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创新
如果要评选世界上最会模仿的国家,那么日本必定是当之无愧地占据龙头地位.大和民族,以其精湛的模仿工艺和智慧,在19世纪中后期,疯狂吸收了西方列强积累了上百年的科技文明,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一夜暴富”,成为了资本主义列强中的一份子:而若要评选当今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国家,日本人恐怕也是可以自豪地说前三甲中必有他们的位置吧!
没错.日本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既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而又兼有令人称道的创新意识.他们并非一味模仿他人所取得的成果,在吸收了外国人的经验后,他们也想方设法的改进,创造出一种更好更高效更便捷的产物,这或许便是日本这么个弹丸之地为何强盛的原因——模仿与创新.
模仿,一直都被世人所诟病,常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出息的表现.但是日本却用事实证明:模仿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呢!我只所以举日本一例,是因为他很好的诠释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这种日本式的模仿,并非只是单纯的接收,在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同时,也渐渐成为了主导者. 正如三岁的孩子喜欢模仿父亲的一切,包括语言与动作一般.他们的模仿也好是如此乐此不疲,但绝不仅限于此.一旦孩子长大了,他也会在父亲的言语之上添加属于自己的元素,在继承的同时也很好地发扬光大.这正是日本人所做的模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非全盘接受而又有所继承.于是,日本人的创新也就应运而生.
由此可以看出,模仿与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递进关系.在迷茫彷徨之际,模仿他人,试着照别人的路子走有时又未尝不是一种上策呢?尽管饱受他人非议,甚至于被认为是失去人格独立的表现,可回想日本的经验,若没有前期的模仿积淀,哪来现在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呢?我们甚至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是创新的基石——当然,这里仅指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例如日本这样过去科技水平并不高的情况.而这种模仿,也并不是那种“模仿死了”的情况,而是我们所说的日本是模仿(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创新意识,也与他们本身的进取精神有关).不过,倘若你是哪种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极强的人,那很好,走自己的路吧!但不可否认,在早期的创新时期,模仿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去嘲笑那些模仿者,也许他们明天也一样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忽而又想起我们的古老中国来,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相同的创新精神,也有过辉煌.当最终泯灭了.岁月的沧桑,使我们把自己所在了小屋子里,也是自己渐渐老去,失去了活力.而当我们变成学徒时,却变的只知一味模仿而不知创新了,以至于现在连一个电视节目,一段广告都得原搬照搬.短期内确实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可我们的长期呢?也许我们现在真得想日本人学习了,尽管人家学了我们十多个世纪.不过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找回自己民族的魂,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便是魂.倘若真是如此,中国崛起不远矣,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子不远矣!
论文:在模仿中创新
模仿与创新,似乎是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然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却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 起,既体现了由模仿到创新的总的趋向,又包含了在摹仿中创新的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就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初中语文第一阶段的作文教学的认识。
一
义务教育语文《大纲》,变旧《大纲》的“听说读写”为“读写听说”,强调了读写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 。同时,教材编排既确立了阅读中的观察体系,教学生从生活宝库中汲取营养,又形成了循序渐进的写作体系 ,将作文训练分为片断与整篇,并分别穿插在课文练习与单元练习中。由此可见,在模仿中创新,就是要以读 带写,以写促读,在阅读中渗透作文。
模仿是否会使作文变成“照葫芦画瓢”的机械制作,甚至产生“画虎类犬”的负效果呢?模仿何以能创新 呢?
