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化学实验小论文600字

2023-12-11 16: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化学实验小论文600字

  化学课程是从化学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从学校课程体系出发,安排它的顺序、课时及期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三化学小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三化学小论文篇1
  溶液溶解度的探究

  上周,我们已经学完第九单元《溶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回顾单元知识的过程中,我着重回忆对溶解的加深理解,记得课后还曾经向刘老师求教空气和合金也是溶液,也有溶解度的概念,刘老师还在课上告诉我们一些溶液的形成和物质溶解时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等。为了深入理解溶液溶解度的概念,我和同学利用假日期间,通过做化学小实验来探究物质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即溶解度的知识点。

  我们在1月2日中午(室外温度13度左右)的情况下,做有关溶解度实验。

  首先将超市购买的精制250克食用盐均匀分成5份,每份50克;

  其次,将超市购买的550mL的农夫矿泉水缓缓倒入奶锅内,防止水溅出;

  第三步,略微加热装有矿泉水的奶锅,并用筷子搅拌均匀后,用甩至0度的体温计测量奶锅内的矿泉水温度,为19度。随后加入1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全部融化。

  第四步,再加50克的食盐,搅拌后仍能全部融化。 第五步,再加第3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观察,发现锅底有少量食盐未能溶解。

  这时,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在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我们计算550毫升的矿泉水约为550克,在20°C时可最多溶解146克的食盐。

  因而,我们分析,此时奶锅里的溶液应为饱和溶液。 第六步,我们将奶锅里的溶液加热,一会儿,发现,沉淀锅底生物少量食盐不见了,因此,判定,此时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

  第七步,将热的奶锅放在室外(10度左右)1小时候后,观察,奶锅里又有少量的食盐沉淀物出现,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将溶液加热(升温)可以使溶液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将溶液冷却(降温)可以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初三化学小论文篇2
  归纳一二三轻松学习碳

  碳和碳的化合物可以说是化学世界里最庞大的家族,它们有超过二千万的成员。划玻璃用的金刚石,写字用的铅笔芯,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家、画家书写或绘制的字画用墨等等。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已经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等。那么同学们如何学好关于碳单质的知识呢?实际上我们只要善于总结,就能学好碳知识。

  抓住一条主线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学习碳的单质时要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样一条主线。

  对于几种常见的碳单质的结构、性质、用途,我们同学们要注意总结,并善于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这对于掌握好碳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记住两种单质

  金刚石和石墨是最常见的两种碳的单质,这就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虽然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1)金刚石中碳原子连接成牢固的立体网状结构,决定了金刚石具有坚硬的性质,由此决定了其可制作钻头、玻璃刀的用途。

  (2)石墨中每个碳原子与同一个平面上周围的三个碳原子连成片,许多这样的片重叠起来构成石墨。由于每个碳原子都剩余一个电子成为自由电子,所以石墨能够导电,因此可制作电极;片与片之间可滑动,所以石墨质软,可制作铅笔芯、润滑剂;碳原子之间连接很牢固,所以它的熔点、沸点都很高,可用于制作航天飞机的绝热片。

  另外,对于木炭和C60也要熟悉。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作吸附剂。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还要强。可用于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制糖工业上的脱色剂等。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这种结构很稳定,决定了它具有许多特殊性能。

  掌握三个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碳原子既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决定了碳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而且同学们要注意,虽然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却是一样的,因为构成它们的粒子是同一种粒子—碳原子。

  (1)常温下的稳定性:在常温下,单质碳化学性质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可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这样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

  (2)可燃性: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决定了碳可用作燃料。 ①氧气充足时,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O2CO2

  ②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2C+O22CO

  (3)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碳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碳表现出还原性,决定了碳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

  C+2CuO2Cu+CO2↑

  3C+2Fe2O34Fe+3CO2↑
猜你喜欢:
1. 化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材料化学论文范文

3. 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5.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求初中化学小论文(600字左右)给好评

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从工厂和汽车等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这是目前地球上出现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二氧化碳常被人看作是“废物”,甚至当作危险的“敌人”。其实二氧化碳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叶子中的叶绿素在日光照射下都能完成一个很奇妙的变化,把叶子吸收的二氧化和根部输送来的水分转变为糖、淀粉以及氧气(光合作用),6CO2+6H2O → C6H12O6+6O2。实验证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可以使农作物增产,因此二氧化碳有“气肥”之称。

