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语文教学与研究最新文章

2023-12-09 16: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语文教学与研究最新文章

人物 |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中小学写作教学

03-27 18:05

+关注





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高教学会语文专委会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教育部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

曾经教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现常年行走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致力于“语文人”的培养、研究工作,以及学校经营、课程改革和文化建设的研究。

首倡全国“正道语文”,并创建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群“正道语文”QQ群,创建“正道语文”微信公众平台。





25年语文教学与研究道路的回顾与思考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

弹指一挥间,25年匆匆过。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学生活竟如此丰富多彩,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学段。其间,教过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等学科,还在教育局工作过一年。25年来,挂怀于心、萦绕于耳、诉诸于笔端的,始终是嵌入生命深处的语文。“用整个生命拥抱语文”成了我教学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的重要信条。

一、拥抱语文教学实践

25年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经历,我一直从事着语文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带给我无穷的乐趣,研读文本时欣然忘食,课堂教学中指点江山,其中的美妙体验真是无以言表。

1987年10月25日,我以全年级最后一个进校同学的身份开始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学习,一周以后半期考试,一共八个科目我只有语文及格。于是,我认为自己就是一块教语文的料,梦想中自己的教书生活就是在读初中的镇中学当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我甚至可以看见自己上语文课的样子,其实那个样子多数是自己喜欢的语文教师——启蒙老师夏清尘,初中语文教师邓良亨、舒展忠、蒲全超的样子。半期考试一结束,我就开始了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旅程;三年中师毕业的前夕,我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

1990年9月底,火热撩人。本来可以教初中语文的我,阴差阳错地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幼儿园教学。而这个时候,我的其他同学都已工作将近一个月了。可喜的是,我很快完成了校长吩咐的工作目标——孩子们上课不吵不闹。一个月后,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份工作——教小学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然后紧接着教初中语文兼班主任。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工作之初,我从语文教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白天上课,我沉浸在自己与学生的互动中,我细心收集每一次精彩的对话,收集学生熠熠闪光的眼神。晚上,则沉浸在对每一个文本的细心琢磨中,常常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边读着文本,一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月光洒满校园的夜晚,我常和几个在学校住读的孩子一起在操场上做游戏,讲故事,背诗歌;星光满天的夜晚,则一起数星星,唱《熊猫咪咪》:“竹子开花呦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1992年10月,我参加全区(相当于现在的镇)初中语文赛课获得了一等奖;1993年3月,我终于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区中学讲台。在区语文教研员易洪凡先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自己课堂的细致琢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反思。我把自己的课用小录音机录下来,然后放给自己听,思考自己哪些话没有说好,对学生的随机指导是否到位。这样,每天备课两个小时,上课一两个小时,听自己的课则是四五个小时,乐此不疲。直到1994年9月进入全县最高学府渠县中学,仍然保持听自己课的习惯。这样,从初中又教到了高中,2001年获得了四川省高中语文赛课一等奖;2002年,在全国语文新课标实施研讨会上执教示范课,以新颖别致的《雨霖铃》教学获得掌声一片,该班学生在此课后仍与我保持多年的联系。

从2005年开始,我进入四川师范大学,从事语文教师培养工作,教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培训在职语文教师。无论哪个阶段的教学,我都十分用心。在职研究生、成都双流中学刘小芳老师在她的听课心得中这样写道:

2014年7月,蜀国暑气冲天,暑浪翻滚。在最炎热的日子里,室外天地万物接受烈日炙烤,室内一百多位语文人亦接受着高温蒸疗。这蒸疗师,便是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李教授的研究生课程是四天。四天里,李教授分秒不让,激情澎湃,衣湿数身,引导大家触摸理论的温度,学习剖析案例的方法,掌握教学设计的精要。课堂强度大,节奏快,容量多,思考深入,带给每一位同学高度的紧张。在他强大的精神气场里,大家接受着猛烈的思想冲击,内心引发了强烈地震。震掉陋习,震掉惰性,震掉怯懦,震掉犹豫,震掉无知;灌注的是语文之趣,语文之法,语文之道,语文之情怀。每个人内心都生长出一个愿景:做一个纯粹的语文人,在语文正道上走得更好更远!

