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2023-12-06 12: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这期刊是双月刊,一般在单月的中旬出,第三期就是在5月中旬出的,不过到你手里基本上就是六月了。还有,一般在五月前他们会给你一份PDF版清样校对一下的。

刘玉红的论文

《简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思坦〉》,《国外文学》,1997年第3期。《评弗兰妮·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家庭关系与死亡》,《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评坡恐怖小说中的恶梦世界》,《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城市文明与乡士情结的心理挤压——艾丽丝·蒙罗的<家当>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第78-81页。《使恐怖更恐怖——从俄罗斯形式主义再读爱伦·坡》,《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121-123页。《评<圣殿>对哥特罗曼司的戏仿》,《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3-118页。《西部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浅议》(第1作者),《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回顾与思考》(第1作者),《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论狂欢化视野下的《V.》,第2作者,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90-92页。《论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空间意义》(第2作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51-54页。《恐怖是一门技术——对<德勒兹与恐怖电影>一书的评介》,《贺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46-50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2010年第4期。英语即兴演讲比赛培训:问题与对策——以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广西区复赛为例,第2作者,高教论坛,2010年第4期第92-94页。1、切题与辞工——从《红与黑》四个汉译本试谈标题的翻译;2、《象征:人类心灵的镜子》,《翻译 语言 文化》广西翻译协会组织编写,主编周彦,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朱鸿林的个人简介

朱鸿林,〈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撰作经过与成书年代推考〉,《明清史集刊》1(1984年),页77-103。 朱鸿林,〈理论型的经世之学—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货月刊》(复刊)15‧3-4(1985年),页16-27。 朱鸿林,〈《熙朝名臣实录》即《续藏书》考〉,《大陆杂志》72‧6(1986年),页35。 朱鸿林,〈试论《熙朝名臣实录》冒袭《续藏书》缘由〉,《大陆杂志》73‧1(1986年),页35-37。 丘浚《大学衍义补》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影响) Ming Studies 22 (1986), pp. 1-32. (美国科尔比大学的中国善本书藏)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1.1 (1986), pp.7-3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反映的盛情学术偏见)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1.2 (1987), pp. 51-66. 朱鸿林,〈《永乐大典》纂修人考补〉,《故宫学术季刊》5‧2(1987年),页57-72。 朱鸿林,〈明人张翀《鹤楼集》介绍〉,《大陆杂志》75‧5(1987年),页7-9。 朱鸿林,〈《明史‧张翀传》补正〉,《大陆杂志》75‧6(1987年),页18-21。 朱鸿林,〈记宋懋澄《九钥集》〉,《汉学研究》5‧2(1987年),页559-565。 Chu, Hung-lam. (小说《钟情丽集》作者考)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1.1 (1988), pp. 71-82. 朱鸿林,〈《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与王阳明从祀争议的意义〉,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试释—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下(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年),页567-581。 Chu, Hung-lam. (王阳明从祀孔庙的争议)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8.1 (1988), pp. 47-70. Chu, Hung-lam. “Intellectual Trends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十五世纪的思想趋势)Ming Studies 27 (1989), pp. 1-33. 裴德生、朱鸿林,〈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成为天主教徒试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477-497。 朱鸿林,〈明代中期地方社区治安重建理想之展现—山西河南地区所行乡约之例〉,《(韩国)中国学报》32(1992年),页87-100。 朱鸿林,〈略论叶春及的功业和经世政论〉,罗炳绵、刘健明编,《明末清初华南地区人物功业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3年),页153-164。 朱鸿林,〈明儒湛若水撰帝学用书《圣学格物通》的政治背景与内容特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2‧3(1993年),页495-530。 朱鸿林,〈郑经的诗集和诗歌〉,《明史研究》4(1994年),页212-230。 Chu, Hung-lam. (黄佐与王阳明之会及知行合一之辨) Ming Studies 35 (1995), pp. 53-73. 朱鸿林,〈丘浚《朱子学的》与宋元明初朱子学的相关问题〉,林天蔚编,《岭南文化新探究论文集》(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1996年),页63-79。 朱鸿林,〈《朱子学的》的流传与评价〉,《史薮》2(1996年),页177-198。(收入朱逸辉编《丘浚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页456-473。) 朱鸿林,〈《明儒学案》中之唐伯元文字〉,《国家图书馆馆刊》85年2期(1996年),页129-142。 朱鸿林,〈阳明从祀典礼的争议和挫折〉,《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5期(1996年),页167-181。 朱鸿林,〈元儒吴澄从祀孔庙的历程和时代意涵〉,《亚洲研究》第23期 (1997年),页269-320。 朱鸿林,〈元儒熊禾的传记问题〉,《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344-354。 朱鸿林,〈元儒熊禾的学术思想及其从祀孔庙议案〉,《史薮》第3卷(1998年),页 173-209。 朱鸿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2分(1999年),页483-530。 朱鸿林,〈读张诩《白沙先生行状》〉,《岭南学报》新第1期(1999年),页625-628。 朱鸿林,〈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5期(总166期,1999年),页73-84。 