二氧化碳可以贮藏粮食、水果、蔬菜。用二氧化碳贮藏的食品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本身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地防止食品中细菌、霉菌、虫子生长,避免变质和有害健康的过氧化物产生,并能保鲜和维持食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二氧化碳不会造成谷物中药物残留和大气污染。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它除了常被用于肉类等食物的冷冻保鲜还用于人工降雨。当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却因缺少凝结核心而未能凝成雨滴时,用飞机将干冰撒向空中,由于干冰迅速气化吸热,四周气温骤降结出许多小冰晶,水蒸气就能凝成水滴而下雨。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但有些活动性强的金属,例如镁条,点燃后放入二氧化碳里能够继续燃烧: 2Mg+CO2→2MgO+C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是有条件的。

无色、无臭的气体二氧化碳有个怪脾气,如果它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5%,就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神经,使呼吸量增加两倍,并且有不舒服的感觉。一旦吸入高浓度 CO2,部分人可先感头昏、心悸、迅速出现语妄、掠厥、昏迷,若不及时脱离现场抢救,可发生脑水肿、肺水肿,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在岩洞、枯井、地窖中可能聚集着二氧化碳,人若误入其中则窒息死亡。为此,人们下到深井之前要进行明火试验,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明火若熄灭就表明可能有二氧化碳气体。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上升。CO2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并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却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给地球罩上了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产生“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CO2外,还有臭氧(O3)、CH4、氟氯代烷(该类化合物包括20多种,其中主要有CCl3F、CCl2F2)等。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地球温度上升,将导致寒带和两极的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因而会上升,从而淹没地势较低的沿海城市及河流三角洲;气温上升会使干旱的热带地区更加干旱,并使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加快,自然灾害的进程加快,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甚至会导致许多物种的加速灭绝。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应共同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代烷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化学科学小论文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业请独立完成,xiexie 答案补充 要向我一样总分格式,有关键词,结论最重要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3.8 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高一化学小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是现行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衔接必修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一化学小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化学小论文篇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学习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机械练习为辅,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个性和特长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将化学知识与学生实际感受有机的结合,呈献给学生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而且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挖掘各种情境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新奇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基本要求

  真实的情境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而且它最接近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的本领,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此,要保证化学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确保化学教学情境的实效性。

  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要积累(最好保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调用)大量化学史料、生活事件、社会热点等情境素材。因此教师平时要多途径地阅读化学史料,多留心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事件,多关注新闻报道、《探索·发现》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反复思考,这样才能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最后,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知识层次,等各方面信息,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反过来可以指导老师创设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情境;熟悉学生的知识层次可以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递进式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同学,让基础差的学生走得进去,基础一般的学生探得出来,基础好的学生探个明白。

  教师是情境的“导游者”,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教师要充满激情,只有激情满怀,才能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动真情,说真话,讲真理,做真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情境中的“游客”,是化学教学中的主体,因此要想充分领略化学课堂中的“无限风光”,首先,学生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预习,预习可以让学生知道新课中知识的难易深浅,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学生要在探究情境中努力参与体验,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因为学生的参与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亢奋、激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潜心思考,或积极争辩,或大胆陈述……通过种种途径,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得到了发展,在过程中得到了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激发。

  3、对课堂的要求

  课堂是教学情境创设的“阵地”,说它是“阵地”是因为课堂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思维较量的场所,是智慧火花的“摇篮”。当然,师生、生生要促成交流互动思维较量,前提是教师创设了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有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才能主动“闯入”情境,进行“寻宝式”的探索。其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建立起平等对话,畅所欲言。通过这些,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二、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1、以生活创设情境 ,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包含化学。以生活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贴近生活,增强化学的亲近感,又能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最终为生活服务,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案例1]:人教版 化学必修1关于氮的氧化物的导课片段

  教师: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去聆听一种大自然的声音。

  学生:静静地坐在那儿,期待的眼神……

  教师:播放声音《雷声》

  雷声:由远至近,由轻到响,突然一声霹雳巨响,振聋发聩,顿时,幻灯片上出现一张雷电交加、倾盆大雨的图片,再自然地引出“新疆魔鬼谷”和“雷雨发庄稼”两个情境。 通过这样一种用“雷声”创设的情境来导课,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身临其境,从而触景生情,起到了“先声夺人”的导课效果。