刘老师还记下了其他学友听课的随感:

“听李老师的课,饿都饿得快些!”

“李老师的课,思维需要高强度地运转!”

“太紧张了,这几天白天晚上做梦都在上课!”

“《老王》是这样解读啊?!”

“原来我根本没读懂《归去来兮辞》!”

“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背影》里的情感是愧疚!”

“怎样把方法用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的就是李老师的这示范。”

“听了李老师的课,才真正感觉读研可以获得教学上的提升。”

2005年至2012年,我在大学工作期间,还先后在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兼任高中语文课。除了研究需要外,我更舍不得离开一线语文课堂。我很享受语文教学的过程。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丛林中穿梭,经历冒险,发现惊喜,收获快乐。在这七年间,我很重视“教学理论的实践化”,自觉将高校研究成果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验证理论、修正理论,提高理论的实践品格。

二、拥抱语文教材改革

1994年,我根据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基本规律,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重组。我当时下功夫最大的是说明文。由于说明文语言的“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而说明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会读说明文、会写说明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大胆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不到半个学期就将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完了。重组的依据则是说明文的基本要素: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我以这些元素为核心,将教材中的篇目“一次多篇”地教,而有些具体篇目又往往“一篇多次”地教。每次教学,抓住一个元素,重锤敲打,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

“训练型”语文教材首先要突出三个基本功能:(1)定“点子”——运用统筹学和系统论原理,根据中学生学习心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语言运用的“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总原则,筛选出“最基本、最管用”的语文“训练点”,按一定的符合科学的序列排列,使师生在一定时间阶段内“集中优势兵力”抓“点”训练。(2)示“例子”——把最能承载“训练点”的“例子”出示给师生,让师生凭借“例子”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悟得规律、原理、方法。作为“例子”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段落,当然也包括整篇的文章。“例子”是从属于语文训练的,受“训练点”支配。在训练某一个“训练点”时,也可以出示多个例子或多种例子,反复训练。(3)指“路子”——给学生指明分析通过“例子”达到训练目标和要求的方法。作为“课文”一部分的“方法”,要紧紧围绕“训练点”,指导学生从“例子”到“练习”,实现其“举一反三”的迁移功能。“课文”中的“训练方法指导”还要给师生留出创造思维的空间,因此必须“精要,好懂,管用”,力戒繁琐、庞杂。这样的“训练型”教材“以‘点子’为纲目,以‘例子’为凭借,以‘路子’为桥梁”,扎实、活泼、有序、得法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得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写“训练型”语文教材还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1)语文训练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也是为了语文训练,并贯穿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过程中。(2)语文训练与培养良好习惯的关系。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凭借、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3)语文训练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关系。相对于语文素养训练来说,人文精神不是外加的,教材要选编最能承载人文精神(思想性、审美性、情感性)的“例子”和“练习”,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必须以语文训练为依托。

三、拥抱语文理论研究

1990年工作之初,我从曾经教过初中语文、至今也挚爱语文的王长先生家里背回了一大堆《语文教学通讯》杂志。这堆杂志是从1983年开始的,每期都有。我如获至宝,将杂志拆开来分门别类地进行装订,然后一篇一篇地仔细阅读,圈点勾画,并立志向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等语文教育专家靠齐,注重“教学实践的理论化”,不甘心做一辈子教书匠。

