J].地质学报,1990,64(4):350 ~360

[3] 王思恩,郑少林,于菁珊等.中国地层典·侏罗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154

[4] 郝诒纯,苏德英,余静贤等.中国地层典·白垩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124

[5] 牛绍武,李佩贤,田树刚等.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中网雕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3,22(2):95~104

[6] 田树刚,柳永清,李佩贤等.冀北滦平侏罗—白垩系界线层序地层研究[J].中国(D辑),2003,33(9):871 ~880

[7] 田树刚,庞其清,牛绍武等.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初步研究[J].地质通报,2004,23(12):1170~1179

[8] 田树刚,王乃文.“陆相层型”建立的认识与思考[J].古地理学报,2005,7(4):561~569

[9] 王五力,张宏,张立君等.辽宁义县-北票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建立和研究之一[J].地层学杂志,2003,27(3),227~232

[10] 王五力,张宏,张立君等.土城子阶、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及其地层古生物、构造-火山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 ~514页,37图版

[11] 庞其清,李佩贤,田树刚等.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的发现及生物地层界线研究[J].地质通报,2002,21(6):329 ~338

[12] 庞其清,田树刚,李佩贤,牛绍武等.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和侏罗系—白垩系界线[J].地质通报,2006,25(3):348~356

[13] 张文堂,陈丕基,沈炎彬.中国的叶肢介化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4] 陈丕基,金帆主编.热河生物群[M].Palaeoworld 11,1999,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 ~342

[15] 陈丕基.热河动物群分布与迁移——兼论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J].古生物学报1988,27(6):659 ~683

[16] 陈丕基,王启飞,张海春等论义县组尖山沟层[J].中国科学(D辑),2004,34(10):883 ~895

[17] 顾知微.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8] 刘本培,陈芬,王五力.从事件地层学角度探讨东亚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J].地球科学,1986,11(5):465~472

[19] Gradstein F.M.等编,金玉玕等译.国际地层表(2004)[J].地层学杂志,2005,29(2):98

[20] Murphy M.A.et Salvador A.1999.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uide-An abridged version[J].Episodes,22(4):255~271

[21] Remane J.,Basset t M.G.,Cowie J.W.et al.,Revised guidelin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global chronostratigraphic st andards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ICS)[J].Episodes,1996,19(3):77~81

Review on Terrestrial Yixian Stage and its Stratotype C andidat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TIAN Shugang(田树刚)1 NIU Shaowu(牛绍武)2 PANG Qiqing(庞其清)3

(1.Institute of Geology,CAGS,Beijing 100037;2.Tianji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Tianjin 300170;3.Shijiazhuang Economic College,Shijiazhuang,Hebei 065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 andards erecting the stratotype,the Liying-Wangjiagou section and the Majuan section of the Xiguayua-nian Fm in Luanping County have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by carrying on multi-course methods,i.e dividing the section into four lithologic parts,erecting conchostracan biostratigraphic succse(five zones),chronologically correlating between the Yixian Fm of western Liaoning and the Xiguayuan Fm of northern Hebei,analyzing sedimentologic environments and cycle variations, and dis-tinguishing four 3ird degree sequences.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Liying-Wangjiagou section be taken as the unit stratotypec andidate of Yixian Stage,the Majuan section as the bottom-boundary stratotype c andidate of Yixian Stage, and chronologic scope of the Xiguayuanian Fm be limited to the Yixian Stage.Originally named the Yixian sub-stage could be changed to the Zhangjiagou stage.