  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化学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增强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思考。

  2、以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无穷乐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某个环节精心设计实验,改变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动有趣。

  [案例2]: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粒锌粒,倒入几毫升稀硫酸,让学生观察现象;另取一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深入到硫酸中并与锌粒接触,让学生观察现象。当学生观察到当铜丝插入后,铜丝上有气泡冒出时,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生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3、通过化学史实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历史,也是教学情境创设的优质素材。在教学中插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物质发现的小故事等,将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案例3]法拉第对生产照明用的煤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油状液体(长期无人问津)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结果发现了苯。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等人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苯分子中的含碳量如此之高令学家感到惊讶,如何确定它的结构式呢?学生

  的学习热情会被较好的调动起来

  4、通过科普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中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上,众多和化学相关的故事,对中学生更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案例4]原电池教学情境设计:

  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富有的象征;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没有办法治吗?后来,一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问化学家发现了什么呢?

  5、通过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如能源、材料、粮食等多方面,臭氧层的作用和保护,二氧化碳的功与过,酒精燃料、氢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制和生产应用等。我们可以利用社会的热点问题提取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案例5]生活中的优质保鲜膜和劣质保鲜膜的鉴别,引入对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学习。

  三、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适合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新知识的问题情境,以唤醒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智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1.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形成。既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体验成功,又要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如一些能形成认知冲突、引起争论,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等,去引导学生思维和探究。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层次。如果问题太简单,没有“嚼头”,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问题若太难,学生的思维无法层层递进,即使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但最后仍将被迫放弃,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问题的梯度和难度要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加以解决,以利于知识的再现和正迁移。

  3.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根本,问题的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去探索;或启发学生打破常规,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去分析解决;或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诱导学生对事物表象的分析以认识其实质,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向上,具有民主气氛的氛围。这样学生才敢问,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从不敢问到大胆问,从简单的问题到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在问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我们要让问题走进学生的头脑,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提问训练,这样就会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会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于教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也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设计。如,“如何用精盐和水为反应物,在家庭条件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制取家用消毒液?”“含有10个电子的粒子有哪些?”“用Cu为源料来制取CuO的方案有哪些,最好的是哪个?”等等。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引发性,有抛砖引玉的功能,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4.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的问题不仅仅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实践” 。许多司空见惯的生活与生产实际,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学生往往不善于加以联系。教师要多挖掘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乃至科技前沿相关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特定背景中进行建构认知活动” ,学用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重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指导科学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要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入手,着眼于探究学习方法的启迪与指导,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究,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甚至是错误见解,使学生敢质疑、善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高一化学小论文篇2
  试谈绿色化学

  引言

  世界化学化工产品已达到7万种之多,化工总产值约1万亿美元(中国约5000亿人民币)。化学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并在控制疾病、延长寿命,增加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在食物的储存和防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生产、使用这些化学产品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废物,污染了环境,全世界目前每年产生的3亿至4亿吨危险废物(中国化学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占全球工业排放总量的22.5%,7.82%,5.93%),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所以,在现今社会中,一提起“化学”,很多人都要紧皱双眉。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对“化学”这门科学缺乏全面认识而造成的一种误解,只要你留心地观察和仔细地思考一下,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战胜疾病等方面,化工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药品的发展有助治愈不少疾病,延长人类的寿命;聚合物科技创造新的制衣和建造材料;农药化肥的发展,控制了虫害,也提高了生产。样样都离不开化学家的帮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21世纪人类环境问题的科学挑战。

  正文

  一、 概念

  化学品的生产、使用与处理,给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起初人们试图通过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来解决污染问题,而后又通过法规来对废弃物进行管理。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法是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去治理。1991年,美国化学会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作为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化学问题,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是国计民生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领域。

  二、 绿色化学定义

  绿色化学是一种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来设计、生产化学产品的最新科技成果,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绿色化学概念从一提出来,就明确了它的现代内涵,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

  1) 绿色化学主要特点:

  1.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2) 绿色化学的涵义:

