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史料搜集的方法相关论文

2023-12-08 14: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史料搜集的方法相关论文

论历史论文中史料的运用

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由此可见,史料是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对所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广泛挖掘,深入辨析,最大可能地发挥史料在探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一、史料的收集史料一般分为三种: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史料的存在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用网页和视频也成为收集史料的重要途径。史料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收集了大量史料,才不致写出空洞无物的文章。首先,收集史料要做到详细具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保存历史意识的提高,当代资料的收集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及时积累史料,充分利用当前历史学的各种网络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历史知识,及时补充历史史料。

其次,收集资料要有发现意识。对于眼前的史料,有人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识,那么蕴含其中的史料价值就无从发现。只有当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历史价值被充分发现,外显的遗迹才能内化为史料证据。最后,史料的收集要具有客观性。研究者在收集史料时要秉持客观性原则,广泛收集资料,不能对不符合自己偏爱的资料不予采纳,更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裁剪历史资料,无视历史史料的全面性和论文写作的客观性。

二、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史料的搜集和选择上要注重史料的典型性和可信度,并将史料与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历史观点相结合。首先,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历史的遗迹不计其数,面对浩瀚庞杂的历史史料,要善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史料进行比较与筛选,选择最具典型性的史料去说明历史问题,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选取富有典型性的史料,增加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过去的历史呈现时具有完整性与鲜活性。

其次,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可信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工作完成之后,辨别史料的真伪就成为论文写作的一大问题。史料的真伪直接决定着历史论文的可信度,所以要选择可信度高的史料作为论文写作的材料加以运用。着名历史学者戴逸曾说:“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的收集、整理、排比、考证为基础。”最后,要注意将史料的运用与作者的历史观点相结合。论文的写作不是历史史料的简单堆积,而是史料与观点结合的成果。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历史史料纵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没有作者历史观点的解读,那么整篇文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唯有在深刻分析、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历史、认识历史、反省历史。

三、史料的解释历史是一门具有解释性的学科,历史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解释。有时历史解读还必须借助合理的理论假设,这就决定了历史解释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主观色彩。所以,对史料的解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历史史料的叙述和解释过程中,研究者要做到努力排除自己内在的偏好和偏见,在历史知识的呈现上努力做到全面、客观,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某些条件束缚,不让其受到自身价值准则的影响,确保尽可能接近地反映历史事实。

其次,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还要确立正确的历史方向感。史料的收集与运用固然重要,但是历史研究者也要意识到史料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台阶,以达到认识历史的目的。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在于认识历史事实,还要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不断跨越,超越当前社会以及当前历史所具有的局限性,将眼光投射到将来,因为历史学家只有在将来才能找到历史判断的最后标准。最后,要注意将历史史料与史学理论相结合。

日益丰富的历史史料的发现需要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和分析,从史料本身出发,推导出新的历史研究领域,同时,新的历史史料的发现也促进了史学理论的创新,在史料分析与运用的过程中拓展出新的历史问题与历史领域,可以说历史史料的扩充与历史认识的深化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总之,史料在历史论文写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史料的存在增加了还原历史真实的可能性。但是,想要增加历史事实的说服力,就必须增强史料的科学性及可信度,将史料的选择、运用与科学的理论与分析相结合,使史料不断得到发掘和充实,也使历史认识得到不断深化。

注释:[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2]戴逸,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如何深入[N],人民日报,1987【参考文献】[1]齐世荣.史料五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书店,2000[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5]张秋生.说史料发现的三个层次[J].齐鲁学刊,2013(5)