Key wards Terrestrial Yixian Stage,stratotype c andidate,the Luanping basin

图版说明

(所有标本均保存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图 版1

1.Peipiaosteus sp.。鳍,采集层位:PM-26,马圈村大店子组—西瓜园组界线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底部。

2,5.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Sun et al,1998)。枝和叶,采集层位:07XN-31,王家沟村小南沟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上部。

3.果实?种子?采集层位:PM-21,马圈村大店子组—西瓜园组界线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底部。

4,9、10.Cricodoscelosus aethus Taylor,Schram and Shen,1999。 4.头腹视;9.背侧视; 10.背视。采集层位:PM-21,马圈村大店子组—西瓜园组界线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底部。

6,11.Aeschnidium heishankowense Zhang,1999。 6.头胸视; 11.尾视。采集层位:07XN-31,王家沟村小南沟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上部。

7,12.Ephemeropsis trisetalis Eichwald,1864。7.正模;12.副模。采集层位:07XN-31,王家沟村小南沟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上部。

8,13.Lycoptera davidi(Sauvage,1880)。 8.正模;13.副模。采集层位:PM-26,马圈村大店子组—西瓜园组界线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底部。

图版2

1 ,2.Eosestheria ovata(Chen,1976)。1a.右瓣外模,登记号:05LS100E-1,×1.5;1b.同一标本中前腹部网线装饰,×30。2a.左瓣外模,登记号:05100E-3,×2。 2b.同一标本中前腹网线装饰,×40。滦平火斗山乡拉海沟马圈子,西瓜园组一段下部。

3.Eosestheria gongyingziensis Wang W.,1987。 3a.右瓣外模,登记号:05LS100E-5,×2.3;3b.同一标本前腹缘网线装饰,×40。滦平火斗山乡拉海沟马圈子,西瓜园组一段下部。

4,5.Diestheria yixianensis Chen,1976。 4a.右瓣,登记号:06XLG01E-1,×1.9;4b.同一标本中前部网线装饰与叠网构造,×30。 5a.右瓣,登记号:05XLG1E-1,×1.8;5b.同一标本前腹缘线脊与叠网构造,×30。滦平西瓜园南小狼沟,西瓜园组一段中部。

6.Diestheria jeholensis(Koayashi et Kusumi),1953。 6a.右瓣,登记号:04MJZ23E-1,×1.5;6b.同一标本前腹缘线脊与叠网构造,×30。滦平火斗山乡拉海沟马圈子,西瓜园组一段下部。

7~8.Diestheria longinqua Chen,1976。 7a.左瓣,登记号:06XLG01E-3,×1.4;7b.同一标本后腹缘线脊与叠网构造,×30。产地层位同上。8a.左瓣,登记号:06XLG01E-4,×1.5;8b.同一标本前腹缘线脊与叠网构造,×30。滦平西瓜园南李营,西瓜园组一段中部。

9~10.Diestheria xiaolanggouensis Niu,2008。 9a.右瓣及部分左瓣外模,登记号:05XLG1E-6,×2.2;9b.同一标本前腹缘大网与叠网构造,×30。 10a.左瓣外模,正模,登记号:05XLG2E-3,×2;10b.同一标本前腹部网格-线脊装饰,×35。滦平西瓜园南小狼沟,西瓜园组一段中部。

11~12.Eosestheria xiguayuanensis Niu,2008。 11a.右瓣外模,正模,登记号:05XLG2E-1,×2;11b.同一标本前腹部网格-线脊装饰,×35。12a.左瓣外模,副模,登记号:05XLG2E-2,×2.2;12b.同一标本前腹部网格-线脊装饰,×35。滦平西瓜园南小狼沟,西瓜园组下段上部。

13~14.Eosestheria aff.Middendorfii(Jones,1862)。 13a.左瓣外模,登记号:06XNG9E-1,×1.7;13b.同一标本前腹部网格-线脊装饰,×40。 14a.左瓣外模,登记号:06XNG9E-2,×2;14b.同一标本中腹部网格-线脊装饰,×40。滦平西瓜园东小南沟,西瓜园组三段。

15~16.Eosestheria persculpta Chen,1976。 15a.右瓣,登记号:06XNG28E-8,×1.6;15b.同一标本前腹缘成对排列的线脊装饰,×40。 16a.右瓣,登记号:06XNG28E-6,×1.7;16b.同一标本前腹缘成对排列的线脊装饰,×40。滦平西瓜园东小南沟,西瓜园组三段。

