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甘肃农业大学cns发表

2023-12-07 01: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甘肃农业大学cns发表


甘肃农业大学好不好评价怎么样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填报志愿时甘肃农业大学好不好评价怎么样和甘肃农业大学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
那么,到底甘肃农业大学好不好评价怎么样呢?下面是快车教育网综合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甘肃农业大学的评价,相信您看完以下评价,心里一定有数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甘肃农业大学官方给出的自我评价
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9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含15个授权领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8个。
“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200项,总经费达4.41亿元,有218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90项,授权专利219项;出版专著21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78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往往甘肃农业大学官方给出的自我评价会掩盖缺点、突出优点而美化自己,要识庐山真面目,那我们一定得认真看下面来自生活学习在甘肃农业大学里学长学姐最真实的心声。
不可否认甘肃农业大学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们还是先上好评,后上差评。
好评 不错啊,作为一个甘肃一流的高等院校来说,非常全面,学科也很多,在校人数、硬、软件设施都很齐全,是理想中不错的高等综合性大学!
好评 甘肃农业大学农药还行吧,算是学校老专业,最好的专业是草业类专业。
好评 很好啊,我们学校的前身就是国立兽医学院,动物这块比较成熟的。就业也很好,学校的教师和外面的合作的项目。你如果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可以报。
好评甘肃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农学等学科专业在国内外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如果你选择这个学校的以上专业报考,还是极力推荐的,其它学科专业就不是很好了。
好评 是信科院的 也就是计算机专业 专业一般般 学的东西不多。
好评 学校的伙食能好到哪去 都差不多 不过有几家辅助好可以
好评 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挺好的,在甘农大农学院应该是比较好的专业了,我是农大农学专业的,和园艺专业是一个学院的,农学院应该算是很好的学院了,配备比起其他学院都挺好的。
好评 管理学!一般专业,在农大算垃圾的!可以转专业!
好评 六人间,床是上下铺,每个人有单独的书桌(书桌上带书架),有单独的衣柜。 房间无单独的洗手间(每一楼层一个大洗手间和一个大厕所)。房间有单独的阳台,三栋楼有阳台窗户。 如果你是女生(非经管院的),不用担心住宿,农大女生的住宿条件算是兰州不错的了。要是男生就要小心一点,因为很多男生没有住在新楼上,旧楼没有阳台,衣服没地方凉。
好评 甘肃农业大学生物技术(质能方向)这个专业挺不错的,属于朝阳行业那类的,如果有考研的想法,前途会更好的。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学科建设

