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植物生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2023-12-11 05: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植物生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A、考研华中农业大学805植物生理学参考书:

1、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潘瑞炽主编,植物生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李合生主编,植物生理学学习指导与题解,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B、《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生理学考试大纲》规定:

一、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考试内容:
细胞壁结构与功能 细胞信号转导植物细胞全能性
考试要求:
1、掌握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2、掌握细胞壁的功能
3、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及分子途径
4、掌握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
考试内容: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呼吸作用的指标及影响因素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考试要求:
1、掌握呼吸作用的类型、概念及生理意义
2、掌握呼吸代谢多样性的内容及其生理意义
3、掌握呼吸速率、呼吸商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吸呼作用与种子形成、种子贮藏、果蔬贮藏、作物栽培的关系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考试内容: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光合色素 光合作用的机理 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
考试要求:
1、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掌握光合色素的类型、结构及其光学特性
3、掌握光合作用各大步骤的能量转变情况、进行部位及条件
4、比较C3途径、C4途径、CAM途径的异同
5、掌握光合磷酸化的类型及其机理
6、掌握光呼吸的生化过程及其生理功能
7、掌握C3植物与C4植物的概念及其生理特性
8、掌握同化物的运输形式、运输途径、运输机理及同化物的分配特点
9、掌握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0、掌握光能利用率的计算,分析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与措施

四、植物的水分代谢
考试内容:
水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 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考试要求:
1、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及其与代谢及抗性的关系
2、了解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生理、生态作用
3、掌握水势的概念及其组成、细胞间水分的移动
4、掌握细胞吸水的方式及水分跨膜运移的途径
5、掌握根系吸水的方式、动力及产生机理
6、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途径、生理意义、指标
7、了解外界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8、掌握气孔运动的机理
9、了解水分运输的途径及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10、了解合理灌溉的生理指标及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

五、植物的矿质营养
考试内容: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根外营养 矿质元素在植体内的运输与分配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考试要求:
1、掌握必需元素的标准及分类
2、掌握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综合)及缺素症的诊断
3、掌握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及机理
4、掌握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特点、吸收过程及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
5、了解根外营养的途径及其优点
6、了解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途径及分配
7、了解合理施肥的生理指标及合理施肥增产的原因

六、植物生长物质
考试内容: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及种类 植物激素的发现及化学结构 植物激素的代谢及运输 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 其它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生长抑制物质
考试要求:
1、了解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及种类
2、了解植物激素的发现及化学结构
3、掌握植物激素的合成前体、直接前体、合成途径、合成部位、影响合成的因素以及植物激素的运输
4、掌握各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5、掌握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
6、对油菜素内酯、多胺、茉莉酸、水杨酸、玉米赤霉烯酮等作一般的了解。
7、了解植物生长抑制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七、植物的生长生理
考试内容:
种子的萌发 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组织培养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形态建成与光受体植物的运动
考试要求:
1、掌握种子生活力的概念及其鉴定方法
2、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种子萌发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3、了解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三个时期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培养的技术条件
5、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6、掌握植物生长相关性的表现及影响相冠比的因素
7、掌握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8、了解光敏色素的分布、分子结构及性质
9、掌握光形态建成的光受体的种类及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
10、了解植物运动的类型及机理

八、植物的生殖生理
考试内容:
幼年期与花熟状态 成花诱导生理 花器官形成生理 受精生理
考试要求:
1、了解植物幼年期、花熟状态的概念及其与成花诱导的关系
2、掌握春化作用的概念、条件、部位、时期及春化素的传导
3、了解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4、掌握光周期的反应类型
5、掌握光敏色素与成花诱导的关系
6、掌握光周期的感受部位与开花刺激物的传导
7、掌握光周期诱导开花的机理
8、掌握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9、掌握外界条件对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
10、了解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雌蕊组织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

九、植物的成熟成衰老生理
考试内容:
种子成熟过程中有机物质及其他生理变化 果实的生长与成熟生理 植物的休眠生理 植物的衰老生理 器官脱落生理
考试要求:
1、掌握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的变化
2、了解外界条件对种子成分的影响
3、了解果实生长的特点
4、掌握肉质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5、掌握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其破除方式
6、掌握植物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7、了解植物衰老的机制及环境条件对衰老的影响
8、了解器官脱落的影响因素