图版1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图版2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地质学报的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季刊,创办于1922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 该刊创办时,原名Bullel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地质学会志》),以英文为主,德、法等文次之,每年一卷,刊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地质调查研究之所得及在学术年会中宣读的论文。 ?《中国地质学会志》共出版31卷,至1952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与《地质论评》合并,更为现名《地质学报》,由外文版改为中文版,但连续卷号并附英文目次及英文摘要(1967-1971年曾停刊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8年3月,为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地质学报(英文版)》复刊,发表《地质学报》(中文版)已刊论文的英译本。从1997年起,《地质学报(英文版)》与中文版相同编号,但所载论文内容不同。 《地质学报(英文版)》所刊论文涉及地学和相关学科各领域的研究,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查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稿源自世界各地,该刊稿源丰足,稿件年刊用率20%—30%,可以从大量来稿中择优遴选稿件。《地质学报(英文版)》近数年来,一直连续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多次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现为双月刊;刊号:CN11-2001/P,ISSN0001-9515,多次荣获《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科技期刊》等20多项荣誉称号,现被《SCI》、《CA》、《GeoRef》等国内外20多家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常年位居1.5--2.15上下,是中国地学界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查看更详细内容可上中国地学期刊网——直接下载全文(OA刊物)。自2012年开始,与Wiley-Blackwell公司合作出版电子版,现有5500多家电子版国际订户。主办: 中国地质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英文;开本: 16开ISSN: 1000-9515CN: 11-2001/P历史沿革:现用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曾用刊名:地质学报(英文版)创刊时间:192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