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相似块(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大量存在于客 观事物和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中,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相似形 或更大的体系(原文见《思维科学探索》一书)。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 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阅读,就是贮存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写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脑中的大 量相似块的自动汇合、接通、激活的过程,从中产生的同中异变便是推陈出新的思维结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生思维中的形 象或表象通过积累将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 一发展转化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即离不开模仿。
从文章学的角度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 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收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见《辞海》 “模仿”条)。写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经验迁移,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简言 之,知道了“怎样做”,还须亲自“做”,即有意识地模仿。陆机《文赋》所说的“袭故而弥新”、“沿浊而 更清”;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青出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都是指模仿中的创新。古 往今来,名家仿效的名作不胜枚举,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鲁迅的《狂人日记》 ,等等。
从教学角度来说,义务教材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分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分项 训练到综合训练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认识——分析——综合。大 量的'作文训练表现为以仿写为主带动变写、借鉴、评论、赏析等几种方式,形成序列化的科学体系,体现为一 个学生从单纯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而进入创造的过程。再者,“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它具有示范性 和直观性。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知识为能力。所以,从阅读走向写作 ,模仿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学演戏需模拟。同样,写作离不开模仿。
二
因读写结合方式不同,模仿作文的方式和难度也不同。以看图作文为例,在初中第一阶段的教学,偏重于 解释或描写画面;第二阶段着重于对画面的分析评论或感想。因此,第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从培养一般的吸收和 表达能力出发,结合课文编排了大量的仿写、变写练习。下面就此举例分析。
(一)仿写
仿写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它是依照范文提供的样式(包括内容)来写作的训练。对初中生来说,在写 作中一筹莫展时,能依“法”循“章”,自然会得到启发。仿写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1.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虽然催人泪下,令人难忘,但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学生是难以引起共鸣的。《背 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
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 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 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一学生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 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着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这些都是以《背影》 来引发联想,触动感情枢纽的。可见,模仿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发现美”的眼睛。
2.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常是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的共同特点。对初中生来说,这种“不可言传”如 果过深过细地去“言传”,反而会使他们失去那种以神相交的诱惑和快感。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 特点,以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模仿练习,有仿句式的,有仿片断的。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既生动又实在,连用的系列动词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 ,笔者扣住“趣”来启发学生,教他们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趣”,如跳牛皮筋、“老鹰抓小鸡”、“斗鸡” 、“荡秋千”,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现“趣”。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身游戏过程的描述与范文片断 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仿技法,培养具体的写作技能
与写作教材不同的是,范文是间接显示写作知识,具体表现写作技巧的。其间接性、具体性和示范性要求 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促使写作知识的迁移。
例如,学习《老山界》中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可指导学生仿写《灯下夜读》片断,使他们自然联想到夜 深人静时出现的响声、书页翻动声、笔尖划动声、别人的鼾声、狗的叫声等等,再以比喻的手法抒写静夜不静 的感受。由此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练习以丑写美、以恶写善、以悲写欢等反衬手法。
4.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前面的仿写是以文章为本体;仿思路,是以作者为本体的模仿。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说,要深入理解课文 ,体会作者感情,常常借助于认同与还原的心理过程。即阅读中化为作者,亲历其境,亲作其事,进入无“我 ”之境,从中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阅读后又能还原为读者,进行远距离欣赏和评论。因此,仿思路训练,属 较高层次的仿写,它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寓言三则》文后的仿写,就是要求根据华君武漫画的构思来展开想象,写龟免的第三次赛跑。指导仿 写时,教者可把握华君武漫画创作中的求异思维,分析其构思不落窠臼,出乎意料,别出心裁的特点。因此, 学生就自然想象出第三次赛跑的结局:龟兔共同获胜或同遭惨败。比赛这才算完,符合了文题要求。
仿写是为了创造。因此,进行仿写训练,应选准范文的仿写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既形近, 又神似。但太似为“迷信”,不似又为“迷惑”。范文不能框死作文,学生的仿写应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即 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二)变写
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这种训练叫变写。它比仿写 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钱梦龙语)
