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学报类期刊,为双月刊,16开,124页码,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 1673—4270,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1434/Z。
扩展资料: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主要栏目有:济南研究(济南经济与社会发展、济南文化)、高职教育研究、学科教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与管理、政治 经济 法律、文化与传播、技术与应用。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原刊名为《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创刊。1990年经济南市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刊号为济内字第010号,季刊。
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部学报转为正式学报类期刊,国内刊号为CN37-1307/G4,季刊,16开,72页码,由济南教育学院主办,省教委主管,全国发行。
1999年5月重新登记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5069/G4。2000年申请ISSN手续,被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1009-7732。
2000年下半年经批准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5年2月《济南教育学院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新批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1434/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1673-4270。从2006年6月份开始,由72页码改为96页码。
从2008年10月起由原来的96页码增至124页码。
参考资料来源:济南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众所周知诚信是立人之本,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 教育 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有关诚信道德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诚信道德重建的思考》
【摘要】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失信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堪忧,大学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入手,探索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机制,使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思考
1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但是,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不断变更,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趋利性影响进入大学校园,使尚不完全固化和坚实的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受到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恪守诚信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诚信道德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成风,蒙混过关;求职履厉,泡沫重重;助学贷款,羞涩尴尬;不守信用,背信违约等。
2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2.1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凸显,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效率、公平、创新等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使人们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成为社会公害。受市场经济影响至深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中,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2.2诚信法律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是我们营造和保护讲诚信的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诚信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处于人生成长阶段,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难免会走上不诚信之路,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体制原因。
2.3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 文化 建设,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很少考虑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对诚信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诚信教育内容看,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和就业,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相对弱化,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与专业课无法比拟。从诚信教育机制看,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及诚信档案,许多学校口头重视,行动轻视,从学生管理、教学到服务没有形成诚信育人的环境,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有大约54%的同学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比诚信道德更实惠。
2.4 家庭教育 的影响
家庭也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养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弊端,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重点大学可谓不遗余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文化课恶补之外,一些家长又走到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好,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结果,忽略了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新生代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就是考各种技能证,当涉及个人前途和利益时他们往往会放弃诚信道德。
3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构建道德约束和法律强制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反过来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环境只有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才能在育人中发挥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一方面,大力报道和宣传诚信人和事,使诚信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充分释放,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加大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弃义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完善社会诚信法规的建设。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缺失的解决之策根本上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一方面,要抓紧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另一方面,诚信制度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没有法律的有效实施,诚信体系也难以真正建立。通过上述努力,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形成守信意识,践行守信行为。
3.2完善学校诚信教育机制