朱鸿林,〈从沙堤乡约谈明代乡约研究问题〉,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0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25-34。 朱鸿林,〈明代嘉靖年间的增城沙堤乡约〉,《燕京学报》新8期(2000年),页107-159。 朱鸿林,〈为学方案﹕学案著作的性质与意义〉,熊秉真编,《让证据说话.中国编》(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年),页287-318。 朱鸿林,〈文集的史料意义问题举说﹕并论明儒陈白沙文集的文本差异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73本第2分(2002年),页553-582。 朱鸿林,〈《明儒学案.白沙学案》的文本问题〉,《燕京学报》第15期(2004年),页157-190。 朱鸿林,〈丘浚《大学衍义补》及其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影响〉,朱逸辉编《丘浚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页272-287。 朱鸿林,〈二十世纪的明清乡约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第2卷第1期(2004年),页175-196。(初稿为〈明清乡约研究的若干反思〉,载杨松年、容世诚编,《明清研究﹕现状的探讨与方法的反思》〔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年〕,页150-178.) 朱鸿林,〈明儒陈白沙对林光的出处问题之意见〉,《文集》编委会编,《顾诚先生纪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页56-79。 朱鸿林,〈陈白沙的出处经验与道德思考〉,钟彩钧、杨晋龙主编,《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主体意识与社会——学术思想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页11-54。 朱鸿林,〈明太祖的经史讲论情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45期(2005年),页141-172。 朱鸿林,〈传记、文书与宋元明思想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辑(总第82辑),页201-228。 朱鸿林,〈《四库提要》所见盛清学术偏见一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总202期;2006年7月),页48-53。 朱鸿林,〈黄佐与王阳明之会〉,《燕京学报》新21期(2006年11月),页69-84。 朱鸿林,〈申时行的经筵讲章〉,〔台湾〕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屈万里先生百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家图书馆,2006年),页509-533。 朱鸿林,〈刘基《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问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页4-12. 朱鸿林,〈20世纪初越南北宁省的村社俗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3期(2007年5月),页47-53。 朱鸿林,〈丘浚与成化元年(1465)大藤峡之役的关系〉,《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47期(2007年11月)页115-134。 Chu, Hung-lam. (学案类著作与儒学的为学方案)Chapter in Charlotte Furth, Judith T. Zeitlin, and Ping-chen Hsiung, eds., Thinking with Cases: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Pp. 244-273. Chu, Hung-lam. (李时勉传记的史源:永乐十九年三殿之灾部份) East Asian Library Journal Volume 13, Number 1 (Spring 2008), pp. 66-126. Chu, Hung-lam. (嘉靖皇帝与其经筵讲官的互动)Chapter in David Robinson, ed.,Culture, Courtiers, and Competition: The Ming Court (1368-164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 Pp. 186-230. 朱鸿林,〈儒者从祀孔庙的学术与政治问题〉,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清华历史讲堂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8),页 336-355. 朱鸿林,〈明神宗经筵进讲书考〉,《华学》第九、十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页1367-1378。 朱鸿林,〈王阳明从祀孔庙的史料问题〉,《史学集刊》2008年第6期,页35-44. 朱鸿林,〈高拱与明穆宗的经筵讲读初探〉,《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pp. 131-147. 朱鸿林,〈洪武朝的东宫官制与教育〉,王成勉编《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纪念牟复礼教授论文集》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95-142. 朱鸿林,〈晚明思想史上的唐伯元〉,田浩(Hoyt Tillman)编《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页163-183。 朱鸿林,〈高拱经筵内外的经说异同〉,曾一民编《林天蔚教授纪念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页127-138。 朱鸿林,〈明太祖对《书经》的征引及其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朱鸿林编《明太祖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页19-61。 朱鸿林,〈文献足征与文献阻征:从韩雍处置大藤峡事宜的一封奏疏说起〉. 《文献》季刊2010年第2期, 页62-77。 朱鸿林,〈项乔与广东儒者之论学〉. In 曹凌云编《明人明事——浙南明代区域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页277-313。 朱鸿林,〈梁启超与《节本明儒学案》〉.《中国文化》第35期(2012年春季),页95-112。 朱鸿林,〈明隆庆间李材所述广东西部地方乱状〉.《新亚学报》第三十卷(2012年5月),页163-205. 朱鸿林,〈明太祖的教化性敕撰书〉,《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页577-600。 朱鸿林、邓国亮,《地方史研究的文献问题:明代广西土官黄【王+厷】家族“乱凡四世”说的检讨》,《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页122-150。 朱鸿林,《〈明儒学案·曹端学案〉研读》,《汉学研究学刊》第三卷(Journal of Sinological Studies, No. 3)(2012年10月),页1-3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编谢尚果执行主编秦红增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出版日期单月15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一期围绕某一学科焦点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主打栏目”,力邀学术名家担任主持人(封面学者),刊发论文注重国际视野、关注社会焦点、突出地域文化,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给予评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作者所覆盖的地区为《今日民族》的9倍多。