变写的方式大致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下面结合教材谈谈具体方法。
1. 缩写
缩写是在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按一定要求压缩精简文章的变写方式。它不是摘录,也不是 修改文章,因此应保持意思与结构的相对完整。
如《盘古开天辟地》是一则神话故事,文后安排了作阅读提要的练习,这是要求比较具体的描写。指导学 生练习,可把握本文先想象,“开辟”后想象“变化”的内容,以及句式多用排比的特点,删除枝叶,保留主 干,变细致描写为粗略叙述,以此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缩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语言再现能力。
2.扩写
扩写与缩写相反,即把短文衍化为长文,它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而不是重复luō@①嗦,画 蛇添足。
扩写常用“添枝叶法”和“增躯干法”。前者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是把原文简单的 内容加以扩展,二者都是变概括为具体。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以扁鹊“已逃秦矣”和“桓公遂死”来 结束故事,这是极为概括的,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可要求学生把握扁鹊、桓公二人性格特征, 用“增躯干法”来具体叙述扁鹊逃秦过程中的风波,用“添枝叶法”来具体描写桓公死前的神态、语言、动作 等。
这类扩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续写
续写是把没有写完的文章或事件完整的训练方式,它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原作,发展创造性想象能 力。想象贵在合乎情理,即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内在逻辑。所以,续写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发 展。
如《皇帝的新装》文后提供了两个续篇,一是皇帝滥杀无辜,一是皇帝加罪说真话的小孩。文后还要学生 再作一个续篇。怎样与前两篇不同又符合作者嘲弄封建统治者的意图呢?我们要求学生从原文“他觉得百姓们 所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一句中,揣摩“似乎”一词,联系皇帝、大臣们的性格特征去想象,皇帝回宫后会聪明 起来吗?大臣们会说出真话吗?于是,学生恍然大悟,思维活跃,有的设计出骗子献魔镜的新骗局,有的描写 出皇后戏皇帝的可笑场面。
既然是续写,就应注意文章的连续性、完整性,不能“泾渭分明”,或有头缺尾。
4.改写
改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式。它有利于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同一内容 的能力。改写的形式一般有几种,即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表达方式、改变语体、改变角度等 等。改写时基本内容不变。
指导改写时,首先应要求学生把握原文的中心意思,然后看清具体要求,在熔铸材料、立意谋篇上下功夫 。如《最后一课》文后要求以第三人称改写课文片断,这就要把小弗朗士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下拉开,使 学生客观地认识到线索人物的作用及作品的深层内蕴。这是改变人称的改写。又如教完张志和《渔歌子》之后 ,为了体会诗人的情趣,可把词改写为散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联想,再用优美的笔调描绘联想到的明丽 的画图,从而领略张志和潇洒江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趣。再如,音乐作文的难度很大,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 得到启发呢?我们在指导时,利用《桂林山水歌》、《天上的街市》等诗文进行分析,要学生抓住相似点进行 联想和想象,让音乐形象融入学生的心理流程,再以文字的方式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同时,我们在教 学时选放了《二泉映月》、《姑苏行》这两支曲子,让学生比较这两支曲子的不同的音乐情调,前者哀怨,如 泣如诉;后者愉悦,如醉如狂。这样,学生就能借助生活体验来展开想象,进行大胆泼辣的描摹。
所以,改写应注意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充分运用特定表现形式的长处。
总之,变写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创造力。它是一种现成的材料 作文,因而也是检测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程度和能力的便捷方式。
三
以初步的模仿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对刚入中学大门的初中生来说,易入门,也易见效。在读写结合上 的作文渗透,能使学生吸收前人的经验化为已有,促使知识迁移为能力。它是阅读的延伸拓展,又更好地促使 阅读,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但模仿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时,应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因材施教,逐步提高。 尤其应注意,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触动“相似块”与生活碰撞而产生灵感的火花,又要 在写作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发展智力,保护其创造性。一句话,初中语文第一阶段的作文渗透应表现 出在摹仿中创新的积极趋向。
模仿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加工,创新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模仿与创新就像是两个对立面。下面一起随我欣赏一下模仿与创新 范文 吧!
美国的金门大桥以建筑奇伟、气势恢宏而著称于世。在金门大桥附近有一座刻意模仿它而建造的大桥一一弯曲大桥,除外观外,其宽度、实用价值等均胜于金门大桥,但知名度远逊于金门大桥。原因何在?有人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第一和第二的区别。”区别是什么呢?金门大桥经过设计师长期思考酝酿才设计建成,具有独特风格,是创新的桥:而弯曲大桥只不过是金门大桥的翻版,是模仿的桥。它们的造型相似,内涵却大有区别,因为模仿仅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活动,而创新则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所以它更高级、更被人们重视。正是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
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风险。而模仿徘徊于别人的老路,无风险更无需勇气。开一代 山水画 风的张大千,少时临摹前清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能以假乱真,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毅然放弃模仿别人的作品,以无穷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的山水画法,震动了画坛。如果他没有勇气停止制造石涛“质品,’,没有勇气自己探索,那世上就多了一位平庸的画家,少了一位彪炳画史的巨匠。
创新更需要高度的智慧。高尔基说过:第一个把少女比做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才。的确,创新的作品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它经过了人脑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智慧的结晶。而模仿只是浅层次的再创造,如果把创新比做撰写一篇 文章 的话,模仿也只是将其化为铅字,再印出几篇来而已。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一味地排斥模仿。模仿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从模仿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途径。但不能囿于模仿。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学”字反映出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似”便是满足于模仿而不前行了。如果弯曲大桥设计者“学”而不“似”,想必世上又能多了一种奇观吧。
当前改革开放,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需要模仿,但更需要创新,我们应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以百倍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修建一座真正有中国特色的通往美好未来的大桥!