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纳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以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1)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两课”阵地,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 报告 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校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2)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诚信的约束机制,让学生诚信有章可循,违背诚信有章可罚,提高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的机制,学生因其诚信的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这样学生会更加追奉诚信。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 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3.3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是否见效,归根结底依赖于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及选择与评价能力,培养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4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诚信品德 对子 女影响很大。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因此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国家长需要焦虑的事情,不是我们给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花了多少时间,去认识、管教、支持孩子,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因此,家长应充分重视自身言行、道德习惯、家庭氛围等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念和意识,用科学的 方法 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当出现负面行为时及时纠正,给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另一方面,针对孩子在校期间发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不愿告之家长的情况,家长还应主动用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全面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人际关系等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宾.诚信教育的 反思 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3(3).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华,肖艳玲,李丽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9).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毕胜.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强化社会道德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
摘要:诚信品格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内化的产物。这就预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需要整合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个体的各种社会道德因素:即通过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以及淳化社会风气,从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格;社会道德因素
诚信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当代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完成时代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成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学校教育和自身的修养,但同时也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故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社会道德期待、亚文化、道德荣誉、社会道德风气等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探寻新的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社会道德期待即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旨在向个体提示合理的道德规范,表明什么是受到群体赞同或谴责的行为。社会道德期待通常以一种潜在的、间接的方式影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它既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判断标准,也是一种潜在的道德教育力量。社会对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道德期待,不仅包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有关诚信的一般原则和规范,如“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自尊自爱,自省自律”,还包括学术方面的道德要求,即“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等。毋庸置疑,这些社会道德期待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人格具有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然而,大学生是否能将社会道德期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还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心理基础。由于自我意识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要求、自我体验、 自我评价 的意义,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其道德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就越强,克制本能的欲望与冲动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道德意识之一的诚信意识,说到底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感、责任感,它直接发生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发展,诚信意识是很难产生的。所以,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需要不断强化其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1.注重发挥社会道德期待的强化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大众传媒、制度、榜样等结合起来,形成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同与遵从。其一,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的优势,通过讲述人们身边的诚信 故事 或评论刚刚发生的造假事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规则的认同。其二、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奖惩制度相结合,通过奖励对诚信行为给予正强化,通过惩罚对失信行为施以负强化,增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信念,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的良好习惯。其三、将社会道德期待与榜样人物相结合,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将抽象的社会道德期待具体化、人格化,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强化他们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2.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道德反省,指道德主体对自身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是由是非观、羞愧感和责任心等心理要素和相关的生理基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结构。”道德反省以自我意识为核心,通过自我检讨、自我反思、自我悔改,实现自我超越和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使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规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其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促使其产生羞愧感和内心的自责,并激励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将诚信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公民。
二、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
“亚文化亦称‘副文化’、‘小群体’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别于整体文化的地区文化或群体文化,既具有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社会越复杂,亚文化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校园亚文化。大学生的校园亚文化,除了与主流文化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外,还表现为对于主流文化既抗拒、反叛,又依附、承认的双重特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等,一些不良的亚文化趁虚而入,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随着高校出现的学术造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漠视转而认可甚至参与其中的亚文化氛围,造成对大学生诚信信念的消解。对此,不能忽视当前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亚文化特有的功能,发挥它对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