  1. 减量(Reduction)。既节省资源,减少“三废”的排放。

  2. 重复使用(Reuse)。既是降低成本的需要,又是减废的需要,诸如

  化学过程中催化剂,载体等。

  3. 回收(Recycling)。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要

  求,如回收未反应原料、回收副产物、回收助溶剂、催化剂、稳定

  剂等非反应试剂。

  4. 再生(Regeneration)。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

  如离子交换树脂、磺化煤等。

  5. 拒用(Rejection)。指对一些无法代替,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

  用、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

  三、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三、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1) 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

  1.原子经济性。

  2. 只要可行,应尽量采用毒性小的化学合成路线。

  3.更安全的化学品的设计应能保留其功效,但降低毒性。

  4. 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辅助物质(如溶剂 分离剂等),如用时应是无毒的。

  5. 防止污染的产生优于治理产生的污染。

  6. 应考虑到能源消耗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应尽量少地使用能源。

  7. 原料应是可再生的,而非将耗竭的。

  8.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化步骤。

  9. 催化性能试剂(有尽可能好的选择性)优于当量试剂。

  10. 化工产品在完成其使命后,不应残留在环境中,而能降解为无害的

  物质。

  11. 在化学转换过程中,所选用的物质和物质形态应尽可能地降低发生

  化学事故的可能性。

  12. 在化学转换过程中,所选用的物质和物质形态应尽可能地降低发生

  化学事故的可能性。

  2) 对本原则的理解:

  1. 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经常采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如剧毒的光气、氢氰酸、苯类、醛类等原料和中间体,它们严重地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的健康。为了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需要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代替它们来生产所需的化工产品这是绿色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 采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采用新型、高效、对环境友好、可回收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并避免副产物的生成,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排放。

  3. 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大量的与化学品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当前广泛使用的溶剂在使用过程中有的会引起地面臭氧的形成。有的会引起水源污染。因此。需要限制这类溶剂的使用。

  四、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即经济的发展必须和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合理地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是由于不合理的发展破坏了环境所致,而合理的发展又为治理环境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 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化学提出全新产生绿色化学技术及驱动机制,从而提高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它首先给人类 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积极影响,控制污染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扩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促进作用;它其次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调节和制约的保护作用,它能够不断调整和平衡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制约利用资源的速度和规模,扬长避短,变害为利,减少和克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给自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护濒临灭绝物种和不断减少使用资源,使人类社会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再次绿色化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观察和监测的规划作用,如全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等等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而绿色化学的功能恰恰能够不断地观察和监测全球发展的表现和动向,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形成有效的规划蓝图。由此可见,绿色化学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完整的体系和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彻底抛弃了“先发展、后治理”,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进而采用绿色的与环境友好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源头上堵住污染的产生,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污染,满足了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条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治理和节约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 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

  从绿色化学的目标来看有两方面必须重视:一是开发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的新化学反应过程,另一个是改进现有化学上业,减少和消除污染。

  发展方向如下:

  1. 新的化学反应过程研究。

  2. 传统化学过程的绿色化学改造。

  3. 能源中的绿色化学问题和洁净煤化学技术。

  4. 资源再生和循环使用技术研究。

  5. 综合利用的绿色生化工程。如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煤的脱硫、微生物造

  纸以及生物质能源等的研究。

  结束语

  展望21世纪,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将继续发展,人口还要增加,对化学工业的需求也将增多,而传统化学工业虽在农药、聚合物、材料科学、去污剂、石油添加剂、水处理、废物处置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个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而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又越来越强烈。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加快经济建设,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决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样代价太大”,“建设项目必须实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规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防止资源浪费”。绿色化学以其“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浪费,另一方面实现“零排放”,达到不污染环境的效果。因此,它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未来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只要我们提高科技水平,用好绿色化学技术,搞好搞活我国经济,使我们祖国的水更清,天更蓝,山川更秀美,营建人类的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1. 高中化学小论文

2. 有关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

3. 高一化学论文范文

4. 高中化学教学小论文范文

5. 浅谈高中化学论文范文

化学实验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实验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星期六的时候,我和妈妈还有一位妈妈的同事,和她的儿子,只要我们俩写完了作业,就带我们去实验室做化学实验。那位阿姨的儿子比我小几个月,是我的弟弟。

好不容易把作业写完了,就剩下一篇博文了,妈妈也正好下了课,我和那个弟弟就如愿以偿的去了实验室做化学实验。

刚到那儿,妈妈就给我们变了一个“魔术”:她拿起了一瓶装有透明液体的玻璃瓶,往试管里倒了一点,然后又拿起了另一瓶还是装着像水一样的玻璃瓶,又往试管里倒了一点,然后轻轻地摇了摇,突然,试管中原来像矿泉水一样的液体,竟然变成了桃红色的液体。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妈妈第一次倒进去的是碱,第二次倒进去的是酚酞,酚酞原本是没有颜色的,可是,在碱的作用下,酚酞的颜色就变成了桃红色。原来是这样,化学实验真是太有趣了!