吴吉春的中文期刊

66、吴吉春,2006,开展含水层非均质性数据融合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Vol.12,No.2,pp216-222。  67、吴吉春、、薛禹群、于军、朱锦旗,2006,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人水和谐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pp395-399。  68、吴吉春、薛禹群,2006,新形势下的中国地下水数值模拟, 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进展(陈骏主编), pp440-444。  69、吴吉春、薛禹群、黄海、张政治,2001,山西柳林泉域溶质运移二维数值模拟,水利学报,第8期, pp38-43。  70、吴吉春、薛禹群、黄海、张政治、王玉海,2001,山西柳林泉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8, No.2,pp18-20。  71、吴吉春、薛禹群、黄海、张政治、王玉海,2000,山西柳林泉裂隙发育区溶质运移三维数值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6, No.6, pp728-734。  72、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8,越流含水层系统中的溶质运移方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5, No.1。  73、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7,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阳离子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3,地质流体专辑,pp136-143。  74、吴吉春、薛禹群、张志辉, 1997,太原盆地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3, No.3, pp392-401。  75、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1997, 露天矿疏干的数值模拟研究,工程勘察,总第149期,No.6。  76、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6,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的阳离子交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3, No. 3, pp18-20。  77、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1996,改进特征有限元法求解高度非线性的三维海水入侵问题,计算物理,Vol.13, No.2, pp201-206。  78、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 1996,海水入侵含水层中交换阳离子运移行为的数学模型,科学通报,Vol.41, No.1, pp90-93。  79、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 1996,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作用的实验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2, No.1, pp71-76。  80、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 1996,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交换阳离子运移行为的溶质运移方程,水科学进展,Vol.7, No.2, pp93-98。  81、吴吉春、薛禹群、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时洪文,1994,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的发展演化与水化学特征,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Vol.30,No.1,pp98-110。  82、吴吉春、张志辉、薛禹群,1993,咸水入侵数学模型的研究,中国沿海资源工程系统与经济发展战略,地震出版社,pp189-194。  83、吴吉春、薛禹群、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1993, 沿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监测-以龙口市黄河营海水入侵三维观测网为例,工程勘察,总第120期,No.1, pp.24-28。  84、吴吉春、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1993,莱州湾地区的海水入侵,江苏地质,Vol.17,No.1,pp27-33。  85、吴吉春、刘培民、姜清波、王建基,1992,山东省龙口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Vol. 4, No. 1, pp93-100。  86、喻永祥,吴吉春,2006,利用ERT数据推求非均质多孔介质渗透系数初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3, No.2。  87、郭高轩,吴吉春,2005,应用GPR获取多孔介质水力参数研究进展,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33, No. 1, pp18-23。  88、常福宣、吴吉春、薛禹群、戴水汉,2005,多孔介质溶质运移问题中的分数弥散,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Vol.20, No.1, pp50-55。  89、祝晓彬、吴吉春、叶淑君、赵建康、吴孟杰,2005,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深层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地理科学,Vol.25,No.1, pp68-73。  90、郭高轩,吴吉春,2005,应用GPR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研究初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Vol.32, No.1, pp89-93。  91、祝晓彬、吴吉春、叶淑君、赵建康、吴孟杰,2005,GMS在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工程勘察, No.1(总第192期), pp26-29。  92、常福宣、吴吉春、薛禹群、戴水汉,2005,考虑时空相关的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及其解,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Vol.20, No.2, pp233-240。  93、施小清,吴吉春,袁永生,2005,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研究,水科学进展,Vol.16, No.2, pp210-215。  94、陈彦、吴吉春,2005,含水层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对地下水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水科学进展,Vol.16, No.4, pp482-487。  95、施小清,吴吉春,袁永生,姜蓓蕾,2005,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统计的影响,水科学进展,Vol.16, No.5, pp679-684。  96、姜蓓蕾、吴吉春、杨仪,2005,张家港合兴地块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5(增刊),pp8-10。  97、常福宣、吴吉春、戴水汉,2004,多孔介质溶质运移的分数弥散过程与Lévy分布,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0,No.3, pp287-291。  98、叶淑君、吴吉春、薛禹群,2004,多尺度有限单元法求解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三维地下水流问题,地球科学进展,Vol.3, pp437-442。  99、姜蓓蕾、吴吉春、杨仪,2004,常州市滆湖典型地块浅层地下水数值模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1, No.6, pp29-32。  100、程诚、吴吉春、葛锐、叶明,2003,单裂隙介质中的溶质运移研究综述,水科学进展,Vol.14, No.4,pp114-120。  101、方瑞、吴吉春,2003,新型地下水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0, No.5。  102、何芳、吴吉春,2003,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多元指示地质统计模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0, No.5。  103、祝晓彬、吴吉春,2003,地下水模拟系统(GMS)软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0, No.5。  104、韩涛、吴吉春、章华,2001,计算Darcy流速时第一类边界的处理,西安地质学院学报,Vol.23, No.4, pp41-43。  105、薛禹群、吴吉春, 1997,面临21世纪的中国地下水模拟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6, No.5, pp1-3。  106、张志辉、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7,含水层热量输运中自然热对流和水-岩热交换作用研究,工程地质学报,Vol.5, No.3。  107、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张永祥,1997,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及咸水入侵研究,科学通报,Vol.42, No.22, pp2360-2367。  108、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1997,越流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地质学报,Vol.71, No.2, pp186-192。  