1.重视亚文化的暗示功能。人具有接受暗示的习性。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暗示“是指以相对机械的即反射的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影响。它不涉及大脑的选择或意志的更高级的活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的道德影响无处不在,亚文化中的诚信暗示往往隐含了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大学生同伴群体的亚文化,常常会以一种建议性、帮助性、温和性的诱导和暗示,向主体提供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和行为类型。同伴群体亚文化,虽然不如法规那样对主体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但它在维护诚信方面却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如果校园亚文化推崇的是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个别大学生一旦做出失信欺诈的行为,就会遭受同伴群体的议论、谴责、排斥乃至唾弃;失信学生在失去同伴群体的尊重后,不仅会产生懊悔、改正的道德心理,而且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警示的暗示作用;相反,如果大学校园中严重的学术失信现象或考试作弊未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发生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失信事例就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一些同学就会将之视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潜规则予以接受,甚至如法炮制。因此,学校应当注重营造诚信的亚文化氛围,发挥同伴群体亚文化的道德暗示作用,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的形成。
2.发挥亚文化的道德模仿功能。道德的社会传播与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影响来实现的,而模仿是人际影响的重要方式。所谓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依照他人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是人们具有的一种社会学习能力,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道德模仿是通过对道德榜样的行为仿效、内心产生道德情感共鸣、直至产生道德认同。换言之,道德模仿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活动,是主体自觉地仿效他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行为的活动过程。道德模仿在人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的“复制”作用使道德规范为大多数人所自觉遵从。
3.大学生的道德模仿需要教育者给予积极的引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模仿中,教育者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他们提供与其具有相似性的模仿对象。大学生如果受到典型诚信事件和诚信榜样人物的感染,就会增强对诚信观念的认同,进而产生积极的模仿行为。其二,引导他们对模仿对象的内在本质、行为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这样大学生基于对诚信价值的认同而做出的模仿行为,就不再是“复制”式的,而是发自其内心的、主动外化的结果。其三,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体验,从情感上深化对模仿对象道德品德的尊崇,并把握时机,适时强化他们的诚信模仿行为。其四,创设、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模仿行为发生的良好环境。诚信模仿行为是个体主动对周围环境做出选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社会对个体寄予的诚信期望和施加的暗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近或相似时,就易于激发个体的道德情感,使之受到道德感染,从而促发个体在相似事件中的诚信模仿行为。
三、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
道德荣誉是人们履行道德义务之后所得到的褒奖和赞许。它包括内外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给予的肯定和赞许;二是由于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可和嘉许,行为者在道德情感上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道德荣誉作为社会舆论的特殊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道德荣誉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促使人趋善避恶,求荣免耻;另一方面,道德荣誉采取的是正面肯定形式,更能激励人们去积极向善。所以,道德荣誉感既是人们积极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人们关注道德印象整饰的驱动力。
道德印象源于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具体到诚信印象,则与社会的诚信现象密切相关。诚信现象是主体形成诚信印象的知觉对象或材料。诚信现象的类型可分为观念性和实例性两种。观念性的诚信现象主要来自社会历史文献记载的各种诚信道德 事迹 、人物传记中的诚信事件、传统道德习俗,它是社会诚信氛围的文化基础,它常常通过戏剧传诵、习俗沿革、专门教育等对主体认知发生作用。但观念性的诚信现象由于与主体的切身经历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它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形成的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或相对虚弱的。实例性诚信现象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社会道德实践,即人们亲自参与或感知到的诚信事件。相对于观念性诚信现象,实例性诚信现象更容易或更能有效地刺激个体的感官、引发思维、加深印象。如高校开展的考前签署“诚信考试 承诺书 ”的活动;参加诚信教育讲座、论坛活动;观看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文艺演出等等。不论是诚信事件的当事人还是见证者,实例性诚信现象都会不同程度、不同形式(比如换位思考)地对主体产生更强烈的刺激,与主体的利益取舍、道德选择发生关联,进而引发主体的道德思考和判断,形成共鸣。因此,实例性诚信现象对主体诚信印象的形成作用是相对直观的、有效的、甚至是长久的。
道德荣誉对于主体诚信印象整饰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民族性的研究中,中国人所具“面子”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共识;而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印象整饰”的倾向性。可见,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印象整饰”与中国人顾及“脸面”的社会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性和相互强化性,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印象整饰”的心理诉求或人们的“印象整饰”心理强化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由于“脸面”与一个人的诚信道德及其名声息息相关,因此,人们为了自己或家人的“颜面”,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诚信的道德信誉和形象。如有的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后,并不害怕因此取消成绩,而是在乎广而告之的全院或全校的通报批评或处分,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在老师、同学等熟人面前的形象,毕竟考试作弊是不光彩的丢人事情。还有的同学在行骗后,并不害怕被陌生人揭穿骗局,但害怕被亲朋好友戳脊梁骨的责斥。显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将中国的“面子文化”与道德荣誉加以整合,运用“面子的威力”和道德荣誉的激励功能,促使大学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
四、淳化社会道德风气
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风俗”。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社会风气是指受水土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由社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习染而形成的人们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及生活习惯。可见,社会风气中的观念、行为和德行,是一种已经为许多人甚或大多数人所默认、所遵循的行为方式,是多年积累、习染成俗的一种惯例。“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就是社会风气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风气有好坏之别,良好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颠倒的价值观念和扭曲的行为准则。因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 措施 ,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他还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1.官德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性。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官德在社会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行为和作风对社会大众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德化”。为政讲信不仅是取信于民的需要,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带头讲信、守信的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
2.赏罚分明的社会机制对社会风气具有保障性。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要遏制诚信缺失之风的蔓延,一方面必须要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机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治力度,提高失信者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即让失信者名誉扫地、经济受损,得不偿失,清除失信投机获利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力度,建立诚实守信的利益保障制度,激发人们诚信的道德欲望,从而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正气。