那天,我们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化学真是奇妙啊!

生活中有很多奇闻趣事:人们发现了长着脸谱的南瓜,钉子状的奶糖穿破椰子壳的秘密,从坚硬的石片里钻出来的花草……,这一切令我感动好奇。

为了知道我们常常买来吃的辣条为什么对人体有害,我和妈妈来到她单位的食品检验室进行实验,实验的名称叫“测食品中的砷含量”。

第一步,我们把一袋辣条放到研钵中,用研锤把辣条研碎。第二步,用电子分析天平称5克被研碎的辣条粉。第三步,把称好的样品放到带有化学试剂的坩埚中。第四步,把坩埚放到水浴上蒸干。第五步,将坩埚放在电热炉上把辣条粉化成炭块。第六步,把炭块在马福炉里灰化成白色的灰。第七步,用一个大肚小口的容量瓶把白灰溶解、定容在里面。第八步,用一个大肚移液管吸取20亳升液体倒入一个测砷瓶里。第九步,再往里面放化学试剂和3克锌粒,这时瓶里面就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还不时发出“啪啪”的声响,真是有趣极了!

妈妈对我说,反应生成的气体和瓶顶部的试纸反应,试纸就会生出黄色的色斑,再和标准要求的色斑比较大小。结果,我们这次实验的辣条砷含量是超标的,砷超标会对人体有很大危害。

这次实验真有趣!不过,听了辣条对人体有危害,同学们就请不要再吃这种小食品了!

我来到科技馆,准备上我的化学实验课。

我来到教室里,老师先让我们做了一下自我介绍,然后开始讲课。老师提问了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三大起火源是那几种吗。我们都不知道,老师公布答案,是火源、易燃物还有一样是氧气。有了这三样,就可以生火。

老师还给我们做了几个实验,让我们回家也可以做这种小实验,找一个杯子,再拿一个装满水的盘子,在拿两个一高一低的蜡烛,还有一个小碟子。把蜡烛放在小碟子上,点然放到盘子里,再在上面盖上杯子,就可以了!然后老师让我们看,哦!两支蜡烛都灭了!老师告诉我们说:“因为少了氧气,火就不能升起!”果然,老师向我们见证了这三大起火源少了一项就不会升起。

老师向我们做了很多的关于火的实验。今天的收获可真大!

今天,我们“青苹果”暑期社会实践小队上了一堂有趣的化学实验课。在化学实验室里,每张实验桌上都准备好了六种液体及两种物体、三根试管、一根搅拌棒、一把镊子、一个量杯、一个烧杯、一个温度计和两张纸。

邓老师让我们用这些物品自己来做实验。我东调调、西试试,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如:在氢氧化纳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后,水变紫了,再加入稀盐酸后,水又变成无色的了。

再比如:把硫酸铜溶液放入烧杯中,再把一根铁钉放入烧杯,两秒钟后取出铁钉,这时你会发现,钉子表面竟然结了一层铜!

还比如:把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一下水温,再加入硝酸铵固体,加的越多越好,用手摸一摸,一股寒意冲进你的手心,啊,原来水变凉了!再用温度计测一下水温,你会发现水温下降了8度!

我们还用大理石放入稀盐酸里,发现水开始不断冒泡。我用“扇闻法”闻了闻,哇!一股臭屁味儿真冲鼻子,当场把我闻晕!我脑袋里突然闪现出一个情景:可口可乐和其他碳酸饮料不会也……天哪,我以后再也不喝碳酸饮料了!

