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23-12-09 04: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是由淮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繁荣科学文化、推动教学科研、促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体育等学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和研究简讯。 刊名: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淮北师范大学主编:陈士夫出版周期:季刊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地址: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邮政编码:235000单价:10.00定价:40.00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0691国内统一刊号:CN 34-1316/N 现用刊名: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79 2005安徽省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省科技厅)2009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省教育厅和省新闻出版局) 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可靠。研究论文(含图、表)一般不超过7000字,研究简报不超过3000字,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8)个、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2.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是论文主要内容的浓缩,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引用图表、公式、参考文献中的序号。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800字符,应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并与中文摘要一致,包括题目、作者姓名(汉译拼音),单位译名。3. 图、表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图要用计算机绘制,大小适中,线条均匀,图题放在图下;表采用三线表,表题放在表上。4.本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勿列入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5.本刊接受电子文档投稿。文稿上务请注明第一作者和联系人的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发送电子邮件时请在邮件主题栏标注“作者+文题”,方便查找。6.来稿请加中图分类号;作者简介,顺序为:作者(出生年- ),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7.请勿一稿多投,3个月内未接到反馈意见,作者可与编辑部联系,或可自行处理。在不违背作者本意的情况下,本编辑部有权作内容层次、语言文字和编辑规范方面的删改,凡不同意者,应在来稿时申明。稿件刊登与否,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8.来稿如获得某种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请列出其名称及编号,本刊将优先审理、优先刊用。

李勇的发表成果

1、《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终结》,《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2期。2、《“史学危机”与中国史学改革开放的紧迫性》,《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3、《他山之石有锐钝——谈史学变革中的引进问题》,《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6期。4、《旧史学、新史学与史学的更新》,人大《历史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1期),1996年第11期。5、《略论史学“滞后”性》,《安徽史学》1997年第1期。6、《〈史记〉“究天人之际”辨》,《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7、《西晋刘弘行年谱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8、《有弊当革,革弊宜慎——谈杨万里社会变革观》,《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2期。9、《杨万里史学思想钩沉》,《学术月刊》1998年第6期。10、《杨万里的历史通变思》,《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3期。11、《杨万里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12、《史学理论教学三》,《煤炭高等教育》1998年专辑。13、《中国近百年史学创新的启示》,《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14、《史家也应重史情》,《光明日报·史林》1999年9月17日。15、《基本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内容的创新》,《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1期。16、《评〈西方史学史〉》,《史学史研究》2000年3期。17、《历史学科学性问题之我见》,《天府新论》2001年2期。18、《杜维运中西史学比较的理论与实践》,《中州学刊》2001年3期。19、《多种维度与不同声音》,人大复印《历史学》2001年12期。20、《塑造克丽奥的复杂形象》,《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1期。21、《鲁滨逊对美国历史教育的贡献》,《史学史研究》2002年2期。22、《何炳松史学思想溯源》,《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报》2002年2期。23、《蒋廷黻与鲁滨逊新史学派》,《学术月刊》2002年12期。24、《二十世纪中国的鲁滨逊新史学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3年创刊号。25、《实用史学的两难与主题的无所适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26、《<史地学报>对鲁滨逊新史学的传播》,《淮北煤师院学报》2003年5期。27、鲁滨逊新史学派的治学风格与分野, 《史学史研究》2003年4期。28、《鲁滨逊新史学学术渊源》,《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1期。29、《李大钊对西方史学观念的传播》,《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5期。30、《“社会史论战”对唯物史观的传播》,《史学月刊》2004年12期。31、《胡朴安、胡道静<校雠学>述论》,《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学刊》2004年卷。32、《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关于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与缺失》,《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2005年第16卷总第72期。33、参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4、参编《史学理论大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35、主编《个案工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36、《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37、《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回顾》,《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6年卷。38、 《历史学的学术理念》,《史学月刊》2006年10期。

李永建的主要论文

1、《英雄的沉浮――论当代文坛中英雄意识的流变和走向》,《文艺评论》1990年第4期(国家级)2、《杂色――王蒙小说美学特征管窥》,《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5期全文转载)3、《新时期文学中的四类女性形象与男权意识》,《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4、《寻找走近张炜的路径――从〈柏慧〉的家族观念看张炜的内心世界》,《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5、《论<红楼梦>对爱情独具个性的深刻阐释》,《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6、《“杨朔模式”漫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国家重点)7、《<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缺憾与路遥的巨著情结》,《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3年第1期摘录)8、《受难与救赎――论史铁生通由宗教自救和度人的心路历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9、《大地与星空――对新世纪小说的人间关怀和终极拷问交融一体态势的考察》,《文艺百家》2005年第2期10、王蒙的“季节”系列对〈红楼梦〉技法上的继承》,《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1、《解读〈铁木前传〉的深层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国家重点)12、《从〈红楼梦〉的几个题名透视其内在意蕴》,《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3、《赵树理早期小说文化内蕴解读》,《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国家重点)14、《论王蒙的“季节”系列对〈红楼梦〉中爱情体悟和阐释的借鉴》,《文学前沿》(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第1期(总第11期)15、《论王蒙的“季节”系列对<红楼梦>艺术上的兼收并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16、《从〈夜颂〉看鲁迅的幽暗意识》,《文学评论丛刊》2008年第1期17、《论赵树理及其创作的当代意义》,《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8、《论“季节系列”中王蒙的自我批判》,《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19、《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0、《个体心灵之花结出的人类智慧之果――从鲁迅的心结透视其文学内蕴的深度取向》,《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1、《鲁迅元素及其当代意义》,《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22、《‘井’之重和‘天’之轻――从篇中的两个意象看〈井口那片天〉的内蕴特征》,《文艺百家》2011年第2期

王红卫的学术论文

1. 英语教学情感因素及其培养策略,《中国教育学刊》(CSSCI来源刊)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 认知语言学的四个指导原则,《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3. 英汉主要情态动词语法化对比研究,《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4. 百科知识语义观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5.任务型语言教学背景下外语教师的发展,《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名作欣赏》(中文核心期刊)2009/7。7.汉语情态动词“能”语义演变的机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8.认知语法中的意象理论对翻译的启示,《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9.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0.语言视差的认知语言学诠释及其翻译策略,《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11.语言视差的多维思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