从1994年到2004年,我用10年时间研究了一个关键词——“语文训练”。

“训练”是指“训”和“练”这一对动态矛盾相互依托、激活(唤醒,使之亢奋)、渗透、转化直至统一(同一)的落实语文教学原则、调遣语文教学方法的策略。“训练”一词既是联合结构(训+练),又是动宾结构。我对训练的操作性含义进行了诠释:(1)“训”:a.引导——激发兴趣,引起动机,推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进行,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和“真实兴趣”,并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b.讲解——凭借具有教示作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示;c.点示——点要害,拎重点难点,暗示关键;d.拨挑——拨开疑难之迷雾,挑亮思维之火光;e.评价——肯定、表扬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足;f规范——通过直接纠正或者诱导学生纠正使之正确。总称“六训”。(2)“练”:a.练思——提高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思考能力(“思”是贯穿听、说、读、写系列活动并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内驱力”);b.练听——调整听的态度,学会微笑,学会点头,做到“当你在倾听一个人的意见的时候,你要让他觉得此时此刻,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提高听的能力,如辨音、审义、分主次、理语脉、抓分歧点等能力;c.练说——学会自信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发音、控场以及表情辅助等的能力;d.练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运用认读、速读、精读、略读、参读、诵读、忆读等方式以及文本解读方法的能力;e.练写——提高写字(姿势、技能、习惯)、记笔记的能力,乐于书面表达,提高写文章(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成文、修改润色)的能力。总称“五练”。一句话,“学生开口动手就是练,凡属于运用语言的地方全都是练”。

我阐释了“训”和“练”的策略关系。“训”是主导,“练”是主体,“训”是为“练”服务的。作为策略的“训练”即是二者和谐为一体,水乳交融,互相盘结,胶着粘连,相互依托、激活,成为发辫似的“线索”,使语文课成为一个结构紧凑、节奏鲜明、多路开放的、立体的师生汉语语言信息多向交流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得到了全方位、高效率的运用语言的训练。当学生“自会听话,自会说话,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时,“训练”的表现形态就往往是以学生个体为基本单位的主动的自“训”自“练”了,学生自己安排训练程序,自定步调,尝试答疑,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自我评价,规范提高。此时的“训”和“练”才真正达到了最高意义上的和谐、统一——“同一”,即“训、练合一”。这才是实施“训练”策略的最终目的所在。

此后8年时间,我紧紧围绕“语文训练”进行了系列研究:(1)“训练”与语文课改中的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与“工具性”“人文性”的关系,与“熏陶”“感悟”“体验”的关系,与“对话”的关系,与“积累”“背诵”的关系,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与“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关系;(2)语文训练的原则——动机·兴趣原则,量变·质变原则,结构-能力原则,目标综合原则,预设与生成和谐原则,开放与迁移并重原则;(3)语文训练的过程——语文训练过程的要素,语文训练过程的维度,语文训练过程的结构,语文训练过程的优化;(4)语文训练的重点——语感训练;(5)语文训练课的基本特征;(6)语文训练课教例品析;(7)语文训练型教材设想。

2004年至2014年,这第二个10年,我则集中精力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我阅读了大量书籍、文章,撰写了文本解读的系列理论文章和文本解读实例,分别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育科学论坛》等杂志上。撰写了一百万字的我国第一部体系完备的语文科文本解读学专著《语文科文本解读学》(出版中),对文本解读所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l)提出了“一体两翼”的语文科文本科学解读观——以文本意图为主体,以作者原意和读者会意为两翼;(2)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解读”进行了理论观照;(3)提出了语文科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自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环性原则;(4)提炼了近20种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从2014年开始,我则开始了对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工作。2013年12月,我与钱梦龙先生、肖培东老师在昆明讲学。座谈中,老师们对某特级教师执教的《背影》教学大为不解,虽然觉得他上得不对,但对方是著名特级教师,难道也会不对吗?我感觉到了此问题的严重性——著名特级教师,若上了好课,其正面影响是很大的;而上了不好的课,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该特级教师《背影》教学为了求新而求新,严重背离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的正道,我于是提出“语文教学要走正道”的命题。“正道语文”一说得到了于漪、钱梦龙、刘永康、倪文锦等前辈的大力支持和不少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拥护。2014年4月,我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正道语文”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钱梦龙、倪文锦先生作了主题报告,于漪先生因为身体原因未能与会,其书面报告由刘永康教授代为宣读。我撰写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一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引起了激烈的反响:有老师说我的文章说出了他“憋在心里好久想说又没有说出来的话”;有老师说我的文章是一场“及时雨”,“澄清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乱象”;有老师说我的文章“打响了语文教学回归正道的第一枪”。有的地方还组织数百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与研讨。