这次实验课太有趣了。我希望以后能够多给我们提供这种机会,让我们多多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童年是美好的,它既想大海中的贝壳,又像夏夜中的璀璨繁星。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便是那有趣的实验。有一天,妈妈在和面准备蒸馒头,我看着妈妈放了一点儿碱面,面顿时变成了黄绿色,还有一股如油条的碱味,香皂也有这味道,我便好奇的想,如果用碱性的碱面与酸性的醋放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呢?我问妈妈,她说“好像会变成盐。”我想,那陈醋的酸性不像硫酸那么强烈,还是开始实验吧。妈妈先放了一点儿碱面,又放了一些陈醋,只听“哧”的一声,碱面所在的地方都是泡沫,妈妈对我说“快搅匀它!”我便用筷子搅匀了它,可是,颜色与陈醋一样,却有一股碱味与一股醋味,我想,碱面是白色的,所以颜色与陈醋一样,而碱面的味道特别浓,所以有一种碱的味道,我一尝,顿时“哇”了一声,它又苦又涩,一点儿都不好吃,比中药还难入口,多亏我只用筷子蘸了一点儿,妈妈也苦的伸出舌头来,她只尝出了碱面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嘴里呆了很久,怎么都消不了。后来,我查了查资料才知道,食醋中有醋酸,纯碱是碳酸钠,两者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科学正是太奇妙有趣了!

曾经看过《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实验”这个词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但是亲眼目睹还是第一次。

今天下午,诺华公司的叔叔阿姨走进我校开展“小小科学家活动”,给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课。整个梦想剧场人头攒动,我们个个探出了脑袋,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目光聚焦在舞台中央。只见一位叔叔身披白褂,将一只两头空空的圆柱形器皿放在盘子上,中间放入量筒,边上依次放着洗洁精、水、发酵粉,一切准备就绪,实验就开始了。现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接着倒进洗洁精,最后放入发酵粉,用小棒搅拌。那小棒仿佛有神奇的魔力似的,刚搅了几下,量筒里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先是底下呈现深橘色,慢慢地深橘色往上晕开,直到充满整个量筒。这时,叔叔告诉我们:这三种物质混合成的液体可以用来给大象清洁牙齿。

还有餐巾纸无需点火就能燃烧,水的颜色可以变绿、变粉,更吸引我们的是在试验的过程中能动手尝试,我也把手举得老高,希望能亲身体验,无奈时间有限没能如愿。但是魔棒、变色、各种实验器皿为我打开了一道通向科学的大门,让我知道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夏天天气炎热,我最喜欢喝的是冰凉的汽水。我好想知道汽水是怎么做出来的?

今天,化学老师徐锋老师给我们上一堂神奇的化学课,让我们亲手做出一瓶自己的汽水。

老师拿出四种白色的粉末,让我们分出白糖、盐、小苏打、柠檬酸。它们看起来都一样,怎么办呢?我们用吃的办法来分。我每种都尝了一点,味道不同,一下就分出来了。白糖是甜的、盐是咸的、小苏打没有味道、柠檬酸是酸的。

老师让我们把小苏打粉分别放进糖水、盐水和柠檬酸水中看哪种水有气泡出来,结果小苏打粉放进柠檬酸水中会产生很多气泡。我们做了一个矿泉水瓶吹气球的实验。在空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柠檬酸水,在气球中放入小苏打粉,然后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神奇的现象出现了,气球吹起来了,气球变大了,真是太好玩了。

我最期待的做汽水开始了。我在空的矿泉水瓶中加入白糖、果汁粉、小苏打粉,倒入纯净水,再加柠檬酸,拧紧瓶盖。摇摇瓶子,瓶中出现大量的气泡,汽水就做好了。我喝了几口,真好喝。

今天做汽水,我很开心!我想对小朋友说:“汽水很好喝,但不能多喝,喝多了对身体不好。”

“啊!好神奇啊!水变成透明的了”同学们兴奋地尖叫道。

同学们为什么会尖叫呢?因为今天科学课上,老师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

实验开始了,同学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科学老师的手,科学老师先拿出一个烧杯,在烧杯里装着蓝色沙子大小的固体,再将半杯水放入烧杯,把水和“蓝沙子”搅匀,慢慢的水变成蓝色,此时同学们脸上流露出惊喜的神情,接着老师又往烧杯里加入一种白色半透明片状的颗粒,放进去不过一会儿,蓝色的水不再是蓝色的水,此时蓝色的沙子又沉入烧杯底了,水又变成透明了,同学们都惊呼道“好神奇啊!”不停的问“什么状况啊?”