3.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性。社会舆论对个体诚信具有定向和强化的作用。社会舆论对诚信行为的褒奖和对非诚信行为的谴责,不仅向大众明示了诚信道德价值原则和倡导的行为类型,而且其形成的褒善抑恶的舆论氛围,会以其显著的倾向性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敦促个体践行诚信道德。具而言之,社会舆论对诚信品行进行的褒扬、奖励和宣传,会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认同感,而社会舆论对欺诈失信行为予以批评、抨击和呼吁道义上的惩罚,对失信者会起到控制、矫正的作用。可见,社会舆论形成的诚信“道德场”对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1.报纸 现代教育导报 音体美报
2.杂志 山东教育 现代教育 当代教育科学 现代企业教育 山东外语教学 幼儿园 当代小学生 红蕾 中学时光 现代语文 成长先锋 老年教育 中学时代 小葵花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政法论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社会科学 理论学刊 东岳论丛 山东经济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齐鲁学刊 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 文史哲 烟台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山东省团校学报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法学论坛 德州学院学报 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鲁东大学学报 孔子研究 管子学刊 蒲松龄研究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周易研究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中国成人教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科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学报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潍坊学院学报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中国儒学年鉴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 泰山学院学报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枣庄学院学报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菏泽学院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滨州学院学报
姓 名:贺平 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硕士系别:安阳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通信地址:安阳市高新区黄河大道73号455000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1、《关于做好我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校级课题,2012年结项,主持。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与实证研究》,2010.05,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项,参与。3、《高校文化建设战略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年,参与。4、《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初探》,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年,参与。5、《马克思主义多元文化观研究》,省教育厅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任务,2012年,参与。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1、《抗战时期在大陆的台湾学生的活动初探》,(《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独著,2009.8)2、《和谐社会视阈中不应忽视的群体—对大学生蚁族利益保护的思考》,(《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独著,2012.6)3、《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济南职业学院学报》,独著,2010.4)4、《从大陆回台的台湾学生在台湾光复初期的民主斗争》,(《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独著,2012.6)5、《抗战时期台湾学生来大陆途径考》,(《邵阳学院学报》,独著,2012.6)6、《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独著,2010.9)7、《百家讲坛走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启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独著,2012.06有关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2009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获安阳工学院第二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2012年《关于做好我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获第七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2012年《文化变迁下安阳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第七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作者简介:郝丽(1973 —) ,女,山东新泰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行政管理系主任。
2008 年4 月
第2 期(总第67 期)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ofJinanVocationalCollege
Apr.2008
No.2 (SerialNo.67 )
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研究
郝 丽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250022)
摘 要: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已经远远不是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天之骄子”。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在学
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压力面前,绝大多数大学生萌生了很多的人生困惑。如求
知困惑、情感困惑、心理困惑、就业困惑、价值观困惑、人际关系困惑等。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困惑,有来
自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的原因。为了有效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困惑,有必要采取净化社会大环境、
发挥学校的阵地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等措施。
关键词: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人生困惑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已经远远不是过去精英教育时代的“天之骄子”。不能否认,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中智商最高、
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压力面前,绝
大多数大学生萌生了很多的人生困惑,如有的大学生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变得无所事事;有的大学生失去了活着的勇气,
想尽一切方法结束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有的大学生突然“大彻大悟”,明白了要每天都活的快活潇洒而不管手段是什
么;还有更多的大学生虽然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但在心底总有一种恐惧始终挥之不去,这就是将来的出路在哪里,现在
学的东西真正有用吗? 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的人生困惑。为了让社会能正视大学生的生活现
状,为了让学校的教育更有针对性,为了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知识,有必要对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进行
认真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困惑的具体表现
大众教育时代,在各种各样的压力面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人生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求知困惑
在入大学之前,学生求知的目标比较明确,就是考上大学。入大学之后就不这么简单了,因为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许
多大学生为了自我增值都捧起了考取各项证书的参考书,人力资源、物流、口译⋯⋯但同时也感到困惑,考证是为了什
么? 考证真的就自我增值了吗? 真的就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吗? 知识多少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关系直接吗? 有的大学生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学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学。换句话说,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在求知问题上面临很多困惑,求知是
否正确,要“求”什么,学了之后是否有用确实在困扰着不少大学生。
2、情感困惑
2007 年5 月,东北部分高校针对高校大学生性健康状况做了一项数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91.5% 的在校大