劳力士效仿日本生产石英表,结果是八百万块表的严重积压。直到大量销毁,仅余十二块表后,反而拍出高价。这提醒我们,不要盲目模仿,而应锐意创新。
星辰满天,如碎钻镶嵌在夜幕中,而最为明亮的,却是月亮的光芒;贝壳遍滩,如躲藏在沙砾中的精灵,而最为珍贵的则是海螺的乐音。拒绝重复星辰的黯淡,贝壳的平庸,唯有创新,才能在月的皎洁中踏出绝妙的舞步,和着海风奏出不凡的曲调。
东施效颦,即是盲目模仿的典例,艳羡于西施的美貌,却无视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以手微扶胸口,便以为可似弱柳扶风,添上几分娇柔的气质,却不知自己与西施天差地别,盲目效仿,只是多增丑陋,徒添笑柄而已。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就应该拒绝一味的模仿。过多的仿效只能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只有创新才能开启一番柳暗花明的景象。
微博,是当下最为炙手可热的词汇。自从2009年新浪微博开通以后,微博已进入千家万户,每天,有无数的信息在上面传播着,有无数的事件在上面翻腾着。随着越来越多人的注册,新浪也随着微博的火热在中国彻底打响了知名度。于是,各种各样的微博翻版接踵而来,各大公司纷纷效仿。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层出不穷,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然而,盲目的效仿只是拾人牙慧,步人后尘,这些后起的微博只是一阵无力的风,纵然荡起些微的波澜,却无法真正在市场上掀起巨浪。
过度的模仿就如同在一张画布上重复作画,只是回忆过往的风景。而选择创新,另选白纸,则是为飞翔的思想更换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方能涂抹出最美的色彩。
音乐小天王周杰伦便是如此。在流行音乐界被各种伤感老情歌充斥,在粤语金曲盛行的年代,他着一袭古怪的袍,哼着模糊不清的调子,轻舞双节棍,于是歌坛平地而起一个炸雷;他手执一管毛笔,在沉闷的歌坛上涂涂抹抹,用古奥的《兰亭序》和精致的《青花瓷》作为音符,谱一张悠扬的曲,于是中国便有了中国风……不走寻常路,敢于创新让周杰伦成功了,伴着他的音乐,周杰伦开辟了一方浩瀚的天地。
拒绝模仿,锐意创新。唯有雄奇似黄山才能在群峰中傲然挺立。让我们摆脱千篇一律的面孔,选一条不凡的路,朝着成功进发吧!
拒绝模仿,锐意创新
我们这个社会,会思考的人,愿意思考的人,认真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思维的惰性促使人们多是习惯于简单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没有压力,没有寂寞,心理上感觉很安全。而这种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机械式的、形式上的模仿,最多是别人吃肉,你喝汤。
常有人感叹机会越来越少,事实上,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需求越多,机会也就越多。人总是知道自己知道了多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正如一个圆,已知的在圈内,未知的在圈外,而未知的要远远比已知的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去创新的空间还很多,如汽车业的发展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汽修、汽配、洗车、汽车装饰、旅游休闲、能源、环保等等。每一个产业的每一个价值链需求都可以是一个创新的机会。
创新就是创造一种需求或者满足一种需求。
创新不是高科技, 商业模式 、用人模式、销售模式都是创新。据统计80-90%技术上的创新者都没有赚到钱,而是那些把技术创新和产品效用、价格、成本整合在一起的企业,他们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创新并不是很神秘,别人想不到的,别人不愿做的,别人做不好的,你想到了,你愿意做了,你做好了,这就是创新。如四川的李惠女士靠擦鞋起家,如今拥有2000余家擦鞋连锁店;烟台喜旺集团1996年卖猪头肉起家,现为中国肉类行业50强企业。
创新并不是不模仿,而是要在技术、成本、服务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优于模仿对象。比如星巴克,咖啡制作是向意大利咖啡馆学的,营销模式是向麦当劳学的。模仿到极致或者超越也是创新。
创新并不是很复杂,工作 方法 、工作技巧、工作理念都可以创新。别人一天能发100份传真,你能发10000份,就是创新;别人应付工作,你用心工作(据调查,目前企业员工真正用心工作的不到20%)就是创新。
财富是创造出来的,模仿只能使财富转移。创新虽有风险,但能使人生增值,推动社会进步。
创新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足够的责任心,创新的意识会渗透在你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新。
首先一定要想好中心论点,即你希望通过此文章表达什么,如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是提倡的,而模仿则是一种复制,但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次就是论据了,最好写三点或三点以上来支持你的论点,如“如果说创新是发明了一种东西,而模仿则将这种发明投入实践”等在举例就OK了。最后是收尾,要突出中心论点,拔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