求历史论文的史料搜集

  轰轰烈烈的欧洲宗教改革于1517年10月31日在德国拉开了序幕。在那天,莱比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维腾贝格宫城教堂门上张贴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向罗马教皇的权威提出了公开的挑战。此后100年间,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再洗礼宗、卫理会等新教宗派层出不穷,英国、瑞典、丹麦、荷兰、瑞士和大部分德意志诸侯先后投入新教阵营,宗教战争的硝烟在欧洲各个角落不停地燃烧着。新教徒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在德意志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在法国也取得了合法地位。到1618年,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形成南北对立之势,德意志(包括奥地利、捷克、摩拉维亚等)则成为双方争夺的主战场。双方都不满足于现在的局面,宗教斗争又与大国争霸的斗争混合在一起,于是便导致了规模空前的欧洲宗教战争——“三十年战争”。
  在宗教改革中,哈布斯堡王室始终是天主教反改革势力的急先锋。哈布斯堡王室在当时兼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皇帝)、西班牙国王、西西里国王等多个王位,还统治着西属尼德兰(比利时)、摩拉维亚、威尼斯、伦巴第等附属国,并在美洲、亚洲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可以说是半个世界的统治者。哈布斯堡家不仅对新教徒步步进逼,还对天主教的法国形成包围之势(西属尼德兰、奥地利和西班牙正好形成一个包围圈);它不仅想消灭新教改革势力,还想削弱欧洲其它大国的势力,成为全世界唯一的霸主。同样野心勃勃的法国当然容不下哈布斯堡王室,它抛下宗教隔阂,毅然投向新教徒这边。于是以宗教冲突开始的三十年战争,最终演变西欧两个天主教大国的争霸。
  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王室的斐迪南二世指定他的弟弟、天主教徒斐迪南大公为捷克国王。捷克的新教徒群情激昂,于5月23日发动布拉格起义,推举新教联盟首领、普法尔茨选侯弗里德里希为捷克国王,三十年战争正式开始。奥地利、西班牙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组成哈布斯堡联盟(天主教联盟),而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及德意志新教诸侯也组成了反哈布斯堡同盟(新教联盟),英国和俄国也站在新教徒这边。战争初期新教联盟一度连战连捷,但很快便在1620年的白山战役中彻底失败,哈布斯堡王室的天主教徒还是登上了捷克王位。
  面对严峻的局势,英国、荷兰、法国共同支持丹麦于1625年进军德意志,与德国新教诸侯一起大败哈布斯堡军,英军也进占了捷克西部。在关键时刻,皇帝斐迪南二世起用德国贵族华伦斯坦为陆军主帅(其实此时奥地利陆军已不复存在)。华伦斯坦依靠西属尼德兰的经济援助,在短时间内重建了一支以雇佣军为主的陆军,并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先后击败英国和丹麦军队,甚至杀入丹麦领土,迫使丹麦签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哈布斯堡王室不仅解除了危机,还大大扩张了势力,使新教联盟的处境更为艰难。但立下大功的华伦斯坦鼓吹由哈布斯堡王室统一德意志,又引起了斐迪南二世的猜疑,很快被“鸟尽弓藏”。
  华伦斯坦刚下台,新教联盟又前仆后继地发起了攻势。法国首相黎塞留以每年100万金币的捐助为代价,引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于1630年率军在德意志登陆,联合萨克森、勃兰登堡(即后来的普鲁士)等新教诸侯直指哈布斯堡王室的心脏。瑞典拥有当时装备最精良、最训练有素的陆军,他们的统帅古斯塔夫更是一个军事天才。斐迪南二世任命的陆军统帅蒂利连战连败,使天主教联盟军遭到毁灭性打击。于是皇帝只得重新起用古斯塔夫。在1632年的吕岑会战中,古斯塔夫击败华伦斯坦,但他本人却在战争中阵亡,组成一个以瑞典为首的新教阵营的希望也化为泡影。此后华伦斯坦连续击败瑞典军队,迫使其退往北方;德意志最大的新教诸侯萨克森和勃兰登堡被迫于1635年签署《布拉格条约》,屈服于哈布斯堡王室的权威之下。而两立大功的华伦斯坦却再次受到猜疑,被皇帝派出的刺客暗杀。
  战争进行了近20年,以哈布斯堡王室挂帅的天主教同盟反而越来越强大,几个新教大国也先后败下阵来。如果任局势如此发展下去,欧洲宗教改革有失败的危险,德意志可能会被哈布斯堡王室统一,英国、法国也会遭到重创,荷兰、瑞士、丹麦等新教国家的独立都很难保证。1639年,斐迪南二世去世,查理即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国彻底撕掉中立的面纱,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德意志、意大利等多个方向向哈布斯堡王室发动猛攻。留在德意志北部的瑞典军队也重新南进。天主教联盟终于显出疲态,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室于1643年败给法国。此后法国将主力开进德意志南部的士瓦本和巴伐利亚,瑞典军也进入巴伐利亚。双方都采取了烧杀抢掠、切断对方补给线等策略,给德意志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1648年5月,法瑞联军又取得重大胜利。曾经一再渡过难关的哈布斯堡王室终于无力再战,于1648年10月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上签字,三十年战争终于结束。
  三十年战争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并通过法律承认了荷兰、瑞士两个新教国家的独立。法国变得更加强大,哈布斯堡王室的奥地利、西班牙遍体鳞伤,德意志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瑞典、丹麦争夺欧洲霸权的努力失败。经过三十年的大绞杀,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版图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何一方有能力统治整个欧洲了。当时的新教和天主教一样严酷而不宽容,是三十年战争使大家意识到自己无法将意志强加于所有人头上。宗教宽容和思想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承认,各个教派之间剑拔弩张的局面得到了缓解。但其间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调: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宣布废除象征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禁止法国新教徒的宗教活动。为了反抗宗教压迫,许多法国新教徒纷纷出走,法国平白损失了大量精英。但仍有许多新教徒在法国一直坚持到大革命时期,并成为法国革命的主力之一。
  自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斗争渐渐减少,虽然余波未绝,却难改大势。宗教改革的后续战场转移到英国,“清教徒运动”成为17世纪最重大的宗教政治事件。清教徒们坚决要求肃清英国的天主教残余,拒绝服从英王钦定的“英国国教”,积极地参与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中去。他们于1640年发动英国“清教徒革命”,一度建立清教徒的共和国。王朝复辟之后,英王再次迫害清教徒,宣扬天主教思想,出现了“托利党反动”时期。出于对天主教的共同厌恶,清教徒与英国国教徒联合于1688年发动了“光荣革命”,迎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国王。此后英国又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权利,确保了宗教自由,清教徒在英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而欧洲大陆的宗教布局,从此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轰轰烈烈的欧洲宗教改革到这里就全部胜利结束了。
  欧洲宗教改革还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00多年后,他们震惊了世界,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以及世界和平与自由的中流砥柱