109、薛禹群、吴吉春, 1997,地下水数值模拟在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4, No.4, pp21-24。  110、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张志辉、刘风才,1996,元宝山露天煤矿地下水疏干数值模拟,煤炭学报, Vol.21, No.3, pp255-260。  111、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1996,水文地质数值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地球科学进展,Vol.11, No.5, pp472-474。  112、薛禹群、吴吉春, 1996,地下水数值模拟和电模拟中存在的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3, No.6, pp49-51。  113、陈葆仁、吴吉春、刘淑芸,1994, 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国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探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1, No. 6, pp36-39。  114、张志辉、吴吉春、薛禹群,1995,井流影响下的对流-弥散问题研究,水利学报,第5期,pp60-66。  115、薛禹群、吴吉春,1992, 数值模拟是反映客观规律和定量评价的重要手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19, No. 2, pp2-4。  116、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年5月,确定风险分析先验概率分布的最大熵方法,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第14卷增刊,pp318-325。  117、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洪水风险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自然灾害学报,Vol.15, No.1, pp103-109。  118、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黄河水沙特征及调水调沙下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地理学报(台), 44: 55-65。  119、施小清、薛禹群、吴吉春、张云、于军、朱锦旗,2006,常州地区含水层系统土层压缩变形特征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3, No.3, pp1-6。  120、张云、薛禹群、吴吉春、李勤奋,2006,抽灌水条件下上海砂土层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参数,水利学报,Vol.37, No.5, pp560-566。  121、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年9月,确定先验概率分布的最小偏差方法,人水和谐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pp96-100。  122、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洪水的风险分析,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年12月,增刊,pp134-140。  123、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黄河花园口月径流序列的MEM1谱估计时序预报方法探讨,中国水文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pp302-305。  124、赵建康、吴孟杰、吴吉春等,2003,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地下水含水系统结构模型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30-151。  125、韩非、薛禹群、吴吉春、叶淑君、张永祥,2001,莱州湾南岸卤水入侵条件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卤水成因,地质论评,Vol.47, No.1, pp102-108。  126、薛禹群、黄海、吴吉春、张政治、王玉海,2000,内陆单斜构造内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三维数值模拟,地质学报,Vol.74, No.4, pp353-362。  127、许吉力、薛禹群、吴吉春,1998,太原市地下水酚、氰污染成因与途径分析及水质保护措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5, No.5。  128、张志辉、薛禹群、吴吉春,1995, 地下热水运移中的自然对流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2, No. 4, pp16-18。  129、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1993,莱州湾及邻区海水入侵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环境地质研究,地震出版社,pp40-53。  130、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时洪文, 1993,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含水层的三维数值模拟,水利学报,第11期,pp20-33。  131、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时洪文、宁丕海,1992,山东;龙口-莱州地区的海水入侵,地质学报,Vol.66, No.3, pp280-291。  132、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 1992,含水层中海水入侵的数学模型,水科学进展,Vol.3, No.2, pp81-88。  133、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2,海水入侵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19,No.6,pp29-33。  134、薛禹群、张云、叶淑君、吴吉春、魏子新、李勤奋、于军,2006,我国地面沉降若干问题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Vol.12,No.2,pp153-160。  135、伍永钢、任洪强、丁丽丽、吴吉春,2006,新型聚乙烯填料生物滴滤床净化硫化氢气体的启动研究,环境科学,Vol.27, No.12, pp30-34。  136、张云、薛禹群、叶淑君、吴吉春、李勤奋,2006,地下水位变化模式下含水砂层变形特征及上海地面沉降特征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Vol.17, No.3, pp103-109。  137、朱君峰、黄海、薛禹群、吴吉春,1999,越流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有毒元素污染数值模拟-以太原盆地地下水汞污染为例,环境科学,第20卷, 第1期。  138、张勇、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张志辉,1999,考虑温度变化的地下水运动方程及其在储能模型中的应用,地质论评,Vol.45, No.2。  139、张勇、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9,考虑浓度梯度的达西定律理论推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6, No.1。  140、张勇、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9,高浓度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方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5, No.3。  141、张志辉、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 1996,含水层中水岩间的热交换研究,水科学进展,Vol.7, No.2, pp99-104。  142、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吴吉春,1994,三维非稳定流含水层贮能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地质论评,Vol.40,No.1,pp74-81。  143、张志辉、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4,算子分裂法在对流占优三维对流-弥散问题中的应用,计算物理,Vol.11,No.1,pp38-44。  144、 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吴吉春,1993,交替方向特征线和匹配人工弥散系数联合法模拟地下水中的溶质运移,工程勘察,总第124期,No. 5, pp.22-36。  145、邵薇薇、王栋、潘少明、朱庆平、吴吉春,2004, 近50年黄河中游水量变化的初步分析——以花园口为例,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湖沼专辑II),Vol.32, 増刊, pp229-233。  (六) 教材与专著4本  146、薛禹群、朱学愚、吴吉春等,1997,地下水动力学原理(教材),地质出版社。  147、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时洪文,1991,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48、张宗祜、沈照理、薛禹群、…吴吉春等19人著,2000,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地质出版社。  149、张阿根、魏子新…吴吉春等11人著,2005,中国地面沉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50、吴吉春、薛禹群主编,2009,地下水动力学(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51、吴吉春、张景飞、孙媛媛主编,2009,水环境化学(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52、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著(吴吉春为小组成员),2009,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