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落实

2023-12-07 03: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落实

亲亲您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王昌林、郭丽岩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尽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成因复杂,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生产要素有支撑。从劳动力要素看,我国拥有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同时,人才红利正在加快形成和释放。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每年高校毕业生为1000万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

创新创业有活力。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44%,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69.6万件,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长16%。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超过2万户,全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5亿户,涌现出一批前景看好的企业。早期投资、创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2.79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企业创新活力增强。

产业体系有韧性。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轻工纺织、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产业配套齐全、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关键地位。

市场需求有潜力。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出来。

宏观政策有空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政府负债率处在合理区间,外汇储备充足,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的工具充足。

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当前,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需潜力,拥有巨大优势和潜能的科技创新,共同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构筑起我们的信心底气。

经济整体韧性强,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靠。推动供给侧保企业生产、稳中国制造,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举措,更是着眼长远、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去年以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开展,一大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崛起。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市场供应充足,煤炭产量持续高位稳定运行,价格稳步回落,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9.48亿吨,同比增长2.8%。受疫情影响,近期局部供应链不畅,从中央到地方发力“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维护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为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提供保障,我们有政策、有预案,有基础、有成效。

经济整体韧性强,体现在市场和内需的潜力巨大。我国具有扩大内需的独特优势,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需求层次丰富,规模优势显著。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9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促进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9.3%,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9.0%,制造业投资增长15.6%。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定会更加强劲。

经济整体韧性强,还体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科技创新一边为企业赋能,一边给市场助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今年货币政策创设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财政政策聚焦制造业、科技创新给予税费支持,多地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一季度科技创新释放新动能,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1.3%、19.0%,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40.8%、24.3%、10.2%。把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落实落细,坚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就能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宏观调控办法多,稳增长有效性强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季度经济“开门稳”离不开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协同发力、精准发力。货币政策上,一季度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增加了8.34万亿元,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餐饮、零售、旅游等特殊困难行业受到重点倾斜帮扶。财政政策上,去年12月提前下达地方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正加快转化为项目建设的实物工作量,大规模留抵退税、出口退税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真金白银”的帮助。这些天,各类助企纾困政策都在加紧落实落细,释放出了更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稳”信号。

文章强调,长期看,中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近期看,消费恢复态势有望持续,投资拉动作用有望提升,产业升级发展步伐加快,绿色智能转型带动增强,对外开放红利继续显现,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显效。此外,我国宏观政策空间足、调控工具储备多,拥有几十年累积的改革开放基础、经济治理经验。用足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创新活力足,开新局空间巨大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季度经济“开门稳”成色足,足就足在创新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活力潜力。一方面,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4倍,这其中有市场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增加,还有创新驱动发展的带动作用,更有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稳步推进。一方面,科技创新动能澎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卡脖子”技术瓶颈发力突破,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站上风口,1至2月有15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10%。稳住市场主体、增强创新能力,需要落实落细减税降费、金融信贷等惠企政策,让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更坚强支撑。

文章指出,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是经济发展重要一环。一季度经济“开门稳”红利广,广就广在对外开放开拓了外贸空间、收获了政策红利。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值约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4%,贸易顺差达10369亿元,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向上向好的外资外贸数据背后,是稳外贸促增长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实施跨周期调节,畅通供应链,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线上线下办展会,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世界经济在艰难中复苏,对我国产品和服务需求仍会增加,外资外贸工作将保稳提质,进出口增长将持续向好。

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学习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此宏观背景下,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和“六保”之首的“保居民就业”,在发挥社会大局稳定“晴雨表”的同时,更体现了稳固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

文章指出,就业问题是当前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各项宏观经济政策都凸显了稳就业、保就业的目标导向。例如,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关键是围绕中小微企业稳岗位稳就业……把就业问题置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心”位置,原因在于就业水平既是市场经济主体运行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宏观经济景气度的核心指标和政策落实效果的重要评判依据。具体来说,保住就业就稳住了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就能够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保住就业就能有效扩大内需,通过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同时扩大有效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复苏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营造稳定社会环境。

备考《申论》,常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到底有用么?

2020国考申论备考:时评文章到底怎么用

在申论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很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备考考生而言,在做积累时,更多的是盲目的、机械的,最后感觉收获不多,所以,今天专家给大家讲讲时评文章到底怎么用。
一、选好平台:在“精”不在“多”
时评类文章的选读,一要保证权威性;二要保障时效性;三要保证领域对。所以给大家推荐两款手机APP: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这两款APP都专门设有“评论”和“评锐度”两个专栏,刊发评论员文章。同时,文章不仅更新速度能紧紧“咬住”热点事件且热点事件多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话题,与申论考试材料涉及领域基本趋同。因此,只要持之以恒,每天积累“跬步”,学之有“道”,掌握科学方法,切中学习要义,定会在文章写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学之有“道”:学素材、学观点、学语言
(一)学素材
素材积累,是学习的基础。在进行素材积累时,大家可以做好“档案整理”,例如可以将看到的素材按照五大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进行分类;同时,为了尽最大可能保证事件的准确性,又能最大限度减小记录压力,可以将事件按照“主体+处境+做法+结果”,进行梳理。例如:社会:温州乐清再次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陕西汉中共享单车首次被交警贴上“罚单”等。这样一方面,新闻事件的系统性会比较强;另一方面通过梳理事件主要内容还可以提升提炼概括能力,一举两得。
(二)学观点
观点积累,是学习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国考文章写作,写作主题与材料依然会有很大关系,但是,文章考察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考察对材料的看法仍然很灵活,且越来越深邃,更加关注一个考生能够对一个具体的话题谈出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所以,考生在进行时评文章学习时,积累评论员的观点既能保证对同一事件有全面、多棱角的认知,又能够通过积累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见解力。例如:高铁“霸座男”,最近引发公众唾弃,随后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铁路客运部门也在铁路征信体系中记录该旅客信息,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购票乘坐火车。人民日报对此评论刊文,仔细阅读,可以整理如下观点:1、这次“霸座男”之所以能迅速得到处罚,与网络发酵不无关系,但不能每次出现问题,都依赖舆论的“推力”,最为有效率的平息事态、维系公正,还需执法果断;2、公共服务机构不能纵容这样的“小恶”,执法者不能站在破坏者的一边,拿大众的公共资源、闲置资源为违规者买单,搞无原则的息事宁人,那样只会让守规则的人被羞辱;3、规则需要舆论谴责“围观”,更需要依法依规维护,只有这样这“霸”那“痞”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三)学语言
时评文章的语言并非有多华丽,更多传递的是客观和理性,所以在阅读时评文章时,对于表达观点、思想的句子和词汇积累必不可少。例如,在高铁“霸座男”时评文章中,可以积累如下语句:“一个列车的文明标杆:恶小不可为,恶小亦会受罚。”;“‘小恶’必罚,‘小善’当为。”;“对于“小恶”有没有惩戒能力,恰恰成为考验一个社会微观法治水平的标尺。”;“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注重规则的社会,我们需要多些较真儿,少些‘差不多得了’。”

发展绝不能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出处

人民日报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6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评论指出: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接连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痛的事实再一次敲响警钟: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评论强调:我们搞建设、谋发展,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当前、今后的发展任务仍然很重,但发展绝非不计代价,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幸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