学生希望得到异性关爱,已谈过和正谈恋爱的占41.9% 。可以看得出来,情感问题是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不是
所有的学生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往往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才会出现有的学生因为情感问题
跳楼自杀;有的学生因为情感问题变得不择手段;更多的大学生在情感面前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在体验谈恋爱乐趣的同
时,也很容易受到伤害。
3、心理困惑
高考作为一个有力的指挥棒,曾经是众多大学生用心锁定的目标。上了大学不再承担“高考”的重负,天空似乎一下
子开阔了许多,有的学生习惯了忙碌,面对这样的自由,不知如何度日,于是整天浑浑噩噩;有些学生父母远在他乡,觉得
自己一下子得到了“解放”,一心找乐子,弥补“亏待”了自己的三年高中时光,但睡觉前总是感到阵阵空虚。在很大程度
· 51·
上,大学生人生目标需要他们自己根据社会的需要去选择和确立,然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常常
感到压抑、郁闷、空虚和迷茫,表现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适,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4、就业困惑
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困惑,而且这种困惑在各年级学生中都存在。主要表现为:
一是期望值与现实差距太大造成的困惑。当大学生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二是不公平造成的困惑。由于就业竞争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一些大
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会出现各种不满心理,如妒嫉、自卑、偏执等。三是攀比引发的困惑。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
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
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的需要等因素。四是自大导致的困惑。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自己肯定可以大有作为,
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5、价值观困惑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表现在很多方面的矛盾上。在生活价值观上,一方面强调自立、自强,要走自己的路,一
方面又屈从于环境,把人际关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方面追求个性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往往只限于表面的与众不同。
在职业价值观上,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希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实现个
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择业面又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择业者选择外资企业、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企业。在道德价值观上,一
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道德价值观。另一
方面,他们对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行为规范缺乏深刻的认识,有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和个人主义等倾向。
6、人际关系困惑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占据了多数。他们都曾经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从小就培养起极强的自信心和自尊
心,喜欢张扬个性、富有创新意识、没有思想桎梏的羁绊。但这种人生经历导致了一种先天不足:在他们身上,缺少了容
忍、谦让、合作的品质。这就注定了在一个集体内,与其他人的相处会产生困难。尤其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多数人失去了
原有的学习优势,进而便失去了原有的心理优势。面对不同于过去的环境,他们经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一方面他
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在主观上努力与他人友好地相处,但另一方面又缺乏良好的交往能力和技巧,在局促和不安
中害怕和不敢与人交往,尤其是他们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交往受挫后更是很难自我调整,因此极易产生一些困扰。
二、大学生出现人生困惑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人生困惑,肯定有原因。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社会原
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和个人原因四个方面。
1、社会原因
(1) 大众化教育的影响。在精英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他们一入学就端上了国家干部的铁
饭碗,国家包办了很多东西,虽然有时也不尽如人意,但却省去了很多担心。大众教育对某些有才华但无关系的学生来
说是件好事,他们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对很多学生来说,心里会产生诸多不安,因为他们或者无
能力或者无胆量来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了。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大学生摒弃因袭守旧、不图进取、安贫乐
道等传统观念,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如效益、质量、风险、竞争、平等,以及敢破常规、积极进取、永不满足、
勇于创造等等。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也使大学生产生了一些困惑,如金钱与精神、关系与能力、个人与集体哪
个更为重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没有必要等。
(3) 改革开放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以中华民族素有的厚德载物
精神去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确实在国内少部分大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一
些大学生在共产主义理想、人生信仰、人生目的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困惑。
2、学校原因
(1) 教育过程和方式的影响。不少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略
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这就导致不少学生成了“学习上的巨人,心理上的矮子”,学习成绩不错,但心理素质却一塌糊
涂;即使有的学校有相关思想道德教育,大多也是照本宣科,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密切,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所有这些
都导致有些学生无法正确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因此产生很多困惑。
(2) 不健康校园文化的影响。本来大学校园是社会中的一片净土,但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无情地辐射到了校园,
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的追星、追逐时髦、攀比、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这些现
象让对大学生活充满理想,但意志不是很坚定的大学生有点措手不及,他们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也这么做。在不少同学看
· 61·
来,若这么做,对不起父母老师的期望;若不做,对不起自己,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产生困惑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3、家庭原因
一方面,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
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
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德育非常缺乏,不少家长要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德育和
做人的启迪;要么受能力所限,不会教育孩子;还有一些家庭关系恶劣的家庭对孩子造成心灵创伤。另一方面,家庭教育
方式也对大学生有直接影响。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不重视孩子的心理
健康,导致大学生人格上的不健康。同时,由于一些家长素质比较低或受封建思想影响比较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容易使子女形成多疑、敏感、易怒、抑郁、自卑、偏执等不健康的品质。此外,还有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后,任务就完
成了,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很少甚至根本不去关注,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4、个人原因
(1) 生活经验阅历不足。当今的大学生,虽然念了不少书,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
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知道究竟哪
些是真善美的,哪些是假恶丑的。同时,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能力不够,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困难,例如,想做
一个高尚的人,但难以自律;想参与社会,但缺乏政治素质;渴望成才,但缺乏学习毅力等。
(2) 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
