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版国际刊号为ISSN 1671-4229,国内刊号为CN44-1546/N。两刊均为大16开,每期内文96个页码。编辑部设在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B后座二楼。广州大学是由广州多所市属高校于2000年月7月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原广州师院、广州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师专等四家学报编辑部合并而成。合并前的各刊都有较长的办刊历史和各自的特色。其中原《广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办于1980年,并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合并初期,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的形式在2001年出版了12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02年起,学报编辑部开始出版目前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和《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广州大学学报》坚持“二为”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立足广州,面向海内外,重视基础理论探索,突出地方特色和应用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着重推动科技创新,突出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展示自然科学各学科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窗口。2002年社会科学版在第二届优秀社科学报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栏目策划奖”;2003年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继被“中国学术期刊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后,又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4年,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自然科学版荣获优秀出版编辑奖;2005年自然科学版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刊源,社会科学版在保持原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良好转载的基础上,又有多篇文章被全国最高反馈刊物《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显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比上年翻了两番。《广州大学学报》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广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永亨教授兼自然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郑洁编审兼社会科学版主编,13位编辑中(含主编),硕士、博士学历4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6人。学报编辑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通过采取对作者优稿优酬、对编辑优稿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作者及编辑写稿、组稿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向互动,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素质和学报综合竞争力,以确保学报学术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好一个刊物,需要获得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广州大学学报》所给予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扶持,真诚地期盼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对本刊给予热情关注与更大支持。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广州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广东有4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目前985和211大学建设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广大(G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111计划”建设高校 [52] 、广东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 、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州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广州大学创办的1927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
截至2022年6月,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以及黄埔研院/研究生院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880亩,总建筑面积88.5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拥有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院系专业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博士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土木工程、统计学、教育学
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6月,现有在岗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6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14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8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优秀青年后备人才)195人。
教学建设培养模式“1234”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一个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育人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与课外的“两个结合”;讲台、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三个开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模块+经典阅读+社会实践”“四年不间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4321”体育教育工程:即体育教育“四年不间断”,“课程、课外阳光跑(全覆盖)、社团/竞赛”三种体育教育模式并行,引导学生至少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最终养成一生锻炼的习惯。“平台、课程、师资”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即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教务处、相关院系、团委三位一体”“认知课程、体验课程、创意课程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校外专家、朋辈小老师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质量工程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3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共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计算科技研究、大湾区环境研究等15个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201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3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重点项目1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联合基金项目14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减震隔震等一批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故宫博物院等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累计制定30余分国家、省及行业标准。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止到2020年12月,图书馆馆藏图书323.2711万册,报刊2006种,网络数据库72个(以总库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36个,外文数据库36个。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档案馆馆藏约13余万卷(册),共5个全宗,分为党群、教学、科研、产品、基建、设备、外事、出版、财会、声像、人物、校史以及实物等共15个门类,主要以1953年后形成的各类档案为主;此外,还保存有在校学生个人人事档案3.3万余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等3.3万余册。学术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有廉政论坛、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大湾区文化研究、后理论转向、后理论与后人类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等栏目,侧重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稿件,廉政论坛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并获首届“名栏建设成就奖”。先后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来源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注重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刊发生物计算技术方面的稿件,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并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电镀与涂饰》《电镀与涂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广东省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CSSCI来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集刊奖(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刊物每辑分别设置三到四组不等的研究专题,并常设“其他专题”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乐府学》《乐府学》集刊创办于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研究中心纳入CSSCI来源集刊,先后设有“文献考索”、“音乐考察”、“文学研究”、“名篇解读”、“唐后乐府”、“年会专稿”等栏目。《中国不动产法研究》《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集刊,为中国房地产法律实务研究论坛纸质版定期刊物,每卷设有论坛聚焦、理论探索、实务聚焦、域外采风等栏目。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12月,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28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企业安全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71家企业单位新建合作关系。