 历史资料的搜集用什么方法

在高中 历史 新课程的理念中,学会学习历史是重要的新课程理念之一。当代中学生怎样才能适应历史新课程学习的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资料的搜集用什么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资料的搜集用什么方法:看历史书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含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刊物、历史读物等,还可以包括相关的 历史学 习网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非常丰富。要想学好历史除了大量的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对历史书的阅读,一般是先看历史书的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看书的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看书的正文可以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观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历史书要精读,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了解就够了。精读的书要慢读、细读、反复读;泛读的书则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快速地从书中吸收有用的信息。所有的历史书一般都由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构成,对基本的史实,我们在学习时要辨明历史书所记述史实的真伪;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则要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平时看历史教科书,要五到:目录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全貌;单元前言到,把握学习模块概况;课文正文到,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评价;课后练习题到,熟悉知识是以哪种方式转化为试题的;书后的历史大事年表到,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历史资料的搜集用什么方法:课堂听课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也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场所。课堂听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课堂上学习的要点做笔记。课堂的听课笔记内容应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 拓展 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 复习 。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 成功 之处。

历史资料的搜集用什么方法: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习需要的历史信息。搜集历史资料首先要确定搜集资料的时间、地域和内容范围;第二就是利用有效的资料获取渠道。目前比较常用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三是进行田野和社会调查。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要根据它对学习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方便在学习中使用和查找。

历史资料的搜集用什么方法: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

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总的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运用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首先要对历史资料的重要与否进行认真的鉴定:包括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真假、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等。其次,在使用历史资料作证据时,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

历史资料的搜集用什么方法:做历史练习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的练习包括书面作业、调查 报告 、历史小 论文 、历史论坛、专题展览等多种行式。在做历史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已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学会对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同时练习的过程也是历史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还可以通过练习及时发现过去历史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及时弥补。这里所讲的“练习”主要是书面作业。按照历史问题的解决过程,第一步就是审题,也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所谓信息,即试题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景。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第二步就是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即“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后解决问题。第三步,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 理性思维 的水平。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用简洁准确的 学科 术语予以叙述。论证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的程度——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 是论证问题的前提。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讨,即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上所述,仅是作者在 教育 教学中对历史新课程 学习方法 的一些浅见,也不可能涵盖历史新课程所有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