科学老师看出同学们都迫不急待想知道为什么,也就说出了原理,蓝色的沙子是硫酸铜,白色的透明片状颗粒是氢氧化钠,发生的反应用化学公式表示CuSO4+2NaOH=Na2SO4+Cu(OH)2(沉淀),就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我们看到现象是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蓝色溶液颜色变浅。

通过这次实验同学们都惊呼化学的神奇,老师说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化学,化学也无处不在,这也是第一次接触神奇的化学,意义深刻啊!我喜欢!

今天的智高课非常有趣,因为我们做了一个酸碱指示剂的实验。

一开始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下紫甘蓝水,紫甘蓝水是把紫甘蓝在水里泡半小时做成的。老师又拿了一瓶苏打水,把紫甘蓝水滴在苏打水里面,居然变绿啦!我很惊奇。老师又拿了一袋白醋,她把紫甘蓝水滴到白醋的容器里。哇!变红了!整个过程我们看的目瞪口呆。

我们央求着把它们都混合起来,最后在老师的允许下,我们把苏打水滴到了红水里,看到了很多气泡,跟可乐似的。我们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老师回答说:“因为这里面有二氧化碳,所以大家才会看到了气泡哦”。老师又说:“紫甘蓝里面有花青素,可以当作酸碱指示剂。苏打是碱性的,白醋是酸性的,酸碱混在一起,就变成了那个样子”。

我还了解了生活中很多酸性碱性的食物。碱性的大多是水果与蔬菜,而酸性的是肉类、甜品、油炸食品。我们多吃碱性食物比较好,但也要搭配着吃。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例如:不要挑食、多吃碱性食物、荤素搭配……最后,我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生活中有什么酸性、碱性的物品呢?

“最近真是太热了呀,要是外面下雪就好了,这样就凉快多了。”我看着温度计上快速飙升的温度,不停地扇着扇子,手都累麻了,可是还是不停的流汗。

“咦,这是什么?六月飞雪?诶,说不定做出来,我就会变得很凉快呢。”这时我的眼睛瞟到了一个化学实验上,上面写着六月飞雪。

“哈哈,原来只要吸水树脂和水啊!真简单。”看来,凉快凉快就很容易嘛,“我试试,拿上吸水树脂,倒入纯净水,真的变成了雪,只不过颜色有点单调,既然水能够变成雪,那彩色的水就是彩色的雪。”我抱着侥幸心理打算试一试。

“奇怪了,奇怪了,我的食用色素呢,没有他,我怎么给我的水上色啊。真是奇怪了,我昨天明明把食用色素放在抽屉里的呀,怎么会不见了呢?原来在床上呀。”我东翻西找,总算在床上找到了几个为数不多的食用色素。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灌口朝着水里滴几滴,果然制造出了彩色的雪,只不过,摸起来一点也不像真正的雪花,唉,我的彩色雪花梦破裂了。

“许之,你给我出来把这里给我收拾干净!”老爸看着满桌子的实验材料,把我从厕所里拉了出来去收拾被摆弄得乱七八糟的实验材料。

唉,雪没凉快上,活干了不少……

今天是炎热的一天,爸爸带着我去西北大学参加我们一年级三班的“实验小达人活动”,我们今天要在西北大学实验室亲自做化学实验,实在太激动了。

首先实验老师让我们排好队,走路的时候要悄悄地走,们静悄悄地来到了实验室,看见里面有一些水,分别是;橙、蓝、绿、白。然后我们穿上了白色的实验服装,戴上了蓝色的实验手套,透明的护目镜,准备做实验。

一开始,老师给我们讲了二氧化碳和冰淇淋是怎么做的,老师把冰淇淋弄出来的冰纷纷洒在桌上和地上,感觉很神奇,好期待一会我们要自己做实验。

到了我们做实验了,老师说:“可以自己取一个队名!”我取的叫:闪电队!参加我闪电队的有:冯思睿、王智博、李源博、马得理。

我们拿到了一个罐子,里面有白水,拿了一些盐水,放到了白水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白水竟然变成了蓝色,我从未见过这么神奇的实验。我们还体验了3D打印,还有3D电影电视,是学校一楼地震的现场,一开始把我给吓了一跳呢!

原来做实验这么有趣,这么神奇,让我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我好想下次再来这里看看其它实验过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