《广州大学学报》是由广州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现有社会科学版(月刊)和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两个期刊。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与问题
【摘 要】作者根据多年来专职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行业的实践和体会,认为工程质量存在不少问题,现状不容
乐观。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收
不到位。这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行业主管
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招标代理单位、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监理
单位、检测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等,特别是行业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行业专家,大家共同努力,为
提高行业信誉,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尽一份力。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 设计 施工 现状 问题
1 概述
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智能化
系统工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行
业。从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到广大建设单位、行业从
业人员,均认为在现代建筑中,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应
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智能化
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本人
多年来专职从事这个行业的实践和体会,本人认为主
要存在以下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
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
收不到位。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
程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从目前已建成的工程项目看,
能够达到功能要求的,建设单位满意的较少。这需要
广大从业企业、从业人员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
2 设计不到位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
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
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以致
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1)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
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
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缺少。目前从事智能化设
计的人员主要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虽然两者有所
相通,但专业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更何况智能化
技术并非专一,有建筑设备监控、通信、计算机网络、
布线、安防监控、防盗、门禁、停车库管理、公共显
示、电视、广播音响、多媒体会议、机房工程等。本
身又涉及到弱电系统的各子专业,要有这么广泛知识
面的设计人员十分困难,而且这些人员要懂技术,还
要熟悉设备产品。虽然有的设计院领导重视智能化系
统设计,抽调设计人员组建专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研
究所,但要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也做不到,以致设
计院的设计图纸及设备材料表达不到施工招标的要
求,更谈不上能指导施工。如果由电气专业设计人员
兼设计智能化,则施工图质量问题更严重。
(2)系统集成商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大多于
建筑设计院,且大多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
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员
走出校门后未经设计培训,对建筑设计不够了解,施
工图设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
构、水、电、暖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
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本人曾受建设
单位委托,审阅过几家系统集成商的智能化系统工程
施工图,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系统
集成商并非勘察设计单位。但他们取得了建筑智能化
系统工程专项设计资质,成为专项设计单位,也有建
设口主管部门发的出图章。其实与建筑设计还有很大
差距,这些企业甚至对校审也无规定,我至今未见到
过系统集成商设计项目完整的校审单,在图签栏中签
字的校对、审核、审定人甚至可能连图纸也未看过。
系统集成商企业领导对参与施工招投标投标文件比较
重视,对于设计目的也想从建设单位中取得施工标,
所以对设计并不重视。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依据主要是国
家现行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的投资情况、功能需求。
目前国内关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的规范很多,但我认为
这些规范功能论述较多,做什么谈得较多,但怎么做
不够具体。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手头缺少一本类似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这样一册工具书。目前国
家现行智能化系统技术设计规范并非覆盖智能化技术
的子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多
媒体技术、一卡通技术、公共显示技术、系统集成、
机房工程等均缺少相应设计规范。
(4)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
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经审查合格才能取得
施工许可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经审图公司
审查的极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部分工
程项目在土建施工开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
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的工程项目施工图更不会送
审;部分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如
果送审也由于审图公司未配备相应智能化设计审图人
员以致走过场。施工图设计质量未得到有效监督。
(5)建筑设计一般有三个阶段:方案设计、初步
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前两个阶段一般要经规划部门、建
设部门组织的评审。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未与
建筑设计一道委托,以致滞后未参加评审。部分工程项
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但由于参加评审者
为有关主管部门,如规划、建设、环保、消防、交通、
市政、电力等,连电信、广电部门也未参与,以致智能
化部分无人评审。如果建设单位重视智能化系统设计,
组织有关部门、行业专家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专项评
审,则必定对后续的施工图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3 施工不到位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单位是系统集成商,
系统集成商在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方面具有重大责
任。系统集成商承担深化设计、设备材料采购、安装
调试试运行,并要负责质保期内维护、业主管理人员
培训等,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影响施工质量
的原因也很多。
刊名: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 广东工业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小16开ISSN: 1671-623XCN: 44-1544/C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2001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原刊名《广东工学院学报》)(1997)第三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1)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04)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09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0年)“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