十、植物的逆境生理
考试内容:
逆境的种类与植物抗逆性 逆境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植物对逆境的生理适应 植物的抗寒性
考试要求:
1、了解逆境的概念及植物抵抗逆境的方式
2、掌握逆境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3、掌握植物对逆境的生理适应
4、了解冻寒与冷寒的概念及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潘瑞炽主编,植物生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李合生主编,植物生理学学习指导与题解,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求十个植物园论文的参考文献!!~急急急!~~谢了!!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5.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riu.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9.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06.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aiola.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r.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uchalski.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olovacheva.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enturella.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1.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aoletti.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aryniak.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5.
[42]A. Alfani,G. Bartoli,R. Santacroce.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5.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植物生理方面比较好中的期刊有哪些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2.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

(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

《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15.615。

(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

《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C0008;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13.405。

(3) Plant Cell (Plant Cell)

《植物细胞》创刊于1989年,全年12期。原版式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10.679。

(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

《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C0084;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td., 84 The Obalds Rd, London WC1X 8RR, England。影响因子为8.945。

(5)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 REV PHYTOPAYHOL)

《植物病理学年评》创刊于1963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9;国际刊号:0066-428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nnual Review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8.257。

(6) Plant Journal (PLANT J)

《植物杂志》创刊于1991年,全年24期。原版刊号:588C0082;国际刊号:0960-7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td., Journal Subscriptions,刊载植物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5.914。

(7) Plant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

《植物生理学》由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2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0032-08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 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刊载本学科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5.634。

(8)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 BIOL)

《植物分子生物学》创刊于1984年,全年18期,16开,每期80页。原版刊号:582LB071;国际刊号:0167-4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ournals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Centre刊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影响因子为3.795。

(9)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CRIT REV PLANT SCI)

《植物科学评论》创刊于1983年,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B0010;国际刊号:0735-26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RC Pres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3.641。

(10)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PLANT CELL ENVIRON)

《植物、细胞与环境》创刊于197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84页。原版刊号:588C0072;国际刊号:0140-779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td.刊载绿色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环境生理学、农作物生理学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3.613。

(11)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L PLANT MICROBE IN)

《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创刊于198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56页。原版刊号:582B0109;国际刊号:0897-028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遗传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及其对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影响。影响因子为3.580。

(1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 EXP BOT)

《实验植物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24页。原版刊号:588C0002;国际刊号:0022-0957;发行出版机构地址: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实验农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土壤学家、环境与海洋生物学家。影响因子为3.180。

(13)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PLANT CELL PHYSIOL)

《植物和细胞生理学》创刊于1959年,全年12期,16开,每期250页。原版刊号588D0057;国际刊号:0032-078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日本植物病理学会,T170-8484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驹ごめ1-43-11;发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与生化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3.159。

(14) New Phytologist (NEW PHYTOL)

《新植物学家》创刊于1902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56页。原版刊号588C0055;国际刊号:0028-646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与书评,涉及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影响因子为3.118。

(15) Planta (PLANTA)

《植物学》创刊于1925年,全年15期,12开,每期96页。原版刊号:588E0003;国际刊号:0032-093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Platz3, D-14197 Berlin, Germany;刊载植物生物学原始论文,侧重分子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形态发生、生态环境生理学、作物技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影响因子为3.053。

(16)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

《植物生长调节杂志》创刊于1982年,全年4期,18开,每期66页。原版刊号588E0008;国际刊号:0721-759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报道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化学、林学、园艺学和农学中有助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发现,侧重除莠剂在内的天然和全盛物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因子为2.778。

(17)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

《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11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126页。原版刊号:588B0006;国际刊号:0031-949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图像精密。影响因子为2.450。

(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UST J PLANT PHYSIOL)

《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全年8期,18开,每期100页。国际刊号:588UA002;国际刊号:0310-784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SIRO Publications, 刊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简报。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影响因子为2.39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