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而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重了他们的心理
负荷;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这一切容易导致他们精力旺盛,敢想敢做,有时又不计后果、不愿负责;情
感强烈,需要丰富,而又不看形势,避苦求乐;思想敏捷、勇于创新,却容易盲目,不辨真伪。
三、采取措施解决大学生的人生困惑
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很多人生困惑,但只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都重视起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去解决,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净化社会大环境
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现实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
生观的因素之一,环境对大学生有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大学生所受的正面教育,也可以弱化甚至
抵消这些教育成果。现在,大学生有许多困惑,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
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困惑,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
与社会所奉行的生活准则尽可能一致,而不是相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大环境,就必须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
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经济交往中的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打击社会
的丑恶现象,纯洁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扫除黄赌毒。同时,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讴歌无私奉
献的孔繁森、吴天祥、李素丽等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
建设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参观纪念地,建设各种健康的文化、科技、体育展览场馆,使大学生有接受传统和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的校外场所;共青团及各种大学生组织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活动”、“向特困生献爱心活动”等多
种活动,使大学生在组织的怀抱中、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身体力行中升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解答自己的困惑。
2、发挥学校的阵地作用
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困惑,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各级学校的阵地作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我们要认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全方位德育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意识,
增强德育整体效果,提高德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体系。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
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变革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学生进行国际形
势、国情及民情教育,运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电教、社会实践手段,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理解和认识的桥梁,培养学
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
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
机网络、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
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第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
作。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
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严格把握区分学生一般的心理困惑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变态等特殊问题
的界限,必要时要与专业卫生机构取得联系,邀请专家进行会诊,个别学生要及时转介到医院诊治。(下转第26 页)
· 71·
担心理咨询工作,否则势必会对来访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为解决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水平不高的问题,应该尽快培养一
批急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选择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可以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
人员并将他们补充到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同时高等院校可以借助国外的师资,合作从事高校心理咨
询和教育工作。
3、介入外来支持、自身加强相关理论的探讨
高校心理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高校、社会乃至国家的认同和支持,由国家主管部门的推动,社会各界力量的鼎
力支持以及高校全身心地组织,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一定会生机勃勃。同时,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也应该在长期
的心理咨询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不断地进行相关理论的探索,把从实践中得到的理论再次投入到实践之中来指引高
校心理咨询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6-47.
[2] 乐国安,李强,汪新建. 咨询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45-146.
[3] 于鲁文. 美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及职业化历程[J]. 心理学动态,1997, (1) :40-46.
(责任编辑:孔令柱)
(上接第17 页)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毋庸置疑,缺乏家庭德育是大学生产生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今天中国,要使大学生的困惑有所缓和,就必
须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学生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提高科学文化
知识的修养,文明处世、礼貌待人;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学习生活中面临的
问题。其次,家庭教育要摒弃家长专制作风,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
睦关系。只有这样,家长才能通过鼓励、交谈、权威、限制、纠正及制止等方式对大学生实现正确的家庭教育。最后,教育
内容要全面。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只管学习成绩或道德品质,而是应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到生
活自理,如何独立生活,如何交友和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和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包括伦理、道德、法律教育等
等。只有这样,大学生有准备地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4、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要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来做什么,要理清这个问题,只有理清了它,才
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但有的大学生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自己能干些什么,这就造成了他们
学习的盲目性,生活缺乏系统性;也给他们造成很多困惑,如工作、情感等等。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清楚的看到自己
拥有什么,缺少什么。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求自己要认真地对待它,客观地分析它,不容许带有不切实际的主观意愿。
再次,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完善自己。如果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重点就要用理论武装自己;社会实践贫乏,就应该通
过各种途径加强社会实践,等等,以求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最后,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大学生自身应主
动掌握心理保健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技巧,勇于投入应对挫折和磨难的生活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意志
和培育自己的适应能力,一旦遇到自己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应主动求助于老师、同学或者心理咨询的指导,主动预防
各种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