“作物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01年3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建立,同年,甘肃省教育厅批准“作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设施作物学 4 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旱地与绿洲农作制、作物栽培与生态生理、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 遗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作物主要性状的遗传育种、作物组织培养与种质改良 等。主持的科研项目有83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教育部项目6项、科技部项目4项、农业部项目3项。其中经费在10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有24项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主要以旱农生态系统及综合增产技术、一熟地区多熟种植、河西绿洲农业综合开发途径、“吨粮田”“双千田”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为重点,研究建立了水肥互馈、旱农系统四元协同控制、集雨节灌、地膜覆盖、节水农业等旱作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开创了“吨粮田”“双千田”模式化栽培技术;提出了三年三区轮作制、间套作光能利用与营养竞争互补理论,在本学科基本理论的发展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以间套复种和抗旱节水为特点的集约化耕作与栽培、旱农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模式化栽培、抗旱与抗盐的生态生理等研究方面居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本学科点已在优势研究领域出版专著和教材17部,在 Crop Science 、作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草业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作物遗传育种” 博士学位授权点 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内陆灌区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综合运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选育优质、丰产、抗土壤和大气干旱、抗病虫的作物种质材料和新品种。 研究主要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遗传规律,突出品种的优质、高产、抗旱、抗病等重要农艺性状的组装配套。 具有“遗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作物主要性状的遗传育种”和“作物组织培养与种质改良”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科技部、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教育厅和甘肃省农牧厅的大力支持下,以重点学科为基础,于2003年顺利申报成功甘肃省级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以马铃薯、小麦、玉米、油菜和大麦种质改良为目标,在西部春小麦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扩繁,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有关研究论文100余篇,教材与专著7部,获得 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本学科新增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600多平米,利用国际贷款430多万元,学校扶持资金50多万元,农学院自筹经费72万元,增置“自动 DNA 萃取仪”、“基因分析仪”、“ PCR 热循环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低温离心机”、“人工气候箱”、“傅立叶近红外仪”、“水分中子仪”、“植物冠层分析仪”和“光合分析仪”等实验设备62台件,为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水平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点以促进干旱半干旱资源缺陷区持续高效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基本手段,致力于旱地与绿洲农作制,作物栽培与生态生理,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药用植物的栽培与驯化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开发。 一、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1986 年获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 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 年与作物遗传育种学共同申报获得作物学一级学科授权点,2003 年在一级学科下自设药用植物的栽培与驯化博士学 位授权点,目前拥有博、硕士点各 2 个。  二、学术成就及近期开发重点   1 、旱地与绿洲农作制方向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科技部攻关项目,甘肃省科技厅及计委攻关项目30余项,在雨水就地入渗利用理论、水肥耦合、农牧结合、间套 复合群体增产的技术与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项目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二等奖各 1 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地厅级奖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 和国际、国内会议发表论文 120 余篇。研究成果中,将多熟种植推移到海拔 1500 米以上的高原 一熟不保灌区 , 并开创 “ 吨粮田 ”“ 双千田 ” 高产高效技术 , 是对多熟种植技术与理论体系的重要充实。   本学科点近期开发重点:集流节灌,保护性耕作技术与理论体系;复合群体根、水、肥时空分 布与协调机理,群体内组分间的化感作用机理和应用、超高产模式化生产技术的研制。   2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方向本学科点在作物抗旱生理生态、模式化栽培、抗盐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随着干旱 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重,开展作物抗逆生理生态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可为克服干旱盐 碱危害、提高中低产田产量和效益提供超前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7 项,地厅级奖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 会议发表论文近百篇。学科点开展的以试管内特定生态条件中幼苗物质和能量代谢、转化及相 互关系等方向的研究,有可能创立试管生态学。开发重点:作物的模式化栽培与精准管理,葡萄、扁桃等特种植物的引进、转化与推广   学术成就及近期开发重点   3 、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方向:本学科点以黄土高原西部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教学和 科研工作。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奖 17 项,其中省部级一、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5 项, 厅局级奖励 6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 7 部。本学科点在生态系统的 多元调控理论和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开发重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多元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   4 、药用植物栽培与驯化:已完成科研项目 10 余项,在相关刊物发表论文 30 余篇。目前实施 “ 西部专项 ” 、 “ 948 ” 专项、 “ 国 家 GAP 建设 ” 、 “ 省长基金 ” 等科研项目 8 项。   开发重点:西北特色药用植物驯化栽培与繁育技术体系,道地中草药GAP建设,药用植物营养调控.    三、学术梯队   本学科点共有教学研究人员21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8人,其它人员3人.学术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硕士学位获得者2人,在读博硕士各1人,50 岁以上人员 2 人. 特色优势:本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之一。重点学习和掌握作物生产、作物品种选育、作物生产系统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同时涉及农业环境、植物保护、农业经济等学科和知识,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紧紧围绕我国和甘肃省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以北方干旱半干旱为区域特色,以实践性教学为教学特色,重点培养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保护学、土壤农业化学、遗传学、田间试验统计、农业气象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农作学、种子学、农业推广学、农业生态学、旱农学、农业经济管理等。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全国范围内报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进入农业行政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以及种子生产加工等企业,从事作物生产,作物育种与种子工程,农业科技推广,行政管理,特种植物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等工作;也可在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中专农业院校或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从事相关科研与教学工作 。专业负责人: 牛俊义(教授)  现有教师:  牛俊义(教授)  黄 鹏(研究员)  张恩和(教授)   方子森(教授)  柴 强(教授)  郭丽琢(教授)   李玲玲(教授)  高玉红(副教授)  于爱忠(讲师)  谢军红(讲师) 特色优势: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区域发展的趋势,1999年国家教育部增设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专业通过教学、科研以及实践活动,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与发展学基本理论知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农村区域/社区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技能;掌握农学基础理论、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干课程 :农学概论、区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公共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学、农村发展研究法、农村发展规划、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农业推广学、村镇规划与设计、农村发展规划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以在行政机关、农业推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涉农企业从事农技推广、行政管理、情报管理与信息咨询、农副产品与农资产品的营销策划、传播与教育,以及科技开发与服务、区域发展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可在全国范围内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农业类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每年有2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重点院校及研究院所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专业负责人: 柴守玺(教授)  现有教师: 柴守玺(教授) 窦学诚(教授)  景 锐(副教授)  闫丽娟(副教授)  逄 蕾(副教授)  常 磊(讲师)

2022甘肃高校排名更新,兰州大学表现抢眼,甘肃农业大学进步最快

2022甘肃高校排名更新,兰州大学表现抢眼,甘肃农业大学进步最快如下:

省内排名1,全国排名32,兰州大学

省内排名2,全国排名116,西北师范大学

省内排名3,全国排名158,兰州交通大学

省内排名4,全国排名178,兰州理工大学

省内排名5,全国排名189,甘肃农业大学

省内排名6,全国排名223,西北民族大学

省内排名7,全国排名309,兰州财经大学

省内排名8,全国排名334,甘肃政法大学

兰州大学作为省内的老牌大学,历史底蕴与教学实力那都是业内顶尖。该校的发展速度是较为迅速的,每年都有学校的教授和老师发表论文。这些论文也被很多的学者所引用,这足以说明该校的实力强大。

除了师资力量强大,学校的学科建设那也是顶尖水平。每年都有很多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学科建设在一些比赛中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些重点学科学生报考的也多。如果兰州大学能保持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未来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一举迈入全国前十的行列,让我们时刻关注兰州大学。

作为西北的师范高校,进步速度也是很快的从之前的150名开外进步到现在的排名。说明该校正在努力追赶前方的高校,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该校在各种排名中都进步迅速,所以说它的进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该校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用于聘请名师,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在逐年提升。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更好的学生,师范大学一直是各省的支柱。当地对于学校的支持也在逐年提升,相信在当地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之下,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当地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作为省内唯一的农业大学,排名仅为省内第五,全国189实在令人遗憾。农业一直是各省的支出产业,只有农业发展的好才能支撑各产业的迅速发展。

排名落后,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省内的经费投入过少,经费作为高校建设最重要的一环。经费不足,导致学校的很多科研不能更好地完成。即使排名落后,该校的成绩也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学校每年都在农业的方面获得很多专利,这也说明学校学校只是缺少一个契机。

谁知道在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怎么投稿?具体流程能告诉一下?还有就是论文的格式是怎么规定的?

1、难发表,2、费用高。可发表在《现代农业科学》国家级、《农家之友》省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