这一方面说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民族学研究中受全国的民族学学者关注度高,对该学科的研究与交流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张泽青先生曾在《中国期刊协会通讯》上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了评价:“我国期刊另外一种走向世界的方式是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使得期刊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主动向刊物提供一流水平的稿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把人类学研究作为期刊的特色,刊登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引起不少国家学者的关注。”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个杂志编得越来越好……是中国人类学能够联系两岸三地的一份学术期刊。”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学报界的独秀峰”。据“中国知网”统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构用户总计四千多个,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挪威、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所订阅,作为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必读刊物。在中山大学,被认可为社会科学类重要期刊一类B级;在南开大学,被认可为二级学科(人类学)的一类期刊。 1.本刊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2.本刊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品位,要求所有来稿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须完整,规范(主要限于作者直接阅读并引用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的文献)。3.论文必须包括:题名(20字以内)、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作者简介、参考文献(3条以上),如系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此外必须附上前五项内容的英文。4.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应反映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200字左右,采用第三人称表述。5.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城市、邮编、电子信箱。6.本刊实行以学术价值为唯一依据的、合乎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收稿后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处理意见。稿件恕不退还。坚决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以及剽窃虚构等学术造假行为。

麻国庆的主要成果

1.执行主编 Clan and Lineage in China,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4,no.3,spring 2002,USA。2.《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3.《未开的脸和文明的脸》(麻国庆、张辉黎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4.《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月。5.中国社会研究丛书(5册)(麻国庆策划),文物出版社,1999年。6.主编《社会常识简明读本》(8册),长征出版社,1998年。 1.类别中的关系:家族化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从人类学看儒学与家族社会的互动,《文史哲》,2008年第3期。2.家族化公民社会的基础:家族理论与延续的纵式社会,《学术研究》,2007年第8期,5-14页。3.永恒的家与多变的家园,《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第2期,77-86页。4.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学海》,2007年1期,25-35页。5.宗族的重构与祭祀空间,《族群与社会》,台湾东华大学族群研究所,2006年6.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和周边时空的转换,《思想战线》(《新华文摘》转载),2006年2期,1-9页。7.从江村到全球: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评述,《费孝通传》(附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公”的水与“私”的水,游牧和农耕蒙古族“水”的利用与地域社会,《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83-94页。9.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30-39页。10.费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与地方社会,《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10-24页。11.从非洲到东亚:亲属研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111-121页。12.祖荫下的社会认同:宗族、同族与社会认同,《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13.儒学与社会结构,《人类学的世纪坦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4.祖先的张力:流动的同姓集团与社会记忆,《新社会史:事件、叙述与记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15.全球化与文明对话中的周边民族,《全球化下的中国与日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6.文化的技术与文化共同体——兼论技术的进步与困惑;法鼓人文社会科学论丛第5辑,《科技与人文精神》2002年,台北。17.费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与地方社会,《让社会更美好》,群言出版社,2002年。18.祖先祭祀及其空间场:以闽北樟湖镇及其周围村落的调查为中心;《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9.汉族的家观念与少数民族,《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0.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1期,52-57页。21.鄂伦春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发展研究组,2001年2月。22.汉族的家族与村落:人类学的对话与思考,《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23.人类学:理解与应用,《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24.宗族的复兴与人群结合,《社会学研究》2000年6期。25.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6.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27.借女生子,《读书》2000年第2期。28.汉族的家观念与实际,《应用心理研究》第5期,2000年春,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9.