四、拥抱语文人生

在语文面前,我对人一点不客气。我力主在待人接物上的真诚、低调,在学术探讨上的真诚、高调。心中揣着语文,我便不太在意他人的目光、别人的评价,也不太顾及别人的面子。我常说:“在语文面前,我一个也不放过。”我总以一种通透凌厉之势出现在大家面前。人教社刘启迪先生说我“不拿语文做人情”。年轻的朋友、四川大学马晓涛说我是“看出了事物的骨头”,而且不仅要把骨头看出来,还要挑出来,把鱼刺清干净,他称我是“一个彻底的人”。成都市青羊区语文教研员钟亮老师则这样写我:

人谓之“眼光毒辣,话语辛辣”,我却独感受到其“爱之深,恨之切”的情状。为什么言辞常含激情,因为对语文爱得深沉;为什么词锋如此锐利,因为以己之铁肩勇担道义。“文本误读,误导学生”的现象让先生忧心忡忡;骨干教师课堂存在的一些反语文现象让先生震惊。于是余有叹焉:此君,乃真性情语文人也,对语文爱得深切,对语文人爱得真诚。只捍卫真理捍卫语文价值,不虚以委蛇你好我好大家好。

现在我的生活,有不少时间是打理“正道语文”QQ群。该群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喜爱,早晨五六点钟,就有老师在群里问安;晚上老师们临睡前也都要相互道声“晚安”。每天,大家在群里讨论语文,讨论人生,特别是讨论语文人生——将日常生活语文化。在本群第一次升级扩容前,一位老师为了让自己那同样热爱语文的朋友、同事进入本群,顾不得吃午饭,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有老师说:“正道语文群,温暖着太多曾一度绝望的语文人!”(吴江)有老师说:“这是我加的群中最正能量的。”(唐晓晴)有老师抑制不住内心的热切喜爱:“相看两不厌,惟有正道群。”(金治平)“正道语文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黄鑫)老师们对“正道语文”群生活充满了信任与依赖:“我只要看到QQ上这个群的标志在闪,我内心就充满了期待。”(钟亮)“天天想着挂QQ,只为步入语文正道。”(翟晓周)“每天再忙,都要等到最后一个人说‘再见’。”(黄鑫)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牵挂:“牵挂这个群,牵挂群里的争论,牵挂群里的指引,牵挂这个群里相识不相识的朋友,牵挂群里语文的正道精神。”(翟晓周)有老师告诉我,他们同事、朋友见面的问候语已由“你吃饭了吗”改为“你进正道了吗”。这份牵挂与信赖,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建群八个月来,已拥有群成员52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教育研究群,汇聚了全国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精英;我们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气氛十分热烈,腾讯软件系统统计显示,本群每周活跃度均居全球第一。“正道语文”正在成为一面旗帜,呼唤着天下语文教师“重读叶圣陶,学习那一代”,“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有老师深情地说:“让正道语文陪我们一起慢慢成长,直至老去。”(李开娴)

25年语文教学与研究道路上,我得到了很多语文人的真诚帮助与指点,借此机会,我感谢这些将生命中的宝贵光阴花在了我的身上,或者花在了我的文章上的人,与我共同欣赏每一次阴晴圆缺,与我共同经历语文教育的喜怒哀乐,与我共同触摸语言文字的春花秋月。

怎样向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投稿

向《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投稿方式:

1、可以直接通过网站在线系统投稿;

2、可以发《语言教学与研究》刊邮箱,稿件题头下一行必须写清第一作者的详细地址和电话,包括手机号码,有通讯作者的请给予标注,并写明邮箱,本期刊的审稿周期为1至3周,过期尚未收到投稿的作者可另投其他期刊;

3、初审周期为1至7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到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4、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5、杂志出刊后,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