汉族的家观念与少数民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2期。30.秘密社会与传统汉族社会结构,《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31.社会结合的纽带——日本的神社与中国的庙,《全球化与中国、日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32.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日报》理论版,1999年12月29日。33.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34.拟制的家与社会结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35.宗族的重构与祭祀空间——以闽北剧头村祖先祭祀为例,《人类学与民俗研究通讯》1999年1期。36.文化的复制与生产:宗族的复兴与祭祀空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工作论文,1999年7月10日。37.日本的家与社会结构,《世界民族》1999年第3期。38.民间概念,《读书》1997年第8期。39.社会的结合和文化传统,《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40.文化∶理解与应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41.人文因素与草原生态,《多民族地区?资源?贫困与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42.汉族传统社会结构与家族,《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43.环境研究的社会文化观,《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44.汉族社会家族研究的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45.都市、都市化与土默特蒙古族的文化变迁,《都市人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1月。46.汉文化影响下阳春排瑶的宗族家庭与宗教,《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五辑,1991年1月。47.论影响土默特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因素,《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1 期。48.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都市化与蒙古族的文化变迁,《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 期。 1.The Drawing Power of Ancestors: Mobile Clan-Based Groups and Social Memory Examples from the Southeastern Han Chinese,EMSAnthro5;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8 USA.20042.The Recreation and Production of Tradition,The Revival of Lineage and Folk Beliefs in a Field Survey of Zhanhu Town in Northern Fujian Province;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4,no.3,spring 2002,pp.69-91;USA.3.Clan and lineage in China-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4,no.3,spring 2002,pp.3-5;USA.4.Han Clans and villages,An Anthropological Dialogue and Reflectio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mmer2001/vol.33, No.4 USA.5.The Loc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ies in China,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iew: China, Edited by : Sun Hongli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China,20016.House Division: Divided Continued and United---A Study of House Divis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3 Autumn 20007.Urban Culture and urban ecology in China 1998, Tradi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Macau and Its Neighbors toward the 21st Century,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Foundation ,December 19988.Public Water and Private Water: Water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in Nomadic Mongolia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Mongolian in Inner Mongolia, the Japan Center for Area Studies/NME, UNESCO, and the French Water Academy Wat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 1.从江村到全球(江村から全球,《文明21》日本爱知大学),2006年3月。2.“家”的再构筑:日本同族与中国宗族的比较研究(家」の再构筑、庆応大学地域研究センター编、庆応大学日吉纪要,)《庆应大学日吉纪要》No.32,2004。3.龙的传人:祖先与子孙(「龙の後継:祖先と子孙」渡边欣雄编『路地裏の宗教-中国民俗宗教の営み-』(アジア游学58号)、勉诚出版、72-82页)《亚洲游学》(58号),2003年。4.定居的现代狩猎民族的自立与苦恼—鄂伦春族的“进步”和“文明”的表现(「定住の现代狩猟民族の自立と悩みーオロチョン族の「进歩」と「文明」の表现」,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人文学报』329号(社会学37)、)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社会学37号)2003年。5.理学与汉族村落的宗族与祖先祭祀(理学と汉族村落における宗族と祖先祭祀 『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106集、),《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106集,2003年。6.传统的复兴与创造(与渡边欣雄合作,日中共同研究?伝统の复兴と创造(上、中、下)冲縄タイムス、2002年11月18-20日。)冲绳时报。7.农耕蒙古族的家观念与宗教祭祀(农耕モンゴル族の家観念と宗教祭祀,横山广子主编『中国における诸民族文化の动态と国家をめぐる人类学的研究』、『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别册』)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报告别册 2001年。8.汉族社会大家庭的观念和实际(「汉民族社会における大家庭の観念と実际」 『中国21』第4期 爱知大学 )《中国21》,1998年。9.神社和庙:社会结合的纽带,(「神社と庙:社会结合の纽帯」 『比较民俗学』第9期 筑波大学)《比较民俗学》 1996年。 1.中根千枝:田野调查的方法;《思想战线》2001年2期。(《新华文摘》2001年6期转载)。2.末成道男:日本の台湾原住民の研究(1895-1998)(上、下) 『世界民族』2001年3期と6期。3.横山広子(英文):离开土范畴、『东亜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